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连云港赣榆夹谷山孔子相鲁会齐侯 |
分类: 连云港乡土历史文化 |
“谷因圣迹成佳境”,那就是江苏省赣榆县班庄镇境内海拔304米的夹谷山。早在2500年前春秋战国末期,鲁定公十年:“夏,公会齐候于夹谷”而驰名古今。出于对那里的灵山秀水的仰慕,初夏一天早上,与市有关人员,驱车百多里,去夹谷山觅圣踪遗迹,有幸领略了那里的美妙风光。
灵山圣泉
人们都说,到夹谷山的游览,是冲着这里的圣山圣水,凡到过这里的人,都赞叹不已,情不能尽,流连忘返。这里除了大山的自然风光的美丽外,更主要的是数千年前的古人古迹,美好传说等,会令你神往呀!我们一行在有关人的引领下,车子直达山底,伫立仰望,山峰西南东北走向,数峰环列,当面一峰尤峻而首岐,深谷夹其中;谷东南西北上下委蛇亘之,谷之北陂级迂回,一坳隐秀,佳木菁葱。深谷上吻蓝天白云,下蹈碧波荡漾的圣人水库。大家沿着水库堤坝,行进在逶迤的砂石路上,越过山坡上村民种植的果园,顺着夹谷崖边向上,行进间渐闻水声潺潺,一股溪水从谷顶直泻而下,时而流淌在谷间碎石里,时而隐没在山涧中砂砾淤泥里,直落数百米远外的水库中。涧沟周围青草密布,杂树丛生,一块如桌面大的一泓清泉象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明珠展现在人们面前,清澈见底,透明如镜,水质优良,无一点人为污染,一年四季长年不枯,甚至大旱之年沟塘干涸也是取之不竭。此泉水甘醇清洌,饮后沁人心脾,延年益寿,这里人们称作圣人泉。见泉里有的村民用一根水管通到数百米外家中食用。夹谷山泉水涓涓滴滴细流,流经山坡、农田,流到1—2公里外山洼处,一处漫水坝叫孔乙坝,挡住山涧流水,水漫后流进圣人水库。传说千百年前齐鲁会盟的大队人马,以及陆续居住寺庙、圣殿的僧道人员以及常年来这里朝拜的众多信徒香客也靠饮用此泉水生活。当地人近几年开发的夹谷山泉,水质清澈甘甜,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大量微量元素,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地质矿产部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监测,夹谷山泉被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偏硅酸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它开发前景可观,必将为当地群众造福呢。
圣迹寻踪
大家从此处再向上爬有数十步,在高坡处出现一处平展展的数十平方米的台地,挡住了去路。相传这里就是当年孔子相鲁会齐候处,后人在此建的一所圣殿庙堂遗址。殿何时被毁坏,无从考证。古地方史志记载:“公元前百年,昔司马子长(司马迁)适鲁,到夹谷山观仲尼庙堂,低回不能去。而孔子相鲁会齐候其事弥著,以夹谷传,抑以圣人在兹之故也。”。今天人们到此一看,遗碑屹立,碑镌“孔子相鲁会齐候处”八个楷书大字,落款为“万历丙子岁仲春吉旦”。几百年来,石碑历经沧桑,风吹日晒,栉风沭雨,虽腐蚀严重,但昂然屹立,向人昭示其古老的象征。史书记载,《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候于夹谷”。《左传》:“公会齐候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春秋末年,齐国负山临海,富有渔盐之利。鲁国又穷又小,鲁定公任孔丘为大司寇。东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00年),齐大夫黎鉏进言齐景公:“鲁任用孔丘,照此看来会危及齐国的。”