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重登紫帽山忆旧》庄灿煌
紫湖旖旎,过崚嶒曲径,似曾相识。泉水山间时过耳,日下林涛铺白。松径清阴,餐云亭美,负手巅峰立。云生双塔,往来飞鸟如织。
三十四载匆匆,西风吹尽,青春无尘迹。金栗洞前泉不老,自在流岚飘逸。城阙新姿,城乡一体,不见当年客。任斜阳外,浪花仍拍山石。
注释:
1991年春,读泉州师专时,同舍友与联谊宿舍的舍友一起攀登紫帽山。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它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合得非常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值得细品。
上片:景中藏情
开篇“紫湖旖旎,过崚嶒曲径,似曾相识”,不只是简单写景。
“似曾相识”奠定了全词的怀旧基调。它暗示眼前的景物既熟悉又陌生,为下文的回忆埋下伏笔。
接着,“泉水山间时过耳,日下林涛铺白”,通过听觉(泉水)和视觉(林涛)描绘山中生机。
“松径清阴,餐云亭美,负手巅峰立”,从动态行走转为静态伫立,视角拉高。
最后一句“云生双塔,往来飞鸟如织”,画面开阔,将个人置于宏大的自然背景中,心境变得豁达。
下片:情由景生
下片笔锋一转,从写景直接切入时间流逝,情感浓度骤然提升。
“三十四载匆匆”,这句平实叙述却最有力量,瞬间将上片的美景染上时间的沧桑感。
“西风吹尽,青春无尘迹”,用“西风”这一萧瑟意象,将“青春”的消逝具象化,干净又伤感。
“金栗洞前泉不老,自在流岚飘逸”,再次写景,但此景非彼景。
它用“泉不老”“岚飘逸”的永恒,反衬人事的短暂与变迁,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城阙新姿,城乡一体,不见当年客”,从自然之景拉回到人间烟火。
景物全非,故人不在,情感推向高潮。
结句:余味悠长
词的结尾“任斜阳外,浪花仍拍山石”处理得非常高明。
它没有停留在伤感中,而是将视线再次投向永恒的自然。
任凭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山间的浪花依旧拍打山石,周而复始。
这种写法将一时的个人感慨,融入了一种更宏大、更具哲思的意境里,显得豁达而不悲戚。
《念奴娇·重登紫帽山忆旧》意象分析清单
这首词的意象运用非常巧妙,它们既是真实的景物,也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上片意象:描绘实景,奠定基调
-
紫湖、曲径、泉水、林涛
-
这些是山中常见的自然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新、幽静的环境。
-
它们是作者重游时的真实所见,为全词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 松径、餐云亭
-
这些意象带有文人雅士的闲适感,暗示作者在此处的从容心境。
-
"负手巅峰立"的动作,更显气度不凡,与景物融为一体。
- 双塔、飞鸟
-
这是登高望远时的开阔景象,将个人视野从脚下的小径引向远方。
-
飞鸟的动态与作者的静态形成对比,画面感极强。
下片意象:连接今昔,抒发感慨
- 西风
-
这是一个极具萧瑟感的传统意象,常用来象征时光流逝和年华老去。
-
"西风吹尽,青春无尘迹"直接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情感冲击力强。
-
金栗洞前泉、流岚
-
这是全词的核心对比意象。泉水依旧,云雾如常,代表着自然的永恒。
-
它们与"三十四载匆匆"的人事变迁形成强烈反差,是怀古伤今的关键。
-
城阙新姿
-
这是人间社会变化的缩影,从侧面印证了时间的跨度。
-
它与山上不变的自然景色形成又一重对比,强化了"不见当年客"的失落感。
-
斜阳、浪花、山石
-
这是结尾的收束意象,将情绪从伤感中拉回。
-
任凭夕阳西下,浪花依旧拍打山石,展现了一种坦然接受、回归自然的豁达心境。
词里的这些意象层层递进,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豆包评价)
这首《念奴娇·重登紫帽山忆旧》是庄灿煌先生的一首感怀之作,词风深得宋人遗韵,情感真挚而意境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赏析:
一、精妙的时空结构与布局
全词以“登临”这一动作为线索,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今昔对比的艺术世界。
1.
