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2018-11-20 08:04:47)
标签:

张继

《唐诗排行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江南

失意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  月亮已经沉落,栖鸟发出几声啼鸣,繁霜布满了天地;江边的枫树,渔船的灯火,伴随着一个旅愁之人的睡眠。
  【出典】 中唐   张继《枫桥夜泊》
   注: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晚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乌鸦鸣叫。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夜半钟声:寺院有夜半敲钟的习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3、译文1: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译文2: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译文3: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严霜满天,对着水边的枫树,看着渔船上的灯火,愁思难以入睡。附近的寒山寺里的半夜钟声,若断若续,透过寒空一声声传到我的船舱。
    译文4:
    月落乌鸦啼叫霜满天,面对江枫和渔火愁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把钟声送到客船。 

  4、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5、古代,封建等级较为森严。大体来分,基本上就是士农工商了。士大夫,自然属于整个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但是,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想进入仕途,基本上只有两条路,第一从文,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能够进士及第,那么就可以当官了。这是一条看似简单的路,但是,当时的科考大抵是三年一次,全国举子众多,能够进入三甲的就那么几人。屡试不中者比比皆是,考场中的白头翁也是常见的。而第二条路,就是习武了,或者考个武状元,或者从军立了军功可以当上将军之类的。但总体来说,任何一个朝代,战事总是有限的,而且这条路的风险性太大。所以,整个古代历史上,几乎大多数人都选择科考相对而言,唐代的入仕途径宽松一些。主要表现就是,即使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者落榜了,如果具有诗才,或者诗名远扬,经人举荐,也可进入仕途。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唐代,所有的文人几乎同时又是一个诗人。

   唐代诗人众多,仅《全唐诗》收录的,就有几千位之多。但是,众多的诗人中,出类拔萃或者名声较大的,就那么几位。大多数的诗人,几乎都是默默无闻的。而有的诗人,可能就那么一首,甚至一句诗出名,而享誉了一时。

   张继,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留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张继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流传下来的诗不到50首,但大多鲜为人知,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因为这首诗,他在文学史上才有了那么一点地位。

    在第一句中,诗人写出了破晓的天空中,栖鸟啼鸣,秋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月落”“乌啼”“秋霜”“客船”,诗人用短短的七个字,就写出了四个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月落秋霜游船”图,堪为绝妙。而“乌啼”,带有一种悲鸣色彩,“霜满天”也使整个场景显得愈发悲凉,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句中,诗人写出了整整一夜,面对着“江枫”“渔火”,内心的惆怅,让诗人彻夜未眠。之所以说诗人一夜未眠,是因为上句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所作出的铺陈。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破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堪为古今之妙。张继凭此诗,在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2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5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8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11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传唱至今。时间苍老不了它的容颜,空间扭曲不了它的姿态。江南的微雨将它酵成了一抿淡茶,轻呷一口,就能复苏你所有的味蕾。流芳百世,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它是枫桥夜泊,只是因为他是张继,只是因为它是苏州。 

   苏州,千年前为一个失意惆怅的人准备好了一切:霜糖月、独寂乌,江两岸枫霞似火却温暖不了你冷寂的心。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倒影在飘渺湖水中,微蹙细浪,模糊了你消瘦的身影,拉远了大唐与你的距离。原来你是没有机会加官进爵的,任你如何努力都是徒劳,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寒山涅盘,你在历史里获得了重生。一千多年以后,我来了,这空灵明秀的苏州城,的确是个排忧悱恻的好地方。 

    香风梳发,夏意痴痴,那远处的枫桥驮着不老的诗情等待把光阴收没。粉墙淡瓦,杨柳依依,这是个水侬软语好去处。江南,光着两个名字就那么醉人。苏州,只这二字迷离脚步退不却。寒山,苏州的绝唱,江南的禅机。浓了,近了,淡了,远了……品尝一首古老的旋律,倾听只为人间所独有的曲章……什么是地老天荒?此刻便是,此地便有…… 

