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溯源看预算绩效管理思想
(2013-04-10 10:59:14)分类: 人力资源相关文章 |
对预算绩效管理不熟悉的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忽然“冒”出来的工作。
事实上,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并不偶然,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现实需要上,都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其本身也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程。
古而有之的绩效思想
如果感兴趣,可以向上追溯历史,会发现,我国自古就有绩效思想。
从西周到秦汉,我国古代政权普遍建立了“上计制度”,对财政活动和官吏政绩进行管理和考核。“上计制度”要求臣子必须于年初将每个年度的预算数字,写在政府所规定的“木券”上,送国君处存档。国君则将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岁末,臣下到国君处报核“上计”,由国君亲自稽考,存优汰劣,到汉朝时“上计制”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明朝万历年间,推行“考成法”,其核心是根据政务的轻重缓急,列出处理的先后顺序和完成的期限,由六部和都察院按文簿登记事项逐月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尽职尽责、治绩显著的官员实施奖惩等。
这些对政府官吏和财政进行考核的做法,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绩效管理思想,对后世的政府治理和财政管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讲绩效一直是财政管理应有之义
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财政资金不仅取之于民,更要有效地用之于民。
实际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直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并贯穿于历年的财政改革之中。
再次回顾历史,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计划经济一直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财政统收统支。1978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打破了计划体制在财政资源配置上的主导地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不断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侧重于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支出绩效的关注还未摆上主要位置。
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我国财政收入得到快速、稳定增长,此时的财政收支矛盾得到较大缓解,财政管理的侧重点逐步由收入管理转移到支出管理。
始于1999年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改革,更是对于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财政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起了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尽管这一阶段的财政管理,主要侧重于财政支出的合法性、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并主要从财政投入角度控制和提高资金绩效,尚缺乏一套科学的对财政支出结果的评判手段和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有效措施,但却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萌芽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即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增量收入,传统增量预算也难以用年度预算新增额度满足如此巨大的支出。
此外,伴随着信息化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问题越来越关注,而此时,一些西方国家的绩效管理理念也逐渐被引入我国。
2000年左右,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了绩效评价试点探索。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开始加强绩效评价工作,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径,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开始萌芽。
2005年,财政部出台办法并组织开展中央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2009年,财政部出台了指导地方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试点的办法。
“由于中央部门和地方的指导办法不一样,各地区各部门在绩效评价试点中也出现了概念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说。
为此,2011年初,财政部将上述两个办法进行了合并,出台统一指导全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标志着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对树立绩效理念、增强部门责任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起了积极作用。
虽然这种单纯的事后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与年初预算安排不够衔接,执行中的绩效监控相对缺失,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但却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正式确立
随着各地区、各部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展开,存在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实践经验也越积越多,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将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向事前目标管理、事中绩效监控、事后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延伸。
2011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
会后,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得以确立。
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宣传培训、夯实基础工作,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预算绩效管理迎来发展春天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开始试点,确立财政部作为政府绩效联席会议9个成员单位之一和14个试点单位之一,并明确财政部牵头组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到政府层面予以推进。
2012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指示精神和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工作要求,财政部召开了年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对下一阶段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专题部署,并在会后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了到“十二五”末“绩效目标逐步覆盖,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
《规划》确立了“建立一个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健全三个智库”、“实施四项工程”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深化指明了方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