,“及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齐景公派使者出使鲁国,商量缔结和好的会盟,地点在夹谷山。鲁定公听从孔丘建议,带领左右司马等大队人马到夹谷山与齐景公相会。夹谷为鲁东南界,与齐之南界相接。礼坛筑在山的南坡高台上,石砌围墙,并有三级阶梯,设好坛位。这时两国国君到达夹谷后进行了见面礼,作揖谦让了一番,拾级而上。齐国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丘,齐国礼官叫演奏四方之乐,旌旄、羽袚、矛戟、剑盾一齐登场,鼓噪刺耳。孔子机警地让鲁定公先退下,而自己挺身而上,登上台阶高叫:“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会盟,怎么能在此演奏夷狄之乐呢!”,又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从容数语,使对方张口结舌。俾其君悔过而谋士气夺,裔兵偃戈。一惟孔子听。齐景公无可奈何地斥退莱兵,决定盟好。于是齐国又归还以前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等地田地。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齐鲁会盟之地----夹谷,这里则被后人称作圣地。今天人们怀着一种虔诚,踏遍台地四周,一心想觅那逝去的圣跡遗踪,也想亲身领略一下当年的森严场景。
圣地揽胜
夹谷圣地距今2500余年了,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们前来登临,一揽圣地佳景,一代一代地人们传诵夹谷这一段佳话。唐咸通中进士胡曾游《夹谷》诗云:
夹山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夹谷山圣迹成为古今人们游览的胜地由来已久了。元代文学家王恽,他获知孔子在夹谷山的圣踪遗迹,亲来步其履,到其夹谷拜其书院等处,仰高风,攀逸驾,而聆足音之跫然。一行人在千古齐鲁会盟礼坛遗址处,一位年愈古稀郑大爷回忆说,儿时见到下面平台就是齐鲁会盟礼坛处,向上几处台地都是青砖青瓦石砌的古时建筑,最上一处有三间大堂,从底到上要爬24级台阶。,今天见到的用碎石砌筑而成的四五处长短不等、宽窄各异,就是古时建的圣化亭。圣殿孔庙、奎星阁、夹谷书院等遗址房屋轮廓依稀可见。如今缝隙间长满闲藤逸枝,几个人在碎石间觅到一堆一堆的残砖碎瓦。只见石围墙全部是石灰、糯米汁扣缝。,这里的古建筑物始建于何时,圯于何时,无从查考。圣化亭是明.隆庆年间赣榆知县顾钤重建,创建何时无人可知,后因年久,兵燹等天灾人祸毁坏。直到百多年后清.康熙中赣榆县知县俞廷瑞,他在任内观圣踪遗迹,历阶而上,举袂而言,见到这里圣迹,就象见到当年的鲁恒公曾孙兹无还、齐大夫梁秋据等随鲁齐会盟于夹谷的声容动止,犹恍然视听中。不忍其迹之湮灭。在康熙十二年亭修复一新,并勒石以记。从重修至今又历经三百多年了,在日本鬼子时代寺庙亭堂惨遭毁坏,今天人们见到的是一片废墟,令后人无限的惋惜,感到一腔怅然和无奈的嗟叹。明.光禄寺卿,赣榆人裴天佑登夹谷山怀古一诗,至今还广为流传:
翠微西近祝其城,齐鲁当年此会盟。
幽洞云深人已去,左坛松老月还明。
却近余焰遗空谷,罢享流风动废营。
我欲东临寻胜迹,并尊东麓听啼莺。
“夹谷莺啼”这是自唐宋朝代以来就已驰名。从明以后被列为“赣榆八景”之一。很多人慕名而来,也想亲自聆听一下夹谷的这一美妙奇观。据有关人士介绍,“夹谷莺啼”,其实“啼不必莺,风微石罅莺声也”。春日攀登,山花烂漫,沁人心脾,松涛滚滚,小溪叮咚。这时山风吹过石洞或岩隙而发出阵阵鸣响,千回百转,山鸣谷应,袅袅余音宛如一条飞蛇在峰峦涧壑间盘旋跌宕,循声寻去,又不知莺之所在。置身此处,这种无莺自啼,以假乱真的神奇现象,有关人员认为是因为特殊环境才产生的。可见夹谷莺啼是平中见奇,神韵独具,历经千百余年而不绝。古今无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寻古,争相赋诗吟诵。清.康熙五十四年赣榆县知县单畴书,官至尚书,在《夹谷啼莺》诗中写道:
