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蓬莱境,直达九仙乡。日升金顶,蓝天云海鸟翱翔。唐柱斑斑苔迹,千载甘泉不断,灵鹫沐祥光。古道铺红叶,秋色嗾人狂。
石径斜,金风爽,玉菊芳。接天树暗,满眼风物半斜阳。古洞白云缭绕,香火岚光上下,弥勒笑沧桑。无见雾凇美,笑语说无妨。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德化: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
德化县是千年古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1985年,撤晋江地区建地级泉州市,德化县属泉州市管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
九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古瓷都德化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乡镇交界处,距县城35公里,海拔
1658
米。据县志载,昔有道士九人居此修道仙去,故得名。山上奇岩兀立,怪石遍布,峰峦竞秀。著名的有永安岩、龙池、灵鹫岩、仙棋枰。原为道教场所,后为佛教所据。建国后,此山辟为游览区,有公路直通山顶。
风景秀丽的九仙山,峰峦间常有云雾飘绕,嶙峋怪石下有幽洞密布,曲径上有松阴翠竹,身旁小涧飞流,游览其间如入仙境。而山中的景致随着气候变化更是景色万千,美不胜收。春天,杜鹃花漫山怒放,红的紫的黄的七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夏日,时而云海飘渺,时而日丽山青,特别是雨后天晴之际,空山如洗,翠竹青松在阳光下凝碧吐绿,甚是悦目;秋风送爽时节,红叶铺径,登临峰顶,或观旭日东升,或看落霞纷飞,让人感慨万千;冬季的南国虽说青山依旧,但山中常会白雪银妆,雾凇垂玉,一派北国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九仙山不仅风光秀美,景色如画,还是闽南地区的宗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就不知有多少求道的隐士在山中炼丹修行。到了唐代开元年间,高僧无比与徒弟普惠创建了灵鹫岩寺之后,道家逐渐退出,佛教的香火却长盛不衰,在明清时期,山中曾经建有大小寺院7座,灵鹫岩寺一度成为福建省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其18支房派的900多位僧人遍布各地,许多高僧分布于89座寺院里担任住持传教,香火远播闽台及海外。
由于宗教的兴盛,山中也就拥有了丰富的古迹文物和诗章墨宝。骚人墨客赞美感怀九仙山的诗章,仅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就收录了120多首,“镇山之宝”的唐代弥勒石刻造像,元代戴冠观音石刻造像,声名远播的千年古刹灵鹫岩寺,松阴径幽的永安岩,明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俊、会状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检讨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进士李为观、清进士知府李道泰等先后为九仙山灵鹫岩、永安岩亲题匾额,以及明刑部侍郎詹仰庇等人的50多处摩崖石刻等等,都是山中难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蓬莱境:千百年来,许多骚人墨客游览九仙山时,感觉犹如来到了蓬莱仙境,流连忘返之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如明代诗人周枫的感怀:“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窈霭洞天里,神仙日往来。”
金顶:金顶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建筑概念。地理概念一般是指名山的山顶,而建筑概念是指房屋的镏金屋顶。
唐柱斑斑苔迹,千载甘泉不断,灵鹫沐祥光:写九仙山灵鹫岩寺。
灵鹫岩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九仙山中,始建唐开元四年(716)。
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唐代高僧无比与徒弟普惠所创建,后来无比趺化于灵鹫山顶,普惠也随之圆寂,信徒们将二僧的肉身塑像,奉祀于寺院后殿,尊为开山祖师。
明清年代是灵鹫岩寺的鼎盛时期,一度成为福建省佛教活动中心之一。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灵鹫岩住持圆睿编纂的《九仙山临峰谱》记载,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德行和尚的18首徒分成“九仙派”18个房支派,分别住持或开基德化、尤溪、大田、沙县、安溪、永春、泉州、同安等地的寺院,至清乾隆年间各支派已有900多位僧人,许多高僧分布于89座寺院里担任住持传教。
现在的灵鹫岩分前后两殿,后殿上供奉有开山祖师无比。在前后殿之间有一空地,乃唐代灵鹫岩遗址。十多根残存的石柱高达一丈多,听说,现在前殿部分高过两丈的石柱,也是唐代遗物,已是苔迹斑斑。唐代石柱常是两头稍小,中间略粗,这些石柱还有这一特点。
寺院前有一斗大的“甘泉”,千百年来清泉不断。传说有一年百日无雨,全山断水,山下瘟疫横行,僧无比为救众生,连做了七天七夜的法事,最终点石出泉,拯救众生脱离苦难。从此“甘泉”就没有干涸过。1999年冬,九仙山连续50多天滴雨未降,山上其他地方先后断水,惟有“甘泉”的泉水源源不断。
古洞白云缭绕,香火岚光上下,弥勒笑沧桑:写弥勒洞。
弥勒洞为众多巨石自然埋叠而成,洞内宽敝,别有一番情趣。正中跌坐着一尊高1.2米,宽3米的闽南一带年代最早的弥勒石刻造像,史载该造像相传为僧人邹无比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坐化前所雕。无比生前在天然室修真,时闻邻洞群仙奏乐,无比厌之,见该石貌似仙人张果老,遂改雕成弥勒,于是群仙从洞顶遁飞海外,仙乐遂绝。至今洞内石崖尚有足印,洞顶有“飞升台”,传为九仙飞升之处。这尊历经一千二百多个春秋的石刻造像,造型古朴,神形肖妙,意趣盎然,逗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实际上:(弥勒洞是一天然石室,中为一趺坐弥勒佛。高达2.7米,宽约3米,底座周长约8.9米,腆肚,肥脸,双耳垂肩,一手执布袋,一手持珠,神态生动,衣褶流畅。《德化县志·古迹志》(乾隆版)载:俗传,石故像果老,日有群仙奏广乐,无比厌之,改雕弥勒,仙乐遂绝。从中可知,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即有此石像,相传为唐代邹无比所雕。传说的准确性,有待考证。从现有记载来看,以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塑成弥勒佛供奉的,最早是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浙江宁波的岳林寺。另外,邹无比一个出家人,而非雕塑大师,隔行如隔山,要雕出如此流畅传神的石刻造像作品,真要借助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