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

(2020-10-18 08:21:03)
标签:

王籍

蝉的古诗词名句

感悟自然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译文】  蝉儿的叫声越喧闹,森林就越发显得静寂;鸟儿的鸣叫声越响亮,山野就更加显得清幽。
    【出典】  南北朝  梁 王籍 《入若耶溪》
      注:

      1、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2、注释: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艅艎(yú)(huáng):舟名。泛泛:船行无阻。 
    阳景:日影。
       回流:曲折的溪流。
  逾:同“愈”,更加。
  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3、译文1: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在这地产生了归去念头,长年悲哀这疲倦的游走。
      译文2:
      艅艎船多么畅通无阻啊,空旷的青水同它一起流。
      傍晚的霞出现在远山中,太阳的影子追逐着水流。
      蝉的噪音显得林子更静,鸟的叫声显得山中更幽。
      在这地产生了归去念头,长年悲哀这疲倦的游走。

       4、王籍,文海。琅邪临沂(属山东)人。其父王僧佑为南齐骁骑将军,晋安王文学。王籍自幼习文,博涉有才,为任、沈约所赏识。仕齐为冠军行参军,入梁为安成王主簿,天监中为湘东王萧绎谘议参军,迁中散大夫。547年(太清元年)引安西府谘议参军,带作塘令,不理县事,不久逝世。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颇得谢灵运诗风的神韵,所以“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本传)以至“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颜氏家训》)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至于后世,追摸王籍而造成新诗的如王维、柳宗元以及诸多画论家,大抵都从该诗得到教益。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

       5、若耶溪是浙江绍兴境内的一条名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较早描写若耶溪的名篇。诗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王籍此联句,是他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同时,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实展现。
  宋代诗人王安石对王籍名句心存怀想,著有一首《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但王安石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不是脱化之语,乃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翻案诗句。王安石喜好与古人争强,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正是王安石的钟山与王籍的若耶山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此地“终日处闲”,王籍彼时“深山访幽”,一是坐取小情趣,一为探游大深邃,主观意趣和感受相差甚远。所以,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其实,以王安石的智商,未必不知“鸟鸣山更幽”的理趣;只是他太爱玩弄文字,有些游戏文字之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可见,王安石是知道“鸟鸣山更幽”的某些妙处所在的。沈括后来还说,王安石这一集对,比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工稳有味;王籍原句,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而王安石集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我虽然基本同意沈括的看法,王安石集句富于变化之美,但是———它好像给人以动静描摹的感觉,表达的只是私家园林的玩味,丧失了深山林间出乎天然的深意。
  唐代诗人王维也有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鸟鸣涧》,却是化境之作。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风景幽美的鸟鸣涧,其实就在浙江若耶溪边。因为《鸟鸣涧》这首诗,是王维为居住在若耶溪边的皇甫岳而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之一,而“云溪”是王维顺其好友徐浩———称呼“若耶溪”(若耶,音若爷,有不敬之嫌)为“五云溪”而简而称之的。
  可以说,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两句诗,是不落痕迹地脱化自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王维这两句诗,并非像后世的王安石那样简单地套袭,而是“静而制动”,与王籍的“动而制静”,恰恰相对而出。在意境、理趣方面,王维创造性地继承了王籍,且有发展;他所体现的自然生机———寂静间交融互动,有洗涤心灵之深味。
  也许当时王维游若耶溪,触景生情———联想到了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是他从相反的角度阐释了“静极而化动”,显然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彩妙语。《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10日 第八版)

        6、《菜根谭》:动中静真 苦中乐真 
  【原文】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在寂静处得到的静,并非真正的静, 在骚动喧嚣处保持一分静心,才算是达到了合乎天性的真正境界,在享乐处得到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一分乐观才算是获得了合乎心性的真正机趣。 
  【评析】静中得静,得来的只能是孤寂,反失了静的妙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静寓于动中,以动衬静,其静反而更加深透。 静其实是一种"旁若无人"的心境,在沸反盈天的闹腾之中,其时心静,则能头不昏、眼不花、心不烦。能心静到 "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的地步,更是入了 动中得静的佳境。人心静则万事可做,动中得静就是得此益处。

