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 吴声歌曲(甲)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府自解 |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 吴声歌曲(甲)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自晋朝播迁,其音分散,苻坚灭凉得之,传於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於内地。自时已后,南朝文物号为最盛。民谣国俗,亦世有新声。故王僧虔论三调歌曰:“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而情变听改,稍复零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所以追馀操而长怀,抚遗器而太息者矣。”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至於殿庭飨宴,则兼奏之。遭梁、陈亡乱,存者盖寡。
【自解】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汉族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九代:我以为应指自黄帝有了礼乐后的九个朝代,指尧舜夏商周秦汉隋唐九代。遗声:古人留下的乐曲。其始即:它的开始即是。相和三调:指相和歌于清平乐中最主要的三种调式,是清调、平调、瑟调的总称。也即乐府相和曲的清商三调。并:并且还有。汉魏:汉朝和曹魏政权。古调:即所谓乐府古辞的曲调。古代无名氏所作歌曲的曲调。魏三祖:曹魏政权的开国三帝,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播迁:迁徙;流离。战乱迁移的美称。播,传扬,传布。散布。播名(传扬名声)。迁,迁移。迁徙。其音:指乐府相和曲的音乐。分散:分散丢失。苻坚: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凉: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一带的政权,国号皆称“凉”。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前后二秦: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和后秦。宋武:南朝宋的武帝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南朝第一帝。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关中:陕西关中地区。入南:流入南方。不复:不再。内地:王朝京畿以内地区。中原地区。自时已后:自那时以后。南朝: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文物:指礼乐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贵贱,制等级,故云。号为:号称为。最盛:最为鼎盛。最为兴盛。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各诸侯国内的地方政治诗歌和反映民情的歌谣也被中央政府成为民谣。国俗:各诸侯国的民俗。一国的风俗。世有:每世每代都有。新声:新作的音乐。指新乐府辞或其他不能入礼乐的新兴诗歌。故:所以。因此。王僧虔:字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论三调歌:指王僧虔的《论三调歌表》一书。三调歌,清商三调的诗歌。曰:说。实由:实际上由自。实际上源于。铜雀:铜雀台。代喻曹魏政权。汉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孔雀置于楼顶,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故名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与金虎、冰井合称三台。魏氏三祖:魏三祖,曹魏政权的开国三帝,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风流:风行;流传。风尚习俗。流风馀韵。杰出不凡。风操,品格。可怀:可以怀念。值得思念。京洛:京都洛阳。相高:相互高看。相为崇高。相与高雅。相互高贵崇尚。江左: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基业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弥重:弥加重视。更加看重。情变听改:随社会变迁而听任更改。情变,世情变迁。听改:听任更改。听说更改。稍复:稍后又再。零落:散乱,散失。亡者:亡佚的东西。将半:即将过半。追馀操:追逐余留的节操。追逐余留的操演古乐。长怀:长久怀念。遐想,悠思。抚遗器:抚摸着遗留的器皿或乐器。者矣: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矣”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与“了”相同。后魏: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珪自立为代王,国号魏,亦称北魏、拓跋魏、元魏。为区别于以前之三国魏,故史称后魏(公元386年-557年)。孝文: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讨:讨伐。淮汉:今淮河中游沿岸地区。淮汉之战,北魏乘南齐箫鸾篡夺帝位之机,兴师南下进攻南齐淮汉(今淮河中游沿岸)地区的战争。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499年—515年在位。寿春: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春秋蔡国、战国楚国、西汉淮南国均建都于此。声伎: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歌舞等技艺。所传:所流传。中原旧曲:指中原地区的相和曲。明君:王昭君,晋朝避司马昭名讳改名为王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王昭君)配之。昭君将去,入辞元帝,光彩照人,耸动左右,元帝后悔不已。初为汉人可怜昭君远嫁,为作此歌。圣主:神圣君主。应是吴声歌曲《明之君》的中原旧曲原型。公莫:公卿不要。又名‘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相传汉高祖与项羽会于鸿门,项庄舞剑,将害高祖。项伯受张良之托,保护高祖,他舞起袖子,隔开项庄之剑,且说:“公莫害沛公也。”汉人思项庄恩德,故作此舞,舞具用巾,以象项伯衣袖之遗式。白鸠:白色鸠鸟。古以为瑞物。舞曲名。江南吴歌:即清商乐的吴声。江南地区吴人的歌曲。荆楚西声:即清商乐的西曲。荆楚地区的西部歌曲。总谓之:总称谓之。殿庭:宫殿宫廷。飨宴:祭祖飨神和国宴大会。则:也。即。便。兼奏:同时演奏。梁:南朝梁。陈:南朝陈。亡乱:灭亡战乱。存者:幸存的人事物。存世的人事物。盖:大概。大约。寡:稀少,少。
