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

(2020-05-28 07:35:07)
标签:

蒋捷

人生与雨

杂谈

分类: 宋词名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对悲欢离合已麻木,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响到天明。
    【出典】  南宋  蒋捷  《虞美人·听雨》
      注:
 
     1、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断雁:失群的孤雁。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无动于衷。


     3、译文1: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译文2:

     青春年少时,在歌楼上细听雨声,烛昏罗帐,尽情欢乐,蜜意柔情。人到中年时,在客船里细听雨声,断雁西风,江阔云低,开阔深沉的情怀啊!离群的孤雁,悲鸣在西风之中。

     晚年的今天,在僧房内细听雨声,头发花白,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

    译文3:

    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摇曳,昏暗了罗帐。中年在异乡的小舟上听雨,广阔的江面上白云低垂,一只离群的大雁在细风中哀鸣。

    而今在僧庐下听雨,两鬓已经斑白。感叹悲欢离合总是那么无情,任由阶前雨滴滴到天明。

    译文4: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小雨下到天明吧。

    译文5:

    少年时在华贵的歌楼上听雨,红烛的微光笼罩着罗帐,一片温馨景象。壮年时在飘摇的客船上听雨,江阔云低西风中传来孤雁叫,令人凄凉惆怅。

    如今在清寂的僧房里,已是两鬓添霜。对悲欢离合已麻木,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响。


      4、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史达祖)较贞,视梦窗(吴文英)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如:“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甚矣君狂》、《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
 
     5、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6、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虞美人》,还是上初一的时候。当时有口无心地背诵,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从未用心品尝个中滋味。就算有心品读,十多岁的孩子又能品出什么味?好在,岁月是个无声的老师,在时光悄然流逝的时候,它总能教会我们许多。时隔多年,再读蒋捷这首《虞美人》,一时间百感交集。
     蒋捷,南宋末年咸淳年间进士,生卒年不详,江苏宜兴人。根据时间推断,他应该是和陆秀夫、文天祥同朝为官。
      提到南宋末年,不得不想起文天祥和陆秀夫。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与元军激战,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囚禁在船上,北上元大都途中,曾经过零丁洋,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也是作者的人生写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蒋捷选择了流亡隐居。我并不以为,这是一种怕死的行为,反之,这是一种坚强的智者行为。虽然蒋捷没能复国,至少他传承了祖先的文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这首词是蒋捷一生的真实写照。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他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且将人生的悲欢离合,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垂罗帐。”年少时,不识愁滋味,就算忧愁,也只是对春花秋月的感叹,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是无忧无虑的,初出茅庐,没有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心中充满的是人生的憧憬和豪情。就算听雨,也要选择一个休闲浪漫的场所,也要有喜爱的人陪伴左右。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客舟听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一只失群单飞的孤雁,在袅袅西风中,声声哀鸣。此情此景,就如词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在壮年时,词人恰逢山河破碎,他不得不流亡在姑苏一带的太湖之滨。
      他为什么会流亡?陆秀夫死了,文天祥死了,或许他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元军在等着他的人头领赏。
      在风景秀丽的江南,许多场景触发他思乡心切,他想念家中的妻子,怀念曾经的温馨美好生活。于是他在《一剪梅》中写道,“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家近在咫尺,就在太湖的彼岸。尽管回家的梦想是那么地强烈,可是现实不允许他回家。他是个流亡的亡国之臣,也许他正被敌人通缉,也许在兵荒马乱中,家早已被毁,他已没有了家。他切切地期盼,有朝一日能回家与妻子重逢,他梦想着她为他风雨守候,她为他洗净客袍,她为他红袖添香。
      他的梦想终没有实现,也许妻子在战乱中,早已下落不明,否则蒋捷的晚年,怎么会选择听雨僧庐下?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个白发老者,独自在僧庐倾听夜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壮年的漂泊流离,晚年的孤苦无依。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之后,在无奈中,他的心变得麻木。那点点滴滴的雨声,声声敲打着他的心,再也没有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绪了。坎坷的人生经历,教会了他沉默。多少愁多少恨,郁积于心,他想说却无法述说,正如辛弃疾所言:“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滴雨就是一缕愁思,虽然他置身僧庐,却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无法看穿这无常世界。他只能无眠到天明,亦无静到天明。
       这首词将作者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风雨中体现。亡国之痛占据着词人的心灵,在冷漠和决绝中,词人内心的孤苦,以及深沉的悲恸,无言地昭然于纸间。
       其实,历史总是在循环上演。王朝的兴衰更替,自古就有。可是哪一个王朝的更替,都没有宋朝来得凄绝悲恸。从靖康耻,到崖山之战,宋史上写满的是懦弱与屈辱,数十万精英投海自尽,四处是胡笳声声。不知道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时,是否想到了这一天?他害怕武臣效仿他拥兵自重,于是他立下的“重文轻武”的训示,他是否知道,他的这一训示,给子孙后代带来无法磨灭的耻辱!
      哪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没有这一页宋史,来得让人痛心疾首。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登临意,无人会”;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英雄不能疆场杀敌,无用武之地。朝廷积贫积弱,懦弱昏庸,低头妥协,奸佞当道……
      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惨训!
 
