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燕射歌辞

分类: 乐府自解 |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
《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自解】宗伯: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宾射,古射礼之一。周天子与故旧朋友行燕(宴)饮之礼,而后与之射。飨燕:飨礼和燕礼。泛指宴飨。飨,享。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燕,宴。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以亲诸侯,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飨礼九献,食礼九举;侯伯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子男飨礼五献,食礼五举。诸侯之卿各下其君二等,大夫、士皆如之。”凡正飨,食则在庙,燕则在寝,所以仁宾客也。
【自解】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大宾:周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诸侯的尊称。大客:周代指大诸侯国派出的卿一级的使者,常对“小客”而言。宾客:他国之主曰宾。他国之卿为客。九仪: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周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等:等同。平等。上公: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二王之后,周人称夏朝殷商之后为二王之后。前朝皇帝之后也尊称上公。九献:九次献酒。周天子接待上公朝聘的享礼。九举:谓九次举牲。周天子宴请上公之礼。郑玄注:“九举,举牲体九饭也。”贾公彦疏:“食礼之时,九举牲体而食毕。”正飨:正飨之礼。下分正食和正燕之礼。飨燕,正飨之礼。食则在庙:在庙堂用正飨之礼称食。燕则在寝:在寝室(宫)用正飨之礼称宴请。
《仪·燕礼》曰:“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此燕飨之有乐也。
【自解】工歌:唱工所唱之歌。孔颖达正义日:“此晋人作乐,先歌《肆夏》。《肆夏》是作乐之初,故于《肆夏》先言金奏也。次,工歌《文王》,乐已先作,非复以金为始,故言工歌也。于《文王》已言工歌,《鹿鸣》又略不言工,互见以从省耳。其实金奏《肆夏》,亦是工人歌之;工歌《文王》,击金仍亦不息。其歌《鹿鸣》.亦是工歌之耳。”《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诗经小雅》雅歌歌辞,天子宴请宾客的礼乐歌辞。《南陔》《白华》《华黍》:《诗经小雅》雅歌乐曲。天子宴请宾客的礼乐乐曲。间歌:间歇演奏或歌唱。《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诗经小雅》雅歌歌辞,天子宴请宾客的礼乐歌辞。用于间歌。《由庚》《崇丘》《由仪》:《诗经小雅》雅歌笙簧乐曲。天子宴请宾客的礼乐乐曲。用于间曲。乡乐:指各诸侯国的乐歌。《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均是国风乐歌,用于天子或诸侯的宴请宾客。
沌意:这里讲的是天子宴请宾客的用乐名城和用乐程序。
《大司乐》曰:“大射,王出入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乐师》:“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大师》:“大射,帅瞽而歌射节。”此大射之有乐也。《王制》曰:“天子食,举以乐。”《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汉鲍业曰:“古者天子食饮,必顺四时五味,故有食举之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求福应也。”此食举之有乐也。
【自解】司乐:官名。专司礼乐。大射:天子为祭祀,宴会或择士而举行的射礼。《王夏》:周乐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时所奏。《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据说这些礼乐是夏朝礼乐。《驺虞》:《诗经国风召南》歌辞。射礼的专用礼乐。诏:诏命。帅:统帅。率领。燕射:宴射。宴会射箭之礼。古代射礼之一。指宴饮之射。瞽:盲人。射节:燕射之节乐。【康熙字典】节,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大食:大食之礼。正午之饭。三宥: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四时:四季。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食举:食物的举荐。帝王进餐或举行宴会时所奏的乐典。举行某些典礼时吃所举的肺和脊背肉等。
沌意:正食大食之我见:郭沫若《殷契粹编》第55片《考释》说:殷商人称正午吃饭时间为大食,大采或朝,下午吃饭时间为小食,小采或昏、莫(暮)。然而我以为,作为以后天子的下午饭不可能称为小食,只可能称大食和正食。宴可能也有大宴正宴之分。【汉典】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这应是以后的演变也。侑: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原来所谓八侑舞是源于筵席舞蹈助兴啊。既是祭祀的助兴神灵享用餐飨也。
