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二)

(2020-11-26 07:15:18)
标签:

郑板桥

竹的诗词名句

分类: 古诗名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译文】 睡在官衙中听到萧萧的竹声,错以为是民间百姓申诉生活疾苦的声音。
   【出典】  清朝  郑板桥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注:

     1、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2、注释:
      潍县:今属山东。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
      些小:微小,指官职卑'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微。
      吾曹:我们,我辈。
      一枝一叶:借以比喻细微末事,指民生疾苦。
      关情:关心。

       3、译文1: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译文2:
       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该诗是一首题画诗,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宫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名家点评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中国好诗歌·最美的古诗词》:卧听竹声, “疑是民间疾苦”,寥寥两笔,绘出一种画境。这首诗既有对自己的激励,也饱含着对同僚的劝勉,一个爱民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借鉴价值。 
       辽宁散文学会会长邓荫柯《中华诗词名篇解读》:这首诗体现出封建时代的官员难得的人性光彩、人情温暖、人文关怀。对普通百姓的关怀牵挂,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切感受。

       6、岁寒三友,竹为最爱。“前身许是王子猷,袒卧幽篁守澄境”。对于西九华山的竹子,我确乎有着宿命般的眷念,仿佛梦里百寻,情定三生,惊鸿一现后,我便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里!你看——万亩竹林,四季常青,无畏霜雪,婆娑有致,漫山遍野的毛竹、桂竹、圆竹、楠竹比肩继踵,直指云霄,婷婷而舞,连成墨绿碧透的海洋,站成英姿飒爽的哨兵阵营。石崖侧、溪水畔、沟壑间、篱笆旁到处都是它们生机勃勃的身影。从山脚、山腰到山巅,一排排,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挺拔洒脱,清秀俊逸,高低参差,随意点染,以排山倒海之势,成为西九华山一大奇观。
       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抖落一身征尘,带着淡定从容的心,融入微雨含烟的幽幽竹林,踏着脚下温软酥松的落叶,抚摸岩石上斑斑古苔,听风过林梢的沙沙声响,与伟岸秀美的苍竹共剪一段时光,共有一种情怀,眼前飞跃过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是脱衣裸形、纵酒放达的竹林七贤吗?是形销骨立、登高怀远的杜子美吗?还是“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子瞻?抑或“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的薛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百年来,竹以其神姿仙态,潇洒自然,素雅静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不慕荣华、傲立冰雪的品格,成为文人墨客的标杆。唐风宋韵,诗词长廊,有了李长吉“古竹老梢若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的无奈;有了陆放翁“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的惊喜;有了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深深忧虑;有了叶剑英“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的磊落襟怀;更有“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冲天志向与”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的铮铮铁骨!……
       花落无言,流水不语。走出烟云雾霭的西九华山竹林,打开车载音乐,一首意境空远的《寒山僧踪》如诉如歌,琴音浅浅,一弦一韵,恰似身后一花一草,一木一竹的呼吸……

