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洛阳桥》庄灿煌
状元桥,白龙横卧琉璃。石狮灵、塔亭错落,见了千载风吹。永慈目、月光菩萨,老榕茂、护了文碑。古道观瞻,美髯笑面,隐名碑记展丰姿。荡激岸、双尖分水,根固退潮时。墩养蛎,石材浮运,创举无疑。
海波摇、柔风条石,仿佛琴键弹诗。最关情、接天红树,白茫茫、碧海鸥飞。三绝辉煌,品文辨字,风华大雅蔡公祠。君知否、断桥遏敌,碑刻记传奇。多少事,风流云散,不变灵思。
注释:
多丽:词牌名。又名“绿头鸭”“陇头泉”“鸭头绿”“跨金鸾”“多丽曲”等。以晁端礼《绿头鸭·咏月》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四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蔡襄
《客有至自京师言诸公春间多会于元伯园池因念》:清游胜事传京下,多丽新词到海边。
《历代诗馀·复斋漫录》:“蔡君谟时知泉州,寄良定公书云新传《多丽》词,述宴游之娱,使病夫举首增叹耳!又近者有客至自京师言,诸公春日多会于元伯园池,因念昔游辄形篇咏,‘绿渠春水走潺湲,画阁峰峦映碧鲜。酒令已行多盏侧,乐声初以翠裙圆。清游胜事传都下,《多丽》新词到海边。曾是尊前沉醉客,天涯回首重依然。“
洛阳桥:洛阳桥(Luoyang
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洛阳桥的建成,形成了泉州更加完整的交通设施体系,极大地加强了陆海联运,极大地拓展了古泉州港的北向腹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交往的日益繁荣,使得泉州与福州、江浙、宋汴京、元大都乃至全国各地的商贸活动更加安全便捷,在泉州宋元时期成为海内外贸易中心、泉州港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状元桥:此处指洛阳桥。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福建自洛阳桥兴建成功,泉漳两地相继修成“十大名桥”,为桥梁技术开辟了新纪元,致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摘自《中国石拱桥》、《桥名谈往》茅以升评·)
白龙横卧琉璃:琉璃: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唐 杜甫
《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此喻碧波。
站在洛阳桥头,那气势如雄姿焕发的千年白龙,横卧于宽阔的江水之上。
泉州民间有一句谚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说的是名闻遐迩的“唐塔宋桥”——东西塔和洛阳桥。“站着像东西塔”,形容人正直高大挺拔,代表泉州人“顶天立地”的精神。洛阳桥横卧泉州洛阳江,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于皇祐五年兴建,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因此民间有“躺着像洛阳桥”之说,形容泉州人“坚韧不拔”的气概。
石狮灵、塔亭错落,见了千载风吹:桥梁上的围栏青石,显然精工打磨过,隔两米就出现活灵活现的石狮,神态庄重,凝神眺望着远方。两边桥头,各设有雕工不同的石塔,层层石塔间是姿态不一的浮雕人物,与一些古文字。细细琢磨那石面上的人物,感觉这些浮雕有着神一般的魔力。桥中心,矗立着一座雕琢光滑的圆锥形石塔,还有坚固老沉的石亭子。
永慈目、月光菩萨,老榕茂、护了文碑:两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的菩萨石坐像,设在桥中,千年如一日,静默无言地庇佑着每一位来客,庇佑着风雨来袭中的石桥。
亭旁种有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如同一把把护雨之伞,万古长青悉心呵护着,树下一排排刻着洛阳桥历史文化的石碑。
古道观瞻,美髯笑面,隐名碑记展丰姿:桥头,挺立着一尊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他的正气与他一生的丰功伟绩,让访者肃然起敬。这位北宋名臣,集一身的过人智慧,兼有着书法、文学艺术的创作才华。此刻的他,身着太守官服,面容淳淡俊美,两清风、气宇不凡。
蔡襄葬于枫亭铺头村蔡岭。友人欧阳修为他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蔡襄于所撰《万安桥记》列述洛阳桥(万安桥)营造之职其事者,但书卢锡、王实、义波、宗善等人之名而不自标。
荡激岸: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今日洛阳江,温柔美丽,千年前却为江海之交,水深流急。
荡激:激荡。翻腾冲击。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子胥
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明 何景明
《进舟赋》:“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
双尖分水:条石垒砌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状如船形,从而使其经受住上游江流和下游海潮的交互冲击。
根固退潮时:根固:本意指植物通过根生长和分布固定在土壤里。建桥过程中,为克服海潮激流,能工巧匠们先往江底抛下大量巨石,筑起一道石堤,作为桥墩基址。这就是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在建筑上采用“筏型桥基”,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而桥墩一侧是尖形,一侧没有。原因是退潮力量比涨潮力大。建桥者为了减少海水对桥身的冲击,所以桥的一侧做成尖形‘筏型桥墩’。而涨潮冲击力小,另一侧就不需要了。
墩养蛎:蔡襄还智慧地发动当地渔民在桥墩周围种上牡蛎,这样可利用牡蛎的生长,使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让洛阳桥坚不可摧。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当时的人们建成桥墩之后,在靠近海水的岩石上,种养海蛎,让海蛎在海水中自然生长繁衍。海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生长繁衍,迅速将桥墩下的花岗岩石块,连结成一大片大块在块的整体,构结成牢固的桥墩基石,确保了桥墩稳固,铸就洛阳桥平板石桥跨越千年的基础。
石材浮运 :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洛阳桥负责人林俊明说,这里就需要提到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桥梁工匠以钢铁般意志,先后利用“两头尖分水势”、“养牡蛎固基石”、“海潮涨落之浮力”,首创了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桥等造桥技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
