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标签:
刘长卿‘天涯’诗天涯远么苏轼“懂得” |
分类: 唐诗名句 |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刘长卿虽然诗名卓著,可仕途却颇多坎坷。他33岁时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刘长卿在任上"使纲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后被大官僚吴仲儒所诬陷,下苏州狱。乾元元年(758),被贬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县以及电白县麻岗附近一带的地方。县尉,是掌一县军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从白帝城遇赦归来的李白。刘长卿写了一首诗赠给李白: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两人一个是遇赦,一个正遭贬,一欢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两个唐朝诗坛上的顶尖人物,在这种境遇中谋面,让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过长沙时,诗人有感于汉朝贾谊的被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沙过贾谊宅》,借咏史之名,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发泄得淋漓尽致:
三年谪宦比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大历五年(770),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鄂岳转运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顶头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他又诬陷刘长卿贪污公款20万缗。结果刘长卿又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高仲武说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刘长卿在江浙任职时,有一次在乌程开元寺与诗人李嘉祐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阴囊,才可减少痛楚,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在刘长卿的一生中,这种快乐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一生苍凉,曾经遭遇三次兵祸,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造反,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刘展兵败被杀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刘长卿受任随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百姓苦不堪言。刘长卿的一首名叫《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侍御,以州邻寇贼,复有水火,迫于征税诗以见谕》的诗记录了他迎接朝廷军队时的情景。
不敢淮南卧,来趋汉将营,
受辞瞻左钺,扶疾抗前旌。
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
水归余断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74岁的刘长卿,披着满头白发,穿着补丁衣服,带着税款酒浆,高高兴兴地迎接吕、时两位大人军次随州,征讨逆贼。这是何等的悲壮苍凉。
一对联曰:功名富贵镜中花,玉带乌纱,回头了千秋事业;离合悲欢皆幻梦,佳人才子,转眼间百岁风光。静思此联,联系近日的忙碌无踪,内心的焦灼踉跄,心不禁一凛。一些事,放下了便放下了。一些日子后,你且看它,那些纠结缠绕只须作哂然交付。无语的怨怼深深的怅惘后,只希望,遇见的人,交过的朋友,都能够懂得“若问生涯原是梦”。
并不做消极而退,只是生命的过程需要懂得进退。内心常常高呼“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实际常常是如西绪弗斯推着石头上山。是恒心,也是苦役,是享受还是忍受?每个人的答案自是不同。只希望日子的花开花谢后,仍有清荫,内心默默体会舍得之后的淡定,这也是幸福之一种吧。
刘禹锡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我喜欢的,但不做“往来无白丁”之想。现实的情境常常是白丁们更呈现着人性的真淳。
坚持着阅读,坚持在古典里穿行,只是想给自己的心灵造一座园子,不是“退思园”,也不是“狮子园”之类。只是“拚将十万头颅血”后,如果不能把乾坤力挽回,至少有一个可以的归依。这或许是看了晚年的王锡爵给我的一个启示。
那日是看赶路秀才山水垂钓的摄影,那份闲境是让人欣赏的,忙碌的甚至所谓绚烂的人生种种终抵不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在山水里,我们的心也常常可能会回到天然本色,内心呈现诗意与美。
不在书斋里讨生活,但确实喜欢一卷在手,那样的时刻总是如沐春风。行万里亦不易,偶尔去看看《徐霞客游记》,亦看看《旅游》等杂志,亦算是纸上烟云之后的万水千山走遍。
前几日在太仓弇山园,亦体会花深柳荫的美,亦感受江南丝竹之美,韵律之趣。如果下次再逢,最好是月夜吧,月明星稀,微风细细,如果君也在,缓缓而归,亦算是“报答平生未展眉”吧。
问自己,问他人,问来问去,心沉沉,“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是因为有梦不觉天涯远么?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句很有名的诗,叫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单看“天涯”两字,就是“天边”的意思。可天大无边,“天涯”又在哪里?从诗句的内容来看,“天涯”虽然与“比邻”相差遥远,但它是存在的,它应是“知己”所在的地方,而且它一定又在“海内”。按照古代的说法:“四海之内皆兄弟。”关于“四海”,历来说法不一。单就今天的名字来看,东海和南海是现有的;“北海”有人说是指贝加尔湖,也就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西海”有人说是沙海,大概是新疆的大沙漠,也有人说就是指青海湖。如果这样说,“四海”大致都在今天我国的版图内。所谓的“天涯”也应该就在国内。再从这首诗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看,诗人王勃要送的杜少府就是到蜀州任职。蜀州应该在今天我国的四川境内。看来王勃所说的“天涯”至多是指我国的西南边陲。
