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一定规矩,要把立志革新的人才降临到人间。
【出典】
清朝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注:
1、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3、译文1: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译文2:
国家要有生气,必须依赖疾风暴雨般的变革,因为到处死气沉沉,实在叫人感到哀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一定规矩,要把立志革新的人才降临到人间。
译文3: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4、龚自珍(1792-1841),初名自逻,后名自珍;始字爱吾,又字尔玉,旋改璱人,号定盦,亦作定庵、定公、定庵道人。又更名巩祚,再更名易简,字伯定;别署羽琌、羽琌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1829(道光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1839(道光十九年)辞官南下,1841年暴卒于丹阳书院。身后有诗若干卷,600余篇,多为28岁后所作。著有《定庵文集》。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们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8、诗词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是中华诗词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春江花月夜》从盛唐迄今历千年风霜传唱不衰,足令当今世界中华儿女仍津津乐道大唐贞观盛世,恐怕连诗人张若虚当初也始料不及;几经沧桑,当年古都咸阳《长生殿》早已荡然无存,然而一曲《长恨歌》“此恨绵绵无尽期”,倒是诗人白居易意料之中的必然。由此可见“配乐自度曲”或许是当代诗词家自创新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有效途径,唐诗宋词本来是可歌的,自从乐谱失传后,只可惜真正精通音律的诗词大家太难得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真能发掘出充分反映新时代精神风尚、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名篇,其问世之后又能和流行音乐相结合,进一步发展成为可以融于舞台表演或影视艺术的新形式,那么这种“配乐自度曲”必将更具生命力。
9、半夜里忽然醒来,满耳是淅沥的雨声。雨点敲打着树叶、房屋以及旷野中的一切,让人感到空旷、寂静。既然不能入睡,何妨听听雨声?
听雨之事,古已有之。欧阳修曾有“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描绘的是池上疏雨,沙沙飒飒,轻雷细雨,疏柳清荷,意态闲适,极尽其妙。而在另一首词中,他又写道:“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极尽思妇之哀怨愁思。更有“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之句,黄昏深院,本已寂寥,雨打芭蕉,更添愁绪。
豪放如苏轼者,虽屡遭贬谪,但其豁达豪迈之态始终不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中途遇雨,但物外之声不足萦怀,仅此几句,便见他洒脱开朗的性情。
现代诗人戴望舒,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空寂的雨巷中,边听取溅在房顶、伞面、地上的雨声,及自己孤单的脚步声,边盼望紫丁香姑娘的出现,又是何等的凄惶与惆怅。
以上时间大都是白天,最迟也只是黄昏。但到了夜间,听雨又会有何感觉呢?
潇湘夜雨,凄苦万端,不忍卒闻。但杜甫喜逢春雨夜降,大呼“好雨知时节”,春雨虽细如丝,细如针,但诗人谛听时也能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揣度着明早花开烂漫之景,喜悦之情岂止溢于言表,简直是从心里喷发而出。
在白居易笔下,“夜雨闻铃断肠声”是唐玄宗听雨而思念杨贵妃时的感受。在唐玄宗看来,长安的失陷,唐室的濒临没落比之杨贵妃之死要轻微得多。这位听夜雨而相思以致引起无限哀怨的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却也是性情中人。然而,正是由于他的“重色思倾国”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讽喻,为了博得妃子一笑,竟让人万里狂奔从南方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实在钟情之极。可是他却没有去想一想,大唐的江山不仅是他的,更是天下黎民百姓的。正是他的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恶果的出现,导致了大唐统治的由盛转衰,导致了人民横遭战乱、流离失所。当流亡的人们倚着断壁残垣之时,一定都会听过夜雨,而且心中一定是既忧心忡忡、痛苦万分,又悲愤填膺。
李商隐倾听巴山夜雨,陡增思念之情,写下了“共剪西窗烛”之愿望,聊以自慰。我敢肯定,他一定是像我一样,在半夜被雨声滴碎清梦,再也难以入眠。所不同的是,他听雨而想起了娇妻,不由缠绵起来,吟诗记怀;而我听雨却想起了他,想起了这位晚唐时期的命途多舛的诗人。多亏了那一场夜半秋雨,使他为我们留下了这千古不朽的怀人之作。
