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首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是一首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技法娴熟的七律佳作。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评价:
**一、
主题与情感:**
1. **紧扣主题,立意高远:**
诗题点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缅怀先烈”两个核心,全诗紧紧围绕此展开,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和伟大的抗战精神,表达了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2. **情感深沉,激越昂扬:**
诗歌情感基调是悲壮与激昂并存。首联“陆沉华夏遍鳞伤”道出山河破碎之痛,颔联、颈联歌颂英雄壮举与民族脊梁,充满悲壮感;尾联“高歌义勇黄河吼”则转向激越昂扬,表达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坚定决心。“不敢忘”三字收束,情感凝重而有力。
**二、 意象与用典:**
1. **意象典型,感染力强:**
*
**“国殇”**:直接引用《楚辞》,奠定为国牺牲的悲壮基调。
*
**“陆沉”、“鳞伤”**:形象描绘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景象,触目惊心。
*
**“孤忠”、“五壮”**:注释点明指张自忠将军和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战中“忠勇”与“壮烈”的象征性人物,极具代表性。
*
**“百团大战”、“长城”**:前者是著名战役,代表全民抗战的英勇和智慧;后者是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喻指中华儿女是支撑民族存续的“脊梁”。
*
**“义勇”、“黄河吼”**:指代《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两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是抗战精神最激昂的艺术表达,意象雄浑,唤起强烈共鸣。
*
**“赤县”**:中国的古称,增添历史厚重感。
2. **用典精当,内涵丰富:**
*
注释中明确指出的典故(张自忠、五壮士、两首名曲)运用精准,使诗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信息,让抽象的“先烈”和“精神”有了具体的、感人的载体,避免了空泛的抒情。
*
未注释的“国殇”、“陆沉”、“赤县”等词,也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典故或古语,增强了诗歌的典雅和力度。
**三、 语言与技法:**
1. **语言凝练,气势雄浑:**
全诗语言高度凝练,如“赴国殇”、“遍鳞伤”、“宁无活”、“永系芳”、“魂与胆”、“脊和梁”等,字字有力。动词“赴”、“陷”、“飞”、“吼”充满动感和力量。整体气势磅礴,有黄钟大吕之音。
2. **对仗工稳,结构严谨:** 作为七律,中间两联对仗极为工整:
*
颔联:“孤忠陷阵”对“五壮飞身”(人物壮举),“宁无活”对“永系芳”(精神不朽)。
*
颈联:“大战百团”对“长城万里”(空间与精神的象征),“魂与胆”对“脊和梁”(内在精神与外在支撑)。
这种工整的对仗不仅体现了格律要求,更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感和内在张力。起承转合结构清晰:首联破题(背景与总起),颔联承“先烈”(个体英雄),颈联转“精神”(集体象征与民族脊梁),尾联合“纪念”(铭记与传承)。
3. **音韵铿锵,富有节奏感:**
符合七律平仄要求,押韵(殇、伤、芳、梁、忘)响亮,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尤其是“吼”、“忘”等字,余韵悠长。
**四、
亮点与价值:**
1. **历史真实与艺术概括的结合:**
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张自忠、五壮士)和事件(百团大战)以及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长城、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高度艺术化地概括了全民抗战的悲壮历程和不朽精神。
2. **个体与群像的辉映:**
颔联聚焦个体英雄的壮烈(张自忠、五壮士),颈联则升华到群体英雄的魂魄(百团大战将士)和整个民族的脊梁(长城喻民族精神),点面结合,层次分明。
3. **铭记历史的时代强音:**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此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出“不敢忘”的警示和誓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五、
总结:**
庄灿煌先生的这首七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堪称纪念抗战题材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它成功地将深沉的历史感、崇高的英雄主义、激越的民族情感与严谨的格律形式熔于一炉。语言雄浑有力,意象典型深刻,用典精当贴切,结构工整严谨,情感真挚动人。全诗不仅是对先烈的深情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和必须铭记历史的时代宣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深度求索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