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诗歌赋云台云

(2010-03-04 20:43:00)
标签:

连云港

云台山

诗文

讴歌云台山

赞美云台山

分类: 连云港乡土历史文化

转自网络。

——————————————————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赞美我市云台山的诗句。

云台山,古称“郁洲”、“苍梧”,历来被誉为“东海第一胜境”,神奇浪漫的“云天山海”风光千百年来令文人墨客们为之倾倒,留下了浩如烟海歌咏她的诗篇佳作。本人查阅了李德身同志编著的《诗赋海州》(《文化连云港丛书之诗选卷》)、李觉生同志编录的《古今诗人咏连云》以及骆玉宽、崔月明同志编注的《海韵山情——前人咏连云港山水名胜诗词选》等著作,令人称奇的是这当中收录的古诗几近有一半抒写了云台山的“云”。另外,明“云台三十六景”有十六景含“云”,清“云台二十四景”有十二景含“云”,其中各有四景直接以云命名。有的诗人之诗甚至是首首不离云,句句皆写云,无云不成景,无云不成诗。在本人所能查到的诗作中,诗人们所状写的云台之云有55种姿态、95种动态合150种形态,堪称云之大观。

郁洲之“郁”,古语意即云气盛貌。云台之云以其变幻莫测、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仙风神韵流芳千古,使连云港成为人之神往、令人迷醉的灵境云都。

祥云朵朵

“白云”。在所有歌咏连云港之云的诗作中,描写白云的最多。白云最能给人带来愉悦爽朗的心境。明朝御史张一元在《登云台山》一诗中开篇就说:“为爱仙台好,终朝访白云。”清朝乾隆进士崔应阶《登云台山望日峰》一诗也言明:“峭璧崚嶒耸碧空,白云深处隐琳空。” 在高入云霄的云台峰顶,白云深处隐藏着仙宫三元宫。清海州人李大全对白云尤为疾爱,自号“白云外史”,其《仙人洞》诗云:“山中有仙人,传闻在古洞。丹灶不可寻,白云生石缝。”诗意空灵生动,被人称作“李白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故应窃比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最令人感慨的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明朗的白云并不能荡涤诗人的愁色,相反却寄托了诗人对异国友人的哀思。写这首诗时李白正在苍梧山即今云台山游览,他以苍梧碧海寄深情,说明诗人对古郁洲的奇山异水非常了解。今天连云港朝阳镇南山还留有太白石、太白涧等等诗仙遗迹,成为馈赠给连云港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紫云”。清乾隆年间漕运总督管干贞多次来海州,写了四首《云台山》,其中一首云:“田横岛废春潮滿,徐福船虚紫云冥。绝顶三元香火盛,仙居呵护有山灵。”四句诗写了古海州田横岗、徐福东渡、三元宫等三处人文景观和典故,着实对连云港非常了解。

“青云”。清人吴正炳《登凤凰山》诗中云:“雄怀一片何时慰,欲共青云到碧天。”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碧云”。清康熙进士孙在丰有诗句“苍梧飞落碧云流,天畔神山古郁州”诗句。

“彩云”。对连云港(古海州)有着深厚感情的清代文学家陈文述(号云伯),曾至三国时蜀国安汉将军麋竺、其妹刘备麋夫人故里今南城镇益州院怀古,作五律一首,末句为“白帝彩云遥”。

“五云”。五云,即五色祥云,是最美丽、最神奇的云。明朝诗人武尚行的《登云台山》一诗写得气势磅礴:“天连齐鲁千峰绕,地接江淮万里来。徒倚飞楼时极目,自惊身在五云堆。”站在云台山顶俯瞰四面壮观景象,不知不觉间诗人与山已同处五色祥云的团团呵护之下。

“香云”。明云台三十六景之一《梅岭香云》诗云:“岭头春色早,花发树如皤。明月几时好,香云此地多。”

“春云”。清人吴朝聘《东磊看杏花》诗云:“春云片片护仙台,岩壑从教锦幛涵盖。刚是山中新雨过,鲜红如洗引人来。”春云含春,山花含笑,雨后的烂漫令人陶醉。清云台二十四景之一《屏山叠翠》有诗云:“春云添彩绘,树影杂婆娑。”