而陆游,这位爱国诗人,曾在无端被罢官之后,心情虽然悲愤,但是尚能忍之不发,聊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自慰。事实上,他曾不止一次躺在床上倾听夜雨,即使在他年迈老朽之时,还长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在想保家卫国。无疑在他的耳畔,风声、雨声、战鼓声、金锣声、号角声、马蹄声、呐喊声、厮杀声夹杂着刀剑等各种兵刃破空之声--如浪潮汹涌一般的不能遏止,他的心也绝不会平静下来。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哪能不空遗余恨?弥留之际,尚叮咛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自然,像陆游这样的忧国忧民的人在每个时代都不会少,但只有他留下了这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不朽的诗篇。无疑他是无数位爱国者的形象的代表。正是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使得天下的黎民百姓免于夜半听雨--毕竟半夜苦雨并不好听,不信,你听,历经丧乱的张炎不是正在低吟“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的诗句吗?他深感国破家亡之痛,不免经常倾听夜雨,深解夜雨况味。是啊,那“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声音是寂寥而单调的,怎能比得上繁华盛世的乐音呢?
龚自珍在吟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恐怕也是在倾听了一夜的雨声之后,当天明看到了满地红云落花无数时而发出的浩叹。正是胸怀这种志向,才使他仰首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多难的旧中国,是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
一声春雷,“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彻底免除了夜听苦雨之负担,沐浴在幸福生活的和风细雨之中了……
--听雨,从千年前一直听到现在。想一想过去,看一看现在,望一望未来,不由感慨万端,心潮起伏,感觉真有些累了。不如走进梦中,去享受梦的细雨。
10、滚滚红尘,物欲横流,现代文明已经进入大自然的每一角落。在现实中摔打得鼻青脸肿或者心如死灰的人们就是想找一方“水清浅”、“月黄昏”的净土,恐怕也不可能了;更别说静下心来饱尝“疏影横斜”的美景,品味“暗香浮动”的怡神!一部分人被权力、利益和名誉驱使,更有大多数人为了谋生、养家和糊口,都被弄得迷失本性、身心俱疲乃至歇斯底地,谁还有这种闲情逸致;即便有,也都花在麻将桌上而纸醉金迷。现代文明成就了歌舞升平,打造了庸庸碌碌,培养了行尸走肉。这是一种无言的悲哀,让古人意想不到的悲哀!
远离尘嚣,不一定要寻找武陵的桃花源,也不一定要在“月黄昏”时才去寻找“暗香浮动”;在我的空中花园,站在这盆小巧稀疏的梅树前,同样能感受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豪迈,同样能体会到林逋“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的风流。关键不在于你身处何处,而在你心在何处。如不能选择林逋的清幽孤山,就选择庄子的“大隐于市”。不在于环境是否清静,而在于心境是否闲适,陶潜不是也说“心远地自偏”吗?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心情烦闷遑遑无所依时,一来到空中花园,就会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因为我的精神有了皈依。梅的孤傲,桃的鲜活,桔的葱茏,菊的坚韧,让我的灵魂找到了栖身地。原来它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我想,滚滚红尘中不只是我在为暗香浮动而痴迷,应该还有一大批“林逋”都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被这“疏影横斜”而陶醉吧!啊,闻到了,好一股浮动的暗香……
1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个社会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如颜回那样兢兢业业,好学不倦的人;也需要像子路那样孔武有力的人,也需要像宰我那样学识渊博,有口才辩才的人,等等,就如同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一样。山上的花儿开了,每朵花儿都是美丽的,但每朵花儿与每朵花儿又肯定是不一样的:颜色、形状、大小、高低、等等。也正是由于这许许多多的不一样,才成就了这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大自然。
12、出镇区,拐到山后,绕过一小片竹林,从几户农家门前经过,上一条曲曲仄仄的田埂。田埂两旁的“香黄瓜”一棚连着一棚,瓜藤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空气纤尘不染,一切都是哪样的沁人心脾。走着走着,不觉中听到了一阵阵哗哗哗的水声。水声是从远处飘来的,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忽高忽低,时断时续,缠缠绵绵,娇羞含蓄。“这水声羞羞答答的,在依恋着谁,--是青山吗?”我问友人。
“你说呢?”友人默然一笑。
“我们要往何处?”
