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2020-09-11 08:01:06)
标签:

陶渊明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 得到了一壶酒,两人就早晚欢欣无比地把酒对喝,畅饮欢乐。
  【出典】  晋  陶渊明   《饮酒》其一
    注:

     1、   《饮酒》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   日夕欢相持。

     2、注释: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更:更替,交替。
      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代谢:更替变化。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每:每每,即常常。
      兹:此。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会:指理之所在。《周易 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3、译文1:
       衰败繁荣无定数,交相更替变不休。邵平晚岁穷种瓜,哪似当年东陵侯!暑往寒来有代谢,人生与此正相符。通达之士悟其理。隐遁山林逍遥游。快快来他一杯酒。日夕畅饮消百忧。
       译文2:
       衰败与繁荣本来就是变化不定,门第与个人的替代变化也是如此。在瓜田里忙碌的邵平,哪像他做东陵侯时那么荣耀!暑往寒来是自然的更替法则,人世间也是这般变化。通达的人理解这中间的道理,离开尘世不再犹豫。快给我一杯美酒,日夜畅饮,实在痛快。

       4、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5、“衰荣无定在”为原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应当达观处之,饮酒自娱。这是整个组诗的总纲。
  开头两句就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秦东陵侯召(邵)平,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在西汉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种瓜,瓜美,时人称为“东陵瓜”。诗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为一姓)。当邵平在瓜田辛勤种瓜时,同他在秦代为侯的朱门甲第,高车驷马,钟鸣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贵荣华、声势显赫比较起来,何止天壤之别。“宁”,岂、难道。用反诘表示否定,可以使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加强感叹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长久富贵,犹草木之不能长荣不枯。邵生如此,类似邵生的公侯将相,不知有多少;进而言之,王朝的兴衰,不知搬演了几多回。作者写此诗时,东晋王朝经过司马道子乱政、孙恩之乱、桓玄篡逆,已经摇摇欲坠,此诗写作后不久,刘裕即代晋自立。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的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样的官,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已经衰落。所以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史事,实际蕴含着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不过,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晋室的衰败,更不是在眷恋先世的富贵,因为前此不久他便主动辞去了彭泽令,当义熙末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也被他辞掉。如果说有愤懑的话,那就是愤懑在当时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制度极度森森严的情况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希望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同作者《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意思差不多。“寒暑”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
  用精当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历史人物论证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还避免了内容的平板枯燥。所以虽然此诗几乎全是议论,读来却耐人咀嚼寻味。

       6、饮酒啸傲,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魏晋名士大都是狂傲之人,嵇康、阮籍、曹植等,陶渊明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们看不惯黑暗,瞧不起庸俗之辈,因此恃才、傲世。且看他的《饮酒诗二十首》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作者忽见飞鸟暮归,顿时适意,于是啸傲起来,啸则啸矣,还有一“傲”,可见作者心中对尘俗之事的不满与不平。再看《饮酒诗二十首》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人生无常,盛衰无定,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日夕樽酒,聊得此生,这是以酒啸傲人生的坎坷荣枯。再看《饮酒诗二十首》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光阴如电,去而不还,可叹世人多是心为名役,身为名绊。倘若樽中酒不干,那么生而又何憾,这是陶渊明以酒啸傲浮名。
       李白饮酒的傲啸十分突出,他的傲世也是世所共知。在《玉壶吟》中:“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又说到:“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当受馋去朝以后,他愤然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吼声。从这几首饮酒诗中便可见李白傲啸的不一般。

      7、这一首说的是宇宙万物的自我完善,以及其中蕴含的天运和人命。“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落,繁荣,彼此交替,没有恒久不变,有衰必有荣,有荣必有衰,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相对的事物激烈和谐,共同存在,谁也离不开谁。这是自然界的道理。芸芸众生身处其中,谁也无法跳出这个生死往复的循环。世界以时间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去留,它很公平,不会遗漏掉其中的任何一个。
  他坐在那里。独自一人。用全身心的指尖和肌肤感受着周围的触感。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融入了其他人的生命,汇成一条静谧的河水,流淌在生命的“真途”之上。“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他想到一个人,叫做邵平,秦朝时是显赫的东陵侯。入汉后,成为普通百姓,在长安城东种瓜,瓜种得也很好。人的命运,哪怕大起大落,也要看得开才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人道有如天道,也有寒暑代谢,明白了这些,他就不会再有疑惑。“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他是达人,知道该怎么做才对得起自己。“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得到一壶酒,时不时饮上一杯,从早到晚都舍不得放下。心里有自在的欢乐,因为看透了天命,也想以实际行动归顺天命。这世上的人,大多数除了喋喋不休,为世道的阴险、虚伪和丑陋而焦虑不安,为不公平的人事无奈、愤怒,并不会去做什么。能走出争名夺利的人群,还是少数人。活着的滋味有时不是那么好受,无数人不堪一击,只有忍耐。陶渊明不忍,他的生命有尊严。在他面前,我我感到十分疲惫。现在的日子不缺钱,不缺酒,缺的是自由。什么时候,能那样自由地喝酒就好了。否则喝酒也是苦的。向往自由的人,不喝苦酒。

