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译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出典】 北宋 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注:
1、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注释: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落。娇眼:形容柳叶。柳叶初生时,如人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3、译文1: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2: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译文3: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落坠地。它抛离家乡倚在路旁,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去万里,正追随情郎而去,无奈却被黄莺儿叫起,惊醒了好梦。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只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小雨初歇,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来,那不是杨花,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4:
像花却又不是花,从来没有人怜惜它,任凭它飘零坠地。它看似抛离家园,飘落在路畔,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愁思。它如同闺中的少妇,寸寸柔肠受尽离恨的折磨,娇媚的眼睛如春困未消,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中飘飞了千里万里,好像寻到了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的啼鸣唤起。
没有人怨恨此花已经飞尽,只恨西园的百花凋零,再难连缀在枝头。拂晓一阵小雨过后,哪里还有杨花的踪影?只见那杨花已化作一池浮萍,花残身碎,如将春色分作三分,二分化作路旁尘土,一分已成流水上的浮萍。细细看来,那纷纷飘落水中的,不是杨花,是思妇的滴滴清泪。
译文5:
(杨花)像花又不像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落。离开本家,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它看起来像是无情实则荡漾着情思。愁思萦绕,伤损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闭上。梦中她随风行万里,本想寻找夫君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这花飞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新缀上枝头。早晨一场雨过后,(杨花)遗踪何在?一池浮萍全被打碎。若把春色分三份,两份化作尘土,一份随流水而去。仔细看来,不是杨花,那一点一点都是离人的泪。
译文6:
看去像花却又不像花,无人爱惜任它飘飞。离开枝头飘落路旁,看似无情却有愁悲。愁思萦绕伤损柔肠,困倦稍解渐睁娇眼,欲开又闭更觉柔媚。幽梦随风去万里,渴望寻到郎君处,却被黄莺啼叫惊梦寐。
不恨柳絮飞尽,只恨那落花难连缀。拂晓风雨过后,柳絮何在?落水化萍满池流碎。倘说春色有三分,只不过,二分化为尘土,一分付与流水。仔细看来,哪里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泪。
4、苏轼(1037~1101,出生于公元1036年12月19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5、《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名家点评
王国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人间词话》)
朱弁: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曲洧旧闻》)
魏庆之: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诗人玉屑》)
唐圭璋: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唐宋词选注》)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11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17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12名,唱和次数排名第3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5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51名。
6、苏轼《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这首词的词眼、核心所在。如果把春色分作三分的话(春色三分),那么二分可以像路旁柳絮一样化为尘土厮守(二分尘土),一分只能像入水落红一样付与流水相思。人生警句,铭心谨记。
原词:
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解词:
似花非花:此处指柳絮,也称杨花
惜:怜惜,关心,在意
从教:任由
抛家:抛离树枝
萦:萦绕,缠绕
又:再次
莺:一般指黄莺
恨:伤感,遗憾,感叹
落红:落花
缀:收拾
萍碎:指漂浮的花瓣似细碎的浮萍
春色:这里代指人生最美好的爱情生活
尘土:代指能够相守的爱情生活
流水:代指相思情
解译:
杨花是花还是不是花(似花还是非花),也没人在意,任由它自然凋落(也无人惜从教坠)。风吹杨花离开柳枝,坠落在路旁(抛家路旁),看到随风飘落的杨花却勾起我不尽的思量(思量却是),看似无情的杨花似乎有着绵绵情思(无情有思)。萦绕心头的愁绪折磨着我相思的柔肠(萦损柔肠),困乏酣睡中娇媚的睡眼,想要睁开却还紧闭(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里随风飘飞万里(梦随风万里),去寻找我心爱的郎君(寻郎去处),此时却被吵闹的黄莺再次唤起(又还被、莺呼起)。
心中并不怨恨杨花将要凋零落尽(不恨此花飞尽),只感叹西花园落花无数,难以收起(恨西园,落红难缀)。天亮时春雨已停(晓来雨过),地上的落花已找不到踪迹(遗踪何在)?只见落花洒满池塘好似浮萍细碎(一池萍碎)。如果把春色分作三分的话(春色三分),那么二分可以像路旁柳絮一样化为尘土厮守(二分尘土),一分只能像入水落红一样付与流水相思(一分流水)。由此细细看来那随风飘落的不再是无人理睬的杨花(细看来不是杨花),路旁的点点杨花恰似离别之人的眼泪(点点是、离人泪)。