大诗人杜甫的《野望》一诗写到:“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这句诗诗人把“天涯”与“海内”并举,与王勃的诗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海内风尘诸弟隔”意思说是国内战乱、兄弟相离。这“内乱”就是指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天涯涕泪一身遥”是说诗人自己只身漂泊沦落到了“天涯”,思念兄弟亲人,深感孤单。这“天涯”根据此诗开头两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中的地名“西山”和“南浦”来看,它们都在四川成都附近。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稍安后,跃马出郊外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所写。由此看来,杜甫诗中的“天涯”也就是实际上的四川成都。
唐代还有位诗人叫张九龄,据说他官至宰相,诗写得很好。其中《望月怀远》里有个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遥望一轮明月从宁静无垠的大海上升起,联想到远方的朋友或家人也在同观天下这一轮明月。心有灵犀,思念是相同的。这里的“天涯”只是明月能照到的地方,也是诗人的一颗心能想到的地方。具体没有说,但从题目《望月怀远》来看,诗中的“天涯”应该是指很远很远作者心中明知口中没说读者只能凭借想象海内的某个地方而已。这种“天涯”我们姑且称它在诗人的心里。其实,“天涯”再远,只要存在心底,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天涯若比邻”一样。
汉代的贾谊才华出众、少年得志,却受到权臣的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不久便郁郁而死。一次中唐诗人刘长卿路过长沙当年贾谊的故居,感慨痛惜贾谊的遭遇,挥笔写下了一首怀古诗《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在叙写了贾谊不幸的遭遇之后,借景抒情,表达了无尽的哀思和凭吊之意。最后一句“江山寂寂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既写出了诗人徘徊宅前,暮色更浓,江山趋寂,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破败景象,又委婉含蓄的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国势衰微的典型环境。“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这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反问,是一句带着强烈感情的质疑。这里的“天涯”实际上就是指湖南长沙,它与当时的京都长安已经是很远了。说长沙是“天涯”,现在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汉唐的“天涯”。
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浪淘沙》,也提到了“天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它意思是说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这首诗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有着作者的大胆想象在里面。我们知道黄河之沙大多来源于黄土高原,若要从整个九曲黄河来说,它的源头大约在青海境内,那里是很少有沙的存在的。即便是按照诗人的想法,这“浪淘风簸”来自的“天涯”,最多在黄河的源头,也就是今天的青海省境内。如果从事实来说,很可能就在黄土高坡。
我非常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他其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写绝了。但对于我来说,《琵琶行》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写尽了普天下不幸之人共同感受的那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同的遭际,相逢便是知己;沦落天涯,相逢何须相识。因为遭遇是相同的,感情则是相通的,天涯客也变得如此理解、如此亲近。但要问这里的“天涯”是何处,“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说得分明。“浔阳”是当年的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也是后来宋江写反诗的地方。再说的明白些,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
诗歌走过大唐,“天涯”仍是人居之地。欧阳修有首《戏答元珍》,开头就写道:“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里的“山城”不是指现在的重庆,而是靠山的城垣。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残雪压枝犹有菊,冻雷惊笋欲抽芽”写出了“天涯”特有的景物特点。“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由白天看到的异地的景物和夜晚听到的熟悉的雁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病中不免感叹时光的流失,景物的变迁。“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是说自己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也不必叹息了。既是一种对朋友安慰,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旷达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天涯”就应该是指“峡州夷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
