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二)

(2018-09-30 07:52:37)
标签:

杜甫

唐诗排行榜

“青春”解释

男人如酒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  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尽情喝酒,明媚的春天正好作伴返回故乡。
  【出典】  盛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2、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tì):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n):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二)
   3、译文1: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译文2: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译文3:
     在这剑门之外,忽然流传着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乍听到时我万分惊喜,眼泪沾满了衣裳。再看一看妻子吧,满脸的愁容早已云消雾散,无影无踪。我也无心伏案,忙乱地收拾起诗篇书卷,乐得简直像要发狂一般。在这充满喜悦的日子里,直须纵情饮酒,放声歌唱,在春天美景的陪伴下尽早地返回故乡。我将要携妻带子,通过巴峡穿越巫峡,过了襄阳直奔洛阳。
    译文4: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兵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惊喜得热泪落满了衣裳。回过头来看妻子儿女忧愁一扫而光,胡乱地卷起诗书欢喜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放声歌唱痛快地饮酒,在美好的春天里水秀山青作伴返回家乡。立即动身从巴峡顺流直穿过巫峡,再顺流下襄阳直奔洛阳。
    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http://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7/04/22/2597589602140648967_320x320.jpg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名家点评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涂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

     明代胡应麟《诗薮》:老杜好句中迭用字,惟“落花游丝”妙极。此外,如……“便下襄阳向洛阳”之类,颇令人厌。

    明代王嗣奭《杜臆》: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明末清初金人瑞《杜诗解》:“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漫卷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如龙。二泉云:后半喜之极,故言之泽。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清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一气流注,不见句法字法之迹。对结自是落句、故收得住。若他人为之,仍是中间对偶,便无气力。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乃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所谓狂喜,其中生气莽溢行间,结二尤见踊跃如鹜。作诗有气,岂在字句争妍?

    清代卢世氵隺(卢德水)《读杜私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清代刘濬《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清代谭宗《近体秋阳》: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还乡”句下)。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清代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写喜意真切,愈朴而近(“漫卷诗书”句下)。自然是喜意流动得人,结复何等自然。喜愿之极,诚有如此,他语不足易也。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28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95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0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6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42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56名。

  http://jiya.sh1122.com/upimg/2012/1103_3/20121103-0-30976.jpg 

    6、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大多数注家把“青春”解释为“春天”,影响较大的《唐诗鉴赏辞典》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都持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合原诗意旨的。

    检索《全唐诗》共有200余首内容涉及“青春”的诗篇。笔者将这些诗篇中“青春”的用法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指美好的时光,也指春天。例如孟郊《折杨柳》中有“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刘贺《苦寒行》中有“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崔涂《幽兰》中有“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李贺《将进酒》中有“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等。第二种是指年轻人,好年华,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例如鲍君徽《惜花吟》中“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楮亮《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谁能免玄夜,惜尔正青春。”李白《江夏行》中“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屈同仙《乌江女》中“青春犹未嫁,红粉旧来娼”等。第三种是指美酒,杜诗“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就是指美酒。“春”为酒的一种,李商隐《无题》诗中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唐人也喜欢以春呼酒,李白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中就写道“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春芳”就是芳香的美酒。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也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的句子,这里的“买春”就是买酒。这种以春呼酒的习惯在当代也还有延续,例如一些名酒剑南春、巴陵春、洞庭春等就是因为这种习惯而得名并至今沿用的。在唐诗中以“青春”代指美酒也是诗家惯用。例如,罗邺的《下第》有“谩把青春酒一杯,愁襟未信酒能开。”白居易的《病中答招饮者》有“顾我镜中悲白发,尽君花下醉青春。”吕温在《江陵酒中留别坐客》有“寻常纵恣倚青春,不契心期便不亲。”等等都是以“青春”代美酒,或许“青春”本身就是唐代美酒界的一个著名品牌。

