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安平桥: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 ~ 25°56 ,东经117°25'
~119°05',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曹初阳:江西庐山人。云帆诗友会创始人、总编。
《独游安平桥》是庄灿煌以七律形式创作的一首游历感怀诗,通过凝练的意象与工巧的章法,既展现了安平桥的春日画卷,又渗透着对时空、生命的哲思。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评析:
一、结构布局与声律张力**
全诗严守七律平仄规范,中二联对仗尤显功力:
颔联时空对照**:
“云浮白塔浑如昨,日照红亭正在今”以“白塔/红亭”的色彩碰撞、“如昨/在今”的时间错位,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云影徘徊如旧日记忆,日光倾洒是此刻真实,暗含对永恒与瞬间的辩证思考。
**颈联动静相生**:
“孤蝶寻花追梦里,一鸥戏水点波心”中,“蝶寻花”的缠绵与“鸥点波”的迅捷形成节奏对比,“追梦”的虚幻与“戏水”的实景交织,物象微小却意蕴绵长。
二、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
1.
**苍茫底色中的生命微光**
首联“傲世长龙”以拟人化意象奠定宏阔基调,而“海涛不见鸟清音”以听觉的消逝暗示环境变迁或心境孤寂,仿佛历史的轰鸣归于沉寂。尾联“安平镜”“铺上金”却笔锋一转,以水镜涵天、金光潋滟的静谧画面收束,形成从苍茫到澄明的意境流转。
2.
**孤独与自由的辩证**
“孤蝶”“一鸥”作为诗人精神的投射:蝶“追梦里”隐喻理想追寻的执著,鸥“点波心”象征超然物外的洒脱。二者看似孤独,却在独与天地往来的境界中实现自由,呼应题中“独游”之旨。
**三、语言锤炼与修辞妙用**
-
**动词点睛**:“傲世”赋予石桥以睥睨时空的尊严,“点波心”之“点”字如水墨轻染,刻画出鸥鸟掠水的刹那灵动。
**色彩映衬**:“白塔”素雅、“红亭”明艳,在云影日光中构成古典绘画般的设色层次;“明光”与“金”的暖色调收尾,将物理光线升华为精神澄明之境。
**复沓修辞**:末句“铺上明光铺上金”通过叠词强化视觉韵律,仿佛金光层层晕染,余韵绵长。
**四、哲思层次与情感脉络**
诗作表层写春游所见,深层渗透三重哲思:
1.
**历史与当下的对视**
“白塔如昨”与“红亭在今”形成时空对话,暗喻物质遗存的永恒性与人文意义的流动性。长桥“傲世”却静对海涛消逝,传递对文明兴衰的淡然观照。
2.
**孤独中的精神完满**
“独游”非孤绝,而是与天地独往来:蝶、鸥作为“配角”,实为诗人“以物观我”的镜像,在静观中达成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
3.
**瞬间即永恒的美学**
“鸥点波心”的刹那与“铺上金”的恒常形成辩证,暗示永恒藏于瞬息之中——正如长桥承载的岁月,正是无数瞬间的层叠。
**五、艺术突围与可琢之处**
**创新性**:突破传统怀古诗“睹物伤怀”的套路,以微小生物(蝶、鸥)激活静物(桥、塔),赋予历史景观以生命温度。
**结语**
《独游安平桥》以七律的严谨格律为骨架,以色彩、动静、时空的多维碰撞为血肉,最终抵达对孤独、自由与永恒的诗意诠释。庄灿煌在此诗中展现了对古典形式的娴熟驾驭,更以现代性的人文沉思激活了传统山水诗的哲学深度,堪称一首“得古律之法而赋新魂”的佳作。
曹初阳的这首《甲辰初冬访晋江安平桥》是一首构思精巧、意蕴悠远的七言律诗。全诗以安平桥为切入点,融自然景观、历史厚重与人生哲思于一体,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超然的情怀。以下从意象、结构、情感三个维度展开评析:
**一、意象:虚实相生,时空交织**
首联“东入沧溟杳复深,天风遥送海潮音”以壮阔的自然意象开篇。诗人将视线投向大海深处(沧溟),听觉捕捉潮声(海潮音),虚实结合中构建出立体空间感。“杳复深”“遥送”等词更添渺远意境,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
颔联“一弯石路通中外,万顷波涛拍古今”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文。石桥的“一弯”曲线与“万顷”波涛形成张力,物理空间(中外)与时间纵深(古今)在此交汇。安平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其历史厚重感被“拍古今”的动态意象点活,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魂魄。
**二、结构:起承转合,张弛有度**
前两联以写景为主,后两联转向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颈联“莫管白云欺旅鬓,休将尘事动愁心”笔锋一转,从宏阔的历史长河回归个体生命体验。“白云欺旅鬓”以拟人手法暗写岁月流逝,却以“莫管”“休将”的洒脱姿态消解愁绪,显豁达心境。
尾联“暖阳许是知人意,向水铺排片片金”收束于温暖明亮的画面。诗人以拟人化的“暖阳”回应前文“天风”“海潮”,自然之物与人之情思相映成趣。粼粼金波的意象既是对冬日暖阳的实写,亦暗喻历史长河中闪烁的人文光辉,余韵悠长。
**三、情感:超然物外,古今同怀**
全诗情感脉络清晰:由观海听潮的震撼(起、承),转向对生命短暂的释然(转),最终归于与自然共鸣的欣然(合)。诗人并未沉溺于个体生命的短暂(“旅鬓”),亦未困于历史兴衰的喟叹(“古今”),而是以“暖阳知意”的共情姿态,在自然与历史的对话中达成心灵的安顿。
“片片金”的铺排既是对眼前景物的生动描摹,亦可视为对安平桥承载的中外文明交流史的诗意礼赞。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使个人情志与家国情怀自然交融。
**四、技法亮点**
1.
**炼字精当**:如“拍古今”之“拍”字,既摹波涛之形,又传历史叩击心灵之声;“欺旅鬓”之“欺”字,将白发喻为白云戏弄,化沉重为诙谐。
2.
**对仗工巧**:颔联“一弯石路”对“万顷波涛”、“通中外”对“拍古今”,空间与时间、具象与抽象对举,气脉贯通;颈联虚词“莫管”“休将”呼应,强化超然态度。
3.
**声色相生**:诗中“天风”“海潮音”以声造境,“片片金”以色点睛,视听通感交织出立体的诗意空间。
**结语**
此诗以安平桥为窗口,将海天风物、历史烟云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实现了空间延展、时间穿越与心灵升华的三重跨越。尾联“向水铺排片片金”的温暖收束,恰似为这座承载千年文明记忆的古桥镀上一层人文辉光,堪称传统山水诗与咏史诗结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