      7、乡下老家有一竹园,占地二三亩,名之曰大竹林。林以桃竹为主,间有斑竹、黄竹、水竹、楠竹诸种,既是鸟的天堂,又长满乡恋之梦,每丛竹萦绕一个故事,每根竹放飞绿色希翼。
       林里竹舍,柱、瓦、壁、门、帘、窗、椅、凳、床、筐、篮皆就近取竹所制。屋周围倚修竹数竿,独钓风钓雨钓日月;上漏亮光点点,清风徐来,竹影若画,枝叶交通似窃窃私语。召雀鸟跳跃其间,啼声清脆而响亮,平添勃勃生气。
       晚坐竹屋,明灯亮于壁,黄卷捧于手,孤影投地,虽无红袖添香之雅,其书声袅袅绕梁久久不肯离去。读倦了,和衣而眠竹床,卧听风闹竹林、鸟啼鸡鸣 ,不知不觉进入梦乡:刚听罢苏轼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看见郑板桥在挥笔疾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遇雪夜,雪蝶曼舞窗前,停满竹枝,竹不堪重负折断,堆雪便稀里哗啦跌滑一地,翌日屋檐边吊起亮棒,敲之即碎拿之手寒,这雪林雪屋雪竹自成一景,颇为壮观。
      园中有小径,曲曲折折藏于林,铁马鞭、灯笼花、狗尾巴草长满路边,赤脚踩在芭芭草上软软的、痒痒的,感觉舒服极了。路旁不时散落或大或小的石,青润得发光,总想停下去摸摸,那“热坐石头冷坐沙、二四八月坐泥巴”的俗话道出了其中妙处。坐在青石上,有蝴蝶翩翩舞蜻蜓斜斜飞,虽少点论诗拨琴的潇洒,亦无美女来伴,却可观飞云灿然、变态万千,看露珠鼓圆了眼,听取蛙歌一片,享受心静自然凉。有时偶发童心,伸手捉飘落竹叶若扑蝶,往往无功而返。
      月下竹林散步却另有韵致。皓月当天,光华如洗,象透明的被子铺着盖着,筛下密密麻麻光片,竹影静静的轻飘飘的,露珠不时滑落砸在地上,沙地上积着薄薄一层竹叶,走在上面没多大声响,栖息竹上的白鹤头藏在翅膀下一动不动。起风了,影移而竹梢甩着长发舞,此时赶快躲进竹屋,在风声林涛声中托腮而听人讲安徒生童话讲七侠五义讲西游记讲水浒......也是蛮有趣的事儿。
      闲暇时在竹林歇凉也很爽意。刚洗完澡,光着晒得黑里透红连雨水也沾不稳的上身,穿着短裤,踏着拖鞋,抽架凉椅,摇把蒲扇,懒懒地斜躺着,脚儿翘在小板凳上。听蝉无休无止鸣叫,看麻雀斑鸠在竹枝间窜上窜下跳来跳去忙得不亦乐乎,观水牛卧在地上慢慢回嚼,嘴角边的一点白泡泡老是掉不下来,便端起老荫茶咕噜咕噜喝个底朝天,陈芝麻烂谷子破事儿随风远去了。
      这时可以想想与竹有关的事:比如祖先竹简写字的巧,取竹子词牌的雅,独享竹林的幽,创造罄竹难书、竹篮打水--一场空等语的妙,睡竹席麻将席的凉;比如去想井冈山的毛竹,强渡乌江的竹排,打进江姐手指的竹签;比如想春竹与秋竹的区别、湘竹与蜀竹的区别、竹画和画竹的区别、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区别;比如想一棵竹与另一棵竹、一棵笋与另一棵笋的区别。
       这时可以把竹想象成:他是李白,“腰间有傲骨,以致不能屈”;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文天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邻居,相互间攀谈诉说;他竹就是竹,生可防风,聚绿成荫,死可成柴,至少可搭架作晒竿。
      或者干脆学隐居竹林,着一袭白衬衣,竹笛横吹,绿色音符追着彩蝶飞咬着稻浪滚,能不能诱得路人停下脚步就不得而知了。那以竹为题的填词作文赋诗留待有灵感激情时再做吧。
      其实只要知天下之竹是一家就够了,何况长在中国五千年文化里的竹,凭一只秃笔如何写尽其风韵其品格其精气神呢?能学竹之气节便是个大写的人了!
      至此就算狗尾续貂吧,童年在林中空地滚着铁环比绕竹丛钻竹缝过竹桥赛跳沙坑跃缺口事儿总忘不了,那时哪知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哪知今日还心血来潮写什么竹林青青,不过富有力度的记忆穿过竹丛染上生命绿色,欢乐余音至今仍在林里滚着闹着跑着笑着嘿,而年年雨后春笋就成了续写竹林青青的新字符。

