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萝卜鼠老幺
萝卜鼠老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59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葛采艾,所为何来?

(2011-04-30 07:44:1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经漫谈

采葛采艾,所为何来?

 

采葛采艾,所为何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

 

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萧:植物名,即香蒿。萧有香气,古人采它供祭祀。三秋:通常以一秋为一年。谷熟为秋,谷类多一年一熟。古人说“今秋”“来秋”就是近年来年。在这首诗里“三秋”该长于“三月”,短于“三岁”,义同“三季”,就是九个月。又有以“三秋”专指秋季三月的,那是后代的用法。艾:即香艾,菊科植物。烧艾叶可以灸病。

 

有人这样说:读这首《采葛》,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碰到了唐诗中的绝句,或者元曲中的小令。三阙三句,如此精致,如此简洁,令人称奇。而内容却又是那么丰富,以至于后人竟是千人千解。让人眼前一亮,同意。深以为然。至于内容有多么丰富,则全在于后人的自说自话。深不以为然。

 

《毛诗序》的惧谗说及后来的演绎,宋儒朱熹的“淫奔”说,姚际恒“怀友”说,高亨的恋歌说及后人的演绎,太多太多,我不细讲,它们又有哪个不是出于自己的猜测臆想?把时间花在这种莫须有的猜想上,不如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仍不以为然。揣测猜想谁都会,谁都有理,只是把天说下了,揣测就是揣测,有本事你把古人从地下招呼起来,他们说你对,我才会相信。

 

我不懂,竟有那么多的古人今人在这上面瞎耽误功夫,去毫无根据地揣测诗歌意外的东西。也许这才是研究者吧,也许这就是为啥我永远成不了研究者的原因吧。这样的研究我是呲之以鼻的。

 

那么,诗歌的含义那些可以说下天的人都没说清楚,你又如何说?我以为应该甩开说不清的揣测,去研究诗歌里的每个字。只有把它真正读懂才能理解它,才能摈除那些不实臆想。

 

那好,先弄清古人采葛,采萧,采艾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诗经》里但凡‘采这采那’的都意味爱情和婚姻。也可能是。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种带有揣测的说法,因为揣测往往容易把人带到九天上去,没根没据。葛,古人用来织麻布。它是麻布的主要原料来源。萧,古人多用于祭祀。艾,可制艾绒灸病。

 

彼采葛兮,彼,有人专门分析了其用法。《诗经》中“彼”字共226处,无一例是直接用为人称代词的,或代人,或代物,或代事,其指代对象都一定见诸上下文或本句。在这里,就有两种可能,一则“彼”是代人,那么“采葛”便应理解为“采葛之人”。一则“彼”是代事,也就是指“采葛”之事。事实上,《诗经》中没有以“采X”指称“采X之人”的用法。那么,这首诗我的理解应该是:那种采葛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仿佛隔了三月了。那种采萧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如同过了三季了。那种采艾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如同隔了三年。

 

说明什么?说明采葛,采萧,采艾那件事非常重要,是一天都不能不干的。一天不见恍若三月,三秋,三岁,说明了采葛,采萧,采艾三件事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葛,用量大,最常用,容易采集,因此在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般,一日不见也就恍若相隔三月。萧,用量较大,较常用,较易采集,因此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略高之,一天不见恍若相隔三秋。三秋,三季也。艾,用量小,不常用但作用却最重要,因此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最高,一日不见如隔三年。巴不得天天能采集得到。

 

一个古人日常劳作的小曲儿,就像西周的‘采采芣苡’(见《诗经·国风·周南·芣苡》),就像现在的‘顺山号子’‘采茶歌’而已,不才冒昧以为如此。尽管后来被用来形容恋情,但始作俑者未必就有此心,全因为后人的传唱变异,才有了这等功能。这种事情少见吗?至于《毛诗序》的惧谗说,也可能深挖细凿有点影子,但从诗歌本身里确实看不到丁点意思。刺人也好,刺事也罢,没刺何来讽?这也是后人不从的原因吧。

 

唉,今人文明开放我不如,毛公思想深邃我不及哟……一日三秋,只能理解到此。

 

采葛采艾,所为何来?

葛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