及隋平陈得之,文帝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因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开皇初,始置七部乐,清商伎其一也。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等为九部。而清乐歌曲有《杨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唐又增吹叶而无埙。隋室丧乱,日益沦缺。
【自解】及:等到。及至。隋:隋朝。陈:南朝陈。文帝: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善:赞许。善长。节奏:礼节制度。指有关礼仪的各种规定。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华夏:黄帝的部族为华族或花族。夏:夏禹,夏朝。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正声:纯正的乐声。音乐或礼乐的正源。微更:稍微更改。损益:增减;盈亏。减少或增加。去其哀怨:去掉它的哀愁愤怨部分。考而补之:考证后修补它。考:考证,稽考。补:修补。以:用。依照。律吕: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更造:更改和制造。乐器: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因於:因此在。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隋唐后称‘太常寺’。置:设置。清商署:国家管理清商乐的署衙。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便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管之:管理它。谓之:称谓它。清乐:清商乐的简称。这一名称始称于隋朝。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历时20年。有‘开皇之治’。始置:开始设置。七部乐:将礼乐分为七个部门管理。朝刚建立不久便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燕乐,古乐名。祭祀燕享之乐。隋朝时期对宴乐和礼乐的称呼。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清商伎:清商乐的乐技。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炀帝: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乃定:又增定。清乐:清商乐的简称。这一名称始称于隋朝。指东晋以后发展起来的杂糅了江南诸调的清商乐。西凉:汉代凉州别称,今甘肃省地区。九部:九部乐。原来始于隋炀帝。①清乐——指汉乐,汉代正统音乐。汉族传统音乐。②西凉乐——初称“秦汉伎”隋称“国伎”唐称“西凉伎”吕光帝时盛于张掖、酒泉、敦煌、武威等地。由龟兹乐变之而成!③龟兹乐——西域音乐,④天竺乐——印度音乐,⑤康国乐————《康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一带,《旧唐书·音乐志》载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娶突厥女子为后“于是龟兹、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⑥疏勒乐——“疏勒”在今新疆喀什葛尔一带。⑦安国乐——“安国”在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⑧高丽乐——“高丽”即今朝鲜、韩国。⑨礼毕曲——南朝乐府歌舞音乐。杨伴:杨叛儿。乐府西曲歌名。本为童谣。相传南朝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杨旻随母入内宫,长大后,为何后所宠。当时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讹传为“杨伴儿”、“杨叛儿”,并演变而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明君:王昭君,晋朝避司马昭名讳改名为王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王昭君)配之。昭君将去,入辞元帝,光彩照人,耸动左右,元帝后悔不已。初为汉人可怜昭君远嫁,为作此歌。并契:北方兼并契骨。契骨是隋代西北游牧民族,又作结骨、纥骨,今柯尔克孜族先祖。瑟:古弦乐器,大于古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击琴:琴名。用竹敲击琴弦发声,异于用指弹的琴。应是今日的扬琴。箜篌: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大体形似筝,颈细而肩圆。失传。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节鼓:古代乐器。状如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篪chí:古时候一种用竹管制成的乐器,似笛。有八孔,横吹。埙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大小如鹅蛋,顶端为吹口。亦称“陶埙”。为一部:称作一部(乐器)。唐:唐朝。吹叶:古乐器名。应是似叶子形状的乐器。衔草木之叶于口,吹之发出乐声。隋室:隋朝皇室。丧乱:丧亡于战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日益:日日有所增益。一天比一天。沦缺:湮没,残缺。沦丧缺轶。缺轶,亦作“缺逸”。散失;遗漏。