     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题记

      夜阑人稀,愁雨润芳华,倚窗品茗,听窗外这一场酣畅淋漓的夜雨,恬淡心境涟漪起一抹清愁;雨珠滴滴答答敲击着飘窗的玻璃,清脆似古韵的琴音,细弦切切,声声入耳;时而,急骤如铁骑驰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而,柔软如恋人眼眸,含情脉脉,黄昏依依惜别;叫人不禁神思万里,不能自抑!
      窗外,风雨飘摇,窗内,听雨断肠,莫名的惆怅激起深藏的幽古情怀,思绪似这一场夜雨,幽湿了远古的诗行,穿行在唐诗宋词的哀怨缠绵,发古人之幽情,思今时之未央。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斯景,同是听雨伤怀,叹一生之跌宕起伏,际遇虽不同,心境却相似,在这凄凉雨夜,深刻体会到蒋捷当年之落寞情怀,默默低吟这首沧桑凄楚的《虞美人听雨》,愁肠难舒……
      画面穿越到南宋末年,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的蒋捷,少年时,意气风发,鲜衣怒马,歌楼上悠然听雨,香烛盏盏,红袖添香,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怎一幅旖旎香艳图,只羡鸳鸯不羡仙!画面切换,那年的临安街头,锣鼓震天,闲人回避,不远处巍然行来一支游街队伍,志得意满的蒋捷,披红挂彩,高坐马背,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原来是竹山先生蒋捷金科高中,进士及第,真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光无限好!
      画面再次切换,入仕仅仅几载的蒋捷,一身襟抱未曾开,纸醉金迷的闲逸就被金兵的铁蹄踏碎;宋亡,江山易主,颇有气节的蒋捷,不愿侍仇,飘然离去,从此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客舟里凄然听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苍茫一片,雨中一只孤雁离群孤飞,此情此境,怎能不触景生情,忧故国之思,一腔旅恨,潸然泪下!
      画面再一次切换,竹篱僧舍,青灯古佛,垂垂老也的蒋捷,白发苍苍独自在僧庐下孤独听雨,雨声寂寂,萧索凄凉,让人不禁怅然涕下,为之唏嘘,壮年愁恨与少年得意,已随风吹雨打去,沧桑的岁月变迁已使竹山先生失去赏雨之雅致,点点滴滴的雨声,任其凄凉淋漓到天明,再也无法打动木然死去的心境!
      画面切换到最后一章,宋词里的故事通常都是以悲剧结尾,少年得意老来孤,人生至此,怎一个愁楚了得;蒋捷一生跌宕起伏,人生三个阶段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听雨心境,少年时,追欢逐笑,春风得意,不识愁苦滋味,赏雨于歌楼;中年时,颠沛流离,漂泊孤苦,饱受沧桑落魄之苦,听雨于客舟;人到暮年,寓居僧舍,忆枯槁一生,历尽离乱,悲欢离合,一任雨声淋漓,再也拾不起赏雨听雨之雅兴!
     念天地之悠悠,人生之飘摇,独怆然而涕下……
      画面穿越回现代,倚窗听雨的我,迷失在远古之幽情,怆然涕下;清茶袅袅,夜雨凄凄,忆半生之漂泊,发思古之幽叹,愁怀难遣;杯中清茶慢慢冷却,犹如这一场惹人愁肠的夜雨,慢慢打湿沧桑悲凉的心境,伸手,用指尖触摸雨夜灵魂,勾勒窗上的痕迹,握一杯凄凉的清茶,里面飘出幽古墨香……
 
