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永春东关桥》庄灿煌
南宋廊桥云水间,沉基睡木浸微澜。文公弘一赞溪妍。
水忆虚舟频此地,云寻胜迹恍从前。明珠璀璨再千年。
注释:
永春:福建省泉州市辖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县、大田县交界。
2015年,永春县荣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永春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2月,全国爱卫会确认福建省永春县城为2021国家卫生乡镇(县城)。2023年10月,获评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东关桥:东关桥又称通仙桥,飞架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特实属罕见。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16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被部分损毁,2017年6月份修缮完成,古桥重生。
东关桥始建于南宋时期
,将近有900年的历史了,每个朝代都有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时期重新修复的。历代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木桥长85米,宽5米,木石混合结构,四个桥墩,五个桥孔。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时候,透过清澈见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见桥墩下面压着的松木,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这个水下松木上。松木历经千年不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结构,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这座长廊屋盖梁式桥是根据闽南地区雨水很多而设计构筑的。木梁桥上造桥屋,既可供远行的人们借此歇脚避雨,又有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还能给山水之间增添无限画意,收到实用、坚固、美观的效果。
微澜:微小的波纹。晋
陆机 《招隐》诗:“芳兰振惠叶,玉泉涌微澜。” 唐 韩愈 《南山诗》:“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廊桥共有五个桥孔,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这些梁黑魆魆的,显然已浸透了千年的时光,它们横亘在两个桥墩之间,撑起桥身。墩呈船形,由巨大石条逐层丁顺配搭,互相叠压而成,两头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承载整座桥梁,古称“睡木沉基”。冬季枯水期时,透过浅浅的水面,可以清楚地看见石砌桥墩下横卧了800多年的古松木墩基。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造桥技术。这种神奇的技术使沉重的桥梁坚实地立足于巨木纵横的基础之上,从而化解江中的淤泥之害。
文公弘一:文公:朱熹,世称朱文公。弘一:李叔同,又名李岸,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东关桥断感赋》:李岸临舟,赞其香浓曲妙;文公走马,称其瓦绿梁朱。
水忆虚舟频此地:虚舟:轻捷之舟。《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轻舟而进曰虚舟。”
古泉州以“刺桐港”闻名于世,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海外贸易繁荣,蕃商云集。那时,东关桥正是永春人通往泉州唯一的必经之路。这里官府文檄穿梭往来,民间商旅熙熙攘攘,溪中帆布木船阵阵,两岸纤夫号子不绝。永春是晋江河流的源头,从五代后周期间至民国时期,主城区桃溪有众多码头。来自大洋彼岸的海货,顺着晋江、顺着桃溪,在永春五里街进行交易。永春几十万华侨,也是穿越东关桥、下晋江、出泉州湾,前往东南亚。800多年来,东关桥见证了宋、元、明、清各代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东关桥成了集交通、休闲、文化、宗教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是海外游子乡思、乡愁的精神载体。
云寻胜迹恍从前:2016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被部分损毁,2017年6月份修缮完成,古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