光山漠漠水流清,齐鲁曾传书载胜。
云暗峰头迷雁宇,风从洞底度莺声。
当年玉帛留残碣,此日樵渔失旧楹。
圣化亭前频徙倚,登临不尽古今情。
品味古今
夹谷山遗留下的古迹遍山皆是,我们遍寻圣地遗迹后,仰首望去,峰顶近在咫尺。山崖陡峭,人人心生胆寒,爬上去非得出几身汗呢!是上还是不爬呢?大家认为既来一趟不容易啊,决心“不到长城非好汉“。先向着东坡平缓处攀爬,踏着脚下山坡的蔓延青藤,用手扒开杂树青草的纠缠,哪里能立脚就立在哪里,有时无法立足,只好拽着杂树灌木的枝条,借劲向上挪动,人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一处怪石嶙峋,层峦叠嶂,纵横怪变,巨石叠积,大家越危石,攀树枝,目眩心悸,稍憩,见有个容人圆洞凌空壁立,进洞深旷宽大,门西南面对绝壁悬崖,人称圣母洞。相传古时有一南海圣母居住这里,信男信女常来这里朝拜,消灾免难、生儿生女十分灵验,一年到头香火不断。至今早已神无洞毁,但还有不少信众来烧香拜仙。当地人讲,这处仙地没人敢动,动它就要遭灾遭难。早在七十年代,山下一李姓村民用炸药想炸下崖头巨石,第二天即被车压死,至今还留下二个炮眼在崖头。从那以后无人敢到这神仙居住的太岁头上动土,这些传说平添了一分神秘色彩,无疑起到了保护这片圣地的作用。大家又经过数十分钟的奋力前进,终于爬上山顶。一到山顶,忽然峰回路转,岭上土如平壤,东西连贯十余亩。忽见中间有一块形如踞虎的凸立巨石上,镌刻着“尼山分秀”四个大字。就连耸立的山顶也有古人涉足此处,真是令人惊叹啊!再看刻字,笔力遒劲,结构谨实。此石刻为清乾隆乙卯进士长白人王成题,邑人山东曹州府通判周萃元书丹,虽苔痕遍布,字迹斑驳,但铁划银钩,龙飞凤舞,隐约可辨。“尼山”即指孔子降世于山东曲阜的尼山了,夹谷山因有孔子相鲁会齐候结盟的缘故,分享了尼山秀美景色。这里的山与尼山,两山关联,一题意足。从此夹谷山也因为有这些圣踪遗迹成佳境,可与那些名山大川相媲美,而成为千古胜景呢!时近中午,放眼望去,山坡下数千亩茶园,青翠欲滴,十分喜人,培育出的夹谷春名茶,享誉四乡八里;再看山上山下,层林尽染,绿树葱笼;远近的新农村尽现眼前,农民居住的瓦房栉次鳞比,一揽无余;田间路沟旁绿树葱笼,遮天蔽日。夹谷山虽无昔时的盛会佳景,而今日的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千百年前古人所梦寐以求的啊。
莺啼日出晒书台
夹谷山因三峡一谷而得名,这里以其草丰林茂,谷深莺啼而驰名。当微风吹来,驻足倾听,自有黄莺婉转悦耳的啼鸣之声,清晰传来,山鸣谷应,千回百啭。这就是唐宋以来被许多诗人吟咏并被史志列为赣榆八景之一的“夹谷莺啼”。其实,那美妙的莺啼之声,只是风吹石洞发出的声响,地方志书上称:“啼不必莺,风微石罅声也。”这种奇绝的自然现象赢得许多人争相而至,一听为快。清康熙五十四年时任赣榆知县单畴书题《夹谷莺啼》诗云:
光山漠漠水流清,齐鲁曾传书载牲。
云暗峰顶迷雁字,风从洞底度莺声。
当年玉帛留残碍,此明樵渔失旧楹。
圣化亭前频徙倚,登临不尽古今情。
然而,比“夹谷莺啼”更响亮的是历史上那次“夹谷盟会”上的牛角号声,从此,夹谷山声名鹊起,达到了鼎盛。