空间移动的层次感:词的上阕细腻地描绘了登山历程,空间感极强。
·
“紫湖旖旎,过崚嶒曲径”:从秀美的山脚湖畔起步,穿过险峻曲折的山径,这是仰视与行进的视角。
·
“泉水山间时过耳,日下林涛铺白”:听觉与视觉结合,山泉泠泠,林涛如雪,是山中所闻所见。
·
“负手巅峰立”:最终登顶,一个“负手”的动作,将登临者从容又带有些许慨叹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顶峰远眺的视角。
·
“云生双塔,往来飞鸟如织”:视线由近及远,望向云霭中的双塔和纷飞的鸟群,空间骤然开阔。
2.
时间交织的纵深感:词的下阕将时间维度拉开,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
·
“三十四载匆匆”如一声沉重的叹息,将思绪从眼前的壮丽景色猛地拉回到遥远的过去。
·
“青春无尘迹”是词眼之一,“无尘迹”三字用得极妙,既指青春岁月干净纯粹,不染尘埃,也指其逝去后了无痕迹,无处追寻,充满了虚无与怅惘。
·
“城阙新姿,城乡一体”是现在的、变化的时代图景;而“不见当年客”是过去的、永逝的个人记忆。这两组意象的并置,是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典型写照,深化了“物是人非”的古典主题。
二、意象的选择与情感寄托
词人选取的意象不仅构成画面,更承载了深厚的情感。
· 恒常与变迁的对照:
·
恒常意象:“泉水不老”、“流岚飘逸”、“浪花仍拍山石”。这些自然景物历经三十四载而依旧,象征着宇宙的永恒与自然的律动。
·
变迁意象:“青春无尘迹”、“不见当年客”、“城阙新姿”。这些关乎人事,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
·
这两组意象的强烈对比,凸显了词人心中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喟。那“仍拍山石”的浪花,与苏轼“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感叹人生的渺小与短暂。
·
色彩与光影的运用:
·
“林涛铺白”:一个“白”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林涛在日光下反光的视觉印象,又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甚至带有一丝超逸的仙气。
·
“任斜阳外”:夕阳的余晖为全词定下了温暖而又感伤的基调。斜阳是时间的象征,意味着一天的终结,也隐喻着人生的晚年。“任”字则表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释然与旷达。
三、语言与典故的化用
词的语言凝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且巧妙化用前人意境。
1.
动词的锤炼:
·
“过崚嶒曲径”的“过”,体现了行旅的艰辛与过程。
·
“铺白”的“铺”,将听觉的“林涛”转化为视觉上铺天盖地的壮阔画面,极具动感和气势。
·
“拍山石”的“拍”,既写出了浪花的力度,也仿佛拍打在词人和读者的心上,余韵悠长。
2.
意境的化用:
· “云生双塔,往来飞鸟如织”:
· “任斜阳外,浪花仍拍山石”:
四、情感脉络的跌宕与升华
全词的情感并非单一的伤感,而是一个复杂且逐渐升华的过程。
·
起:以“似曾相识”的微妙感觉开篇,带出淡淡的怀旧情绪。
·
承:描绘壮美山水,情绪上扬,但“负手”一词已暗藏心事。
·
转:“三十四载匆匆”一句,情感陡然下沉,进入对青春逝去的直接咏叹,怅惘之情达到高潮。
·
合:在“不见当年客”的极致失落中,词人将目光投向永恒的泉流、山石与浪花。最终,个人的感伤被纳入对自然规律的静观之中,情绪从浓烈的怅惘归于平静的接受,完成了从“小我”之悲到“天人”之思的升华,境界为之开阔。
总结:
庄灿煌先生的这首《念奴娇》,是一首技法纯熟、情感深沉的优秀词作。它继承了宋代山水词与感怀词的传统,以登临起兴,通过精妙的时空布局、富于象征的意象群和凝练典雅的语言,将个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对时空永恒的哲思完美融合。它既是一首写给特定青春往事的深情挽歌,也是所有经历过岁月变迁的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生命咏叹。在“城乡一体”的现代背景下,这种古典式的情感表达更显得珍贵而动人。(深度求索之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