     8、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我时常会想起年少,因了那时年少未央而有的是非曲折。在十几岁这样尴尬的年龄,总有些鲜衣怒马的冲动,又有着赌书泼茶的安静,也会在独自上楼的只影里萋萋黯然,这是真实存在且看得分明的矛盾,像横斜在地上的杈杈影影,其实看去错杂,但只要换个角度,就可见其它的清晰。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记得站在某处,那样固执的去坚持,将骨子里的矛盾,深扎在髓里。在白天,我们是带着面具生活的人,在深夜,我们摘下面具,是泪流满面的游魂。因着这不同的性格,“青春”这两个字就在年少的纸页上写下入木三分的存在。或许,这就是一类只属于年少的执著。因为有所坚持,所以,在垂垂老矣时,才更具回忆的意义。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的,时间这条河的深浅,就是不容我们试探的。而人生也没有第二次揭衣欲渡的机会。谁为你执揖,谁又为你狂澜,谁又是在彼岸等你的人,一眼望去,谁知其远的以后?只是在淌着当下而已,而这无知的前行,又会湿了谁的衣襟?几年后,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身置这大千世界,我们会怎样的感慨,又是怎样的年华换尽物是人非。也许,一切都是须归的,只是归处却是不在你这。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但一个“若”字却将一切分得泾渭分明,这句是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滴滴都是萋凉意。一撇一捺地牵扯着世事的无奈。我一直在想,当我白发颓然时,谁会是一直站-在我身边,陪我倚桥,看流云过往的人。曾经沧海,而今桑田,世事已将西风悲画扇,在这样的转变后,谁还能依旧不动声色地说那一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昨日已凋零在猎猎西风下,所谓繁花也不过是一场梦,那些曾用爱雕刻过的时光,谁又会是那最终陪我们一起拾级而上,而将朝花夕拾的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君却终不待见。执子之手,与子皆老。我知,那人不会是•你。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很早的时候,在看见这句话时,就将它记住了,不为别的,只是喜欢它如此直白的指责。“人生聚散有因,悲欢应景。‘‘我们都知,这其实是最无奈的自我安慰。但却因了接受不了这般的无情,而宁愿自欺欺人。而今当我们再听当初的雨,红烛可在?客舟可在?而那僧庐下,寄的可又是离人?一切都是无情的,我们早已将其看的清明,却拒绝承认,因为我们还在选择相信,相信那些最初与不知的今后。而期间的辗转,都与我们无关。那些最清凉的过去,也真是会点点滴滴陪我们至天明的。我相信,对于冷暖我们是自知的,但也知道,做人,有时也要无知无畏。
 
