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018-09-21 08:37:59)
标签:

杜甫

唐诗排行榜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译文】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出典】  盛唐     杜甫    《旅夜书怀》
   注:

  1、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2、注释:
     书怀:书写胸中意绪。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这两句说:我岂止是因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职的确是因老病而休止了。《唐诗别裁》:"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名:名声。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译文1: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译文2: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译文3: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
    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
    我是因会写文章才得名?撤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
    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译文4:
    深夜静悄悄,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江边停泊着一只孤舟,独自竖立着的桅杆显得很高很高。放眼四望,平野开阔空旷,亮晶晶的群星仿佛悬挂在天穹。江水奔流,月光倾泻在江面,宛如在随着江流涌动。自己在社会上算有些影响,但那又岂是诗文美妙而博得的声名?如今衰老多病,官位丢去也在情理之中。全家乘坐着一条小船到处漂泊,多么像一只孤苦伶仃的沙鸥,盲目地盘旋在这凄清的夜空。
    译文5:
    江岸边的小草被微风吹拂着,夜色里江中停泊着高桅杆的一叶小舟。星光低垂更显得原野的宽阔,皎洁的月光下更见大江浩荡奔流。名声岂因文章精妙而显著,老病缠身做官应该早日休。身世飘零我像什么,就像茫茫天地间的一只孤单的沙鸥。
    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松原朗先生认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一是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有可能为大历三年春。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子瑜先生认为,否定舟下渝、忠写作时地之说还有待商榷,关于诗中“平野阔”,并非一定是平原,事实是诗题明点为“夜”,诗中景物也是在星月辉映下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模糊景象,但天宇始终寥廓,很可能引起的错觉构成了诗人头脑中特殊的审美景观,美学上的错觉美,正是诗人笔下的艺术表现。而且明清时部分学者也指出在这首诗中杜甫有意使用“谬理成趣”手法,为了艺术的变现,将狭窄的夔峡一带说成是广阔的平原。

    各说均有一定的道理,抛开创作时间,可以看看诗人在这段三、四年的时间里的境遇。此前的杜甫是沿江而上,流离失所,除因受到成都尹严武、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严武、柏茂琳,这两人都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在这段时间里写下此诗,在诗中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1]  [5] 

    名家评价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要健宇撑柱,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服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柱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诗以字,文以句。

    元·方回《瀛奎律髓》:老杜夕、暝、晚、夜五言律近二十首,选此八首洁净精致者。多是中二句言景物,二句言情。若四句皆言景物,则必有情思贯其间,痛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调少。以老杜之为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夐觉不同(“月涌”句下)。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星垂”二语壮远,意实凄冷。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夜景之近而小者(“细草”二句下)。夜景之远而大者(“星垂”二句下)。范德机曰:作诗要有惊人语,险诗便惊人。如子美······“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兰田关”,“星垂平野阔,月浦大江流”,······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到。

    明·李攀龙《唐诗选》:此二句与后二句俱用单字起,是句法(“月涌”句下)。

    明·叶羲昂《唐诗直解》:写景妙,传情亦妙(“星垂”二句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颔联一空万古。虽以后四语之脱气,不得不留之,看杜诗常有此憾。“名岂文章著”自是好句。“天地一沙鸥”则大言无实也。

    清·金圣叹《杜诗解》:看他眼中但见星垂、月涌,不见平野、大江;心头但为平野、大江,不为星垂、月涌。千锤万炼,成此奇句,使人读之,咄咄乎怪事矣!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星垂平野阔,月浦大江流”,气象极佳。极失意事,看他气不痿薾,此是骨力定。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写荒凉之景,如在目前。若此孤舟夜泊,著语乃极雄杰,当由真力弥满耳。李白“山随平野”一联,语意暗合,不分上下,亦见大家才力天然相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清·杨伦《杜诗镜铨》:邵子湘云:警联不易得(“星垂”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十字写得广大,几莫能测(“星垂”二句下)。

    清·黄生《唐诗矩》:前后两截格。“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语愈悲,气愈傲。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雄大而有骨,不入虚枵,此居可辨。五、六亦大峭健,必无时弱。且二联一景一情,肉骨称适,章法最整。首联必多对起,又每用“独”字,此老杜所独。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41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26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77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9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53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51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60名。

http://img1.ph.126.net/kBOyk74y4JqWjZCO07Yv0g==/4861354322870899657.jpg

   6、诗圣杜甫说……

    说起船上的生活,真是不堪回首。在成都锦江,我曾经是那么的天真,连天下人都知道“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快感。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万里说来轻巧,做起来真是艰难。在梓州我是那样的唐突说什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

