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秦始皇兵马俑有感》庄灿煌
兵俑憾心灵,
犹闻血雨腥。
独夫和一帝,
千古不消停。
注释:
秦始皇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兵马俑之所以没有继续挖下去,是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刚刚被发掘的兵马俑的颜色非常的艳丽,因为在古代没有化学染料,兵马俑身上的颜色都是天然的,是真正的栩栩如生,但是因为无法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兵马俑挖掘出来后就立刻失去色彩,所以国家是绝对不会进行这种破坏性的发掘的,放弃挖掘让这些兵马俑继续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所以至今只出土了8000多个兵马俑,但是实际地下数量有近10万个。
中国自从秦始皇称“始皇帝”之后,一共有494位皇帝,但是能够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却寥寥无几,所谓千古一帝,一定要在文治上产生划时代的作用,在武功上产生划时代的作用,二者都结合起来,历史上真的微乎其微。
独夫和一帝,千古不消停:秦始皇是独夫,还是千古一帝呢?两千年来都有争论。有很多好文章:贾谊《过秦论》,苏轼《六国论》
独夫:独王。独夫民贼。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独夫受洪惟作威。——《书·泰誓》
如果说秦始皇是一个独夫民贼,恐怕也是没多大问题。焚书坑儒也好,或者是对关东人民进行压榨也罢,虽然也是基于统治的考虑,但是打击面过分之大,反而激起了这些人的反对。我们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就是关东人。
千古一帝:早出于明代,源自李贽《藏书》 中对秦始皇嬴政
的评价。其后王志坚在《读史商语·卷三》中用于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此词汇作为李贽第一个提出并创造的词汇,并在《续藏书》中评价朱元璋为“千万古一帝”
。
说千古一帝,是因为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要知道,夏商周时期,中华大地上一直存在着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这些民族组成的政权,实际上并不为中央政权控制。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乱的一塌糊涂。正是在秦始皇的一手操纵下,才实现了大一统,此后两千年来,中华大地大一统的概念也由此根深蒂固。
皇帝真正的文治,应该是他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影响深远的正面意义,毫无疑问,秦始皇具备这样的条件,最起码他的三条功绩后人无人可比:一是废除分封制,开创郡县制,这是后世2000年中国国家制度的根本,现在我们还是基本按他的模板在治理国家;二是废除六国私学,打击了六国的复国主义,为中国人思想上的再一次统一打下基础;三是书同文、车同轨,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制度上的统一。这3条,足以证明秦始皇文治方面的赫赫功绩。
特别是:书同文、车同轨,实现了远距离运输和各地更灵活的交流。如果不是书同文,以后中华大地会是如何,不好说,因为有了书同文,才有了中国成为一个整体。而不像现在的欧洲,四分五裂。
个人见解:说秦始皇千古一帝也可以,只不过一帝可以是第一个皇帝,这是事实。
我也这样认为,千古指一千年,前一千年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后一千年千古一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君认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