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六子·泉州承天寺怀弘一法师》庄灿煌

(2019-06-27 09:48:50)
标签:

承天寺

弘一法师

《送别》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八六子·泉州承天寺怀弘一法师》庄灿煌 
    月台芳。且随幽步,闽南甲刹徜徉。正箭径榕连列塔,梵钟声静游鳞,众生雅庄。
    观瞻容像安详。却忆叔同弘一,真真绚烂辉煌。念文艺先行,渐成流水,结缘题字,净宗持戒,记曾作谒高标血菊,歌诗明月清凉。甚彷徨,惟知送人别肠。
   
    注释:
    八六子:八六子,词牌名,又名“感黄鹂”。代表作品有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奈回首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月台:指泉州承天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幽步:闲步。  宋 苏轼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诗:“焚香引幽步,酌茗开浄筵。”

    闽南甲刹:承天寺在古代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且有“闽南甲刹”之誉。
    箭径:谓笔直的小路。宋 周必大 《吴郡诸山录》:“故老言香山产香,山下平田之中有径,直达山头。 西施自此採香,故一名採香,亦云箭径,言其直也。”
    榕连列塔:承天寺山门后有一条近百米的东西向甬道,在甬道的南侧平台上耸立着一排由七座石塔组成的列塔,名为“七佛塔”;塔与塔之间还各植一株大榕树,共五株。这一列塔乃非寻常之塔,往日它们和这五株大榕树出现过令人叹为观止、莫名其妙的神奇景象,是泉州承天寺十奇景中最有神秘色彩的二奇景,更是泉州丰富多彩的塔文化中一奇葩。
    在七佛塔的第三座与第四座之间,还立有一高2米、边长0.23米的方形柱式花岗岩石碑,正面阴刻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承天寺志稿》记载:“据传飞来的苍蝇停歇碑上,竟然都是蝇头朝下,似在读经,尾朝上,不敢秽染,成为‘蝇不朝天’一奇景。”
    在七佛塔的塔与塔之间所植的五株大榕树,据《承天寺志稿》记载:“这些巨榕铁干虬枝,偃卧墙边(七佛塔和大榕树的南侧筑有一堵界墙),宛若一把把大伞遮成午阴榕径。有趣的是这些榕树虽垂垂数百年,枝叶郁郁葱葱,却枝枝向北(承天寺的主体建筑是坐北朝南),遮蔽寺界,跨不过南墙头,因此才有古树连枝,‘榕不过墙’之奇。”
    箭径榕连列塔,梵钟声静游鳞: 此处须对仗,不知工否?游鳞:指游鱼。晋 左思 《吴都赋》:“北山亡其翔翼,西海失其游鳞。”
    雅庄:雅正庄重。明 徐渭 《万历二年翰林院中白燕双乳》诗:“巷咏偏谐謔,廷裁必雅庄。”

    观瞻容像安详:弘一法师蜡像为2010年承天寺举行建寺1050周年庆典活动之际,重建月台别院揭幕面世。 弘一法师所坐的椅子、所写的书法、写书法所用的桌子、墨砚等,都是按1:1的比例设计而成。
    法师的灵龛于1942年9月11日晚在承天寺化身窑荼毗,焚化的第二天早晨,捡拾灵骨,得坚固舍利大小一千八百余颗。
    叔同弘一,真真绚烂辉煌:个人以为:不管是李叔同,还是弘一法师,都是绚烂辉煌。很多人认为:李叔同由一个浊世公子,到留学生、再到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后期一心向佛,在佛法上造诣颇深,可谓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周恩来对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赵朴初:“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文艺先行:弘一法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结缘题字:在闽南民间,有许多弘一法师的墨宝留存。盖因弘一法师以字结缘,以字弘法,有求必应,索其字者络绎不绝,弘一大法师通常来者不拒,“多写字以结善缘”但“非佛书不书”,多为人书写对联、中堂等,籍以宣传佛教,《华岩经集联三百》等,是弘一法师最常书写以赠人的文字。在承天寺居留期间,也是他一生写字最多的时期之一。重修的“月台别院”就是弘一法师赠字处。
    净宗持戒:弘一法师出家后苦修律宗,他实践躬行,严持戒律,青灯黄卷,布衣芒鞋,过午不食,生活极其简单。他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穷研《四分律》,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使八百年湮没无传的南山律学在东土广为弘扬,续佛慧命,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结缘题字,净宗持戒:须对仗。
    作谒高标血菊:民国·弘一《咏菊》: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夜流血。弘一法师在这首诗中同样表白了自己的弘志伟愿,“高标矗晚节”,纵然终有一日会殉道流血,也要不舍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也要摄受众生同证无上涅槃。
    抗战时期,据当年承天寺僧人回忆,有一天,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泪下,对身边诸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所饮为温陵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时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加如来张贴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腆颜受食,能问心无愧于心乎!”众弟子闻言皆泣不成声。
    也就是自此之后,弘一大师开课讲经,他的座后就张挂一幅由其亲自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歌诗明月清凉:弘一法师《清凉》: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作谒高标血菊,歌诗明月清凉:此处须对仗。
    甚彷徨,惟知送人别肠:以前只知道李叔同的《送别》歌。《送别》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间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让人感悟到世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