孔子来了,来到了夹谷山。孔子是带着重大的使命而来。《春秋•定公十年》载:“夏,公会齐侯于夹谷”。这是春秋末期齐鲁两国的一次重大会盟,当时孔子以鲁国宰相之职代行会盟大司仪,齐国人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丘,企图用莱人武装劫持鲁国国君。当莱人整齐吆喝着上来时,孔子机警地让鲁定公先退下,而自己挺身而出,向齐君严厉地说:“两君和好,而曾经被征服的边地的俘虏们用武器来捣乱,这不像是齐君对待诸侯的态度吧!”说得齐景公面红耳赤,无可奈何地斥退莱兵,决定盟好。在写盟书时,齐人要写上“齐军出境,鲁国必须出三百乘兵车随从。”孔子机智地叫人加上一句:“齐国如不归还我们汶阳的一片土地,蒙阴地区。鲁国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上的胜利。
时间的巨轮碾过了2400多个春秋,群雄并立七强逐鹿的纷攘历史已成过眼云烟,战马萧萧兵车辚辚的会盟亦为陈迹,在夹谷山之阳的半山坡,衰草乱石立着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碑刻,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字依然可辨,古朴苍劲。除碑刻外,山上原有圣殿、圣化亭、奎星阁、夹谷书院等遗迹,皆为纪念孔子的建筑,可惜都已圯于时光的尘埃中,夹谷山上还有一块形如踞虎的巨石,上面锓刻着“尼山分秀”四个大字,此为后人歌颂孔子的手笔,也让夹谷山大为增色。“夹谷圣迹成佳境”,这里从此成为万人瞻仰、历代游览的胜地。唐代一诗人游毕夹谷,慷慨怀古,挥毫写下咏《夹谷》一首:
夹山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是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车。
而明代大理寺正卿裴天祐,登夹谷山赋诗云:
翠微西近祝其城,齐鲁当年此会盟。
幽洞云深人已去,左坛松老月还明。
却兵余焰遗空谷,罢享流风动发营。
我欲东临寻胜迹,开尊东麓叫啼莺。
“夹谷莺啼”里,因了“夹谷会盟”铜钟大吕之声的加入,而显得更加高亢,余韵无穷。
同为赣榆八景之一的是“吴山日出”,较之“夹谷莺啼”,自有另一番景致。
吴山,也叫大吴山,此山乃为赣榆境内的最高山,峭拔险峻。据传唐人吴氏觅此宝地归隐山林,得道成仙。
那年我们专程去吴山拍摄电视专题片《日出》,我们是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动身,坐着手扶拖拉机到吴山脚下的。
正如许多作家描绘的那样,日出的过程是一次壮丽的分娩,是辉煌的过程。吴山日出别具一格:
天幕渐启,晨星渐隐。东方的天际泛出了一丝肚白,那一丝鱼白在颤栗在涌动,在与浓稠的黑暗较着劲,终于,一缕曙光诞生了。从云缝中流泻而出,夹带着五颜六色疾涂出浅绯、橙红、金黄、绛紫、胭赤……终于,太阳雄强地一跃,跃出东方的海面,吴山即刻便辉煌了,吴山好像被镀了一层彤红的胭脂,热烈得快要燃烧起来。
日出时的吴山与浮于海上的秦山遥遥相望,它俩在相互倾诉从前的故事吗?相传秦始皇东巡,夜宿吴山行宫朝观日出,踏神路直抵秦东门再览沧海,霸视东方,企盼长生,即遣方士徐福浮槎海上,拜仙求药,却一去不归,始皇帝等不及了,只好撒手人寰,魂留吴山。
关于大吴山,一代名士倪长犀曾激情作诗一首,题为《吴峰观日》:
侵晓吴峰上,扶桑一望间。
鱼龙吹浪沫,天地敛红斑。
海水立千尺,阳光开九寰。
纵观如不远,依约近神山。
这么看来,今古文人墨刻脉息相通,感受相似,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吴山日出,辉煌的还有山脚下的纯朴善良的劳动者,他们的日子过得越发红火。
子贡山是一座小山包,紧傍着塔山水库西端。子贡山借了“晒书台”的光而名气不小。
孔子有个学生叫端木子贡,能言善辩,口才甚好,深得老师青睐。孔子相鲁时,曾派子贡去齐国做说客,又从齐赴吴。此行途中,子贡突遭大雨,把携带的书淋湿了,他便登上了赣榆的万松山,打开书囊,把书摊在石头上晾晒。后人为了纪念子贡,便将子贡晒书的山改名“子贡山”,而子贡晒书的那块石头也就叫“端木书台”。令人惊讶的是《光绪赣榆县志》还将其列入全县八景之首呢!
