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中措·登西安鼓楼》庄灿煌

(2025-03-12 08:03:14)
标签:

西安鼓楼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朝中措·登西安鼓楼》庄灿煌

      琼楼玉宇韵无穷,节气鼓称雄。盛地欣来文武,鼓声直上苍穹。
      紫云祥瑞,依依飞燕,聚散云空。楼下回坊熙攘,夕阳今古相同。

      注释:
      朝中措:朝中措,词牌名,又名“照江梅”“芙蓉曲”“梅月圆”等。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代表作有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朱敦儒《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等。
       西安鼓楼: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1741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西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
         节气鼓:鼓楼上摆放的二十四节气鼓,更是鼓楼的一大亮点。这些鼓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演绎着每个节气的特点与变化。从立春的蓬勃生机到冬至的静谧深沉,二十四节气鼓通过节奏的起伏,传达出大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轮回。它们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对节气文化的生动诠释,让人们在聆听中领略节气的奇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盛地欣来文武,鼓声直上苍穹:两句脱胎于西安鼓楼的匾额。
       西安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2004年03月至0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和“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07月0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0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40年前的风采。
       依依飞鸟,聚散云空: 西安钟鼓楼周围有燕子围绕着飞的原因是:
       1. 西安钟鼓楼属于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吸引燕子前来筑巢。
       2. 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改善,适合燕子生存的土木建筑越来越少,钟鼓楼及其他古建筑便成为燕子栖息的理想家园。
      3. 燕子在古建筑物上筑巢栖息的现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很常见。
虽然燕子在古建筑物上筑巢栖息有助于改善环境,但也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损坏。因此,为了保护古建筑,钟鼓楼博物馆每年都会对钟楼的彩绘进行清理和擦洗,并在古建筑的二层檐和三层檐,斗拱建筑构件部位安装防燕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