北宋有两位姓晏的词人,一个叫“晏殊”,另一个叫“晏几道”,他们的词写的都很好,文学史上称为“二晏”。晏殊有一首《玉楼春》,在该词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他把“相思”和“天涯地角”相对立,以有形的空间距离来反衬无形的相思,对比强烈。这里的“天涯”不是具体指某个地方,而是泛指地球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晏殊还有一句写爱情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近人王国维拿来比作做学问的第一重境界。“望尽天涯路”明显是有“极目搜寻”之意,这里的“天涯”应该是“路的尽头”或目力所及的地方。当然,理解成“思考想象的深处”,与做学问或许更合适些。
晏几道很善于写离情别绪,表达感情细致入微。他有几首《鹧鸪天》词就是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里是写一位羁旅之人,独倚十里楼台,闻听到百花深处杜鹃“不如归去”的鸣叫,不觉就产生了天涯归意。“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一句是说独自漂泊天涯,心中怎能够没有思家归家的想法,怎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归期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这句看是回答杜鹃的痴语,却委婉而含蓄地表明了诗人身处“天涯”而思家不能归的愁绪。“天涯”一词,应是诗人的漂泊之地。从诗的内容来看,“天涯”在“十里楼台”,应是漂泊途中的某处送别之地。
大词人苏东坡有一首写春景的《蝶恋花》,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到了“天涯”。这两句的词义很简单,它是说枝头上的柳絮随风吹拂而远去,显得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又会没有青青的芳草呢?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相传,与之相关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据说苏轼在杭州任上曾收一侍女做了妾,侍女名叫朝云。朝云美丽贤惠,善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宦海沉浮,历经无数艰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可以说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苏轼在惠州任上,有一天正与朝云闲坐,时值清风送爽,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刚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朝云回答说:“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说罢,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如果把“朝云”看着“芳草”,这芳草来自“天涯”,“天涯”自然便是杭州。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受诬陷,第二次遭贬,被押送至宜州作编管。这年冬天,他在流放地遥远的宜州借梅花的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来激励逆境中的自己,写下了一首《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词的开头写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梅破知春近”意思是说“看到梅花开了,就知道春天近了”。“梅破”既是春天到来的讯息,也是江南老家的音信。这里以“天涯”对“江南”,把自己的流放地宜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海附近,当作了“天涯”。天涯客也就是诗人自己看到江南老家的信息——梅花开,一个“也”字既表明了诗人的兴奋与惊奇,也体现了作者天涯沦落思念家乡朝花夕拾的感慨。
“苏门四学士”另一位代表人物秦观有一首《望海潮》,词中有“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这句是全词的结尾,前面诗人以大量的篇幅叙写了早年在洛阳游玩的情景,旧地重游,人世沧桑给作者以深深地触动,而今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诗人宦海沉浮,仕途蹉跌,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这“归心”是指远离官场的归隐之心,而“天涯”就应该是偏僻的山林或者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记得宋代的李觏写过一首《乡思》,诗的内容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味,给人以回环曲折之感。诗人先借人说“落日是天涯”,可接着说“望尽”落日也看不到家,说明家在落日之外,比天涯还远,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落日、天涯和家共同构成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既给人一种深沉的忧思,又极富形象感。再加之“碧山”“暮云”的烘托,把心中的家描写得辽远深邃而又真诚深刻。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其中“天涯芳草迷归路”的“迷”也写作“无”。苏轼词中曾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在古诗中常指“美人”,也就是有道德的君子,我们今天用的时候,多用于喻指“美女”。而该诗中的“天涯芳草”是说芳草蔓蔓,长满天涯,到处都是,一片凄迷的景象。这里的“天涯”明显是泛指,它是春天青草迷漫的地方。
应该说文学上“天涯”到了马致远这里,也就到了真正的“天涯”了。它已经彻底形成了古典诗词一个固定的典型甚至可以说是光辉的意象,但在后来的诗人的诗中,也有很多写到“天涯”的。不过,我们都可以看作一个固定意象来理解,不必再加以深究。譬如,明代宋景春的《自沙津江行舟次岳阳送徐荆州》里就有:“夕阳帆影临空尽,谁念天涯独倚楼。”独自倚楼眺望天涯的,也正是天涯的那个“谁”念及的。“天涯”只是一个遥远的空间,“天涯”只是一段实际的距离,“天涯”“楼头”原本就是相同的、一致的。它们只是思念的两端。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中的“天涯”一般认为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作者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可以说是“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