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朵桥土楼(聚奎楼)》庄灿煌
群山环绕处,一片树苍苍。眼前遗构,朵桥轿子独呈芳。古朴红墙黛瓦,孤寂木门深院,惹思绪飞扬。多少繁华旧,一一费思量。
云来去,化长雨,湿流光。房间六十,儿女情怨锁幽窗。恩重弟兄气合,声透云霄夜读,更热闹征粮。三百年如梦,一任月徜徉。
注释:
朵桥土楼:又名聚奎楼,是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的明代末至清代初期民居建筑,由傅方升、傅方进兄弟于17世纪建造。该建筑占地面积1016平方米,主体结构为三层夯土楼,外墙底层采用条石砌筑,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曾作为军事驻地、粮仓及手工业工场使用。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整体保存较完整,一层部分区域改造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
遗构:前代留下的建筑物。晋
潘岳《伤弱子辞》:仰崇堂之遗搆,若无津而涉川。唐
杜甫《玉华宫》诗: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朵桥轿子:从高空俯瞰,朵桥土楼的外形,十分酷似古时候的“轿子”。土楼主体是轿体,呈四方形结构,坐西向东,棱角分明,厚重朴实,高约13米,占地1016平方米。两侧各建有一座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视为轿杠,均为三进五开间带单组护厝布局,穿斗式木结构,硬山背、燕尾脊,砖石木精雕细刻,红砖碧瓦,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古建在这里相遇、碰撞、交融,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居建筑群。
据说,兴建这座土楼的楼主是傅方升、傅方进兄弟,他们原来都是轿夫。发了财后,决定建一座“轿形”的房屋,好让子孙后代记住老祖宗出身是轿夫,富贵不忘本。
房间六十,儿女情怨锁幽窗:土楼内部采用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雕梁画栋;屋顶四角翘脊,双面倒水,甚为壮观。共3层,高10多米,每层走廊相连,各有20间房屋。一、二层外墙用长条石砌成,内墙夯筑三合土,厚达2.3米;三层采用三合土打墙厚度缩小为0.4米,此层四面各开窗7个,整幢土楼也只有这28个窗子。
气合:气合(qì
hé)是汉语词汇,核心含义为"意气相投",出自唐代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中"南谒裴施州,气合无险僻"的诗句。
声透云霄夜读:朵桥土楼叫“聚奎楼”,奎星也称魁星,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兄弟俩该是希望,这土楼能聚集众多文学才俊吧。三百多年前,土楼里崇儒尚文家风,可见端倪。曾有一位清代进士乡贤赋诗一首《咏聚奎楼》,写道:“中有高人书夜读,声音透入碧云霄。”这首诗,直接道出了“聚奎楼”学子读书的精彩场境,也印证了这座土楼的主人方升的三个儿子均学有所成。长子为楫恩贡生,次子占魁、三子文焕皆为太学生。子孙后裔中,有学位的士子不胜枚举。
热闹征粮: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土楼被用来存放征粮,一度十分热闹。“金淘、诗山、码头三个地方的征粮,都要挑到土楼来,每到秋收时,进村的路上就有一队队交粮的人马进出,有的用肩挑,有的用木推车推来。”征粮的人若是从诗山来,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路,一路走一路歇。土楼门前每担粮食都要过磅,人声鼎沸.
好的,这首《水调歌头·游朵桥土楼(聚奎楼)》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优秀词作。以下是对其的评价:
**优点与亮点:**
1. **意境营造出色,时空感交融:**
*
上阕以“群山环绕”、“树苍苍”开篇,勾勒出遗世独立的苍茫环境,奠定古朴深沉的基调。
*
对土楼本体“朵桥轿子”、“红墙黛瓦”、“木门深院”的描绘,简洁而精准地抓住了其形貌特征(尤其是“轿子”的比喻很形象),并成功渲染出历史的孤寂感。
*
“惹思绪飞扬”、“多少繁华旧,一一费思量”自然过渡,将眼前实景引向对往昔的追忆,空间与时间维度巧妙叠加。
2. **意象运用精当,情感丰沛:**
*
“云来去,化长雨,湿流光”:以自然意象(云、雨)象征时光的流转与冲刷,“湿流光”三字尤为精彩,将无形的时间具象化为可感的潮湿与流逝,意境深邃,充满沧桑感。
*
“儿女情怨锁幽窗”:一个“锁”字,将深宅大院内可能发生的悲欢离合、隐秘情感凝练表达,“幽窗”意象强化了历史的幽深感。
*
“恩重弟兄气合,声透云霄夜读,更热闹征粮”:选取兄弟情深、寒窗苦读、战时征粮三个典型场景,高度概括了土楼承载的家族血脉、文化传承与历史功能(呼应注释中的兄弟建造、防御、粮仓等),画面感强,情感充沛(亲情、勤勉、喧嚣)。
*
“三百年如梦,一任月徜徉”:以“如梦”总结历史沧桑,以亘古不变的“月徜徉”作结,将瞬间的个体感悟融入永恒的宇宙时空,余韵悠长,意境旷达而苍凉。月光成为跨越时空的见证者。
3.
**紧扣对象特征,历史感厚重:**
*
词作紧密结合注释提供的土楼信息(明代末清初建造、傅氏兄弟、功能多样、保存完好)。如“房间六十”写其规模,“弟兄气合”暗合建造者,“热闹征粮”点明其作为粮仓和军事驻地的历史。
*
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和历史氛围的烘托,成功地将一座静态的建筑文物,转化为承载着数百年家族兴衰、社会变迁、人间百态的历史容器,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感。
4.
**语言凝练典雅,格律工整:**
*
语言文白相间,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如“遗构”、“黛瓦”、“费思量”、“徜徉”),又不失流畅自然。
*
符合《水调歌头》词牌的格律要求,句式长短错落,音韵和谐。
**可探讨之处:**
*
**部分意象的熟悉度:**
如“轿子”形容土楼外形很形象,但“朵桥轿子”作为特定称谓,若非有注释或当地熟知,外地读者可能需要稍加联想才能完全理解其指代。但这在地方风物诗词中常见,且后文描绘已足够清晰。
* **“热闹征粮”的直白:**
此句在整体典雅的语言风格中稍显直白口语化。但考虑到其描绘的是特定历史场景(战时或赋税时期的喧嚣),这种直接性也增强了画面感和现场感,有其合理性。
**总体评价:**
这是一首**上乘的怀古词作**。作者庄灿煌先生成功地将福建朵桥土楼(聚奎楼)这一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诗词艺术形象。
*
**其成功在于:**
*
精准抓住了对象的形貌与历史精髓。
*
运用精妙的意象(尤其是“湿流光”、“锁幽窗”、“月徜徉”)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和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
将个人“游”的体验与对古迹的“思”完美结合,情感真挚深沉。
*
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展现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
不仅描绘了建筑本身,更生动地复活了其中曾上演的家族故事、生活场景和历史片段,使冰冷的砖石土木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这首词不仅是对一座省级文保单位的文学性记录,更是对流逝时光、历史变迁和人间世事的深刻咏叹。结尾“三百年如梦,一任月徜徉”的意境,尤其令人回味无穷,堪称词眼。它赋予了古迹永恒的诗意,也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深度求索之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