      8、每天从班车上走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几片小小的竹林,之所以让我那么关注它,是因为几次到南方偶尔看到过这样粗大的竹林,而我又是如此喜欢听那微风中竹林的窃窃私语,犹如倾听从远方传来的远古诗韵。文人墨客笔下的竹子自有一番意境在里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而我喜欢竹子却是因为的朴素无华、挺拔、刚直与苍翠。
  那天,当几辆满载着竹子的汽车停在了校区楼宇之间的时候,大家无不惊奇地议论:能活得了吗?可惜了这么好的竹子!要知道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盐碱滩,从春到秋产的可都是白花花的盐呀。
  卸下车的竹子差不多有五、六公分粗细,或者还要粗一些,很是挺拔,大约有5米左右的高度。园林工人们经过细心的修剪,然后一棵棵把它们深深地埋入了地下,一片竹林就这样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北方的春天是个多风沙的季节,呼呼作响的风声就是春天的主旋律。因了这片竹林,从此每每听到风声起,我的内心就平添了几分担心,担心那些高傲的竹子会折了腰、会倒下了再也站不起来。每每看到风中的竹子摇晃着单薄的身躯,拼命地抗争着,却总是抵挡不住那略带寒意的春风,我的心就随着那摇摆的竹子起伏不定,它几次倒下,几次被园林工人扶起,而我呆呆地看着它们却束手无策。
  终于见到它们站立时,是被园林工人用架子固定起来的时候,虽然还是那样摇摇晃晃,但靠着架子的支撑,它却再也没有倒下去。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竹子一天天长大了,枝叶开始吐出了新绿,不经意间人们惊讶地发现竹子的身边居然钻出了新的枝芽,我不知是敬佩竹子的顽强还是感激那些园林工人,只是更加喜欢上了这些生长在校园里新主人。每每大家坐在一起谈起往事,就连自己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一片盐池海水苍茫,春天难见几分绿枝,秋天平添几座盐山。
  如今的校园满眼望去,绿树婷婷,芳草依依。校园的景色是美的,校园的人是美的,而那几片清心的竹林更平添了校园的几分闲情与优雅。竹之美,美在它的朴实无华;竹之美,美在它的直外虚中。闲暇的时间,静静的站在窗前,我会听它唱歌,听它倾诉,感受它的内心世界。那一刻心是静的,情是纯的。依如我们辛勤的老师,默默地用那一分翠绿装点着美丽的校园,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与年华。