登上子贡山,明镜般的高峡平湖——塔山水库尽收眼底,山映水中,水中有山,波光潋滟,泻洪汹涌,令人爽朗。
孔子子贡赣榆行
公元前501年的夏季,鲁国大司寇孔丘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交界的祝其城北夹谷山(古祝其城故址即今天的赣榆县班庄镇古城村),孔丘以鲁国国相的身份,主持了两国国君的会盟事宜,此前并不被外人所知的夹谷山,因孔子相鲁会齐侯于此,因而也成为后人吟咏的佳境。为昭示后人,唐、明、清等赣榆历代县衙均在此大兴土木,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殿、圣化亭、魁星阁、夹谷书院等,但这些建筑后来均焚毁于战火。所幸的是,“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尼山分秀”等碑刻还在。2000多年前,得宠于鲁国、行使相事的孔子,是否真的会齐侯于今天的赣榆境内,除了操会盟之事,他还干了些什么,留下了哪些圣迹和佳话?
探访今日夹谷山
夹谷山位于今天赣榆县西南部班庄镇西北境内,原属该县夹山乡,为该县西南群山之首。虽然为群山之首,但海拔高度也只有304.9米。出夹山向西行约1.5公里,一座小型水库赫然出现在眼前。水库不大,是西部丘陵常见的那种截洪沟式的水库,水库并不显眼,而在水库对面呈东西条形分布的金山和马山形成的山谷深处,就是当年孔子相鲁会齐侯的所在。这里郁郁葱葱,时有山岚飘渺而过,如果是春夏时节至此,鸟声啁啾,大有人间仙境之感。自明清以来,“夹谷莺语”就被列为赣榆县八大著名景点之一。唐代进士胡曾畅游后,留有:“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脍炙人口的诗句。(据《赣榆诗词集萃》)往山谷的深处径直走下去,梯级坡地就会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坡地呈现三四级之多,每级宽度和高度都很规则,最宽处也不过百米。初次寻访这里的人,肯定不会意识到这些坡地就是2000多年前,孔子和鲁定公在此约会齐侯的“山中别墅”。
当年孔子在此恭候齐景公,纵论天下时事,慷慨陈词,戳穿齐人欲挟持鲁定公归齐的阴谋,并逼迫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孔子在当时展现出来的干练和睿智,究竟有多少人现场目睹,当时的现场气氛又是怎样扣人心弦,会盟之后生性敦厚的孔老夫子,又乘兴畅游了附近的哪些名胜古迹,所有这些历代正史志书均不见记载。大约是后人仰慕孔子会盟、以礼教制止了一场大厮杀的风采,也可能是当地先民真正体悟到了孔子的宽厚仁达、重教兴邦的典范作用,反正从此之后,历代名人雅士、文人骚客,到这里寻访圣迹成为一种不二的虔诚。从有关志书上可以看到,这种寻访从盛唐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来自民间的自动自发,自然也深深影响着官方,为此在各方势力的助推下,这处原本不被外人所道的山坳,先后伫立起了“圣殿”、“圣化亭”、“奎星阁”“夹谷书院”等古建筑。遥想夹谷鼎盛时期,这里香火袅袅、晨钟暮鼓,朗朗书声伴莺啼,又有多少民间学童、达官贵人到此朝觐膜拜,触摸圣人的脉搏,梦想一朝腾达。
孔子夹谷留圣迹
往事越千年,如今在这里寻觅到的古迹只有两三处,一块是刻于明万历年间、高约2米、宽约1米,刻有:“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古朴飘逸的小楷字镌成的石碑一块。说起这尊石刻能完好保存到现在,还有一段让啼笑皆非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夹谷山下的夹山乡文化站站长陈某,一日接山民举报,称在夹谷山中发现一尊石碑,看样子有些年头。对文物古迹珍爱有加的陈站长,马上赶到现场,拂去石碑表面的尘垢,他隐约能看清“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字。他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碑表面的字迹会漫漶消失,于是召集当地石匠,在原有八个大字的基础上,再行勒刻。就这样石碑的原来风骨荡然无存,也是好心办了一件坏事。
现在这尊石碑就立在夹谷山中,离这尊石刻不远的山头上,还立有一块名曰:“尼山分秀”的碑刻,此碑刻为清代乾隆乙卯进士长白人、时任赣榆知县王成所题,山东曹州府通判周萃元书。尼山乃孔子诞生地,要把尼山“分秀”于夹谷、“分秀”于赣榆,可见赣榆乡梓对圣人的仰慕之情。除这两处石刻,书院、圣殿、亭台等遗迹尚可以辨识。
虽然2500多年来,赣榆人都坚信,当年孔子会盟处在今天班庄镇的夹谷山中无疑。但今天班庄镇之夹谷山,当真就是当年孔子会齐侯之夹谷吗?1997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赣榆县志》载:“夹谷山,在祝其山西南,面积为1.93平方公里。《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赣榆县志编篡历经四十多年方成,也是该县建国后编写的第一部系统的地方志书,志书中引用的史料应该是权威可信的。据这部志书的编篡者之一、赣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葛永明介绍,县志中收录有关“孔子相鲁会齐侯”的条陈,直接依据是明清时代编篡的《赣榆县志》。据有关史料记载,赣榆春秋时属祝其,古城池在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北距夹谷近在咫尺。今天从地理位置上看,当年孔子会盟齐侯于此不仅方便、而且安全。事实上,如果夹谷山特指赣榆一地,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但剩下的便是,春秋时代,赣榆西部的夹谷山是否处在齐鲁交界处的位置?据研究人员尹钧科在其著述的《春秋莒国三都及疆域略考》中,以详尽的史料,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赣榆属莒国,夹谷山在春秋时代自然也就隶属于莒国,莒国地处当时齐国和鲁国的接壤,夹谷山处在这样一个三角地带的前沿,孔子选择这里进行会盟,用心可谓良苦。再就是这里有古存和遗迹,相信古人也不会浮躁地不分真假,附会于此吧!