云海茫茫

“瀛云”。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号云汀)写过四首《登东海云台山作》,其中一首开篇云:“振衣直蹑苍梧上,万里瀛云郁此台。”极言云台云之宏伟气势,瀛云即海云也。

“水云”。清云台二十四景之一《云台铺海》诗有“不辨水云合”一句,状写了三元宫拂晓时分“海上山,山上云,不知是云是海”的云山雾罩胜景。

“层云”。清洪延棠有诗云:“万树撼天风,层云郁不起。”表现了云台之云的浓密程度。

“玄云”。明嘉靖海州知州王同《登清风顶》首联云:“渺渺玄云万壑空,观风访古到山中。”描写了花果山玉女峰的壮美景观。玄云,因为身处佛教圣地,意为深沉静默之云,和禅机相关。

“痴云”。清朝诗人、金石名家钱泳《游郁林观》诗中云:“忽闻雷殷殷,飞泉落天半。怪石何臲卼,痴云欲消散。”听到瀑布从半空当中飞流直下的声音,奇石们也都动摇不安,原本静滞的云雾被震荡得烟消云散。

“冷云”。有“乾隆三大家”称号的清代大诗人袁枚《次日雪》之三有诗句“世味尽从流水得,宦情应有冷云知”,乃即时即景即情之作,显露诗人“性灵派”特色。

“断云”。清吴之椿《西村隔海望云台山》诗中首联云:“断云天外数峰遮,横截鲸波簇海喹涯。”一个“断”字把云台山云牵雾绕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霞光万道

“朝霞”。清乾嘉学派学者诗人、板浦人许乔林《登海州城楼》诗中云:“朝霞红欲染,疑映阳冰烁。”

“晚霞”。清海州东辛人程立达《朐阳竹枝词》诗云:“秦东门外盘沙路,樵子肩头带晚霞。”

“彩霞”。明朝隆庆二年在海州当学正的黄九章登云台山归来写一气呵成写了三首诗,首首皆含云。其二有诗句:“日光彩霞结层峦,独上飞楼纵大观。”变幻多姿的云台之云令诗人如入仙境。

“红霞”。“斜日消残雨,红霞映晚村。画图开碧落,锦绮照衡门。” 明人卢桂的《西石晚霞》描写了今墟沟西墅夕阳西下时的绚丽图景。为明云台三十六景之一

“烟霞”。明万历海州名士顾桥《登玉皇阁》诗首联云:“玉皇高阁倚崆峒,万顷烟霞眼界中。”状写了玉皇阁松涛海风、流云飘雾的胜境。

“岚霞”。明黄九章《金牛顶观日出》前四名云:“初唱天鸡海色昏,须臾波面拥朝暾。丽空星斗俄收拾,射水岚霞互吐吞。”这四句按时间顺序铺写了日出的全过程,从将出、跃出到霞光万道与山中雾气竞相吐吞,好一幅云台日出图。

“朱霞”。清二十四景之一《红涛浴日》诗有“赤浪连天拍,朱霞接水浮”一句,描写了在望日楼顶望东海日出“云天山海,万象皆红”之伟观。朱霞乃红色之云彩。

“彩虹”。明朝李上林《海曙楼》诗颔联云:“画槛半依星斗近,彩虹斜带海门浮。”彩虹为雨后云景。

雾霭濛濛

“瑞霭”。清人郑三捷《海清寺塔》一诗颈联云:“遥接三山连瑞霭,虚凭四面引清风。”有祥瑞的云气相连,说明此乃灵地宝塔。

“暮霭”。清人方淇《观潮》诗句颔联云:“山气全吞昏暮霭,潮声半落响斜阳。”

“烟霭”。清云台二十四景之一《云村钟瑞》诗中有“氤氲烟霭融”一句。

“翠雾”。明人崔诜来海州巡视时作七绝《海上杂言》云:“天鸡啼处海生潮,东望蓬莱翠雾消。紫贝高为云外阙,青龙盘作日边桥。”