      9、 竹,多生于中国之南,最常见的种类,有南竹、毛竹、慈竹、刚竹、荆竹、斑竹、箬竹、罗汉竹、文竹等。
  竹,乃是山间君子也。因其有“宁折不弯”的豪气,有“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更因拥有“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种超然脱俗的真性情,使竹成古之君子所钟爱。唐朝大诗人李白写有一首《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质,贞心常自保。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
  寒天之中,滴水成冰。百花艳影均不见,岁寒四友伴隆冬。
  竹虽与梅,兰,菊并列。但它没有梅之冷艳,没有兰之幽香,更没有菊之淡定,它只以节立身。也就是因有了这节之品格,纵观这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华夏子孙以其独有的智慧,借那片片翠绿欲滴的叶,与那坚韧不拔,挺然独立的绝代身躯,并以竹简的薪火,传承着悠悠历史与灿烂文化。就是在这竹林幽深之处,孕育出一个不朽的秧秧大国之气象。
  望着这节节翠绿,似乎看到了。九嶷山下,斑竹凝泪,赋屈子九歌之灵感。凝视这竹林深深,仿佛听到了。马陵道边,铁马金戈,藏孙子兵法之玄机。顺着竹身的纹路,看到了司马迁写终日与竹简为伴,写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史家之绝唱,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踏着隐约的竹影,又看到了竹林七贤的千古魏晋之风,耳边又响起了嵇康在刑前,弹出的天籁之音《广陵撒》之余音。
  在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开江筑堰,其分流与泻洪,亦是仰仗着这些竹子。他们将竹子劈开,削为篾条,编成数丈长的竹笼。然后往竹笼里填装卵石,再将其放入江中,用以筑堰分流。竹子就是以这样的柔软之身,变成了强悍之器,奋身跃入江中,不但敢于搏击恶浪,更能归顺狂涛。两千多年,狂野的岷江水,就是被那竹笼,制的那般服服帖帖、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小小的竹笼,显示出一种惊骇世俗的美,谱写了一首清朗奇崛的诗,奏响了一曲雄伟豪壮的歌。
  智慧贤士苏东坡歌罢“大江东去浪淘尽”之后,就认定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只有竹,才能使他在理想和现实,高洁和流俗,大义和实惠之间,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有机结合体。
  画竹圣手“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是因为从竹梢在寒风中的呼啸,听出民间疾苦之声,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尽管最终连一个“七品芝麻官”都做不成。但他并不后悔:而是萧洒地写下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坚贞不屈是竹的品节。传说北宋宰相寇准,他为人刚直善良,坚持正义,敢于犯颜直谏,遭到奸臣迫害,死在雷州。当灵车运着他的尸体回到家乡时,当地百姓折竹挂纸钱,插地祭奠。不意过了一个月,那些插地的竹竿冒出了尖尖的嫩叶,很快便长成了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竹就是这样不怕大自然的巨大压力,在春天来临时,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争先恐后地从泥土中或石缝里亮出拼搏的呐喊;以其披坚执锐的勇气去迎击风霜雨雪,以其刚正不阿、铮铮铁骨的青春去拥抱大地。
  五千年的沧海桑田,风云起伏变幻,历史朝兴朝衰。唐诗宋词记录着无尽的恩怨情仇,风花雪月追思古今未了情。变了,什么都变了。唯独竹,始终挺立着傲人的笔骨,散发着醉人的气息。它以翠叶情深,荡去世上多少尘污与不公;它以笛管流韵,抚平人间多少郁郁不得之志。一句“青梅竹马”,仍迷倒无数痴男怨女;一声“节重于命”,九天之上存下了几多英魂。
  有人说是玉石的装点,才使它如此翠绿欲滴?是仙子赋予的风姿,才让它如此姿态万千?
  风雅脱俗,安静闲逸,画就了潇湘馆内的潇湘妃子。她深深地凝望着那一丛潇湘竹,她哭了,眼泪沾湿了竹叶,沾湿了那颗脆弱而孤傲的心。
  直指苍穹,宁折不弯,唱出了心中的《满江红》。他恨恨地离开了朱仙镇,他哭了,泪水穿透了竹节,穿透了风波亭上那颗无奈而破碎的心。
  这一竿竿翠竹,曾为我们编织过那摇篮中的童真之梦。也曾片条成席,让我们高枕无忧地入梦。坐者有竹椅,行者有滑竿,雨有竹斗笠;挑有竹扁担。晒粮竹晒席,背柴有竹背篼。
  竹不仅可用更可入药,清晨从竹枝尖新采集下来的茎,就叫着竹沥。竹沥性寒、味甘,清热豁痰,主治痰阻窍络、中风、癫狂和痰热咳喘等症。在缺医小药的乡村,竹沥曾救过不少农夫的性命。竹竿刮去青皮后,再刮成的薄带状物,就是一味疗效极佳的中药--竹茹。此物性微寒、味甘,清热除烦、和胃止呕,对虚烦、口渴、呕吐等症有奇效。
  我爱竹,引《武侯竹赋》为结:“俊美、葱茏、英武,一竿翩翩风度;沉着、坚韧、和睦,一身嶙嶙傲骨;有节不计出土,风流一身朴素;莫说笑上云霄,依旧虚怀若谷。义薄云天,又人情味儿十足;是烈性丈夫,又似哀哀慈母;泣谢先人,择得如此形象明心遗志,鲜明、生动,这才是我的民族。”……