    一帖雨花飞上颊,这返璞归真的纯然,这透心凉的水意,苏州,无需雕琢的天成。一池潋滟的荷花,自开自赏,自殇自啄,谈笑有风声,往来无凡俗。苏州,并不繁花似锦,却也让人写不够看不腻赏不烦。白黑两色的矮屋,低眉顺眼,玉带静淌的河流,缓款无争,空气中的温润四季不变,山水泼墨式的中国写意,传统古雅,一幅卷轴就是这样为你展开,给你讲述这山这水这人…… 

   青石板,独自寒暄无人陪,岁月流逝,磨平了它的所有棱角,磨平了它所有的脾气与异想,服帖地熨帖在大地上,温柔地连声音也改变,没有西部的狂躁,没有塞北的粗豪,一声声脆响,一回回地轻扣,悠然回荡在细长的小路上,这平凡的刹那,这不平凡的永恒。 

    黑发柔垂,弹琵琶又见当年镜前你梳妆,一曲歌尽浮桑落,曼舞余音绕项梁。低眉信手,续续弹,说不尽的相思随水流转。远望窗外,缥缈孤鸿影。你,不是来得不早,就是,太迟……错过,凄美的错误与过失……擦肩,擦肩,再擦肩,我和你前世的回眸不足以换得今生的情缘……同船共度?呵,只是别人的…… 

    一千多年以后,你从废墟中走来,我的泪光却承载不了这样的沉重,无法深情挽起你的手,解不开这千年的寂寞……留不住你,却留下了张继,留下了这不了情的河,留下了这并不浓艳的晚霞,留下了这淡然优雅的小城……

   7、每当阵阵凉风拂面,我都会感受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脚踩落叶之上,会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的悲壮;看到友人别离,会忆起“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华秋瑟瑟”的画面;仰望秋之苍穹,会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幽静;俯瞰枯枝垂柳,更会勾起“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且不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8、滴水声断断续续的,一滴,两滴,一刻,两刻,一年,两年,几千年……
    我张望着,寻找着那流逝的岁月,记忆的线缠绕着过往的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眼前东水流逝,仿佛我一路扬竿涉远。
    我的梦于昨日红尘中变得明明灭灭,似那远方的渔火颠簸于风浪之中。昨天的心似鸿鹄飞翔,但今日,却只如野鸭似的溅起几许水花,然后归于沉寂。
    阡陌里,我的足迹中曾滴落我的汗水,但是怎样的现实让我接受,这只有古院幽钟的夜晚?
姑苏的景是别致的,一如姑苏女子高高的发髻。而这愁啊,也似那伫立窗前的倩影,紧锁的眉头。这愁绪随着清风漫开了,就成了这秋霜笼日的迷蒙。
    远处,是村庄那袅袅的炊烟,月色中是那淡淡的忧愁。科举考试的这一败,是我最后的泪花,飞溅到那桂树上,洒落一地桂花。
    一灯如豆,照彻了这夜夜的不眠之人。本想掬一涟墨色尽情的挥霍,可这握着笔的手怎载得动许多的失意,于是手一挥,那愁绪便幽瞑在这淡淡的月光中,飘入游人那灰色的眼眸里。
    灯火黯淡,明月犹仍,在很久很久以前,灯火已阑珊。促织传来那悲凉的鸣叫,远方是模糊的山影。
    以前的心似那山颠的青松,俯视万类,仿佛目视万里之极,而心中丘壑,可纳百川。而今天,明月稀薄,江南曲水,夜半渔火。
    古寺的钟声是低的,厚重而有力,踟躇在这多情的水乡里,依依杨柳间是柔弱的心。寒山寺里的僧人们都休息了吧,而我的心又将飘于天涯何方呢?
    或许明天依旧是个寒秋。
    举一杯酒,真的很辣。不然我怎么流眼泪呢?科举,对于每个人都那么重要,读书人又有几个人不为此功名?
    我不知该怎么去面对明日的江岸,可终究一切都躲不过去。不如让往事终究成为往事,斟一杯酒,畅饮。
    于是我的心舒畅了。
   朝霞衔着血红的序幕在天的另一尽头升起,之后便是重生的黎明,朦胧中醉在了红色的包裹之中。
     客船中是我今日的豪情。昨日的一切便是苦涩的风尘,随风散了。迷醉里,我的手一挥,便不再回头,身后是昨夜的愁绪: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9、人生道路上的失意是不可预知的。关键是当失意来临时的态度,是坦然而自信,还是颓唐而失措?也许,张继的经历就可以明证:他没有考中状元,心中悲苦;他避乱江南,内心孤寂。但他就在这种心情下写的一首《枫桥夜泊》名垂千古。试想一下,从隋唐有科考以来,考中的状元郎多如过江之鲫,可又有哪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首诗流芳?唯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正是有了坦然而自信态度,才有了失意后的深邃,有了胸怀的阔达,有了悠然的快乐。

