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名刹自深幽,
佛国桑莲法界留。
犹见菩提明镜在,
乍惊梵殿妙音浮。
飞鸥有兴绕佳客,
对塔生情引俊游。
一句悲欣交集语,
红尘万事尽消愁。
注释: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佛国:指寺院。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一:“佛国三秋别,云臺五色连。”
法界:佛教用语:
构成现象的法则。和空性、真如、实际同义。
桑莲法界: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大雄宝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菩提明镜:“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梵殿:佛殿。明 何景明 《古松歌》:“叶暗秋鐙梵殿深,花香晚饭斋厨静。”此处指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
妙音:大雄宝殿的斗拱上,有24尊木雕飞天,被称为妙音鸟。
据说每逢释迦牟尼讲经,妙音鸟就会飞来聆听。宝殿之上,妙音鸟体态婀娜,彩翼缤纷,她们手持乐器,鼓瑟吹箫。中国式的飞翔是腾云驾雾,无需翅膀,御风而行;所谓心猿意马,无所不至,神仙动个念头就能动身。西方天使,肩胛生有精巧或铺张的翅膀,如同开元寺的乐伎妙音鸟,造型更近印度女神和希腊天使,面容呈现浓郁的异国风情。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对塔:指东西塔。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
每座城市都有地标,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也不例外。它的文化地标是开元寺,精神地标就非东西双塔莫属了。
俊游:快意的游赏。宋 秦观 《望海潮》词:“ 金谷 俊游, 铜驼
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悲欣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宋书·萧思话传》:“凭威策懦,势同振巧,开泰有期,~。”
开元寺内尊胜院有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弘一法师临终前,手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这四个字的意思,很多年来各有说法。在研究弘一法师的各种观点来看,普遍认为是他临终前对生命的总结。
这四个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悲悯之情和欣然之轻快,交错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篇章!
一个人临终,本应该都体会到这个情感,可是大多数人体会的,不是这样,而是各种牵挂执着放不下的东西。
如若万般放下了,便有欣然之轻快,欣然之自在。这里说的不是普通的情绪,而是自在轻快的欣然之心,悲也不是说的悲痛的情绪,而是悲悯生命的观照之心。
这两个并不矛盾,这种交集,是同时的也是圆满的,它体现了弘一法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他该有的领悟。
悲悯,是他一辈子后半生最好的写照。而欣然,则是他对解脱最佳的概括。
第二层意思,是这是他对自己出家修行半生的一句交代,也是一句总结。
一般高僧大德,走的时候都要留下几句话,交代自己的境界。弘一法师走的时候也不例外,他交代的比较简洁,悲欣交集四个字。出自楞严经文。
这四个字表达了他实际的修证境界。在这位大师的最后时光里,他经历了生命科学修持的最好的阶段,体会了悲悯的心绪从本性中自然发出,慈悲的心照耀着他的世界。
一切都无可得,一切都空而妙,妙而无为,因此,他切实的给后学,给当时的师友们,交代了自己的步履所及。
第三层意思,是弘一法师对后人的四个字教导。
对于生命,几十年走了一遭,走明白了,发现人生如梦如幻,折腾一辈子实无可得,真实值得悲悯可怜,这样的悲悯来自极深的定慧,与欣然自在交集,是大智慧者解脱之证悟,也是弘一法师教导大家,正确看待自己一生,好好把握的四字箴言。
在他的角度来看,悲悯,是一种情怀,是我们平凡人都可以去体会的一种情怀,我们持着这悲悯的情怀,就能够处处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对大家具备同理心,对自己具备宽恕心,这就是悲悯的意义。
能做得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真正的悲悯,真正的悲悯是不分内外人我的。而欣然,则是自在洒脱的轻松,这是大师在定慧止观中,得到终极解脱的感悟。
反过来,也是可以拿来给平凡大众作为修行的模范,和方向,修的方向就是大自在的欣然,生命本苦,本值得悲悯,然而换个角度看,又无有苦与哀,只有欣然,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你已不再执着苦与乐,一切了然,所以欣然。
第四层意思,是我要走,大家不需哀痛,我走地很欣然,很痛快,这是我的最好的告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弘一法师的情怀,怅然之下,该走却十分痛快。与大家挥手告别,告别这一副肉身躯体,告别这折腾的一生,告别这个世界,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欣然,对于可悲悯的世间,我说声再会,潇洒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