“水声的发源地。--不远了。”
我们在说说笑笑中加快了步伐。不久便到了目的地。
这里原来是一条几米见宽的山涧,山民为方便取水,筑起了一道石坝拦水。涧截断了,石坝两旁也就形成了两处迥异的景致:上边是集水区,水多了,竟也成了一个“微型水库”。一潭碧水,把大山里头初夏的绿的风韵描绘得那样的出神入化;风掠过,水面荡漾起恬静的涟漪,淡淡的暮霭落在水面上,跳跃着。水是沁凉的,尝上一口,甘甜久久留在喉里。水从坝上五处凹坎流出,五股水流泄入近四米深的涧底,碰在石头上,水花飞溅,如白絮银丝,哗啦啦的水声响彻这个半圆形的山坳,回荡于环山石壁之间。涧底乱石嶙峋,水依石而行,有急有缓,有聚有散,急者,漫石而过或绕石转折萦纡;缓者,涓涓流淌,温文尔雅。这就是另一边的景色。
这个地方雨水多,水源丰富,“微型水库”常年满水,人工瀑也就终年没有断流过。青山为偶,山民为邻,空气又清鲜,还有那“哗啦啦”的水声,便成了一处好景致。听说常有外地人来此地。
“如果没有这条石坝,这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友人突然问我。
“一条普通的山涧而已。”
“虽普通,但它滋润大地,涵养万物,其用也大,只是山民不经意间使它变成一处佳景,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果山涧有灵,它会感激那些农民的。‘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这是安慰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的最好言语。不错,淘尽黄沙始得金,可人非金子,巧能千年万年的等待,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其材才被发现、利用,情况如何?难道,一块有用之材,非得像这条山涧那样在不经意间才被发掘出来,不可以主动去发现、利用?”
我知道友人有满腹的苦水。一个名牌大学毕业、拥有双文凭的人,七年来却一直闲在那个管档案的岗位上,学非所用,眼看着同事升的升,迁的迁,自己也年大一年,他不急才怪。他曾经过告诉我:我不求什么,只求学尽其用,实现人生价值,再这样下去,一切会被磨灭的。我是一介闲人,不懂政治之道,社会之风,我也只能安慰他:“你会好起来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总是在进步,一些用人之风也会改变的,希望天下的“英雄”都有用武之地,我也祝愿我的友人会学有所用的。
......
景色太美了,却勾起我们很多的遐思。
山里的夜幕拉得快,早间天上还有些浅浅的云霭,刚坐了一会儿,下弦月已经走出来了。我们披着淡淡的月色,踏着露水,听着流水的歌声离开了山涧。
13、诚然,文艺是多元的,需要多种养料,多种形式,多种流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人尚有如此胸怀,更何况我们今人!我们崇尚大江东去,但也喜欢小桥流水;我们崇尚松梅竹菊,但也喜欢岸芷汀兰;我们崇尚洪钟大吕,但也喜欢洞箫牧笛,每个人都有文学的天赋和资质,每个人都有爱好文学的权利和个性。我们不应无视这些文学的种子萌芽,应该为其松土、施肥、浇水,直到放叶、开花、结果,让文艺之花竞相绽放,让文艺硕果挂满枝头!
14、娶个老婆,嫁个老公,生个孩子,把孩子养大,尽一个父母的责任。等孩子结婚,娶妻嫁夫。等他们生下孩子,等他们的孩子长大。
如果真的要这么过,何必做人,不如做一只螃蟹,一口气,生下一个多亿的孩子,爬满沙滩。
千年百年一次轮回,今生做人!仰头问天,何以为人?