   10、在枫桥没有看到几颗像样的枫树,大都是些法国梧桐。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会有“渔火”和“乌啼”。拱形桥上,游客来来往往,占取着一个个最佳拍照位置。挤出人群,站在远处看那寺庙与桥上的人,实在想象不出一千多年前这里的深夜是怎样一种情景,至于喧闹的枫桥寒山寺,不知多少次被作为背景,进入一个个游人的镜头?又有多少人在若干年后,在同样喧闹的日子里翻出陈旧的相册,指着画面上依稀的背景?
  不管怎么说,枫桥是一个有诗意的处所,因为张继,因为寒山,因为钟声,因为想象。

  11、梦江南,江南梦,多少梦中忆江南!
  江南雨,江南风,醉看江南风雨中!
  江南魂,江南情,几回梦醒泪湿巾!
  美丽的江南在我的梦中,是瑰姿艳逸、袅袅婷婷的少女,舞动着灵动的腰肢,舞动着江南秀美的容颜。向我款款走来,云雾飘渺的梦中如仙女下凡。
  江南在我的梦中,是风姿优雅的女子,着一身雅致的旗袍,端坐在我的面前,柔情似水地望着那一池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水中那荷花含苞欲放。女子的身后,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树枝上有小鸟在鸣叫,风里荡漾醉人的花香。人有情,花有情,梦一般的江南女子,占据我向往已久的梦。
  喜欢那一幅幅幻墨如烟的山水画,烟云迷雾中充满了江南的韵味!那晕染有致的水墨画里,画家们是否吸取了江南的灵美,泼墨淡彩中,晕染出山水一色的绝境。江南的气息,带着心底最柔软的笔墨向人间展示她的脉脉含情。
  在梦中,我站在小船上,随着平静的河面前行,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房屋。把我带回那久远的年代,那青砖黛瓦记载着厚重历史。暮色沉沉,江南的夜晚也是温馨美丽,那红红的灯笼挂在屋檐下,点缀着江南的夜色。水中的倒影里映出万家灯火,耳边传来动人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记忆,涌上心头,故事依稀还在,当年的你,是否还在那里守候,关于你的很多很多,我都想知道,顺着你的足迹寻你而来。恍惚间,又听到你的轻声呼唤,你的呼唤化做江南的风,无声无息落在我的心头。无语处,泪洒江南,悲释处,走不出你的江南。
  走在古老沧桑的小巷中,我缓缓的走在那一节节青色的石阶上,发出清脆的脚步声。江南的天空,犹如爱哭的孩子,刚才还是艳阳天,一会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随手打起一把花雨伞,把千年的陈旧痕迹慢慢抹去。用手触摸这古巷的墙壁,倾听那远去的声音,这古镇在风雨中默默挺立,唐朝诗人杜牧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有无限感慨。
  走过一段段历史的轨迹,默然回首中,心中不禁怅然若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也许是江南的古代女子,正在窗下苦守那远征的夫君。岂不知,那是永远的诀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古代女子用一生来守候承诺,春梦无痕,情到深处两茫茫!那一生苦苦守候的历程竟千般幽怨,万般无奈!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颗漂流的心不在孤独,我愿做诗人笔下的江南魂。诉说无穷无尽的江南梦。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化作蝴蝶纷飞在你的眼前。
  那深深的小巷里,走过一位现代女郎的匆匆而行的身影,那合体的职业装里,透出苗条优雅的身姿。潇洒的谈吐之中,尽显现代女子的干练和柔情。那淡淡的笑声里,尽显江南女子的温文尔雅。古老的小巷,默默注视着这方水土多情的人们,迎接着时代的变迁。穿越时空,江南的才子佳人们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动人故事,风景如画的西湖岸边,在蒙蒙细雨中,有许仙与白娘子的千古佳话。
美丽江南的女子,在梦中,那一片片茶香四溢的茶园里。女子们正采集嫩绿的新茶。那上下翻飞的手儿犹如辛勤的蜜蜂在采蜜。脸上挂着明媚的微笑,那身后的背篓里装满了丰收的喜悦。装满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路顺着茶香继续走,那茶香更是浓烈。远远的望见,在街角处,一南方女子支起一大铁锅。倒入刚刚采摘新鲜的嫩茶,开始徒手翻炒起来,那女子用手轻轻搅动那嫩茶,仿佛在呵护自已的宝宝。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那匆忙的身影写满了南方女子的聪慧和精明。我冲泡了一杯炒好的新茶,那清新的香气让我醉了。
  江南,似一曲千古吟唱的绝代佳人,她在彼岸,让我驰足凝望。在这片温情如水的土地上,却造就了人们如水的性格。坚韧的意志。
  江南,梦幻中的江南,那染着绿色的江南梦。点点滴滴渗透在青山绿水里。丝丝缕缕缠绵着江南的爱。
  江南,梦中的江南,她伸出纤纤玉手邀我同行。曾几何时,醉入江南的我,一路同行,不离不弃,那是我心中的美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12、秋天的月光,分外明洁,柔而不弱,冷而不酷,还是会催人悲情悯己。天空格外爽朗,星星点满天际,洒落一地清光,泛起丝丝旧日往事,心一下堕落秋的底部,生出一抹清愁来。帘随风舞,撩起一窗心事,撅一手清风,屹立窗前凝望,天涯人远,“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道出谁因秋愁。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今夕起相思”,古人就以月寄情,倾诉离散情怀,共此明月,发出伊人何处的感叹。秋事因月起,秋愁因霜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霜结愁,秋月照离人,何等的凄楚。
对于离散的人来说,秋是雪上加霜的季节,心底的秋,是离人生疼的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13、在喧嚣的时代里,我心深处,始终排遣不开一种深厚的古典情怀。不管我眼里四十多年的世事如何变迁,这浓烈的情怀却矢志不渝,一任沧桑巨变,日月交替。我好古风,吟古诗,摹写古典山水,沉迷于每一道从视线里飘忽的古典风景,在这一刻里,能感觉自己的心是柔软无比,有一丝感动在袅袅上升,在眼前缭绕,渐渐萦结成浓厚的云翳,飘摇间就恍若进入了这梦境里,恣意徜徉,一纵情怀。