      8、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当上彭泽令后,“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分给他的公田,他本来想全种秫,也就是现在的黏高粱。众所周知,他这个人很没出息,就是想酿酒。在他的妻子的固请之下,他才答应拿出五十亩来种粳,也就是稻米。酒就是他的粮食。这个嗜酒如命的家伙,无可救药。
  他有个好友,叫做颜延之。就是在他死后,给他写诔文的那个人。416年,颜延之在寻阳做军曹时,和他成为邻居。两人很有交情。八年后,颜延之到始安郡做太守,也经常顺路来拜访陶渊明的住所。每次见面,都要畅饮,放开了喝,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有一次,颜延之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到了酒家,以便饮酒。
  这个王弘,418年当了江州刺史后,很想认识陶渊明,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就让他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酒席,在半道的田间地头邀请他。他脚上有病,便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去了那里。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随后,王弘也到了。陶渊明并没有起身离去。他不是个不讲人情的人。
  419的9月9日,重阳节,他在菊花丛中闲坐很久。采了很多菊花,却无酒可饮,正发着愁。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马上就喝,喝醉了才回去。他有一首《九日闲居》,说的可能就是这件事。里面有句“何以酌我情,浊酒且自陶”,可见这酒,确实迎合了他骨子里的某种东西,很是潇洒自如。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唐人李白把他的这句话写入《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定是想起了陶渊明的无弦琴。
  还有一次,有个郡将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他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无拘无束,天真烂漫。这是极为可爱的陶渊明。谁不想拥有这样的一个陶渊明作为朋友。
  他的诗文也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别的不说,就说伟大的传世组诗《饮酒》。“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读到这句,我忽然很感动,很想穿过时空,给他送一瓶好酒过去。“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没有了酒,接着倒。“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从白天喝到夜晚,生命得到了耀眼的烛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里掺杂着他的一生,痛苦然而极乐的一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看起来,他喝酒不喜欢小酌,而是痛饮的时候居多。多么坦荡的人生。不贪杯的人,或许永远也无法真正进入陶渊明几近酗酒的生活。
  四十四岁那年,他在《责子》一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他对儿子们很失望。他自己看透世事,却希望儿子们有所成就。传说他曾向颜延之求助,让他的儿子做官。说到底,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陶渊明。不过,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过度饮酒,才导致了儿子们天资的平庸。他也想过要戒酒,还写过《止酒》。但终究是游戏之作。他戒不了酒。没有酒,他就会迷失方向。
  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他在《拟挽歌辞》里写道: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9、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吃文化”。在我国,人生在世的“衣食住行”四件事中,吃一直是最最重要的。
        平头百姓讲究吃,大家都心知肚明。据说,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名家也讲究吃,如李白、苏东坡、李渔、袁枚、曹雪芹,等等,不胜枚举。苏东坡还发明了著名的杭州美食“东坡肉”。李渔和袁枚,都留下了制作美食的精美菜谱,把吃写得精彩纷呈,且富有诗情画意。周作人写文章好谈吃,还为自己辩解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有些人在成名之前,历经坎坷,如白居易少年时生活困苦,一边发愤读书,一边以粥糊口,当然不能够讲究吃的质量了。后来,白居易登上诗坛,意气风发,生活也大为改观。他曾担任过杭州刺史,在西湖的青山绿水间,为百姓造福,期间写了不少吟咏佳肴美食的诗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其中的一首。
       苏东坡是公认的美食家,他在那首著名的《惠州一绝》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还有范仲淹,他在《江上渔者》中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凭借这首诗,鲈鱼这个产自长江的美味,从此就名扬四海了。
       谈到吃,自然要谈到品茶与饮酒。在这方面,几乎中国所有的文人骚客都是行家。陆羽是品茶的老祖宗,陶渊明、曹操、李白、杜甫都是天生海量。陶渊明吃酒吃得如神仙,“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则饥极而饱食,在酒精中送命。“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则一生与酒相伴,以酒为诗、为乐。“鸬鹚酌,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也有不少大作家因生活潦倒,一生为吃发愁的。蒲松龄、吴承恩、吴敬梓他们在晚年都是三餐不继。但物质生活的贫乏,成就了他们文学创伤的辉煌,这大概就是所谓:“穷极而后工”吧。
       由此可见,吃得太差,让人伤心;吃得太好,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都说“民以食为天”,是呀,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我们首先得吃饱,至于吃得好丑,就另当别论了。因为物质需求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为了吃而急于做官,有的人为了吃而急于发财,那就走到了历史的反面,不少贪官污吏正是从沉迷于酒色开始的。
       如今,许多的政客官员都喜欢吃,但愿他们能管住嘴巴,不要吃得不清不爽,不明不白,最后吃出大问题来才好!

