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3】连云港丫髻山—风水宝地—三岔涧石皮鼓穿越

标签:
户外运动连云港龙行天下户外群丫髻山三岔涧 |
分类: 连云港驴友驴行记录 |
姓拉名登字灭倭原创游记。
——————————————————————————
位于北云台山的石皮鼓是一处神奇的地方,据说敲打这片裸露山岩会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15个月前,狼群大巷—三岔涧的穿越活动经过了这里,然而我却因故没能跟上,引为憾事之余不禁对石皮鼓更加向往。一番望眼欲穿的漫长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又一次看到了穿越石皮鼓的帖子——2013年1月13日,龙行天下户外群穿越丫髻山—风水宝地—石皮鼓。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岂能再次错过?没有任何犹豫,我跟上了队伍。
集合地点位于客运站,丫髻山、万丈崖的穿越线路多从这里起步,故而走在山下的我可谓轻车熟路。过山底小水坝,我们彻底扎进了荒山野岭里。半个月前的积雪仍未融化,冲顶丫髻山的过程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即便是临近山顶,危险也未能解除,硕大的石逢、剧烈的拔高,至少三公分深的积雪,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驴友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衡感极差的我虽然行进困难,但终究是没有滑倒,顺利的来到了丫髻山顶的崖下。
跟在大家的身后做最后一段路的冲刺,然而临近山顶却发现路两旁的风景陌生的很,回头望了望,这才醒悟过来大家此时往丫髻石而去。平时我登顶丫髻石都提心吊胆的需要大家的帮助,更何况如今漫山积雪道路湿滑呢?我果断的停止了前进。路边,一块块巨石底下的小石洞吸引了我的注意,本该是天然小石棚的它们如今多成了人工痕迹明显的小石洞,这会是何人的杰作?一股莫名的悲壮感霎时间涌上了心头,泪水情不自禁的打湿了双眼,我似乎看到了战火纷飞、炮火连天的丫髻山。据史记载,公元1938年5月20日,日军海陆空三军突袭连云港,连云港保卫战就此爆发,289个日夜里,大桅尖、孙家山、荷花街、丫髻山、围屏山、海头湾,我英雄的国民党东北军以两个团的劣势兵力使用着劣质武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而重创了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连云港保卫战的大捷。沉默的盯着眼前那一个个山洞,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表情坚毅的战士们,这里,也许有前线指挥部,也许有隐蔽掩体,也许有伤员救治地,每一个石洞,用途也许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山洞中都留下了民族英雄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连云港保卫战已经过去了75周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已有了68年,然而当年正面战场上的多数民族英雄乃至民族英烈却没能再享受到公正的评价,但我深信,历史不会任由胜利者胡编乱造,它必将有着昭然大白的一天!默默的离开了丫髻石的下方,爬到了山脊上,等候着大家的到来。
冷风嗖嗖,我们这些没有前去丫髻石的人无法继续等待大家了,在蔚蓝天空等人的带领下,大家先行出发,往防火道而去。身后,不知不觉中升起了一股浓雾,笼罩笼罩了整个山北坡,回头再也望不见什么了,然而在呼呼的风声中,耳边仿佛再次传来了国军英烈们的呐喊声,此刻,我的眼前已经不再是浓雾,而是硝烟……
心情沉重的走到了防火道上,一声沉闷的轰鸣声适时的传来,这是非法炸山的声音,然而此情此景,我的思绪不禁再次飞回了哪遍地狼烟的战争年代,这是我中华民族那不屈斗志的呼声。目光转向东面的那一座高峰——围屏山顶,我似乎看到了一面千疮百孔的青天白日旗迎风飘扬着。1939年3月4日,国军将士撤出了连云港市区,小鬼子的月经旗就此插在了连云港的土地上,然而海灌大地上的抵抗从来没有停止,东海、赣榆、灌云,国共两党开辟出了敌后根据地,坚持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花果山上,一帮出家不出国的僧人们,连同部分热血方刚的山民,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静候来了后方的大部队,沿防火道一路西行,至万丈崖附近,路边突现一大块洁白丝毫没有受到破坏的雪迹。雪地留字,是我最爱干的事情,今天自然也不例外,想到魅力一族户外数小时后即将路过这里,我从容的写下了一行大字——魅力一族的朋友好!拉登。气温已经升高,我不知道魅力群的好友们路过这里的时候这堆积雪还在不,然而称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尽到了心意,我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