      10、顺眼望窗外,楼旁的那丛竹在晨风中轻摇漫舞。刚破土不久的几杆新竹,如利剑般地直指苍穹。一时兴起,随笔涂下一诗:窗前一丛竹,清翠也无奇。青杆交绿叶,新笋伴旧技。朝阳透疏影,晨风舞叶垂。青鸟落竹梢,轻啼独相窥。有恨伴飞远,山水总相离。
  竹,千古以来总是人们心中的君子。它那“宁折不弯”的豪气;“中通外直”的度量;与“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的淡然。怎么不令人陶醉。
  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我们这些俗人,虽然无法与这种超然脱俗的真性情比肩,但,崇拜与敬仰之心还是有的。
  终日在灰色的水泥森林中艰难地喘息,在拥挤的高层里发着郁闷。能有幸在这样的清晨,看,如此清新的图景,听,如此清纯的乐曲,真的是一种福份。现实虽然沉重,快乐却也如此简单。
  此时,我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让这轻轻弥漫着的音乐,安抚着因现实,而变的焦燥了的心怀。
  在音乐声中,我似乎看到在高山流水之间,有一位饱经沧桑的侠客。他独坐在山崖之上,面对绿叶翠海,悠悠地吹起了紫竹箫。箫声缓缓升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委婉,时而欢快。似在倾诉,似在沉吟,飘逸的乐声,回荡在山谷之中。那种写意就恍若一首优美的宋词:“溪边倦客停兰棹,楼上何人品玉箫?哀声幽怨满江皋,声渐悄,遣我闷无聊。
  竹,没有梅之冷艳,没有兰之幽香,没有菊之淡定,它只以节立身。也就是因有了这节之品格,才造就了华夏子孙独有的智慧,与那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绝代身姿。
  望着这节节翠绿,仿佛看到了。九嶷山下,斑竹凝泪,赋屈子九歌之灵感。
  凝视这深深竹林,仿佛再现了。马陵道边,铁马金戈,藏孙子兵法之玄机。
  听着这悠悠琴声,仿佛听到了。竹下七贤,狂饮高歌,赏嵇康弹拨之广陵。
  看一丛翠竹,品一缕轻风,观一泉清流,抒一腔情怀。想江南八怪的郑板桥,为何他的竹能画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份独有的神韵,是因他有这样一颗竹心:“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智慧贤人苏东坡,为什么会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是因他拥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淡然情怀。
  是的唯有竹,才能使理想和现实,高洁和流俗,大义和实惠之间,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有机结合体。唯有竹,才能让我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找到一种“不闻车马喧,不见尘土扬,竹摇乐轻荡心怡,知足常乐笑怡然”的韵致。
  还是这首《武侯竹赋》写的好:“俊美、葱茏、英武,一竿翩翩风度;沉着、坚韧、和睦,一身嶙嶙傲骨;有节不计出土,风流一身朴素;莫说笑上云霄,依旧虚怀若谷。义薄云天,又人情味儿十足;是烈性丈夫,又似哀哀慈母;泣谢先人,择得如此形象明心遗志,鲜明、生动,这才是我的民族。”
  归去来兮,看着这样的图景,听着这样的音乐,怎么能不心悠然,情神释。不必去刻意什么,也不必隐藏着自己。音乐让我顿开尘世的枷锁,现实的压力被瞬间释放,生命的基本原素被解套激活。没有了厌世离群的孤寂,也没有了漂流不定的迷茫,一切自然简单地如这清纯如水的音乐。