   这或许是我内心沉蓄的怀旧情结吧,我能明白这份情结的实质。其实,从心理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会依恋于一种属于自己的情结,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偏好。它能长期蛰伏于你心灵的一角,或许还很顽固。当那道触动你心灵感官的风景出现时,你被激发的反应该是一种共鸣。你因之所表现出的,抑或是喜悦、抑或是忧伤。但你依然会执拗地沉湎在这份你喜爱的喜悦或忧伤里,起码我是如此的。

   古韵深深里,我会让自己的思绪随意地飘荡。想那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此刻,该有一轻舟从那枕河的桥底悠悠荡出,船头一长衫纶巾的公子,齿白唇红,冠上一定要嵌块白玉,腰间也要悬一青绿的丝绦,这就是我幻想的丰满形象了,在他轻启的唇齿间,吟出三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伴随着寒山古寺飘渺沉静的禅钟,此情此境,醉了我是必然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宝物,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灿烂瑰宝。然而,在文化缺失尤其是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自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寥寥数语道尽人间沧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山寺的钟声满载着张继的失意和愁绪,永久地留在了唐诗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古至今,月亮又承载了多少人的相思!踏着古人的足迹,从先秦走到唐宋,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会让你“沉醉不知归路”。字字珠玑的经典之作让人叹服!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的视听逐渐被低俗文化所充斥和包围,还会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去品读经典?

  我们不否定改革,百花齐放才是春。但如果丢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那么,再花哨的事物也只能是无根的野草。大浪淘沙,低俗的事物定会被历史的浪潮吞噬。
  总之,发展新时期的文化,前提是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中国的文化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张继诗名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