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风流竞折腰,
堤花宠柳水中娇。
春莺一种千年病,
晓日依然闹六桥。
注释:
苏堤春晓: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苏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见此状,焦心如焚,便向朝廷进呈《乞开杭州西湖状》,列举西湖五不可废之理由:一,西湖如听任葑草(菱白草)蔓生,会失去杭州民用饮水水源,;二,杭州每年酒税二十万缗,如果西湖干涸,无酒可酿,税收必将大为减少;三,西湖之水供杭州城郊农田灌溉之用,如西湖一旦淤塞,必将影响农业生产,还要影响城中运河航行。苏轼所进奏章,皆是实情,所以立即被朝廷采纳了。
但是,朝廷三冗问题严重,开支浩大,没有多少钱款能拨,让苏轼自己想办法。最后,苏轼一再坚持,从朝廷讨来了一百张度牒。
这度牒可以换钱用。在古代,无论是出家做和尚还是当道士,都要有朝廷发的度牒为凭据,不然那就是野和尚,算不得数的。唐宋时期,官府可公开出售度牒,它的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一张度牒基本能卖个百贯钱。
苏轼正是利用从朝廷要来的一百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再加上救荒余款,开始了庞大的疏浚西湖的计划。他先后用工二十余万,终于将淤塞西湖的葑草(菱白草)和淤泥打捞干净,并用来堆积成(菱白草)和淤十净,并用来堆积成自南向北、横跨西湖的2.8公里的长堤。并在堤上建造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石拱桥,沿堤种植柳树和桃树。故苏堤历来又有“西湖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之说。从此,杭州西湖便有了“苏堤春晓”这个景色,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堤花宠柳水中娇:改自李清照《念奴娇·春情》:宠柳娇花寒食近。“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
六桥:沿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
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
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
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春莺一种千年病,晓日依然闹六桥:此是反语。实际是说春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