    以“青春”代指美酒也符合杜甫这首律诗的具体情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上句说只有放歌纵酒才能表达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心情,下句诗写的是在回乡的路途上一路的好心情若无美酒陪伴又何以尽兴?两句诗形成了一副严整的流水对,在工稳之中又能灵活自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晚年杜甫在获悉官军收复了失地,自己又有机会北归寻求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之时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白日放歌纵青春,人们似乎习惯认为杜甫总是愁苦悲切的,然而在这首老杜的“平生第一快诗”中,他痛饮狂歌的豪情真是不让谪仙啊!这里的“青春”应该作美酒理解,才更符合该诗的意境。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二)

    7、3月26日,时逢诗人海子逝世25周年的忌日,向以鲜、何春、杨政、胡马、单于、白左、流苏等一群热爱诗歌、崇尚海子的诗人,在成都致民路一家酒吧举行诗歌的祭典,他们用诗歌和灵魂,向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25年的海子致礼。最近,成都诗坛颇为闹热,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何春,身为大西南集团公司董事长的他其实在那晚活动之前的10天,也就是3月16日和一众诗人联手在微信上成立了“九眼桥诗酒群”。何春说:“我们崇尚诗歌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个微信群的口号就是:向80年代致敬!”

    何春是做广告策划起家的,他一手创办的公司是中国策略公司20强,中国十大营销机构,他曾经给不少国内外的大企业做过相当成功的品牌营销,其公司业绩20年来在西南地区一直名列前茅。在成为成功的商人之前,何春是个诗人。他对诗歌的狂热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黄金时期。“我是从外地来成都上大学的,那时我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九眼桥附近,九眼桥周边因为有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大学是那时诗歌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九眼桥其实从那时就有很多小酒吧,因此我们这些大学生,我们乐于在那里吟诗作画,过着激进的、抒情的、狂飙的生活。”

    何春告诉记者,他发起成立了九眼桥诗酒群后,最先入群的就是那批当年活跃在大学里的诗人,“当然,我们这个群是开放的,只要你喜欢诗歌,无份年龄、性别和种族,都可以加入进来。”

    从小,何春就对诗歌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当年一本《泰戈尔诗集》给了他最初的启蒙。何春回忆道:“后来我读初中时,看了本书名叫《狂飙——记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这本书写的是郭沫若的少年时代,其中具体讲述了少年郭沫若是如何同诗歌结缘的。这里面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后来我才知道,居然自己想到的,想说的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当时觉得这种感觉特别畅快。”1985年教师节,何春写了一首关于教师的诗歌整整三百多行,抒发了他对老师的感念和情怀。“因为我父亲就是个老师,所以我对老师进行了无比夸张的颂扬,这首诗还发表在学校的板报上,它也算是我的诗歌处女作。”身穿黑西装的何春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一边抽烟,一边向记者追忆自己与诗歌的种种往昔。

     后来在川师大读书时,何春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国内外最经典的诗集。中国的郭沫若、徐志摩,胡风,西班牙的洛尔迦,美国的庞德和金斯伯格等诗坛巨擘给他点亮了人生的明灯,他说:“尤其是艾青,他的作品最符合我对诗歌的理解。而南美作家博尔赫斯对诗歌的阐述;‘小说是故事的,诗歌是想象的’,更让我茅塞顿开。”之后,已对诗歌着魔的何春还一度把梵高的32幅画找出来,每天研究,他给每幅画配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后来因为搬家,这批手稿遗失,至今他都视作是自己人生的一大憾事。

    大学毕业,何春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他说,这家公司把我的爱好和我的事业结合地特别完美,“我是用写诗的态度和严谨精神在给客户做文案,这是诗歌文本的另一种体现。”上世纪90年代,洋酒人头马刚进入中国市场,何春拿下了它在四川的广告代理,他还帮希望集团写猪饲料广告语。曾经在中国广告界红极一时的广告词“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就出自何春的创意。后来,何春接下了洛阳压路机的广告单,这也是他广告生涯的一个经典案例。“别人可能会写洛阳压路机,国优,部优,省优!而他写的则是:马路英雄,洛阳压路机,压尽天下不平路。”


何春一直强调,他在广告领域秉承的是“传播的诗意化”理念,尽量淡化广告元素,巧妙注入文化基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他说:“诗歌讲究彻底的酒神精神,这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也构成了我的企业文化,我要求员工的工作态度是纯粹的,也是燃烧的。”何春告诉记者:“我喜欢洒脱的状态,上班时认真上班,也要有舒服的个人生活,比如打篮球和打高尔夫。写诗也是必需的,春天来了,我写诗的状态也来了,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我一口气写了20多首诗。”

