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国风.周南.汉广》读后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经漫谈 |
《诗经.风.国风.周南.汉广》读后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风.国风.周南.汉广》
《毛序》说:“《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虽许多人认为《毛序》之说虚无根据。但它也豆露出些文明传播的信息,也就是它所说的所谓‘文王之道’。文王之道正是通过江汉传播到南国的。《毛序》的意思是说,这首《汉广》就是记录了王道传播以后人们行为改变的事实。通过王道的传播,人们之道了礼义廉耻,再也不会干那种‘霸王硬上弓’的野蛮行为。这才有了‘相思’和‘单相思’,人类一种美好的思维方式。
有位网友这样写道:“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遍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 汉广》。”
说的多好!人们开始懂得,南国虽有伟岸大树,却不是我歇脚的地方。江汉虽有‘游女’,却不是我应该追求的对象。‘游女’,船女。在江上生活的女子。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幻想:有一天游女坐着婚娶的黑色马车嫁过来,他兴奋地割来好草喂拉婚车的马儿驹儿。《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纁裳缁衣,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 据说,新浪喂马是结婚的仪式之一。魏源《诗古微》曰:“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舝》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这首诗歌的诗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心理。这就是诗歌要给人们说明的意思。按《毛序》说,这是教导人们‘非礼勿施’,所谓王道的力量无限矣。这正是现代诗经研究者有意无意忽略的。
一位常年在山中砍柴的樵夫,遇见了一位在汉水里的船家女,顿生爱慕之情。一个山上打柴的樵夫和一个江上的船女,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人又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就是这首诗歌给我们的背景。两个主人公的身份就明确揭示这是一宗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情案。使人还没听到诗歌,就已知道诗歌的韵律基调。樵夫自知这是不能如愿以偿的单相思,便用一首山歌唱出了今生沤烂在内心、至死也不会对人言说的失望、痛苦和惆怅。在短短三章二十四句诗里,歌者竟一口气用了八个“不可”,在一片接连不断的“不可”声中,歌者那种无可奈何之情悄然流注于听者的心田,这当中既唤起他人无限的同情,又很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意境。
在现实生活中,肉身凡胎的人很难摆脱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难采用纯粹的审美态度来对待对方。双恋的或单恋的男女双方,要么是情人恋人爱人,要么是陌人仇人敌人,无知的私欲使恋爱中的人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心理变态。可喜可贺的是,世人皆醉中仍有人独醒,世人皆浊中仍有人独清,而且这个人竟然不是什么大人物,而只是一名来自古远的默默无闻的山野樵夫,他在认真地把自己与所倾慕的姑娘作了一番比较之后,认为姑娘“这棵挺拔的乔木”不是自己停靠休歇的大树,自己没有能力填平双方间的巨大沟壑去征服姑娘那颗如“汉之广、江之永”般纯洁无瑕的心灵。不能得到对方,不等于不再倾慕对方,而且这种倾慕会更加强烈,强烈到转而化为充溢着善良无邪、诚恳真挚的祝福:但愿所喜爱的姑娘能够找到终身爱之怜之的意中人,并在自己饱受煎熬中祈求心中恋人的生活美满幸福。岂止如此,还要在心爱之人出嫁之时,割一捆最好的荆条喂养那为轿车驾辕的骏马,刈一抱最嫩的蒌蒿喂饲那随车送新的儿驹,让心爱的人儿稳稳当当地乘上那盖着红幔的轿车去拥抱崭新的生活。在送亲的行列里,你虽然不知晓我这颗爱慕着你的心,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颗爱慕之心已经给你系上了祝福的红线。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纯洁心灵!在人类至善至美的爱心面前,男女之间那种自私的爱黯然失色,它完全融化于博大之中。
这里包括了我读后的两种解法,不知喜欢哪个?我倒喜欢前一个。毕竟,礼教在封建社会初期还应该说是先进的思想,它束缚住了人类从远古带来的野蛮,使社会走向文明。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成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绊脚石。
翘楚一词便来自‘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不懂处,为什么选择‘思’字作为语助。难道‘思’常和否定之‘不可’在一起吗?知道者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