     10、在雪花飞舞的冬夜喝酒,是冬日的又一乐趣。“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喝酒要有时间,最好是孤灯幽窗,金地夜寒,屋外飞雪连天,室内炉火正红,慢慢添酒缓缓加炭,白的是酒,红的是木炭,没有什么事做,没有什么人想,你和两三个知心的朋友深深聊,浅浅饮,那个破手机也浸在水中,只有这一杯清清的酒,夜越喝越深,酒越喝越浓,脑子一片空白,眼前一片朦胧,人事两忘,浑然不知有天有地有我有你。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什么“五花马,千金裘”,身外之物有何用,“天子呼来不不上船”,功名富贵如浮云,这样的日子,一年中即便有那么一天也心满意足了。

       11、俗语说一醉解千愁,却不知这酒越喝越是要愁的。
       酒与愁,仿若阴阳、男女、雌雄,是要相互吸引着的,纠缠不清。最后,醉更醉,愁更愁,酩酊大醉,伤了身子,失了雅态,丧国的李煜倒是说了句愁不饮酒的“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小酌,须要把这些闲愁抛开,不想工作中的一些琐事,忘掉生活里的一些烦恼,只管自个儿是个清心寡欲的僧道,置身俗世之外,小酌微醺,浅醉云里,自有一番自在逍遥。
      小酌,须得白酒、小杯。
      当然你若是喜欢洋酒,自是要选那扩口高脚的杯子,或轩尼诗,或人头马,加一两块冰,中食指随意地夹着长长的“脚”,手腕儿舞者般地扭动,先把香味送入鼻中,再浅尝一点,让酒在唇齿间随意地走动,缓缓咽下,微闭双目,也自有别样风情。
       只是我更喜欢白酒,因杜康造酒,造的是白酒,李太白对酒当歌,把的是白酒,曹孟德慨当以慷,饮的是白酒,白酒有太多的经典和韵味,随着文化的传承早已融进血液骨髓,陶潜说“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看来隐居的陶渊明是喜与朋友畅饮,我却是喜欢独饮的,倒是宴殊的“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更为妥帖。
      酒不必多好,价格的多少不是衡量酒的标准,当然能有五十年的茅台,那再好不过,只是这小酌,为的不是品酒,而是酌的情趣。小糊涂仙与小酌趣味相投,二锅头也够劲,啥都行,只要是白酒,喝下肚去能让你晕晕乎乎的,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似梦非梦就都是好酒。无需准备小菜,从超市里买来一小袋花生或鱿鱼丝,一面浅酌一面扔两颗花生,或翘起兰花指捏一条鱿鱼丝,蜻蜓点水地沾上点芥末,小酌微醺,顷刻间平步青云,半躺半卧间,自觉有了一身的仙风道骨。
        朦胧中,外界的聒噪也都成了晨钟暮鼓,正应了那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陶渊明诗文名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饮酒》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陶渊明   《饮酒》其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  《饮酒》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移居二首》(其一)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陶渊明  《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晋  陶渊明  《移居二首》其二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  《杂诗》其一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  《杂诗》其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咏荆轲》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辞》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下人         房玄龄《晋书陶潜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