“900多年前,泉州人充分利用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技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造出了这座震惊世界的大型石桥。”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艺娟介绍,洛阳桥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联通了桥两端,让往来行人安全通行,让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繁荣,而且首创三大造桥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的一个创举。
海波摇、柔风条石,仿佛琴键弹诗: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中亭以北第二桥洞上,并排七条大石梁,每逢朔望潮荡,江水击桥,七条大石梁咣当作响,宛如七弦之声。
最关情、接天红树,白茫茫、碧海鸥飞:红树林能净化由陆地流入的污染源,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有效的滞留陆地来沙,促淤保滩,减少近海域的含沙量和赤潮。它能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的转换,为江海鱼贝类、鸟禽提供良好地生产发育环境。灌木林区内潮沟发达,能保护着水中生物,为小海生物,鸥鸟类提供可靠稳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并能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觅食,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是候鸟的越冬场所和迁徙的中转站,大批候鸟也在次繁衍生息,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三绝辉煌,品文辨字,风华大雅蔡公祠: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有“海内第一桥”美誉的洛阳桥南侧、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2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练,仅153字,书法精湛,笔力雄健遒劲,刻工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
祠迄今大修六次,每回都勒石为记,后世的官员和文人墨客也在此留有诗刻。徜徉古祠,慢品陈列于廊下两侧的珍贵碑刻,仿佛在书法宝库里漫行、在历史时空里遨游。
君知否、断桥遏敌,碑刻记传奇:民国三十四年的《重修洛阳桥木板记》。该记说的是洛阳桥于抗战初期“断桥遏敌”“砌以薄板”临时通行,后木板剥腐而重建的事。读此碑,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碑是光绪进士林骚撰写的。林骚(1874-1953),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是泉州一代名人。他与胞兄林翀鹤同科中进士,官府曾赠“同怀同榜登科”匾额,传为佳话。他的父亲林霁,素好书法,书《洛阳桥诗碑》四碑,现存于忠惠蔡公祠内。
洛阳桥古有:一石,一坊,一阁,二镇风,三城,四介士,五井,六朝,七亭,八景,九塔,十三进万安桥院,二十八兽(宿),四十六墩,八十一菩萨,三百六十丈,五百栏杆。岁月更迭中,仅存的4尊宋刻石将军、7座宋代石塔及一众崖刻石刻,早已站成了千年不变的姿势,目送着蜿蜒而去的洛阳江水,安谧而无声。
不变灵思:灵思:巧妙的构思。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画工》:“观此,知画工虽小道,贵有格致之功,且必运以灵思。”
不变灵思意思是中华民族是聪明的。
从世界历史来看,虽然说世界各民族都是一家,各民族平等,自由,相互尊重,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程度和聪明程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放眼世界,那些发展比较好,比较迅速的民族,也基本上都是非常聪明的民族。尤其是犹太民族、雅利安民族等,都是如此。
但是尽管如此,中华民族才是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原因主要是三点。
中华民族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都是全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原因主要是三点。
第一,古代文明璀璨。
其实从全世界来看,越早的文明创造,那是越难,越能体现民族的强悍的。而放眼整个古代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绝对是世界最为璀璨的。
中华民族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即使是世界其他民族加起来也无法比拟,这一点那就是中华民族聪明和创造力的杰出体现。
中华民族不光文明创造璀璨,更加重要的是,还实现了整个文明的持续和延续,到现在都是非常的强悍。
第二,近代表现最好。
很多人一直对近代的中国那是无比的诟病,认为是中国近代,使得中国现在发展的困境和近代百年国耻。
但是其实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是近代表现最好的帝国。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西方崛起后,传统的帝国不是被肢解就是沦为殖民地,如奥斯曼帝国,被分成三十多个国家,如印度等,直接成为殖民地,被掠夺了几百年。
而中华帝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夷制夷,而且在近代表现最好。
不光没有沦为殖民地,而且至少保住了国家绝大部分的国土,国家也没有被肢解,堪称不可思议。
这是世界上其他的民族都不可能做到的,这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聪明。
第三,现代发展最快。
再回到现代,在和平年代的发展,更是民族聪明才智和实力的体现。而对于中国来说,仅仅40年的改革开放,就一路追赶世界先进标准。
基本上很快就跨越了西方几百年的道路,直接成为世界上最为快速的国家,几十年就实现了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
这个成就那是无人能敌的,这一点不得不说,那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力和发展的韧性,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聪敏才智。
所以纵观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华民族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不要再妄自菲薄了。(【农夫播报】参考文献:《世界近现代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