沌意:隋炀帝九部乐中《清商伎》和清乐看似重复。而我以为清商伎应是指乐府相和曲的清商三调,而清乐则应指东晋以后发展起来的杂糅了江南诸调的清商乐。击琴:琴名。用竹敲击琴弦发声,异于用指弹的琴。应是今日的扬琴。扬琴,又名洋琴。一种弦乐器,把许多根弦安在一个梯形的扁木箱上,用竹制的富有弹性的小槌击弦而发声。原为中东一带流行的古击弦乐器。‘约明清时期传入我国’。这里看来扬琴传入我国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至武后时,犹有六十三曲。其后歌辞在者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凤将雏》、《明之君》、《铎舞》、《白鸠》、《白纻》、《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及欢闻》、《团扇》、《懊憹》、《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伴》、《雅歌骁壶》、《常林欢》、《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歌》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辞,《上柱》、《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为四十四曲存焉。
【自解】唐:唐朝。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贞观之治。十部乐:唐朝初期,在隋末《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宫廷宴乐。唐初,继承隋《九部乐》,乐制舞制依旧。贞观十一年废《礼毕》。贞观十四年将唐代创作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第1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亦在焉:也在其中也。武后:皇后武则天。犹有:仍有。歌辞在者:歌辞还在世的。公莫:公卿不要。又名‘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相传汉高祖与项羽会于鸿门,项庄舞剑,将害高祖。项伯受张良之托,保护高祖,他舞起袖子,隔开项庄之剑,且说:“公莫害沛公也。”汉人思项庄恩德,故作此舞,舞具用巾,以象项伯衣袖之遗式。巴渝:蜀古地名。巴地和渝地。用以借指巴渝舞。古曲调名。即巴渝歌。初为汉高祖所作。高祖从蜀汉出兵伐楚,以版楯蛮为先锋,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高祖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使乐工习学,号曰《巴渝》。巴渝者,巴山渝水,故以为名。明君:王昭君,晋朝避司马昭名讳改名为王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王昭君)配之。昭君将去,入辞元帝,光彩照人,耸动左右,元帝后悔不已。初为汉人可怜昭君远嫁,为作此歌。凤将雏:凤凰携带雏鸟。古曲名。明之君:圣明之君王。南朝梁《鞞舞歌》或《鞞舞曲》。应是由中原旧曲《圣主》改变而成的吴声歌曲。梁武帝时改其辞以歌颂君德。铎舞:汉代舞曲名。舞人持铎随曲而舞。隋时舞犹存,舞者不执铎。唐代铎舞列入清商乐中。为何列入杂糅了江南诸调的清商乐之中?一定是南音改编后的。白鸠:白色鸠鸟。古以为瑞物。舞曲名。吴朝拂舞曲。拂舞,三国时江东地区以拂子为舞具的一种歌舞。《晋书·乐志下》:“拂舞,出自江左。旧云吴舞,检其歌,非吴辞也。亦陈於殿庭。杨泓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鳬鳩舞》,云有此来数十年矣。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晧虐政,思属晋也。’”白纻zhù:白色的苧麻。白紵所织的夏布。吴地名产。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乐府吴舞曲名。宫廷舞曲也。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初为晋曲。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衰苦,晋时常有鬼歌之。吴声:吴地乐声。吴地音乐或歌声。四时:四季。一日的朝昼夕夜。乐舞名。初为汉文帝作。改编成为吴声歌曲。前溪:前面的溪流。古代吴地村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南朝隋唐时江南舞乐多出于此。古乐府吴声舞曲。东晋歌曲,《宋书·乐志一》:“《前溪哥》者,晋车骑将军沉充(琉)所制。”前溪哥,前溪歌。阿子及欢闻:古吴声歌曲《阿子闻》或‘《阿子》及《欢闻》’二曲。初为东晋歌曲,晋穆帝升平初,每歌罢辄呼“阿子汝闻否”,后人演其声以为《阿子》及《欢闻》二曲,或说《阿子及欢闻》一曲。阿子,<</FONT>吴方言>儿子。古吴声歌曲《阿子闻》。欢闻,古吴声歌曲。又名‘欢闻变歌’。团扇:圆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宫内多用之,又称宫扇。乐府歌曲名。汉班婕妤所作《怨歌行》。因诗中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等诗句,故名。这里指清商乐吴声歌曲《团扇郎歌》。东晋歌曲,晋中书令王珉与嫂之婢有情,相爱至深。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喜持白团扇,因歌曰:“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见面。”懊憹ào náo:<</FONT>吴方言>烦闷。清商乐吴声歌曲名。亦作“懊恼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懊,烦恼,悔恨。懊恼。憹,烦乱,懊恼。长史变:长史变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东晋歌曲。长史,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变歌,变奏的歌曲。变奏曲。六变歌曲。丁督护:乐府吴声歌曲名。又名《督护歌》。南朝宋时代的吴声歌曲。督护,武官名。晋置。为方面镇将的部将。丁督护,南朝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宋书·乐志》:“《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收殓殡埋之。