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沌读论语之朱熹《论语集注》季氏第十六

(2012-07-03 09:3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语笔记

老沌读论语之朱熹《论语集注》季氏第十六

老沌读论语之朱熹《论语集注》季氏第十六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老沌:疑本章在于正名。正名,是孔子克己复礼的重要的第一步骤。名不正则言不顺。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颛臾,国名。鲁附庸也。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东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也。兕,野牛也。柙,槛也。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老沌:无乃,恐怕,只怕,岂不是,不那个。陈力就列,以能力就职。龟,龟甲。龟玉皆大宝,故设匮以藏之。也不知龟甲何时失去大宝之位的?冉有子路两个于孔子主张相悖者走到一起,怕是孔子最不待见的事。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欲之,谓贪其利。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子路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幷责之。远人,谓颛臾。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老沌: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去‘欲之’不说,却必为之找些个托辞。孔曰: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相夫子,看那夫子。看那季氏夫子也。这章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有子路的不同态度。同是政见不同者,为何待遇不同?利益不同也。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言不得专政。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老沌:希不失,少有不失。旧解说,孔子此论,似是根据周史和鲁国当时情况而发。孔子眼里,天下有道,唯有周朝。何为天下无道?国将不国,礼将不礼,君不君,臣不臣是也。应是为正名而发。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老沌:禄,禄位。国家任用大权。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逮,抓住。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老沌:谅,宽恕信实。便,同‘辩’。一说惯于,熟习。便辟,善辩邪僻。便佞,善辩且花言巧语。善柔,阿谀奉承。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正义曰:此章言人心乐好损益之事,各有三种也。乐节礼乐者,谓凡所动作,皆得礼乐之节也。乐道人之善者,谓好称人之美也。乐多贤友者,谓好多得贤人以为朋友也。言好此三者,於身有益也。乐骄乐者,谓恃尊贵以自恣也。乐佚游者,谓好出入不节也。乐宴乐者,谓好沈荒淫溢也。言好此三者,自损之道也。老沌:用尽一个‘乐’字!乐节礼乐,做事遵循礼乐是所说重点。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老沌:侍,服侍。正义曰:此章戒卑侍於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之人,自少及老,有三种戒慎之事也。老沌:君子三戒。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孔子喜三。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老沌:狎,正义曰:狎大人者,狎,谓惯忽。圣人直而不肆,故小人忽之。天道恢疏,故小人不知畏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曰恢疏。付畀,委托,授予。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老沌:劝学不错。但看学什么,旧时礼数,我可了知,克己复礼,我所不学。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正义曰:忿思难者,谓人以非理忤己,己必忿怒。心虽忿怒,不可轻易,当思其後得无患难乎?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不思难者也。见得思义者,言若有所得,当思义然後取,不可苟也。老沌:见得思义,思义后取。在利益面前还能顾及到义行,已是不易。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语,盖古语也。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老沌:探汤,探试沸水,去之迅速也。乱世求隐,治世求官,之所以没有了隐士,是因为世间太平,何叹之有?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驷,四马也。首阳,山名。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老沌:其斯之谓与,这怎么说?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世人大都如此。若齐景公无为而死,民不称颂,也不会诋毁吧?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亢,音刚。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老沌:趋,小碎步曰趋,表示尊敬。伯鱼,名鲤,孔子儿子。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寡,寡德,谦辞。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孔曰:小君,君夫人之称。对异所谦,故曰寡小君。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老沌读论语之朱熹《论语集注》季氏第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