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020-09-25 08:02:36)
标签:

花木兰

汉语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出典】 南北朝  北朝民歌  《木兰诗》
     注:

     1、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注释:
      唧唧(j j):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3、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问木兰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市集里四处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文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璧。
       该诗约作于北魏,最初录于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一说《木兰诗》是唐人韦元甫所作,《文苑英华》卷三三三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唐人韦元甫拟作木兰诗一篇。”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5、《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中国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即记功,勋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多。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凸木兰还家之心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愿借千里足(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做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阿妹长大成人,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一片欢乐和祥,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木兰喜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五、六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三、四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著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名家点评
       谢榛:《木兰词》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绝似太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尔。能于古调中突出几句,律调自不减文姬笔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四溟诗话》)
       钟惺: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问女何所思”四语,妙,妙!“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质得妙,似《焦仲卿妻》诗法。“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琐琐处分,是女郎暴出门行径。“朝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辞黄河与辞爷娘间句法变得妙。“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初似唐人《紫骝马》、《关山月》诸律语。“送儿还故乡”七句如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英雄处众中光景如见。(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谭元春:“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此等叙法不详不妙。“暮至黑水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琐琐路程中代写离家顾恋如诉。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阿姊闻妹来”:补阿姊小弟关目始妙。“雄兔脚扑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语倒在后咏叹一番。木兰机警英烈之气在纸上矣,未可以闲闲比喻读之。(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胡应麟: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非二代所及也,惟“朔气”、“寒光”,整丽流亮类梁陈。又云:《木兰诗》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见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诗薮》内编卷三)
       陈祚明:木兰诗甚古。当其淋漓,辄类汉魏,岂得以唐调疑之。此诗章法脱换,转掉自然。凡作长篇不可无章法,不可不知脱换之妙。此诗脱换又有陡然竟过处,无文字中,含蓄多语,弥见高老。(《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古诗源》)
         贺贻孙: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火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诗筏》)

       6、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7、沿着长城走了很久,日渐西沉,西风萧瑟,我抚摩着无声的墙壁,风拂过我的脸,有些冰冷的味道。昔日镇守在这里的将士该有多少次抚摩着边墙,想念他们的亲人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年戍守在此地的将士,无非是为了维护一方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宁,可现在生活在那大山里他们的后人,依然在用着发了臭的坑存雪水,依然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波。娃儿们的脸似乎永远也洗不干净,一张彩色照片对他们来说也许就是奢侈的享受。他们当年戍守的雄关铁塞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曾经的墙被风沙渐渐吹老,古人用黄土筑就了长城,后来有的长城塌了,就还是一堆黄土。有谁晓得,脚下的黄土,曾经是长城?

       8、让我们一起品读《木兰诗》,虽然不能感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浪漫与温婉,却能体会“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豪迈与铿锵。

       9、向来就害怕黑黑的东西,可是却偏偏喜欢静谧的夜。喜欢裹上一层无边的神秘,就像儿时把喜欢的东西层层包裹着藏起来,不想示人,只待独处时遐思。喜欢那黑的幕布,无边无际,漫天盖地,就在那里想着心事,想前世的繁华,前世若是采莲的女子,荷叶罗裙一色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片荷叶载动一江春秋,我站在清若明镜的溪水旁,浣洗一生梦境,在青山绿水的洗礼下,轻移莲步,衣袂飘飘,眉间的愁思摇动脉脉的莲影,寄一腔的情思于流水,思郎深,泪洒千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或者,前世是替父充军的花木兰,鎏金鞍马,玉带战袍,刀锋剑影,戮战沙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何等的豪气。

       10、好大一场风雪,让世界分外纯洁,让空气格外清新,让天地间消弥了多少沟壑,让人们走进了童话世界。雪的世界啊,连结着多少过去;雪的世界啊,让未来更加值得希冀。遁着雪迹,很容易地走进了过去。这不是“岁晚江南杨柳花,余杭门外蕊争发;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的景致,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静,也没有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望;到是真有些“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的意味。我不知道那些边塞将领们可曾活动在这里,但他们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确实有塞北的风味:诸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等等;花木兰也曾留下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痕迹。雪的世界里,多少将士留下了踪迹,多少代人留下了咏叹,多少人望眼欲穿,多少事映照出昨天!
  好大一场风雪,它让温暖变得更加珍贵,家变得更加让人留恋。留恋着吧,自然与生活,与人,与过去。迷蒙处,那白皑皑的大地上到处都写着两个大字:留恋,留恋……