“晓雾”。清二十四景之一《别峰桃雾》诗有“多情含晓雾,有意炫春风”一句。

“轻雾”。清海州人罗珍(自号云林居士)有诗云:“淡云轻雾倪迂笔,点缀丹青半壁新。”喻东磊围屏山美如画屏。

“薄雾”。清人张学瀚有诗句“轻云薄雾草萋萋”。

“飞岚”。明海州贡生、寿逾百岁的“地仙”赵昌祚在《龙洞庵》一诗中云:“骊龙阶尺木,洞口尚云封。过雨寻遗蜕,飞岚看远峰。”飞岚言指快速流动的云雾。

“氤氲”、“白衣”。清康熙海州学正杨延镇诗《题东磊神仙洞》一诗云:“蒙革虎豹尽高蹲,肤寸氤氲古洞昏。苍狗白衣何处去,飘然随我到崑仑。”氤氲乃洞中气和光混和动荡之云气,白衣喻天上浮云。

云起云涌

“云起”。清人唐昆基《桅尖山》七律前四句有:“仙人船入古云台,百尺桅尖海上来。云起峰腰惊舵转,霞飞石角讶帆开。”云起霞飞,云谲波诡,诗人将写实与奇诡的想象相结合,将人带入亦真亦幻的仙山妙境。

“云涌”。明云台三十六景之一《石壁洞天》诗云:“云涌峰常暗,山寒昼欲阴。”

“云聚”。明人韩逢泰《二仙洞》前四名云:“古洞峰头结,崎岖不可游。石床云聚满,苔经露初收。”布满云气地乃名副其实的仙洞。

“云散”。清人洪有徵在《九龙桥》一诗中有诗句“须臾云散垂长虹,是山是树青濛濛。”云消雾散,云开日出,实为九龙桥风景的真实写照。

“云横”。清海州南城人邱心坦《雨过海清寺题壁》颔联云:“云横山半塔,虹勒海东天。”勾画了一幅雨过天晴,彩虹映塔的美丽图画。

“云封”。热心桑梓教育、创办蔚云学堂的清末民初著名乡土诗人张学翰在《猴石嘴》一诗中云:“回头雨洒三声泪,放眼云封两点星。”已经在此处守望了亿万年的石猴是有灵性的,雨洒石猴,似石猴落泪;石猴的眼睛似云雾中的两颗星。

“云收”。明人张衣《登清风顶》一诗颔联云:“云收虬岭山光秀,月漾鲸波海气融。”这一堪能传世之佳句将云台山山海连、云开云合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金道士王处一有词句“万里云收雾卷”,则更为气势逼人。

云蒸霞蔚

“云光”。云台三十六景之一《古观祥云》有诗云:“古观钟灵瑞,云光屡献祥。随风常散彩,出水自成章。”

“云霞”。明人纪映钟《望东澨山》诗中云:“坐卧云霞中,屏绝风尘熇。”东澨山即指云台山。

“云锦”。南朝梁文学家刘峻五律《过朐阳因登郁洲山望海》最后两诗句云:“云锦曜石屿,罗绫文冰色。”喻云霞象锦一般的美。

“云梯”。明代诗人薄询《登云台山》一诗尾联云:“兴浓更上金牛顶,足蹑云梯手摘星。”描写金牛顶峰耸东海、手可摘星的雄奇清幽景象。

“云路”。有“大历十才子”之称的唐代诗人钱起诗《雨中望海上怀郁林观中道侣》有“惊涛荡云路”一句,云路意为云雾迷漫的海路。

“云车”。清人王先谦《乘槎亮》诗首联云:“博望门前贯月华,蓬莱山外引云车。”云车为仙人所乘。

“云山”。清海州人程炘有诗句“万叠云山拦不住,长虹跨过海东头。”

