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泉
《府文庙》 庄灿煌
露庭石板三千同,
七二贤才泮水虹。
皇室已非成故事,
弦歌犹且造丰功。
相逢古物今人幸,
不熄明灯众庶崇。
夫子泉流洙泗近,
琉璃岁岁映苍穹。
注释:
府文庙: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
府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府文庙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文庙,当然就是孔庙,可是泉州这里却叫做府文庙。府文庙就是府学和文庙,府学就是公办大学,那这里就是泉州大学加孔庙的意思。
露庭石板三千同: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同”字指三千条石板差不多相同的,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内容,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七二贤才泮水虹: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名曰泮桥),桥长约26.6米,九跨,面宽3.6米,由16根石柱桥七墩承重石梁,中稍拱突,像彩虹。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皇室已非成故事: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市舶司在泉州设立,远离战火、社会安定,且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丰厚的海外贸易收入的泉州,吸引了宗室皇族的到来。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大量皇室宗亲子弟的迁入,使得泉州府文庙及学宫的地位、规制“水涨船高”。不少赵氏皇族都曾参与过泉州府文庙的修建,如曾于1265—1266年主持泉州府文庙大修的赵希,既是泉州知州,也是皇族宗室的知宗。宋绍兴八年(1138年)所立《泉州重建州学记》碑刻,记载宋代泉州庙学变迁的同时,也佐证了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对泉州文教、庙学发展的促进。
南宋景炎丁丑(元至元十四年,1277),张世杰奉宋主端宗南逃至泉,由海路至泉州法石时,命令当时任市舶司提举安抚使的蒲寿庚将海舟以从,但蒲寿庚闭城拒命,张世杰只好率淮军攻城,久攻不克,便南下粤东。同年,元将唆都带兵攻泉州时,蒲寿庚降元,在城内“尽杀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余人”,妇幼不能免,“备极惨毒”。
弦歌犹且造丰功:弦歌: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与高规制相匹配的,是泉州府文庙人才的“高产”,历朝历代为泉州乃至全国输送大量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第人物,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两宋时期,全国共取正奏名进士28933名,其中福建7142名,排名全国第一,而泉州就有1418名,占全国进士数的1/30强,占全省总数1/7。
文庙与名人
自唐贞元八年起至清末,泉州走出如曾公亮、蔡襄、梁克家等精英,他们的脱颖成才,与文庙的文化熏陶息息相关。
蔡襄:两知泉州的蔡襄,曾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洛阳桥,让洛阳江天堑变通途;首创筏型基础和种蛎固基法,为世界桥梁建筑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曾公亮:“一门四相”中的曾公亮,曾编纂中国最早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
陈逖:五代时期的陈逖,是泉州第一位状元郎,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的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被视为好兆头。这件事情,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以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
梁克家:南宋名相梁克家少时就读于文庙学宫,他高中状元时,明伦堂池塘中,并蒂双莲同时开花,当年的泉州太守辛次膺为此特别赋诗纪念这个祥兆。
从泉州府文庙走出去的各个领域的精英,广泛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参与到对海洋贸易的推动中,对泉州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空前繁荣,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因此,泉州府文庙及学宫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随着泉州成功申遗而享誉世界。
不熄明灯众庶崇:我们的文明,会不断刷新愚昧;而教育,是一盏永不涅灭的启明灯……
中国的儒家学说,自孔子而后光大,并于公元一世纪初传入朝鲜;再后,又于公元五世纪之前,飘洋过海,进驻日本。自此,中国的儒家文化,传遍东南亚,并走向欧洲,进入世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其源远流长,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深受其益!
夫子泉流洙泗近:如今大成殿外的夫子泉是新泉,在清嘉靖年间重新疏浚而成。据《晋江县志》载:
“绕门(圣域门)而南为夫子泉。……(旧夫子泉)后湮。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教授唐尧宾重浚,于此立碑其上。
井上原有石亭和一块1.5米高的石碑,石碑为嘉靖年间立,上有“夫子泉”三个字,字径各约40厘米,无署名。如今石亭已不存,石碑被收藏在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
有趣的是,文庙内“青云路”“洙泗桥”“夫子泉”三块石碑均无署名,学者陈允敦在《泉州名匾录》中认为,这是因为无论书写者多么名噪一时,在孔圣人面前均不敢署名,以示谦逊、尊敬。
琉璃岁岁映苍穹:泉州府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不仅采用重檐庑殿顶,还采用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黄色琉璃瓦和龙纹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的文化繁荣和特殊的政治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