子贡塔山存书香
也就在孔子会齐侯于夹谷之后20多年的一天,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又寻觅恩师的足迹踏上了赣榆这方热土。子贡的到来,没有像师傅一样,背负国家存亡的大任,而是优哉游览到此游揽名山秀水的,捎带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情。此行与师傅相比轻松了许多,也惬意许多。据史书记载,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孔子72贤人中,也是最富有的弟子之一,尤其擅长做生意,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有关志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更是无从考证。至于当时子贡是多么富有,《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竟至于家累千金”。现在来说,子贡是儒商的鼻祖应当没有什么异议。
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子贡问政”一段,他以年轻学人的睿智这样问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把这段问政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说:“子贡问孔子该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武器,人民对朝廷就有信心了!子贡又接着问他,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在三项中哪个可以先除去呢?孔子告诉他,可以先去掉武器。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再去掉其中的一项,在二项中可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除去粮食。自古以来都有死人的事,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难以支撑了。”子贡与孔子高层次的心灵交流,孔子对他的器重由此可见一斑。
极受孔子宠爱的子贡,带着恩师的教诲,来到了赣榆地界的青松山,偏偏天公不作美,一阵乌云滚过,倾盆大雨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子贡和书童顿时成了落汤鸡。不仅如此,随身携带的典籍也被大雨浇透。嗜书如命的子贡万般焦急,就在他们师徒不知该如何抢救这些宝贵的典籍时,说也奇怪,刚刚还是电闪雷鸣的天气,转瞬间雨过天晴,一轮红日腾空而起。子贡便吩咐童子把遭雨淋的典籍,摆放在山脚下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晾晒,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子贡随身携带的典籍有多少,反正闻讯而至的附近村童也赶来帮忙了。
后来当地村民为纪念子贡在此晒书,遂把青松山改名为子贡山,在山脚下筑晒书台、建端木书院,以此来纪念这位名人。现在的子贡山位于塔山水库大坝的西侧,面积0.085平方公里,主峰高仅为47.7米。子贡晒书台、端木书院等遗址尚存。让很多史学家、考古学者感到纳闷的是,在塔山镇驻地一带,姓端木的村民比较多,而且居住也比较集中。笔者在该镇就采访过一位名叫端木善翠的农家妇女,她也自称是子贡的后人。塔山端木之姓的由来,不知道与当年子贡过往是否有关,至今还是个谜。
后记
赣榆县是幸运的,赣榆的先民是幸运的,有孔子师徒驻足,虽然是惊鸿一瞥,但已经足够了,道孔子、说子贡,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传说历代不绝于耳,就这样洋洋洒洒传了2500多年。
可能是孔子师徒当年莅临赣榆这方热土传播教化的缘故,至今赣榆乡村重教习文成为良好的传统,代代不辍,绵延至今,在苏北鲁南各个区县中也堪称翘楚。这方面的佐证俯拾即是,近二十年来,该县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学子就近百人,每年考入国内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多达4000多人,被国内重点院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竟然是全市其他三县之和。
往事越千年,如果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的话,也该捋髯长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