逵之妻,高祖长女也,呼旿至閤下,自问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宋武帝又为制词,云:“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读曲:读曲歌,南朝宋歌曲,六朝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种。含有哀歌、挽歌的成分。一指彭城王刘义康被领军将军刘湛所杀,时元嘉二十八年(四五二),刘义康排行第四,故歌辞有「死罪刘领军,误杀刘第四」。乌夜啼: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旧唐书·音乐志二》:“《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於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徵还宅,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閤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兗州刺史,作此歌……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又为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石城:古城名。乐府西曲歌《石城歌》。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臧质尝为竟陵郡守,于城上远眺,见一群少年唱歌而过,因作此曲。歌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城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莫愁:不要愁。乐府西曲歌《莫愁乐》。古乐府中传说的女子。一说为石城人(在今湖北省锺祥县)。《旧唐书·音乐志二》:“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謡,《石城乐》和中復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一说为洛阳人,为卢家少妇。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襄阳: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乐府西曲歌《襄阳乐》。南朝宋曲。栖乌夜飞:沈攸之元徽五年作。沈攸之,字仲达,南北朝宋朝名将。估客:《估客乐》,南朝齐武帝制。梁改其名《商族行》。乐府西曲歌名。南朝齐武帝始作此歌,后世多有仿作,又名《贾客乐》。内容为描写商人谋利与享乐的情景。杨伴:杨叛儿。乐府西曲歌名。南朝齐歌曲。本为童谣。相传南朝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杨旻随母入内宫,长大后,为何后所宠。当时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讹传为“杨伴儿”、“杨叛儿”,并演变而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雅歌骁壶:也名‘骁壶’,也名‘雅歌’。投壶乐。投壶时矢入壶反弹出为骁壶。雅歌,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常林欢:疑是宋、梁时曲。乐府西曲歌名。《通典·乐五》:“《常林欢》者,盖宋梁间曲。宋代荆雍为南方重镇,皆王子为之牧,江左辞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荆州有长林县。江南谓情人为欢。‘常’‘长’声相近,盖乐人误谓‘长’为‘常’。”《三洲》:又名《三洲歌》。乐府西曲歌名。商人歌谣。《古今乐録》曰:‘《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采桑: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又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因《三洲曲》而制。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乐府吴声歌曲名。《旧唐书·音乐志二》:陈后主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摘其艳丽者而作此曲。泛龙舟:古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下》:“﹝煬帝﹞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汎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雅歌:雅歌骁壶:也名‘骁壶’,也名‘雅歌’。投壶乐。投壶时矢入壶反弹出为骁壶。四时歌:子夜吴声四时歌。四时,四季。一日的朝昼夕夜。乐舞名。初为汉文帝作。改编成为吴声歌曲。上柱:可能指上柱古弹调。上柱,应指古琴上部的音柱。凤雏:凤凰的雏鸟。比喻俊杰。古曲名。即《凤将雏》,凤鸟将养雏鸟也。平调:乐府《相和歌》的一部。应是击打乐的曲调。后来的清商乐也有此调。清调:汉代乐府《相和歌》的曲调之一,与平调、瑟调合称三调,也称清商三调。后亦指清雅的乐曲。应是管乐的曲调。后来的清商乐也应有此调。瑟调:汉代乐府《相和歌》的曲调之一,与平调、清调合称三调,也称清商三调。应是弦乐的曲调。后来的清商乐也应有此调。平折:内容不详。清商乐曲名之一。无歌辞。命啸:呼唤。清商乐曲名之一。无歌辞,内容不详。通前:与前面的相通或共通。共同,一起。存:存世。焉: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沌意:清商乐应统称为新声。《平调》、《清调》、《瑟调》是乐府相和曲的三调,也应是后来东晋后发展起来的‘清商乐’的三调。常被后人相混肴。