       9、黄昏时分,没有斜阳,只有灰色的天空依然暗淡着灰色的迷蒙,昏暗的房间里打开了橘黄色的台灯。雨还在下着,不大,不急,轻灵。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嘀嘀嘀嘀,这是我最喜欢听的声音。虽然有些单调,却为对春的思念平添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细雨绵绵,春雨如丝,远近的景物都被迷蒙的雨雾笼罩了。往远处看去,街道、楼房、匆匆的行人,都只剩下了一个有些模糊的轮廊,朦朦胧胧,象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稍远的路灯是昏黄的,小雨撒过的灯光中显出淡淡的雨雾,和着柳枝飘舞。地面,雨点打落后的密密涟漪,反射着灯光,如心韵一圈圈展开,明亮,荡漾。向南望着江边的流水,想起了李商隐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的诗来。
      一夜春风,唤醒了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唤来了今年这第一场春雨。白天走在春天的细雨中,欣赏着、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欢愉。此刻,夜幕悄悄地拉开了,雨,仍在下。静夜,一个人的房间,静静聆听着这场春雨,忘掉那段梦境,把心绪收了回来,收到了自己的胸口里。听窗外还有滴答的春雨滑落声,便轻吟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0、一个听雨的故事,被蒋捷的《虞美人》描写成为三段人生的世事变迁,无奈的时光流逝……少年不经事,壮年的雄心万丈,豪放不羁,奈何现实的仰天悲鸣……老年对逝去光阴的无奈,悲欢离合总无情……听雨概括人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雨,给人以诗意,给人以灵感,也给人以命运的哀叹!“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此的冷漠,如此的无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遥远的地方,陌生的城市,面对大自然空灵的雨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我来到北方遇到的第一场雨给我的真实感触,三更的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子上,到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雨还在下……北方的初春万物凋零,一切了无生气,没有叶子的绿色四周一望的死寂……来时的一切仍顽强的深埋在记忆里,雨打叶子,叶叶点头甚是好看,一切美好尽在遥远的来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让思绪情愁随着雨丝飘摇,飘向遥远的时空……遥远的故乡,是不是也飘着雨丝,那里的雨丝是不是更温柔宁蔼?遥远的你今生却无法等待……漫步雨中,任由雨水尽情地冲洗,伴着千丝万缕细细的水雾漫不经心的随风飘洒……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是雨的自然属性;而雨能令情生,能令意改,则具有了人情味,把情置与雨,愈见情之真切;把雨融入景,愈见景之迷人,雨不仅缠绵而且浪漫,你可以听着雨声想着几世轮回前的你一蓑烟雨仗剑江湖;也可以想着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舟上,那个叫念奴娇的女子正为你弹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更可以想着握着她冰冷的手,走近久违的温暖,在一个只有精神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淋漓尽致!
      夜深了……习惯点一支烟,沏一杯清茶,和老友絮絮叨叨,听着窗外淋淋沥沥的雨声,走近一个一个故事中……
 
       11、一直喜欢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个男人抱节以终,却一世凄风冷雨,动荡不安。在雨中慢慢苍老,努力的想挽回些什么,却始终不能够。人间别久不成悲,真实经历过千山万水后,其实有时我们听的已不是雨,而是一种敖然的风骨,一种绵延了千年的江南情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江南,或柔婉或侠骨,那是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放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听一场人生的雨,不惊不扰,各自澄明。十年尘梦云飞涛走,看世事落尽尘埃,简净从容。不去强求亦不去哀伤,往昔岁月河山瞬息万变,回首前尘,聚散离合,恍若南柯一梦。
      案几上放着半凉的茶,清风卷起书页,已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墨迹。我读着白落梅小雅的文字在清朗素净的天空下栖居江南,想念这个简单自持,心似兰草的艳世女子。时光泅湿记忆依依散开,有些话还没来得及出口,就已经一去不回。用我阑珊心事,在江南某个生长绿苔的地方,以清风为线,光阴为饵,徒剪一段韶光,美给自己。
 
       12、是夜的孤独,还是心的寂寞?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就像是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一样,貌似没有谁给过真正的答案。不知从何时开始,觉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得只装得下自己,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心情,也不想了解别人太多,就这样宁可让自己孤独,也让别人寂寞……心在莫名地悸动,有些酸涩的痛感,望尽天涯深处,是看不透的苍茫,我在苍茫的时空里如幽灵一般飘荡,有些失落,有些懵懂,还有一些说不出的无奈和牵挂……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没有月的夜晚。在浓浓的夜色中,享受一个人的安静。没有月的夜晚,也看不到星星的光亮,有的只是城市的霓虹。酒阑灯谢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灯红酒绿之后,剩下的又有什么。一个人在这陌生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没有雨的夜晚,有的只是远处的灯火阑珊,却没有一盏为我而明。怀念南方的雨夜,怀念那份随风而下,又顺势而落的飘逸。一个人,一把伞,三分离愁,七分别绪。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与雨有种说不清的关系,是雨给人那份独有的伤感,还是人赋予了雨的那份情怀,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在一个寂静的雨夜,是夜的孤独,还是心的寂寞,其实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安静的听雨打梧桐就够了。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蒋捷词中名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二)       蒋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二)            蒋捷  《虞美人·听雨》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芭蕉。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                      蒋捷  《昭君怨·卖花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