    心里想到的是归心似箭,那料到日月如梭。鞍马舟行中居然在三峡,在夔门一直滞留了几年。比如,在腹地的云安县,有张飞庙的地方,我的消渴病复发,停州寄养就是半年,在刘备托孤的夔州府,我是两年半的时间在东蘘的吊脚楼里写诗。夔门下,我的小船就这样拴着。最差最好也是江面上的那一条小船。为了他,我还特别打了桐油来养护它,毕竟出三峡还得靠他。

    我的小船。当然,事后我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这样的眷恋这条船。他是我归天的棺。他可以载着我没有做完的梦,让我在神秘的世界里做诗歌的吟者。

    因为,我的小船是飘摇风雨里的一叶枯草,在滔滔的川江里经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问人世间什么最宝贵。都三更了,我怎么也难以入眠。

    小船外,川江水汨汨的流淌着,流动的水波里满是淬散的月光。明亮月亮就在船头不远的地方晃来晃去,仿佛在引诱我伸手就可以捉过来玩弄过来。有时,人在水边会产生这样奇怪的念头。据说我的好友太白就是因为这个绝妙的想法而追随屈原去了。这个水里的月亮,就仿佛我们人类的希望,仿佛伸手可及,但是,他又是水中虚幻的像。总是不即不离的和人保持方寸。

    还是江畔白沙滩上的鸳鸯鸟儿恩爱可亲,还有在船尾的追逐浪花的黄蜡丁,它们在水里跳跃嬉戏的场面是那样的自然。江湖之小,小到我无处跻身。江湖之大,大到我栖身孤舟。

    安史之乱,不知道我是何等的归心似箭,可是,我又可以拿什么回家呢。阖家老小,不知道还要漂泊多久。故乡的路真是这样的遥远。全然没有诗句那样的洒脱。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师友太白是那样的豪爽,他可以快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没有他那样的洒脱。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和妻子还是围棋几局。在成都附近的江村,我是这样做的,那是难得的好时光。

    而孩子到底是个孩子,他会放下水线,在每一个靠岸停泊的时候会垂钓一番。你希望他认真读书,可是,他说,爹爹,难道你可以无愧于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没有听说过孔圣人的儿子是个天下文坛高手,也没有人知道写《楚辞》的屈大夫的儿子会吟诵天下无双的诗歌。

    孤舟还在想三峡的途中。这一天傍晚,我喝了几盅美酒,站在船头,心情像放飞的流水,顺风顺水。春夏之交的川江水渐渐的浑浊,水面渐渐的逼近峡江两岸的黑松林。夕阳染红了西天群山之巅。

    江上清风徐来,前面不远就是我们的停泊之地,这是船老大说的。

    在江畔码头边,林林总总的帆船伸直高高的桅杆,一盏盏灯火点亮了。这是个晴朗的夜晚,星星像几点灿烂的野花开在远方。而皎洁的明月在江面上游泳着,不知道是月亮在游荡呢?还是江水在流淌。有一支飞翔的沙鸥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灵动。我只是知道我没有这小小的水鸟这样的心灵自由。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个人以为,这一句不完全是反其意而写,而是部分写实,又部分反写。实虚相间,沉郁十足。

    先说出句,这一句应当是说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杜甫声明并不显,他的诗在当时并不是主流。唯一被世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唐玄宗在位时(天宝十年),他呈上的三大礼赋,史载“玄宗奇之!”后来也曾经献过一些赋,但肯定和李白无法相比。因为他只是候选官员之一,后来还由于生计艰难,避于奉先。这一句有些自嘲(哪有什么名气),甚至是自我唏嘘之意(毕竟有诗盈怀)。

    再说对句,这一句说的是现在,目前。此诗约做于永泰元年,之前杜公在严武手下做一个小官(校验工部员外郎),其实就是一个只有品阶却没有实权的小幕僚。因为做得不开心,所以请假回家呆着了,写诗的时候,应当已经离开草堂了。