        7、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夏天,那些充满激情,喧闹,躁动如铜铁班驳的回忆是否已经沉淀,酝酿,馥郁如酒香扑鼻?一个人在人生的夏天能活出夏天的味道,心境清凉,听到蝉音不说其噪,不厌其烦,可谓清淡出尘,别有一番境界。
  诗人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真的是蝉噪与鸟鸣使“林逾静”“山更幽”么?“幽静”之说当推“幽静”之人吧。像骆宾王在高墙湿暗的牢狱之中,借着铁窗槛栅之外关不住的鸣蝉,托物言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尽将其高卓旷远之志一吐于蝉,蝉声顺着心声,心声应着蝉声,互相唱和,愈飘愈远,响彻千年。 
  历史有盛衰兴亡,人生有生老病死,蝉亦有春夏秋冬。
  早在庄子《逍遥游》里就拿蝉作了文章,说“蟪蛄不知春秋”,又说“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言外之义,蟪蛄冬生夏死,是为寒蝉。一个小小的蝉因不知道有春秋的存在却能逍遥游于天地之间,诚可叹也。 
  其中,还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蝉在树梢,不知背后有螳螂舞动双钳,欲捕而食之;又不知树林深处有黄雀作展翅欲扑螳螂之状,螳危在旦夕;岂又不知黄雀身后有人拈弓搭箭,欲射之。一个小小的蝉竟然引起了一场浩大风波,像战国七雄的逐鹿,三分天下的魏蜀吴,在朝代兴亡交替的更迭中,充满了血腥与杀戮。
  如今,在职场官场,乐于名者身疲于奔波劳碌,衷于利者心累于尔虞我诈,在名利场上,一不知乐生之道二不知养生之学,攻伐除异,伤人伤己,不断地上演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类似“野鸭子定律”一般的人类悲剧,诚可哀也。
  随着年事渐长与阅历的增多,现在的我喜欢临风听蝉,不求其趣,不望其形,任其挂在树梢趴在叶腹之上,不管是聒噪不休作乱弹琵琶状,还是行将就木作长歌当哭状,我都不管不问,顺其自然赋其声,静观其变流其形,有些东西已经放下不再强求了,比如:爱情,友情。就像面朝大海惊涛拍岸之后沙滩上留下的一串串足迹,即使我不将其抹杀,也会随风吹而被抚平,就像伤痕总会愈合。只要我已走国,就像一位旅人,在黄昏的时刻听过海浪发出的最美的歌声。

       8、东边的天空已是一片朝阳,窗外的春天早已温馨明亮。明媚的天气加上灰色的麻雀,黝黑的燕子,虽没有梦境里那片开满白花的黛绿为底色,也一样是一种旖旎的画境。麻雀的欢快,燕子的悠扬,加上童子的纯真,不是一样有种幽深清朗、素净高远的情怀吗。来到院落,阵阵清风吹来,伴着一株盛开的樱桃花淡淡散开,吹醒了一夜缠绵的春梦,吹热了一日寂静的心情。纷纷扬扬,点点滴滴,滋滋润润,安安详详。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鸟涧中。”就在这简单的乡下人家,不是一样可以享受这份幽静闲适情怀吗。
       麻雀丝毫没有因怕人而飞走的意思,燕子们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在麻雀的叫声里,欢快的情绪淹没了多日的烦躁。在鸟儿的跳跃中,轻盈的腾跃也让沉重的灵魂放松。
       春天是薄薄的挂在树梢上的几丝新绿,春天是暖暖的拂在脸颊上的几缕微风。春天是唧喳着的小鸟开心的鸣叫,春天是孩童没有遮拦的稚嫩童声。在这个美妙的春日清晨,你已经拥有了春天的一切美好,还有什么其他的奢求吗?  
       现代的都市到处是水泥冰冷的世界,高耸的楼房遮掩了奔驰的原野,轰鸣的马达湮没了自然的清灵,厚重的伪装覆盖了本源的人性,斗争的哲学取代了关爱的人情。奔流的车海里我们随波逐流,黯淡的生活中我们茫然魂惊。梦境里没有了清新的世界,生活中消失了渴求的激情。  
       内心的孤独,莫名的等待,就像这久违的鸟鸣;记忆的花香,和煦的春风,变成了黄沙的峥嵘。踽踽的足音找不到还乡的路径,猛回头才发现好像已度过了一生。就是人生走完,不也像婴儿出生时那样圣洁?为什么要用烦恼和诅咒充填这短暂忙碌的人生?  
       踏着鸟鸣的节奏,随着树梢的摇摆,顺着阳光的摇曳,赏着花儿的娇容。相信这就是真切的自然,这就是上帝给的恩宠。在这自然和恩宠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装得傲然无物行色匆匆?
       崭新的一天,很好的日子,很好的春风,很好的鸟鸣。给自己的心情放个长假,让今天的24小时过得快乐无穷。