面对自己早已走过无数次的防火道,内心颇为无趣,直至来到了龙湫涧入口处的巨石。山高林密的背阴处,数百米的范围里皆是洁白的积雪,正想玩耍一番,却见大家拐入小道抄近路前往风水宝地。这样的路况还敢抄近路,不怕摔很惨啊!我一阵无语。脚下的确打滑了多次,花费了比平时多两三倍的时间,尤其是中山对我的细微照顾,我终究是站稳在了泥泞湿滑的土路上。又一次回到盘山公路上,紧张的内心霎时间得到了舒缓,自己的表情很是得意,双脚还没迈出五步,脚底一滑,屁股重重的坐到了地上。面目表情痛苦的站了起来,一瘸一拐的向着最后的几百米走去……
风水宝地的光秃山坡上已经坐满了人,一番询问,这里面不仅有我们龙行群先行到达的驴友,还有魅力一族的大部队。我们68人,对方58人,总共120多人汇聚在了风水宝地。2009年的那个冬天,三个户外群百余人会师风水宝地的场面在老驴的眼里多么壮观,然而如今,这百余人的规模对于连云港的多数户外群都已不是困难事,数个月前,江苏七城驴友齐聚云台山,连云港户外从此踏入了300人规模的新台阶,再过几年,500人的规模,也许在云台山上也可以到处见到吧。
饭后,相互告别了对方,依旧沿着自己群预定的计划出发。江岔子四岔路口前沿大巷相反方向的小路向前,我们再次走入了烂泥堆里,又一次的滑倒了,左腿外侧沾上了不少烂泥。吃一堑长一智,我的行进速度变缓了很多,故而也就安全了多。四处皆是冰冻的三叉涧已经不适合我们大队人马的穿越了,沿三叉涧西坡行走,我们终于穿到了向阳地带,地上干燥了起来。路况的转好没能成为自己加快脚步的动力,一块块奇石让我忘记了赶路,就此,穿过山涧到达对面山上的时候,身边只有小银鱼他老婆和另外一个走不动路的驴友了。身后的驴友不知道在多少米外拍照,撕破喉咙的大喊声好不容易等来了后面一个驴友,我们四人结伴而行。没多久,一个同样开阔的岔路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该是如何的选择?后来的那个驴友二话不说直行而去,一番思索后,我才做出同样直行的艰难决定,一路看不到人影,莫非是走错了道路?再次呼喊前方,遥远的传来刚刚那个驴友的回话声,询问前方有多少人,在背包中小音箱的干扰中没能听清他的回答,究竟是“看不到”还是“有很多”,我此刻脑子一转想明白了关键,就算走错了路又如何,眼下这条路就是一条快捷的下山路!我们已经走下去了老远,难道为了看一个石皮鼓再回头吗?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大步流星的走在了阴森茂密的松林下面,瞅准脚下的大路,置几个几乎看不见路影的小岔路不顾,没曾想在一片近百米的光秃山坡上看到了休息着的大部队。此刻,我们已经离山下不远了,莫非这里就是石皮鼓的所在地?询问一棵草和磐石,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在他们的带领下,带到了一个小石窝的跟前。据说,这是大家长年累月敲击石头而形成的小窝。蹲在地上,用石块轻轻敲击,果然听到了与敲击其他石头不同的声音。石皮鼓的下方似乎中空了很多,故而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吧。知道了石皮鼓的原理,失去了新鲜感的我跑到了旁边休息着,忽然间,看着大家敲击石皮鼓时候的模样,我哑然失笑——如果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换上兽皮和草木,敲击石皮鼓的我们像极了燧石取火的远古人……
由石皮鼓继续下行不到10分钟,我们来到了山下的李庄。今天的穿越活动圆满结束,只是,此刻方发觉自己意犹未尽,好不过瘾,没辙,和图腾狼、婉儿史努比继续步行,直到平山才坐上了回家的汽车。
http://s14/mw690/002ad328gy6NCv2N1zD5d&690
http://s7/mw690/002ad328gy6NCv36cQef6&690
http://s6/mw690/002ad328gy6NCv3pJBz55&690
http://s11/mw690/002ad328gy6NCv3OAVc2a&690
http://s12/mw690/002ad328gy6NCv4hjvBcb&690
http://s12/mw690/002ad328gy6NCv4KBfR5b&690
http://s8/mw690/002ad328gy6NCv5eda7a7&690
http://s9/mw690/002ad328gy6NCv5oC9278&690
http://s3/mw690/002ad328gy6NCv5QA26e2&690
http://s15/mw690/002ad328gy6NCv6doJg6e&690
http://s14/mw690/002ad328gy6NCv6Ao4lcd&690
http://s13/mw690/002ad328gy6NCv6Rhw0dc&690
http://s9/mw690/002ad328gy6NCv7ciVO78&690
http://s15/mw690/002ad328gy6NCv7uPeuee&690
http://s6/mw690/002ad328gy6NCv7TzhPb5&690
http://s5/mw690/002ad328gy6NCv8ilcE74&690
http://s3/mw690/002ad328gy6NCv8FOr8b2&690
http://s13/mw690/002ad328gy6NCv96Dq46c&690
http://s11/mw690/002ad328gy6NCv9tQ704a&690
http://s6/mw690/002ad328gy6NCv9Fhop9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