    按诗意来说,杜甫认为自己诗歌很好,可是不为世人所赏。但确实曾经写过连皇上都赞誉的好文章,薄有小名。其实应当算是微名。而官应老病休,也是正中有反,实际上他当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关节炎,肺病,耳聋都一个接一个的得上了。所以,因为老病请假也不能算错,但本质上就是做得不开心。

    按一般说,“孤苦还是不敢相信麻痹自己”,孤苦肯定不是,杜公是不在乎孤苦的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济世,是天下太平,为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麻痹自己之说,个人以为也有失偏颇。杜公时时刻刻不忘忧国忧民,在他的诗里,有穷,有苦,有愁,但真没有麻痹自己,有的应当是自嘲。

    从全诗来看,自嘲的成份肯定有,但并不浓烈,因为与全诗基调不符。更像是自嘲之后,连接一大堆的自伤自叹,还有数不尽的悲伤,愤恨,凄凉,苦楚,迷茫。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8、躺在病床上,突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虽然是个伟大而勤奋的诗人,但他却看不起诗歌文章,同许多传统文人一样,他看中的,是官场功名,他终生痛苦的,是他官场的蹇涩,仕途平平,且时日短暂。读书求仕,求仕不得;即或为仕,也仕途坎坷,是杜甫终生的痛,也是那时代乃至那之前和之后的许多时代的绝大多数文人椎心裂骨的痛。

    所以,尽管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卓立不凡,但他依然认为那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文人之间的文字交往,是“雕虫小技”。诗文的卓著丝毫替代不了官场的卑微,诗文的成就丝毫宽慰不了官场的失意。这是悖论,是纠葛,是无法自拔的精神泥淖。其精神伤痛,何其痛哉!

    如今,名因文章著的人虽依然不多,但相比过去,毕竟有了不少,如莫言,不仅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名声豁然显赫,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民币,财源滚滚,其利泱泱。所以,一些人因文章而欣欣然洋洋得意,已非稀罕事儿。而且,虽然很多人写文章依然只能是自娱自乐,但以文字为生的人也已大有人在。从积极意义看,这是文人之幸,是时代的进步。

    可惜,如今的中国,掌握支配权、话语权的仍是官和权。官本位意识依然强势横行,许多势利之人,一方面对官和权毫不掩饰自己的奴性和羡慕,另一方面,以白眼睥睨文章,睥睨文人。读书做官的意识流,还如传染病一样代代习染,许多人仍然病入膏肓。今天的公务员热,便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瘟疫。

     杜甫因官场失意,沉疴入心,终至投水而死。一场人生悲剧。

    如今的许多文人,许多不入官场的知识分子,稍有独立性,稍有棱棱风骨者,即可能被强按颈项,其名声和风骨也可能被践踏和污损。所以,那名声和风骨便显得卑微无力,那独立性也便“泯然众矣”,这也是新的时代悲剧啊!

    至于“官应老病休”,唐时如此,如今也如此。只有那些一人独尊的“皇帝”或者“伟大领袖”,可以无视这一规则,贪恋皇座,贪图龙椅,企图“万寿无疆”。可惜,黄泉路上无贵贱,到老,终不免一死。倒不如那些看得开的人,能正视生老病死,能激流勇退,显示出一种正常人应该有的胸襟和理念。

    而我,码字只为自娱自乐,且文章如草,名声便也如草菅。老师未当出什么名堂,却又误入“白虎堂”,“官场”未踏进一两步,便步步惊魂,52岁,不老无病,即被“退二线”。被宣告“退二线”那天,并不觉得是悲剧,却犹如“扑棱”一声飞出鸟笼。

    今日躺在病床上,兀然想起这两句诗,虽然不至于像当年的杜甫一样,人到暮年,满怀凄凉,由衷悲叹“茫茫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但一种苍茫感,一种无奈感,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啊!(快乐一轻舟)

http://www.shufa.com/cache/UD2009/35811/Picture/20090705092239.jpg

    9、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

  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田园诗人王维,隐逸山林之中,写诗画画参禅,每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组组山水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读了,心驰神往;看了,神与物游;品了,通会之境,人书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远空旷与寂静,禅意十足,归意可掬,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是诗焉?是画焉?是禅焉?似是又不全是。这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沉醉于兹,心旷神怡,这种诗画禅俱佳的秋的去处,纵使贵族王孙,亦足以陶然可乐,而流连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点,“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我却独爱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片落叶而阵阵讴歌!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处苍老而击节赞叹!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个细节而怦然心动!

  秋天,为你举杯!为你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