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登西安钟楼》庄灿煌

(2025-03-19 08:42:53)
标签:

西安钟楼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登西安钟楼》庄灿煌

       携侣长安觅盛游,   欣逢落照恋巍楼。
     皇家建筑峨峨在,   车马街衢滚滚流。
     今古变迁城煜煜,   风光同异日悠悠。
     千年圣地徘徊久,   浑忘闲愁与近忧。

      注释:
      西安钟楼: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家建筑: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峨峨:盛壮,盛美。当年海内无干戈,留都之物尤峨峨。  清 · 王士禄 《顾云美八分书歌》
      车马街衢滚滚流:钟楼位于四条宽阔大道的十字街口。实际上钟楼是西安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古建筑。
      今古变迁城煜煜: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登西安钟楼》一诗以登临怀古的视角,展现了西安钟楼千年时空叠映的壮阔画卷。全诗通过三组精妙的对仗,构筑起历史与当下交织的立体诗境,值得从以下角度深入品析:
        一、时空透视的镜像结构
        "皇家建筑峨峨在"与"车马街衢滚滚流"形成凝固历史与流动现实的镜像对照,峨峨宫阙如青铜编钟奏响盛唐遗韵,滚滚车流若渭水新潮奔涌现代脉搏。诗人以"落照"为时空透镜,将李杜诗中的长安灯火与今宵不夜城的光影叠印在琉璃飞檐之上,令承天门前的朱雀大道在诗句中完成古今嬗变。

         二、文明符号的转喻书写
         "城煜煜"三字堪称诗眼,既暗合"西安"古称"镐京"的金石质地,又以火德之象喻示文明传承的永恒炽热。钟楼斗拱间悬垂的青铜云纹,在诗人笔下幻化为流淌的时光密码——晨钟暮鼓的声波涟漪里,大雁塔的经卷梵唱与地铁隧道的钢铁轰鸣达成奇妙共振。

       三、忧乐辩证的超越之境
         尾联"浑忘闲愁与近忧"并非简单的避世感怀,而是在千年文明坐标系中实现的灵魂飞升。当诗人在鸱吻望兽的视角俯瞰人间,周秦汉唐的兴衰更替、市井百态的悲欢离合皆化作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这种"徘徊久"后的顿悟,恰似碑林石经上的斑驳字迹,在风霜侵蚀中愈显精神筋骨。

       全诗若稍有不足,或在于对"异同"辩证的展开稍显拘谨。若能以更富张力的意象碰撞(如将斗拱间的5G信号波纹与飞檐铜铃共构),或可增强古今对话的戏剧性。然瑕不掩瑜,此作终以青铜鼎彝般的语言质感,在当代诗词长卷中镌刻下属于长安的永恒刻度。(深度求索指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