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与旧教材的比较
(2011-08-04 17:47:30)
标签:
淮南翰林院教育宋体新教材物质的量探究性学习 |
分类: 学员记实 |
单位:淮南翰林院教育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具体知识结构体系、逻辑框架、版面编排方面的比较研究,分别从新教材知识体系、旧教材知识体系和新旧教材特点及其比较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并主要从调整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和谐、贴近人类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着眼便利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和把探究性学习带入课堂四个方面阐述课题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
引言:在面向21世纪,体现时代特色的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新课程方案中,把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部分。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而普通高中新教材就把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体现的一览无疑。新教材比起原教材,在知识量方面有所压缩,但仍保持了原教材的主体框架,而在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重视应用方面,则得到加强,反映了注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思维的社会人,加强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化学新教材知识体系
(一)新教材知识内容
必修一:引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元素周期表。
(二)新教材知识结构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识
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硅酸盐工业、氯碱工业、硝酸工业。
3.化学计算
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二、化学旧教材知识体系
(一)旧教材知识内容
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二章碱金属;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卤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
(二)旧教材知识结构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识
高一: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硅酸盐工业。
3.化学计算
高一: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
4.化学实验
高一:基本实验。[2]
三、新旧教材特点及其比较
(一).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3][4]
(二)、旧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这套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编排注意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下面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工基础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介绍教材的编排体系。
1、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
全套教材的知识安排,注意各年级内及各年级间的联系,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内容的安排采用了将各部分知识分散处理,相对集中的方法。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高一首先在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又如,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再如,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并且,高一介绍的离子反应,并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问题,此外,关于化学计算,采用了与相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将计算内容分散的方式,在高一阶段,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重点,在“第三章物质的量”中先重点介绍有关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本计算,在“第四章卤素”中,结合卤素的化学反应介绍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高一教材首先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两个最典型的金属族和非金属族。在元素周期律后,介绍了氧族和碳族。 在高一的基础上,按周期律系统,氮族应放在碳族之前,放在高一介绍。新教材将氮族放在最后,然后,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镁、铝、铁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最后,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以及合成材料。
3、化工基础知识
高一介绍了硅酸盐工业和环境保护知识。
(三)、新旧教材比较
1、调整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和谐
总的说来,新教材的理论知识框架与原教材大体上保持一致。新教材保持了原教材的基本理论水准和化学知识内涵的主脉。[5]但新教材在保持原教材中学化学知识结构的合理框架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使主干更加突出,将枝叶适度剔除。使学生减少了具体知识的学习量和记忆量。[6]如金属部分:除了碱金属的内容,新旧教材保持了相当的知识量外,新教材对其余金属知识作了压缩,仅开设了几种重要金属元素一章,分课时介绍了钠、铝、铁及其化合物。
同时,新教材还调整了某些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适当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消化。
由于新教材的学习意在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思路和训练科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2、贴近人类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教材注意了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力求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学以致用。如“介绍硫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结合大气,水,土壤以及居室等方面集中地介绍环境污染及防治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虽然可能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但最终防治污染还需动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方法。”又如:新教材编写了无机金属材料和合成材料等必学内容外,还编写了能源材料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等。从引言开始直至全书,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思想,强调了化学与社会四大热门话题。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能源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体会到化学的作用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3、着眼便教利学,重视能力培养
新教材的编写,摒弃了原教材纯知识介绍型的陈旧写法,代之以介绍——研讨型的表述法,说明在处理教材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者关系上,不仅注意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提供科学准确的知识,而且兼顾到方法的改进和学生思维的启发,科学方法的训练。以下所列举的几个突出的方面,都是原教材所欠缺或忽视的。
化学实验是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意义重大。新教材比原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这体现在:
(1)在演示实验内容的选定方面:新教材接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现象鲜明,便于操作的实验。由于新教材比原教材删去了不少具体化学物质
(2)在实验的表达式方面:新教材采用了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实验过程(步骤)图示方法来表达,既简明又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
同时新教材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讨论题,这些讨论题多半属于智能拓宽型,围绕着知识重点、难点展开。教学中若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既体现了教材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功能,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严格的把握大纲、规定了内容进行正文选材的前提下,适度安排了一些拓宽性的学习资料,使教材富有弹性,充分运用图表比较或科学模式训练的叙述手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表格具有表达简练、线索清晰等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有裨益,新教材结合表格的比较,还多次采用了科学研究过程逐层分析探究的叙述方法来介绍知识,得出规律。
4、把探究性学习带入课堂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造思维观念下催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发现发展能力,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去。
探究性学习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也不仅仅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主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知识探索中孕育一种课题意识,反思探询的途径并将其迁移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从而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7]
在实施高中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科的实际、学生的特长、兴趣或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课题。
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终生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能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包括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3)、培养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如环境生态保护、现代科技发展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8]
总之,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推广,必将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4]
[5]
[6]朱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