《隋书·乐志》曰:“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二曰雅颂乐,辟雍飨射之所用。则《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於乐’。《礼记》曰:‘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三曰黄门鼓吹,天子宴群臣之所用。则《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汉有殿中御饭食举七曲,太乐食举十三曲,魏有雅乐四曲,皆取周诗《鹿鸣》。
【自解】四品:四个品级。雅颂:诗经的雅乐和颂歌。辟雍:辟,通“ 璧 ”。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乡饮:指乡饮酒礼。各诸侯国的宴饮,使者和公卿的正式宴饮。飨射:犹燕射。宴饮宾客并举行射箭之礼。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指礼乐文德。禅让。让位于贤。黄门:宫禁。官署。后指宦者,太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出自《诗经小雅》。坎坎:鼓声。蹲蹲 cúncún:起舞貌。行有节也。殿中御饭:天子在殿堂上用餐。太乐:大乐,最高等级的礼乐。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官名。秦汉奉常(太常)属官有大乐令。
晋荀勖以《鹿鸣》燕嘉宾,无取於朝。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又为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十三篇。司律陈颀以为三元肇发,群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别设一乐,谓之行礼。荀讥《鹿鸣》之失,似悟昔缪,还制四篇,复袭前轨,亦未为得也。终宋、齐已来,相承用之。
【自解】无取於朝:朝廷之礼乐不够取用。无取:不足取。三朝: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以询万民於宫中。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羣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朝宗:诸侯春、夏朝见天子。后泛称臣下朝见帝王。泛指下属进见长官。司律:掌管音乐之官。三元:犹三朝。肇发:始发。群后:群王。夏朝称王为后。奉璧:奉上玉璧。奉拜天大礼也。莫非:没有一个不是。《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容:何不容许。昔缪:昔日的谬误。亦未为得:也未必是得到也。终宋齐:南朝宋和南朝齐终止以来。
梁、陈三朝,乐有四十九等,其曲有《相和》五引及《俊雅》等七曲。后魏道武初,正月上日飨群臣,备列宫县正乐,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之。隋炀帝初,诏秘书省学士定殿前乐工歌十四曲,终大业之世,每举用焉。其后又因高祖七部乐,乃定以为九部。唐武德初,宴享承隋旧制,用九部乐。贞观中,张文收造宴乐,於是分为十部。后更分宴乐为立坐二部。天宝已后,宴乐西凉、龟兹部著录者二百余曲,而清乐天竺诸部不在焉。
【自解】三朝:三朝元会。外朝、内朝、燕朝三朝在元岁元月元日的朝会。五引:古乐调名。即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古乐曲名。《俊雅》:南朝梁沉约《梁三朝雅乐歌·俊雅序》:“众官出入,宋元徽仪注奏《肃咸乐》,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也。”道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上日:朔日,即农历初一。飨:享用餐飨。宫县: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县”。县,“ 悬 ”的古字。《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正乐:正乐位也。【汉典】谓雅正的音乐。五方:东、南、西、北和中央。亦泛指各方。四时:四季。飨会:犹会合。宴会。享会。工歌:礼乐的唱工所唱之歌。终大业之世:完成大业的年度。高祖:隋文帝。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沌意: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隋大业中(605~608),隋炀帝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① 清乐——指汉乐,汉代正统音乐。汉族传统音乐。② 西凉乐——初称“秦汉伎”隋称“国伎”唐称“西凉伎”吕光帝时盛于张掖、酒泉、敦煌、 武威等地。由龟兹乐变之而成!③ 龟兹乐——西域音乐,④ 天竺乐——印度音乐,⑤ 康国乐————《康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一带,《旧唐书·音乐志》载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娶突厥女子为后“于是龟兹、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⑥ 疏勒乐——“疏勒”在今新疆喀什葛尔一带。⑦ 安国乐——“安国”在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⑧ 高丽乐——“高丽”即今朝鲜、韩国。⑨ 礼毕曲——南朝乐府歌舞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