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海州文峰塔因何建在“巽”方

(2010-05-28 17:53:00)
标签:

连云港

海州

文峰塔

分类: 连云港乡土历史文化
转自网络,作者:宋继奎
 ————————————————————————
海州文峰塔位于海州城外东南方的塔山古道东侧山头上,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高5层,直径2米,中间实心。毁于1949年。为恢复历史景点,一座新的文峰塔于2007年12月底在原址上落成。
  塔,肇源于印度佛教建筑,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结构、造型及装饰均渗入了中国风格。全国各地建文峰塔之风盛行于明清。文峰塔一般建得细长挺秀,似毛笔直指云霄,故又称文笔塔。建塔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地方“文运”,据说凡地方上“人文不利,不发科甲者”,建了文峰塔即可“开文运,发科甲”,因此它又是风水观念的产物。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国各地的文峰塔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建在当地的东南方,海州文峰塔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
  东南方,即八卦中的“巽”方,“巽”方与“文运”有什么关系?说来玄奥,今人感到不可思议。据《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撑,地有四维系缀,地的四角叫地维,“地亏巽维”就是大地的东南方“亏”了、“不实”。这种观念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表述: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古人对我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解释。因此,古代堪舆(风水)学家说,由于“地亏巽维”、“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洼而地轻,地轻则地气外溢,地气外溢则难出人才。因此,必须在东南方建塔镇之。这种塔与镇山、镇水、镇邪之类的塔一样,都是风水塔。
  文峰塔应建在当地东南方,还有一层意思。《易·说卦》云:“巽,为风”;又《巽》:“象曰:随风”;“巽,入也”。学者解释说:“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无处不入”。照此解释,将塔建在“巽”方,“文运”自然也能“随风而顺”,兴旺发达。据此,儒家学者则进一步说“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当然应该将文峰塔建在“巽”方即东南方了。各地也有的将文峰塔称为文笔塔、文星塔、文昌塔、文光塔、文风塔、崇文塔等。尽管各家说法不一,各地塔名不同,但都与“开文运,发科甲”相关,这也反映了当时地方官重视教育的一面。
  不光是文峰塔要建在东南方,凡是与“文运”有关的楼、阁、祠、宫等也都要建在东南方。这在海州文昌阁的建造上也能得到证明。“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星”,旧时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禄位的星宿。旧时海州西门外就有文昌祠,该祠建在海州城的西方,显然与应建在东南方不合。清康熙七年,知州毕秀为海州“科第寥落、人文弗振”而心中忧虑。此时,形家(风水师)进言说,这是因为学宫(文庙)的巽方“独无文星相辉映”所致。于是,毕秀将位于城东部的“镇远楼”改建为“文昌楼”,该楼虽不在东南方,但毕竟与“东南”扯上点边,且作权宜之计。清嘉庆六年,朝廷下诏天下郡县都要建“文昌帝祠”,因海州无正规的专祠,便只好于朔望日(初一、十五)在镇远楼上的“文昌阁”行香,春秋“二仲”(二月、八月)则迎孔子之位于石室书院祭祀。为了解决无“专祀”的问题,州官还“拟别建一庙于朐山书院之旧址,以尊秩典”。重建于乾隆五十二年的朐山书院位于海州城南门外左侧,其方位正是海州城的东南方,由此可见,这一“拟建”还是从文昌帝祠应建在当地巽方这一规制来考虑的。
  今天看来,与“文运”有关的建筑必须建在“巽”方之说明显是迷信。即使古人对此也不见得完全相信。即如上文中提到的知州毕秀在其《改建文昌楼记》中,一面满怀期望地说:“安知文运不自此盛乎?”一面又说:“阴阳方位之说,自古有之,然未可恃地形以起人文也”。可见古人也知不能依赖风水,事在人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