       11、冬天六点从小区过天桥来到校园。其时,颤悠悠的天桥上面,有我在行走,天桥下面,有不计其数的车辆川流不息。月亮就斜斜地挂在天空,而我,向月而行。晚上十二点,教室关门了,各个教室里面涌出看完书的人们。虽然比较累,但是从神态和言语里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当日努力的肯定和内心的踏实。又一次走过长长的天桥,月亮却又悬挂在了对面的天空,月光如水照缁衣。时而是一轮圆月,时而是一枚月牙。星星,寥寥。回到住处,明净的月光依旧透过窗帘,照到了我的床前,与我相伴。
      六七年过去了,没有满天繁星的记忆,却将一个美丽的星月传奇留在了自己的生命中。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曾到过浩瀚大漠,黄沙漫漫,看大漠孤烟直,赏长河落日圆。站在枯涩干涸沙砾中仍顽强生长的胡杨树下,感受生命的奇迹,生长的意义,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这是对生命最完美的诠释。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曾经的巍巍雄关,经历了千百年的烽火洗礼、风吹雨打,如今只剩下沙漠戈壁中的一垄土堆,却依然倔强地伫立在人们的视野,任世人凭吊历史,感怀今生。风中隐约仍有羌笛从不可知的角落传来,恍惚间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有青衫书生投笔从戎,金戈铁马,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曾到过风雨江南,随醉人暖风吹拂。有苏堤春晓,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有平湖秋月,月夜泛舟,举头望月,感受“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丽意境。断桥上,一把油纸伞,撑出一幕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生死相依的爱情大剧;雷锋塔前,水漫金山,只为千年等一回的不离不弃。如今的断桥,残雪中依然有细细蜜语,脉脉含情;湖光中的雷锋塔,夕照下始终记载着那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水乡苏州,一座座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丽园林,绿树掩映着粉墙黛瓦,曲径中蜿蜒着小桥流水。置身其中,有书卷气扑面而来,有富贵气充斥身心。一砖一瓦,一枝一叶,一山一石,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小院曾经的长袖歌舞,踌躇满志的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满院飘落的黄叶,虽然树梢上会再次吐露新芽,但却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一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乡关何处?这是中国旧文人经常困惑的话题。在人生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故乡常常浓缩成一滴风干的泪,一缕思念的白发,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任何的诗意点缀,李白就这样轻易地俘获了千秋文人的情怀,把一抹思乡的温暖代代传递。
       然而,对于征战沙场的战士而言,故乡却似乎是一个冰冷的符号。马蹄声声,军号急促,在“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杀伐岁月里,故乡所有的人和事都化作了流泻满天的月色,一如清冷的秋霜笼罩在他们孤寂的心头。“曰归曰归,岁亦莫(通暮)止。”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让那些甘愿捐躯赴国难的战士们暂时抛却了亲情之思,只见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震耳欲聋的厮杀声掩盖了少妇城南的幽幽哭泣。只有当战事间歇时刻,才突然想起了那远方的牵挂之人,一缕情思竟幽冷地蔓延开来。
       又是某一个年代的某一场战争的间隙里,“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经历了一天征战的人们身心疲倦地或躺或站或坐着,他们的思绪似乎有些漫无边际,更多的人已经厌倦了去思考战争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那一方清冷的长天。星移斗转,月升月落,在同一片天空的万里之遥,亲人们不知该有怎样的期待和遥想。叹只叹“燕然未勒归无计”,恨只恨“武皇开边意未已”,何处是归程?仰天唯叹息。在这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的征战日子里,即使想“凭君传语报平安”也无从实现,只有想着念着临行前为他们壮行的那一杯浊酒,从而把血肉相连的亲切家园毅然搁置在万里之外。
     就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不知是何处,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异样的声音,是羌管吗?是芦管吗?还是琵琶与胡琴?分不清乐曲的音符,辨不出乐器的类别,然而,却在这如泣如诉的声音里听到了心底最温暖的珍藏。突然被拨动的情怀在刹那间弥漫在整个萧瑟的夜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的还有那亲人们穿透岁月的期盼与不舍的泪光。
      乐曲声渐渐远去了,一夜望乡的征人们细心地收拾起内心最珍贵的感动,在越来越漫长的沙场岁月里,裹紧身心,习惯性地冷冷遥望着故乡。(西坡居士归心居)

     14、有这样一种语言,她能像江南古镇一样清秀婉约,她有小桥流水般的细腻柔情。
  有这样一种语言,她能像安塞腰鼓一样豪放不羁,她也有北风烈马般的刚强豪情。
  有这样一种语言,她发散于五千年来文化的积淀。她随着久古的车轮碾过,她顺着历史的长河流淌,她附着黄土高原的每一颗沙砾,她附着丝绸之路的每一个足印。她来自遥远,却依旧像一曲歌,一曲或悠扬或激越的歌,绕着筝弦、伴着箫管,直拨动着千年以后的人们的心弦。
  有这样一种语言,她的魅力令我为之深深心醉,为之无比自豪!她有个美丽的名字——汉语。
      回首。若不是美得淋漓尽致的汉语,怎有如此悠长绵久的文化。若没有诗词歌赋的深情吟咏,怎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举,怎会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艰寒,怎会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操守,怎会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惆怅……如不是汉语,我们怎么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同欢喜、同悲愁,我们怎么与他们同赏一片月,同抒一段情,怎与他们吟咏同一片音韵?如没有汉语,我们会错过太多精彩。
       展望。若不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怎具如此的魅力?如今的汉语,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举办着中国文化节,越来越多的老外加入了学习中文的行列。当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异国人卷着舌头苦学平上去入,当甚至滑稽可笑的他们唱京剧、说评书、诵诗词、唱评弹,预示着汉语不但走过了甲骨钟鼎,走过了竹简绢帛,更将走向一片美好灿烂。
       汉语,我为你自豪!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早已是泛黄的《史记》,汉语却依旧如此绽放光彩,那穿越了千年的马蹄扬尘、硝烟炮火却依旧不变的呼唤,那在人类历史的长空闪耀了千年却依旧不谙的光芒,那必将是更和弦更辉煌的音韵:平平仄仄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