      11、古筝清悠,箫韵缭绕。筝箫之外,隐隐传来水声潺潺,窗外轻风,摇响竹叶沙沙。静心赏乐,偶观竹影,一种空灵之感也就由然而生了。
       悠悠千古,随便翻开书页,都能看到国人写下的爱竹诗句。随意打开画册,呈现在眼眸的也还是大师留下的墨竹丹青。
       人们爱竹、赏竹、拜竹、赞竹,决不是因为它的竹枝柔情似水,也不是它在风动时的百媚千娇。而是竹的自然天性与独特的品质,给予人们以哲理的启迪,并赋予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
       宋人的李昉,在他的《文苑英华》中是这样论述竹之四德:“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
       就是竹有了这“刚、柔、忠、义”之四德,它才能做到:“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旋律悠悠,那深邃的意境,不是随意可以言说的。只有静心冥想。那悦耳的激昂,是歌竹,不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明心清似镜,所怀虚若谷。那抒情的流韵,是唱竹,临风不折,过雨不污,中通外直。筝弦跃动,描的是,叶似利剑锋而不露,清瘦节劲,不卑不亢,不骄不燥。箫韵如水,表的是,玉立于天地之间,俗世之中,却不随波逐流,不于世同污,无为无我,无嗔无怒。
       竹,虽被人们与梅、兰、菊并称为君子,但,竹有梅傲而无梅冷,有兰幽而无兰愁,有菊雅而无菊寂。一肩担尽高风亮节,披一身翠绿安然自若,当风雨迎面,繁花殆尽,却是与风同唱潇潇。沐雨挺立苍穹,一派悠闲惬意,风过,依旧高节,雨停,更加清碧。
      于是悠悠华夏,竹就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心中的国粹。它是文人笔下的诗,它是墨客纸上的韵。它是豪杰杯中的酒,它是巾帼心中的歌。
       旋律悠悠,那深邃的意境,不是随意可以言说的。纵观滚滚红尘间,何处不在追名逐利,何处不是明枪暗箭?官场上的“君子”们,谁人能如郑板桥那样以竹之心,善体民间之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又有几人,能如他那样真悟竹的心性呢:“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我只是一俗人,心中没有郑老怪那般的大志,也没有它那般洒脱。我只想在悠悠的筝箫中,让思绪随着乐韵,漫步在幽幽的竹林之中。心随着乐韵飘出了窗处,步入了竹林,和着轻风,伴着土香,没有喧嚣,没有污浊,只有宁静和无边的沉醉。
      举目四望,青青之竹,婆娑摇曳。一滴绿色的雨露飘落在面颊,爽然、惬意。一支支散曲般的鸟鸣,从茂竹翠叶的深处渗逸而出。虽闻禽鸣,却不见鸣禽,也许是画眉,也许是杜鹃,就是就是最不继山雀又如何呢?这真实的自然之音,不远胜于那都市的喧嚣与现实的虚假之声吧?
      凉凉的,一阵清新。现实中,早已无法找到如此恬静的感觉。在俗世之中,起与落似乎是生活的唯一定义,太多的心结随着季节的流转逐渐冰冻在风化的枯境,人的肉体,更是麻木到了快没有知觉的地步。在日与月的轮回中,似乎只是被一根牢不可损的绳子牵动着,终日走在那定了形的古路上,灵魂就这样渐渐地被迷失在了天际。
       好希望,自己也能效那“竹下七贤”隐于空山竹林深处,日出对竹抚琴长歌,日落举杯邀月同醉。风起听竹叶萧萧,水流感翠竹清韵。渴了,品一杯竹心凉茶,饿了,食一碗竹笋米饭,在随风吟竹中,感悟那份超然的淡泊心境。
       风吹过,一叶落下方梦醒,手上绑着的还是那根无形的长绳。唯有那筝箫之音,还在描绘着竹的恬淡与雅致,竹的清秀与俊逸。还在刻画着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的无尽魅力。
       悠悠筝箫,让心融进了莽莽竹海,卸落了一身的浮华与躁动,随韵吟竹,在聆听天籁之中,让灵魂,回归在自然的原生态的境地中。
      筝箫悠扬,在竹林的深处无尽地蔓延着……