        9、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爱上山里行也是有缘由的。
        那是初春时节连日阴雨后天空初晴的一个下午。蔚蓝的天空如同经人擦拭过一般明净,纤云不染;温润的空气中飘逸着一丝花草的芬芳,沁人心扉;和煦的阳光挥洒在绿意萌动的原野上,金光灿灿。内心无法抗拒明媚春光对我的诱惑,我换上鞋子就去赶赴春天的约会。
        我只身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慢慢前行。细看路边的小草,它们的头上顶着鹅黄色的嫩芽儿,犹如一群破壳而出的小鸭,那么鲜嫩,那么可爱,又像一伙春光初现的小姑娘,那样生机,那样靓丽。草尖儿好像一把利剑,直刺霄汉,给人一种无比自信与非凡力量的视觉冲击。小草是渺小的,它们却活得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叽叽喳喳的鸟雀声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树丛里去。山间的鸟雀们实在悠游自在,它们欢呼雀跃地从一根树枝上跳跃到另一根树枝上,嘴里叽叽喳喳地唱着欢快的小曲儿。我真想明白它们是在欢唱甜美的情歌还是在深情地私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遗憾的是我没有那个本领,我附和它们享受着这片绝世又绝尘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份清静犹如天籁之音,使久滞在利欲熏心、铜臭熏天之尘世的蒙尘心灵得以洗涤、得以净化。许多人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人生信条。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不惜出卖良知,辱没人格甚至铤而走险。诚然其结局是自己悔恨交接、家破人亡,又令人唾弃与不齿。但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之道理呢?人生几何?譬如朝露。珍惜拥有活好当下是人生最为踏实的幸福与智慧。
       傲然挺立的青松苍翠欲滴,犹如一把绿色的擎天大伞;修长俊秀的毛竹生机盎然,宛如一位谦恭而秀气的君子;郁郁葱葱的杂木鳞次栉比,好似一个鲁莽又带刺后生。山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闲适而从容,自信而淡定。
        夜色垂暮,我不舍地往回走。我边走边想:它们才是真正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的自然造化啊!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而自私自利的人类总喜欢把自己称为万物之灵。但是我们却忘却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而且是最为脆弱的那一分子。身处钢筋混泥土丛林的人们,久滞纸醉金迷之红尘的人们,不妨走近大山,走向自然,向天地汲一丝灵气,向日月讨一杯精华。因为我们都希望活得更加健康,更加幸福。

        10、“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春回大地了。轻轻松松换上春装,潇潇洒洒打个电话:“三月,我们去踏青。”蜂喧蝶舞,树笑花闹,我们去那快乐的老家,追寻春的倩影。笑声奏响了清流,脚步惊醒了春草,心情感染了万物。春风里,我们尽情跳舞。景好美,心好乐,情好悦。“喀嚓”,友人定格下我灿烂的笑容。阳春美景令人陶醉,是春风吹醒了我刚刚经历冬眠后的快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炎炎夏日,夹一本书,我躲进了竹林,眼睛旅行在竹林的小道,心灵便开始散步在美妙的故事中。曼妙的自然之景里,我放任着;美妙的书本之旅上,我忘情着。情飘着,心也荡着,直到山那边的快乐王国。蝉的大联唱中,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蝉月下轻舞时的团扇,玉环华清池洗浴时的白绫,西子浣沙时的波纹,已是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快乐!让人慨叹的乐,原来在夏日树阴下的书页里。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结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月上柳梢头,我独自吹笛黄昏后。一种意境,它朦胧着;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我邀明月共舞,月无语,惟有清辉悠悠,送我一份清幽之乐。有点儿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欢乐的清秋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雪预兆出一个丰年,呼唤出丰年竹篮里的风情。雪花飘飘,如白蝶舞空,似仙鹤蹈云。房白了,树白了,人也白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嬉戏,我也在嬉戏。给雪翁抹个鬼脸,给雪婆涂个红唇,给雪郎戴个瓜帽,给雪姑系块红绸,快快乐乐,无长无少,无忧无虑。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蕴五脏内。这是一幅冬欢图,它的线条是好心情,它的色彩是心情好。
       四季皆可乐,乐在四季中。常与四季下棋,以心作注,以乐为子,睹得风风火火,赢得快快乐乐,何乐而不为?

