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八境看虔州,
贡水章江此合流。
居士赋诗成雅韵,
可人回首作清游。
古垣历历千年迹,
黄叶飞飞一片秋。
波外白鸥追往事,
空怜淘去浪无休。
注释:
八境台:八境台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
历代文人题咏甚多。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
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
八境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历代文人题咏甚多。登临台上赣州八景一览无余,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历史上的八境台曾遭遇过无数兵侵水患火灾,有史书记载的八境台重大修复工程就不下三次,1980年胡耀邦视察赣州时发现八境台只剩下旧址废墟,提出恢复八境台原貌,1984年,八境台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在遗址的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仿宋式重建。修复后的八境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八境台。登台远眺,虽无法再目睹当年孔宗翰和苏轼笔下的虔城八景,但城外山水锦绣、城内街道棋布,仍尽收眼底。
虔州:是现在中国江西省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和下辖县市最多的地级市。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章江、贡江在赣州合流为赣江。
赣州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赣州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都市区也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进入宋朝,虔州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从州境割出了南安军(上犹、南康、大余三县)。南宋有了变化,但是在州名上进行变动。以前叫虔州,俗称虎头城。宋高宗时有个大臣认为虎头城不好听,应该改名。宋高宗赵构根据赣水流经,改名为赣州,时间是公元1153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
明朝设赣州府,明亡之后,南明在赣州组织了规模浩大的赣州府保卫战,史称“饿死载道,人无叛心”。抵抗最终失败了,但赣州城的英勇不屈,赢得了一个称号——忠诚府。
居士赋诗成雅韵:居士指苏轼,东坡居士。
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
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咏八境台——
苏轼(宋)
引:《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
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叹矣。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従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
石城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章贡台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白鹊楼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皂盖楼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雾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马祖岩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尘外楼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郁孤台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绎宫明灭是蓬莱。
峰山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后序
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轼为脐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轼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也。
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绍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苏轼书。
直到17年后,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赣州时登上八境台,他看到了好友孔宗瀚曾看过的八景,遂即补作了《八境图后序》,指明自己此前作的八首诗不及八景之美的万分之一。
有人说赣州温暖了苏轼,让苏轼谪贬的路上不凄苦;有人说苏轼成就了赣州,让赣州的山水有了诗意。
为纪念苏轼,后人在赣州光孝寺左建东坡祠,在赣州一中廉泉边至今还保留着“夜话亭”,在赣州市南外街道扩建一条“东坡路”,更是在江南宋城里时刻守护着他留下的文化瑰宝。
苏东坡首次提出了城市八景,自从赣州八景面世以来,引起国内效仿,纷纷推出八景、十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依然还在流行。
甚至可以说,苏东坡是城市风景组图的开山鼻祖。
如今,再次登上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八境台,历经时光变迁,眼前的风光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赣州人时常爱来之地。仿佛一回望便是几百年。
可人:有才德的人。引申为可爱的人,称心如意的人。《礼记·杂记下》:“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 孔颖达
疏:“可人也者,谓其人性行是堪可之人也。”《三国志·蜀志·费祎传》:“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宋 苏轼
《广陵后园题申公扇子》诗:“闲吟‘绕屋扶疏’句,须信 渊明 是可人。”
可人回首作清游:苏轼的几次题诗使得八境台名声大噪,名人佳作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文天祥、丁炜、李元鼎、王士祯等名家乃至近现代的郭沫若、董必武、沈从文等文学艺术大师都曾登台观景,面对眼前的秀丽景色,让人情不自禁吟诗作赋。文人因八境台而来,八境台也因文人们的到来而愈发底蕴深厚。
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是矮墙的意思。《说文·土部》:“垣,墙也。”段玉裁注:“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下曰垣蔽也,析言之。……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段玉裁的意思就是说,笼统说来,垣就是墙的意思,但是细分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古时的城池或官署都会有院墙,故引申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称。
古垣:赣州城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章江与贡江交汇地带的江畔。
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
赣州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城高5一7米,城面宽4一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
赣州城墙保存了宋代以来数以万计、共521种的纪事或记名铭文城砖,是国家文物古迹宋代砖城墙的孤品,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防洪、城市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96年11月20日,赣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沧桑巨变,很多城墙都被历史淹没。幸运的是,赣州的宋城墙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在全国是保存最完好的宋城,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历经刀光剑影,宋朝的赣州城墙保存到现在的,依然有3664米,气势宏大,确实有老虎之威。
波外白鸥追往事,空怜淘去浪无休:"取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