      12、佛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花开彼岸本无岸,魂落忘川犹在川,醉里不知烟波浩,梦中依稀灯火寒。传说中的彼岸花,只开在三途河边、忘川彼岸,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在洪荒宇宙之中,在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生于此岸,诞生在了属于我们的时代。此岸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此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更有无尽的纷扰与诱惑。在纷繁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这个时代,有人埋怨此岸无花,有人用永恒的执着,期盼着彼岸花开!
       有人选择与光明为伴,一生坚守信念,如磐如石,像高山一样伟岸,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用豁达与乐观书写诗意的生活;有人选择与昏暗为伍,深陷功名利禄,不惜出卖良心,出卖灵魂,一生生活在阴霾之中。无论选择诗意的生活,还是选择阴霾的生活,最终都会在人短暂的一生中,留下或明或暗的人生轨迹。
      坚守信念、甘愿清贫的人,用忠诚与奉献拥抱生活,书写美丽人生。他们一生光明磊落,名字与日月同辉、光彩照人;经不住诱惑、受不住清贫的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最终在糖衣炮弹面前轰然倒地,让人蒙羞,更让后人扼腕长叹。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着一个梦想。明代况钟在《拒礼诗》中“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清代蔡信芳在《罢郡》中“不带关中一点棉”,郑板桥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古绝唱。陶铸则在《赠曾志》留下“无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豪迈。
       诗意的生活,就是诗意的内心!柏拉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诗意的生活,或许应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悠然自得,或者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诗意的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抑或是王维“都护来燕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是听凭“云卷云舒”的闲适。
      工作之余、辛劳之后,沏一杯香茗,捧读一本唐诗宋词。茶香袅袅,让那些穿越时空的优美文字和千古绝唱,如甘泉般涤荡心灵的尘滓,让心灵在隔世的诗句里沐浴。群星之夜,遥望夜空,深深呼吸,感受天空的邈远,思考人生的重量,忘记世俗的扰攘躁动,让心中的净土得甘霖滋养,恬淡而悠闲。
       春之初,邀朋友一同踏青,听溪水潺潺,看小草破土,任柳风拂面,在细雨中漫步,体味春的生机;夏之始,到野外郊游,听莺歌燕舞,看烟柳飞絮,嗅百花芬芳,在河流中嬉戏,享受夏的蓊郁。秋之临,拾级登山,采撷红叶,看大雁南翔,任秋叶飘飞,感受秋的空灵。冬到之时,漫步雪中,看苍松迎风,感受“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的坚韧与圣洁。四季轮换中,物我两忘,把自己融入自然,让生命在激情中竞相绽放!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诗意的生活。
      黑暗选择了她,她却选择诗意地生活,她用心体验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她用情为自己黑暗的世界画上太阳,画上彩虹,更用毅力充实着自己的智慧,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她甚至还可以笑着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诗意的生活着,享受着,更收获着,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
      财富选择了他,他却选择诗意的生活,他总是穿着古补的中山装,提着文具袋徜徉于燕园,他所追求的只是学术,功名利禄与他无关,富贵荣华也不能吸引他,他只爱看看北大的花花草草,爱看看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他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他的名字叫季羡林。
      “丑陋”选择了她,她却选择了诗意的生活,她的脸是一张“奇怪”的脸,眼睛小得只是道缝,鼻子塌得仿佛容不下空气,而且是张“倒瓜子”,她乐观的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她乐观地欣赏着自己的独特,用内涵完美自己的人生,活在当下,她的名字叫吕燕。
      诗意的生活,让人们体验自由,无拘无束地遨游于纷繁的世界。诗意的生活,是看遍人生大起大落,处变不惊的淡定与从容,更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心灵准则。
      生于此岸,免不了经历几段铭心刻骨的往事,留下几多抱憾终身的憾事。“鹪鹩(jio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离别不可避闪,失意在所难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何必太过执著于名利的纷争?人生一世,何必太执着于“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太多的执着,将蒙蔽你的双眼,太深的眷恋,会羁绊你前行的双脚,如果我们在错过太阳时流泪,那么我们也将错过群星闪烁的夜晚。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在充满激情与迷魅的此岸,我们需要在工作闲暇,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我们更应该坚守内心本真,坚守道德的防线,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心做好自己应做的每一件小事,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我们无意生于此岸,也无法对每一件事情都一一作出选择。生于此岸,我们便要远离迷魅、远离诱惑,更要远离昏暗,让岁月的跫(qióng)音在此岸的上空永久回荡,让灵魂在一次次考验与激荡中,不断得到净化与清净。也许,我们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许,我们将会错过彼岸花开,但我们因为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却用人生硕大的大画笔,描绘了一幅诗意的生活画卷,领略了时光留下的不朽箴(zhn)言。在此岸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我们应无怨生于此岸,无悔选择诗意的生活。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郑板桥诗名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   《竹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竹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关于竹的诗词名句: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二)   欧阳修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连山闻笋香。                苏轼  《初到黄州》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苏轼  《贺新郎·夏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二)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