       11、夜是如此的清馨。我信步在田间的小道上,迎面吹来阵阵清香的微风。此时我有如沐浴春风,那么的怡然自得。野草散发的是淡淡的香,就像一个温柔可人的嗲妹妹;野花散发的是一种清爽的香,就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家碧玉;禾苗散发的是一种浓郁的香,就像一个秀丽端庄的大家闺秀。她们各有各的美,世界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美才变的完美。
  夜是如此的寂静。我仍向前走着,耳畔不时想起远处青蛙呱呱叫声,那么的清亮,穿越了整个夜空;溪涧清水哗哗地流淌着,是一首舒心悦耳的摇篮曲;远处的村庄偶有传来一两声汪汪的狗叫,那么的急促高亢,它叫出了人们勤劳奋发的心声。到此时方能体会儿时诗中之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奥妙。
  夜是如此的绚丽。抬头仰望,皓月当空,一颗颗绚烂的星星点缀着浩瀚的宇宙,它们镶嵌在飘渺的夜空中有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蓦然发现它们正对着我在笑,有的在微笑;有的抿着嘴笑;有的嫣然一笑;有的腼腆一笑;也有的哈哈大笑。我不禁也笑了,先微笑,然后哈哈大笑。
  一阵凉风吹来,我略感一丝寒意。才发现夜已深了,村庄的灯火零星亮着,我随着微光匆忙赶了回去。

       12、蓝天偕白云,碧草伴黄昏。彩虹间酥雨,青山恋花春。
       我们用心去感悟自然,自然就会带给我们宁静和快乐。
       走进山林,山林音乐视觉化。你会听到鸟语虫鸣,溪水湍流的声音——一种原始天籁,很自然,自然得让你陶醉,自然得让你往返。每一个音符,都是层层压缩到你内心的感动。虽然听似遥远,却点点滴滴敲击着你的心扉。置身其中,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油然而生,心灵也变得恬静起来。感悟这些声音,让你烦躁的心灵被山林的绿意洗净,于是你能用心地去完成生命所交付的课题,在自身周围搭建起你自己的仙境。
        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雨的缠绵,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大山的空灵,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秋的韵致,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雪的静默。聆听清风踽踽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亮露滴落,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感悟自然,可以涵养了你的性情,旷达你的胸臆;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启迪我们的心智。感悟自然,是一种怡情忘机的人生态度,充满着潇洒的生活情趣。有时候,我们失去了很多快乐,并不是无法引起快乐,而是缺少爽朗清静的心情,缺少毫无掩饰的童稚的天真。缺少孩童般和自然亲近的心。
      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去倾听的……有人看到了昙花的一瞬即逝,有人看见了鱼儿在池中的欢乐,有人看到了风吹帆动的思辨,大自然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铿锵有力,但永远都是那么发人深省。那优美的旋律、那悦耳的歌声,引发我们无限的思绪。正是那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那充满律动的节奏,激起我们心潮的澎湃,让我们面对自然的歌声,引发无限沉思。
       我们对自然了解越多,便越发爱生活,我们对自然的探讨越深越热爱生活,感悟自然,做生活的弱者,学习自然界顽强精神。

       13、人类听蝉鸣,是颇依赖心境的。何处听蝉,也是讲究意境的。
  有很著名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处的蝉噪近乎禅机,妙在一对矛盾的事物相互转化成和谐共处的哲理。俗语心静自然凉,林子多么安静啊,唯有蝉鸣阵阵,听着听着,溽暑酷热被消减成丝丝清凉。您说是蝉耶?禅耶?
  因着禅这条思路而去,听蝉的最佳去处该当是深山里的枯庙孤寺。入定的老僧,禅之鸣于他介乎似有亦无间,香烟缭绕中是一颗心的静谧。其次是行走在山阴道上,不疾不徐于风月无边(乂二)的飒飒风起处,潺潺溪流边坐地休憩,听蝉噪声声恰似美妙无比的乐曲。最次如我现在呆坐闹市的空调房里,电脑里播放着歌手杨蔓悠扬的江南丝竹调的歌,再将窗外路边梧桐树上的蝉鸣作为配乐,过滤掉汽车奔驰等等的市声杂音,亦不失悠然度夏的妙法。
  以笔者听蝉的体验,最震撼心灵的时刻并非群蝉轰鸣之时,而是蝉声嘎然停顿的刹那。刹那之间万籁俱寂,时间似乎也静止了。若在深山古庙,这种感受更强烈。蝉声的这一特征被人类应用到艺术表现上,其中电影艺术运用得最娴熟,譬如表现紧张或悬念时突然静音,观者就有屏住呼吸的感觉,对导演来说正是要的这种效果。导演可知否他的老师的老师是古老的蝉。
  蝉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物象。它透明的一双翅翼下是一团墨黑的身子。墨者,沉郁而庄重,象征文墨,获文人爱。于是有制成蝉形的墨,雕镂成玉蝉的镇纸和石蝉的印章。于是蝉的精气神灵便延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了。
                蝉的古诗词名句: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  《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在狱咏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王沂孙  《齐天乐·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