长安已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浸缺,能合於管弦者唯《明君》、《杨伴》、《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自是乐章讹失,与吴音转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以问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学於江都人俞才生。时声调已失,唯雅歌曲辞,辞曲而音雅。后郎子亡去,清乐之歌遂阙。自周、隋已来,管弦雅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非朝廷郊庙所用,胡不载。《乐府解题》曰:“蔡邕云:‘清商曲,又有《出郭西门》、《陆地行车》、《夹钟》、《朱堂寝》、《奉法》等五曲,其词不足采著。’”)
【自解】长安:武则天的第十三个年号(最后一个年号),共计3年余。已后:以后。古曲:古代的乐曲。指礼乐。工伎:工匠和技术。工匠和伎人。这里指礼乐的技艺,从事礼乐的工匠和艺人。浸缺:浸消缺失。渐渐丢失。能合於:能够合奏于。管弦者:管弦乐的曲子。唯:唯有。只有。《春歌》、《秋歌》:四时歌中歌唱春秋二季的歌曲。自是:自然是;原来是。从此。自此。乐章:古代指配乐的诗词。后亦泛指能入乐的诗词。音乐名词。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讹失:讹谬失误。讹谬丢失。吴音:吴地的语音;吴语。吴地的音乐。转远:越离转越远。转,离去,离开。开元:开启新的纪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刘贶:约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前后在世。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擢起居郎,历右拾遗。修国史。宜取:适宜取用。吴人:吴地之乐人。传习:传授和学习。以问:以此询问。歌工:从事唱歌的工匠。以演奏、歌唱为业的人。从事歌唱礼乐的官吏。李郎子:唐朝歌工。唐朝宫廷内擅长清乐旧曲的最后一人。北人:北方之人。江都:扬州的别称。俞才生:人名。时:当时。那时。声调:语音语调,音乐的曲调或诗文的节奏。雅歌: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雅乐,周朝的宫廷礼乐。周代用为宗庙之乐的六舞,儒家认为其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奉之为雅乐的典范。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舞乐。曲辞:乐曲和歌辞。辞曲:歌辞已曲解。歌辞邪僻或不正派。歌辞委婉。音雅:音乐还算雅正或风雅。清乐:东晋南迁后乐府相和三调结合南方音乐所形成的一种礼乐形式。也被称为相和礼乐的新声。遂阙:遂即阙失。阙,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周:北周。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侄宇文护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隋:隋朝。已来:以来。管弦:管弦乐。雅曲:用雅乐配唱的歌曲。雅乐,周朝的宫廷礼乐。将:将近。还有。西凉乐:出自西凉的乐曲。西凉,凉州地处西部,故称。今甘肃地区。西凉国。鼓舞曲:击打鼙鼓的舞蹈之乐曲。隋唐臣子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礼仪。龟兹Qiūcí乐:龟兹国的音乐。龟兹,古国名。汉西域诸国之一。位于天山南麓。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琴工:从事弹琴的乐人。犹传:还流传。楚汉旧声:楚地和汉朝的旧有音乐。清调:清商乐的曲调。也指乐府相和曲清商三调的曲调。蔡邕:字伯喈。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五弄:也作‘五曲’。古代琴曲名。《琴集》曰:‘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并宫调,蔡邕所作也。’”楚调:楚地的曲调。常与吴弦、燕歌对举。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四弄:弄琴四曲。九弄:九章乐曲。乐曲一章为一弄。雅声:雅乐的乐声。风雅的音乐。独存:单独存世。非:已不被。朝廷郊庙:朝廷上和郊庙祭祀。胡不:何不。故不。乐府解题:乐府古题要解。音乐著作。唐吴兢撰。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郭西门:出城郭西门。夹钟:古十二乐律中六阴律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无射,歌夹钟。”郑玄注:“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夹钟,一名圜钟。”朱堂:朱红色的殿堂。寝:就寝。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不足:不充足,不够。不可,不能。不值得,不必。采著:采用著述。
中国汉族的古典音乐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三国以前的古乐,以孔子的所谓雅乐为主,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清商乐,又名清乐,第三个是唐朝初期由清商乐吸收西域音乐而兴盛的对汉族民乐影响最大的燕乐,又名宴乐。清商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清商乐来源于汉代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清调以商为主,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故称清商三调。汉代的平调,清调是周代房中乐的遗声,清商乐传至唐代尚存周曲《白雪》,可见清商乐的渊源。清商乐源远流长,不断吸取汉族民间乐舞的滋养,代有新作,被认为是华夏正声的主流。在曹魏的时候非常兴盛,曹操的儿子帝王都迷好清商乐舞。曹操、曹丕、曹植等依照清商三调的乐曲节奏填写了很多可以歌舞的诗歌。使相和曲的清商三调(又称相和三调)发展至顶峰。随着晋末北方战乱频繁,和向南方的大移民,汉代以来的相和旧曲将近一半已经散佚,而南方的吴声和荆楚的西曲取而代之兴盛起来,南迁的朝廷将遗留的相和旧曲和南方的吴曲与荆楚的西曲相结合,行成一种新兴的礼乐形式,称为清商乐。北魏孝文帝时,南方的清商乐又传回到北方,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到较大的重视。此后,清商乐就成为盛行于中国南北方的重要礼乐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