红尘滚滚,转瞬即过,是非功过,烟云虚幻,茫茫几十年,该有一首歌,该有一个故事,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传奇。
走不同的路,让生命绽放不同的花朵。每一个夜晚,天空寂静,蓦然回首,看走过的足迹,回想每一个画面,云霞漫天,每一页人生,愿值得品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今生,愿齐聚英才,百花齐放,谱写人间传奇。
15、滔滔黄河,日夜奔流;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荡漾着着无限的激情,澎湃着无穷的活力,由远古而来,向未来前行;从细流开始,向大海奔去。穿越无数的山川,跨越无数的峡谷,满怀着青春的朝气,充满着生命的热情,从不迟疑,从不放弃,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当黄河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两山相望之处,由于地势落差,就有了气象万千势如奔马的风景名胜--壶口瀑布。
站在壶口两岸的山岩之上,远望滚滚而来的黄河,如飞入两山之间的一条巨龙。层层山岩,荡起朵朵浪花;股股激流,冲向悬崖峭壁。
这条巨龙,血液已经沸腾,激情已经勃发,正要展翅腾飞,却突然被巨大的山岩石壁阻挡束缚,一时怒发冲冠,活力四射,奔腾呼啸,风驰电掣。
在阵阵浪涛声中,我仿佛看到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血脉的万马奔腾,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龙在腾飞。在这里,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首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的浪潮正如为了中华民族未来而奋斗的人们,正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推动着我们前进、前进。岩石被激流冲刷得伤痕累累,奔流被岩石阻隔得激情四溢,无论是谁,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都不能按捺自己的心情,都无法平静自己的感情,而我则是热血沸腾、青春勃发、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当湍急的黄河一瞬间冲入峡谷,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这就是著名的“旱地惊雷”。
一波波浪潮在奔涌,一朵朵浪花在激荡,一阵阵雷鸣在震响,从谷底、从水中、从浪潮见冲出一片片烟雾,形成壶口独特的游览风景“水底冒烟”。
阳光照射下来,和水雾交织在一起,就在你的眼前,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仿佛传说中的桥梁,从脚下直通梦想的天堂。耳边是阵阵浪涛,脚下是坚硬的岩石,两岸是绵延的群山,眼前是七彩的虹霓,山间是奔流的黄河,心怀诗意的游人仿佛融化在诗情画意之中,又如走在奔梦的路上,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荡尽了灵魂的污泥,一瞬间,仿佛化为了浪花在激荡,似乎化为了瀑布在翱翔,又如融化为黄河的一部分在流淌、流淌,一直奔向远方,奔向海洋。
越是浪涛奔涌的地方,越能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在龙的故乡,每一处名胜都有龙。黄河壶口自然也不例外。在黄河壶口浪涛滚滚之处,有一处龙洞,乃是天然形成的溶洞,四周山岩峭壁,洞中山泉滴滴,洞内冷风森森,洞顶冰挂离离,洞外烈日炎炎,洞内寒气逼人,山洞深不可测,风景惊险神奇。在洞里,可以寻幽探胜;在洞外,可以观赏瀑布,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独特魅力。
夏秋之时,滚滚黄河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冬春之际,一条条冰凌倒挂于悬崖之上,随着后来者的涌来,一层层堆积不化,形成冰瀑奇观。一块块岩石披上了厚厚的冰衣,仿佛一群群牛羊;一道道冰瀑恰似一棵棵玉树琼枝,在冬日的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阳光照射在水雾弥漫的黄河壶口,也会出现难得的美丽彩虹。
这里是一幅展开在山间的一幅画卷,夏秋之时是这幅画卷的动态,春冬之际是这幅画卷的静态。动的时候,是黄河在咆哮;静的时候,是巨龙在冬眠;动的时候,万马奔腾,巨龙腾飞;静的时候,冰清玉洁,静谧安详。无论你什么时候到黄河壶口来,这里总像一位胸怀广阔的母亲,永远都会把你拥抱在她的怀抱里。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壶口,是母亲河里的一粒珍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