“云海”。云海大概称得上是最壮观的云景。清雍正年间漕运总督诗人、书法家杨锡绂是海州的常客,他写了一首一大早到云台山项看日出的长诗,前面写到“云气溟溟迷咫尺”,天刚蒙蒙亮,雾气迷漫得人在对面都看不清楚;最后四名写到:“一声鸡唱东方白,过眼奇踪休坐失。卧翻云海荡心胸,试上峰头观日出。”诗人迫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天亮了,千万不能错过观日出的时机,站在峰顶看旭日东升,翻腾的云海激荡着心胸,洋溢着诗人的浪漫情怀。

风云际会

“留云”。宿城西山有一岭,名唤“湖口岭”,当地人呼为“虎口岭”,陶澍将之改曰“留云岭”,可见陶爱“云”之心。后人曾筑亭于此,称“留云亭”,且有一留云石。陶澍《留云岭》诗云:“为霖四海心,处处留云住。仙山海气深,此是留云处”。清人李大全《留云亭》诗云:“坐爱云出岫,为结留云亭,云舒旋复卷,山色长青青。”清人封人祝《留云石》诗云:“山头一片云,田海为霖去。故偶见云生,不留恐不停住。”这三首诗几乎句句写云,令人一唱三叹。吴承恩《西游记》中亦云花果山“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望云”。清人崔应阶七律《晚渡黄河至海州》颈联云:“斜日已看沉远戍,望云何处得为霖。”

“看云”。移居海州的清人孙瑞如(字云庄)有诗句:“扫叶供茶灶,看云坐石床。”

“抹云”。顾乾《登金牛顶》一诗颈联云:“老树抹云迷远近,飞泉喷雨入苍茫。”一个抹字异常生动地刻画了此境之仙气,连历经苍桑的老树都快成仙成精了。

“吞云”。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为连云港留下了壮丽诗篇。其江苏巡抚任上曾在云台山和陶澍诗云:“层楼望日榑枝曙,半岭吞云竹树昏。”写出了海曙楼、竹节岭之景。

“流云”。清赣榆人孙斯位《夏雨晚霁怀东海杨子瑾庵》诗中有云:“槐阴生夏凉,流云吐新月。泠泠花露结,熠熠林光发。”写黄昏天晴时古凤凰城清新幽美之佳境。

“风云”。清人师亮采有诗云:“金鸡玉犬风云驱,天钟天磬天鼓俱。”风云一词把所有静态的东西写活了,风云变幻,气韵生动。清云台二十四景之一《风馨云钟》有诗云:“风云开梵呗,钟声动疏声。”

海市蜃楼

历史上,古郁洲、连云港连岛、秦山岛等海域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实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云景。平静的海面突兀方圆数公里的亭台楼阁、城郭古堡、山川树木之幻景,虚无缥缈,变幻莫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叙写东海蜃景的脍炙人口之诗篇。

如:唐朝诗人耿津《送海州卢录事》中有诗句“郊原鹏影到,楼阁蜃云和。”明人裴天佑《观海》中有诗句“鹤驭空思珠树远,蜃楼应待锦霞开。”清人师亮采《东磊铭》中有诗句“龙楼蜃市须臾无,我来东磊呼天吴。”清人吴敬梓《观海》中有诗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等等。

“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也好,龙也好,腾云驾雾都离不开云。连云港的云润化了山海灵性,造就了这座海市仙城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登高须登海上山,望远须望海边天。山不在高高临海,海不必远天无边。”曾两任古海州知州的唐仲冕在二百年前写下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梅岭香云、古观祥云、西墅晚霞……高山云、沧海云,云台之云如同齐天大圣一般,精于七十二变;五彩斑孄的云,仙风灵韵的云,祥云云集,贤才云涌,佳宾如云,云海涛涛。神奇浪漫的连云港,无愧为东方云都!历经沧海桑田,云景灿烂永恒。天地之间能有之云、可写之云在诗人的眼中全部能存乎于心,诵之于口,运之于笔,跃之于纸,记之于志,刻之于石,这些咏云诗,咏的不仅是云台山云、连云港云,更是神州云、华夏云、天地云,他们是以风为马的云神,她们是以霓为衣的云仙,驾着云车,托载着古老而年轻的连云港登高望远,畅漾于山海之间,奔腾于天地星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