    关于自己的“诗生活”,何春还有种诠释,他称这种生活必须要有一种浪漫情怀。大学老师就曾说他的生活态度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他说:“即使没有什么事,坐在九眼桥的小酒吧里喝喝酒,同老朋友聊聊天,也是很愉悦的事情,就像有句话说,‘青春是用来浪费的’,即使今天我们可能已没有青春。但想起这件事都很美。”(何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二)

   8、致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曾经鲜衣怒马的惨绿少年,曾经豪情万丈的青春,曾经激情勃发的岁月,似乎在我们还没有细细体会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彼此还没有好好的说过再见,我们就已经再见了。再见面时,隔着彼此的婚姻,也隔着彼此的光阴,兴奋有之,期待有之,惆怅有之,黯然有之,无言亦有之......有人离开,有人还在,有人仗剑走天涯,有人棋琴书画烟酒茶,还有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岁月摧残的容颜已是尘满面鬓如霜,那些回不去的过往,也只有如人饮水各自体会了。有些事情你以为已经忘记很久了,与你的生活渐行渐远,不再相关,但突然有些熟悉的符号出现——比如一种气味,一支歌,一个站在你记忆深处的人——你会被它们突如其来地击中,然后知道,它们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Anyway,思不尽,夜未央,惟愿时光能缓,故人不散,只要心还在,一切皆有可能。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心仍是青年;愿再次相见,不再是二十几年的光阴;到时一定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http://cache.shufa.com/UD2008/26975/Picture/201259174959.jpg

   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宋冬野说

    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免为其难。

     五月天唱

    我坐在床前望着回忆满天,生命是华丽错觉,时间是贼偷走一切。

    7岁那年以为抓住只蝉就能抓住整个夏天,17岁牵过她的手以为就能到永远。


    青春是打开就合不上的书

    人生是踏上就回不了的路

    青春是打开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就回不了的路。青春是一段激情横飞的岁月,我们在年少的憧憬中,希望冲破这些平淡的日子,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我们曾豪情万丈,丈剑走马,峥嵘的头角被现实磨平,却仍旧执着的不肯回头。我们不是迷途忘返,我们只是年少轻狂。


   风华是一指流砂

   苍老是一段年华

    前一秒我们或许还在惊叹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下一秒就可能只剩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无奈。青春就像冬日的青梅煮酒,氤氲的水汽升腾转合,蒙住了你的眸子。你清楚记得酒的味道,却回忆不起饮酒的画面。青春就是这样,真真切切的走过,你要问我留下了什么,我也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或许是生命的内在,或许是脸上的沧桑。


   常听得有人说

   我们老了,青春过完了

    其实心若年轻,又何惧岁月老去。青春是给你的人生增加重量的时候,是让你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只要生命不息,则青春不止。你要懂得把握放下。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时间在变

    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你也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到的事。不要为了过去而唏嘘,也不要畏惧困难而退缩,做你想做的事,爱你想爱的人,爱不到也没关系,逆风从来都不解意,青春也本就无关风月。

    时光如水,中间有河,你过不去,车流穿梭。你和我都抓不住时间,总是被人生裹挟,赶着人生的路。等到时间铺满了尘埃,容颜写尽了沧桑,都还不敢相忘。一晃春秋而逝,愿此去经年,还有人与你一起,同温青春这杯酒。

http://shw.swupl.edu.cn/images/content/2016-09/20160905152240951319.jpg

    10、男人是离不开酒的,那曹操,刘备笑论英雄,若无温酒,岂不太尴尬?那关公斩华雄,若无温酒,岂非毫无趣味?那李白斗酒诗百篇,风生水起的玉珠妙语,也洋溢着酒味吧?

    男人该是爱酒的。爱酒,才配做男人。若无酒,怕的是武二郎成不了流传千古的打虎英雄;古龙成就不了旷世奇绝的武侠名著。"夫酒之设,当合理致情,延体归性;可至酒,勿致迷乱。"这是诸葛亮也是爱酒的吧?

    男人未必都好酒,但男人确实如酒。酒是男人奔腾的血液,饮一杯男人之酒,百年壮志亦可酬。浊酒一壶,人生足矣!

    酒在地窖里沉淀经年的芬芳;男人在世事中磨练成熟的血性。

    酒倒在杯子里铿锵有声;男人行走在世上爽朗沉静。

    与酒相谈亲切爽朗,可以剖肝沥胆起豪情;品咂一杯,余味绕舌,后劲十足,辛辣亢奋发于肠,傲然意气从头生。所以,从古以来很多男人都离不开酒。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那是家乡也有美酒佳肴相候吧!


    痛苦与快乐,都可以对酒倾诉,与酒分享。

    酒,对男人似乎比什么都重要,所以, 会须一饮三百杯 。就是连 五花马,千金裘 ,都要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也要借 把酒临风 来 叹滚滚英雄谁在",国事家事,杯酒能盛。


    而人生际遇,一樽何解?所以,知已相逢,千杯嫌少。使多情男儿,华发早生,也要 一樽还酹江月 ,更哪堪 酒入愁肠,化作想思泪 ?有酒在,老夫聊发少年狂。


    君不见阵前男儿,定要那琥珀之光,以博个 醉卧沙场 ?若有幸遇到那廉颇,切不会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只会问:廉颇老矣,尚能酒否?若能饮,当是可用之才,重使之沙场斩敌寇。


    酒天生有着男人的秉性,男人自带有酒的灵魂。


    酒,透明清亮,却又渗透有酒精的浓烈,烧灼和芳香,澄静缓慢,却又渐如波涛汹涌,生出无穷后劲。


    男人,何尝不是酒?


    女人中,也有饮酒的高手。然而,最懂得酒的是男人,最能体味男人的,不是女人,是酒。因为......男人如酒。

http://img2.ph.126.net/vhyKYCUaUN8x1lJ_KJKkDg==/6631803338979894104.jpg

    11、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这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12、古时征战沙场,想打胜仗得靠“兵贵神速”。可见“急行军”发 挥着多大的作用。但孔夫子有言:“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急不得。 所谓“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急过了头,过分地追求速度反而达 不到理想的效果。
     急或许源于事情紧迫,但很大一部分是性格造成的。 李逵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算得上性子最急的一个。急虽使他英勇 无比,杀敌无数,但也使他惹出不少祸事。听得柴进痛陈殷天赐刁难 迫害他的家人,李逵二话不说便打死了殷天赐,害得柴进被高廉严刑 拷打。在古代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若换成现在就成了激情杀人。 还有当他以小衙内相要挟与朱仝对峙欲赚其上梁山时,一听朱仝不 允,他也急了,仓惶奔跑中竟将小衙内失手摔落悬崖,害死无辜的孩 子。李逵这急性子送了多少人命。 而相比之下,诸葛亮的性子却一点也不急。曹操十万大军兵临赤 壁,周瑜下令三天造箭。诸葛亮却不紧不慢悠闲自在,只当雾凇沆砀 时,以草船轻松借得曹军十万只箭。还有大战燃眉之时,孔明并非急 着发兵,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摆祭坛,借东风,以一场 火烧退曹军。他的不急实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可见不急能获得大 成功。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是慢条斯理,咬文嚼字。让他们作诗,常需美 酒千樽,红袖添香。醉到欢时,有感而发,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倘 若急着催着,反而作不成千古佳作。司马迁写《史记》,仲尼演《春 秋》,屈原赋《离骚》,花费的可是一生的心血,岂能一日而就。 杜甫有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生也是急不 得的。人生的道路或许崎岖不平,亦或坎坷艰辛,但道旁也有艳丽的 鲜花,晶莹的露珠。试想若是一味地埋头赶路,那么感受到的便只有 辛酸苦辣。倒不妨且行且止,休憩一下,你便会享受到人生的许多乐 趣。看那绚丽风景,不急便会甜上心头。 
    人生其实很短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急了一生,到头来还亏 欠了自己。不正应了“欲速则不达”吗? 不急,人生需要岁月的沉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