词的上阕写柳絮,下阕写落红。词中“柳絮与落红”对比鲜明,人们对柳絮的态度是“似花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达的是一种漫不经心的蔑视。然而人们对落红的态度却是“晓来雨过,遗踪何在?”,表达的却是十分牵挂的关爱。
“柳絮与落红”的对比,也可以看做是生活与情思,现实与想往的写照。伴随我们的情思、想往常常是“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解译差异: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结合全文我认为作者用“春色”比作爱情生活,认为假如可以三分“爱情生活”的话,那么其中的二分可能像柳絮一样化为尘土相互厮守,而另外一分可能像落红一样化作流水缠绵相思。由此告诫人们要珍爱“春色”,善待现在。
“百度”对此句有各种解释,但几乎全部是字面意义上的三分法,没有解释其中的深层含义,即便在词面上也是如此,比如春色、尘土和流水。
一己之见,欢迎商榷。
7、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8、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又有何人能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他的词婉转,空灵,却也很豪放。奔腾的大江滚滚的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风流千古的人物,他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他说,千古风流人物即使身名惧灭,但江山在,江月长留,当举酒当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整整十年,唯有相思伴终生,可惜相思比梦长,望也望不到尽头……凄美的感慨,永明深处的是一份执着的感情。满腹的凄凉,唯有对千里之外的孤坟倾诉,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泪千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披一身蓑衣任海湖中度平生,等到老的时候,再回首来程风雨潇潇时的情景,早已不管它是风雨或是晴,只要飘摇一生,长夜漫漫也不会觉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暗中流年偷换。”流年似水,抓也抓不住,漫步在寂院中,时而可见稀疏流行度过银河,夜色已过,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是的,苏轼在感慨,年华似水,岁月如此轻易的逝去。因思秋风而感念流光飞逝的胀惋之情,无一显露。
“墙里秋千墙里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笑,便让墙外行人枉自多情,而徒加惆胀,不知这些“愁”是不是诗人的一番情操。
《水调歌头》、《蝶恋花》、《念奴娇》、《江城子》都是他留下的宝物,婉约清丽的词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无论怎样,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诗词家,谁又会忘得了……
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是苏轼《水龙吟》里的句子,意思是埋怨东风暗换了年华,春色飘零,都归了尘土和流水。
那时的苏轼,正谪居黄州。不知道黄州的模样,只是从地图上看出,黄州在湖北的东部,在长江中游的北岸,在大别山的南麓,亚热带湿润气候,诗里的“三分春色”说的是黄州暮春时候的情景。
也说的是洛阳早春的情景。
眼下的洛阳,虽然已过了雨水、惊蛰和春分,依旧燕子不回、柳絮不飞,依旧春草不绿、桃花不开,依旧东风不来、足音不响……心,是向晚的青石的街道,是紧掩的雕花的窗棂,是寂寞的小小的城。早春的洛阳,有风,但剪不出一树的绿叶;有雨,但浇不开满山的桃花;有雪,但唤不回远去的梅朵……只有乍起的风,吹起二分的尘土、吹皱一分的流水,更吹得人心里乱乱的。
10、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我不讲这首词的意境,不讲苏轼的意思,我只讲我自己读后的感受。
我喜欢那句“似花还似非花”,似又不似,我所读到的是分与合,诸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像太极一样,一分为二,但又相互包容着,没有全白也没有全黑。生活也就是这样,没有完全的是与非,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就像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得到的结果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虽苦却也不苦,虽乐却也不乐,只要看透、珍惜,那也就没有忧愁了。
我还喜欢那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人生也不过如此,只是人生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土!为什么呢?因为人死后都是讲究入土为安,这一分也就这样了,另外那两分,也就像流水一般流逝,阻不断的!
二分流水,哪二分呢?一分清澈一分浑浊!是要让清澈清了浑浊还是让浑浊浑了清澈?这便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抉择。
11、春风落处
是一幕幕姹紫嫣红
循着一缕风岚,心儿漫溢
恬然,生命再一次如此地钟灵毓秀
四月的天放肆地荡起无边的诗意
四月的春天里总能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听雨、品茗、酌酒、莳花、寻幽、抚琴……
趁春色至,相约山间一茶事,将春天的味道和色彩,浪漫和风雅,轻轻捧于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
尝春色袭人,品人生冷暖。
人老青山不老,春生草木丰融。况且茶生长于青山幽谷间,云雾缭绕,纳天地之精华,才造就茶的灵秀清雅与极致,为天涵地韵的灵物。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化于流水,有一茶在手,便可以尽揽春色,将春色三分让全身受用。”
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说道:“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那便选择这种即风尘又风雅的方式来给生活更加有色有味,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惟恐一日移去。
静坐品茗,观山看花,伴着丝竹之声,即入清幽雅净之境,一洗尘世喧嚣,与三两好友倾心一谈,是何等雅致。
山北诸涧,皆自西而东,独流香涧反道西行。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草木间席地而坐,品之辛而不辣,幽而清雅,芳香怡人,香显持久,香入水骨,柔柔绵绵的,甚是舒爽。
情到深处,不多言语,只闻茶香,天地之间无风无雨也无尘,会体会出一种散淡的润物情致,至清至洁。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畅然活在自己自由自在的心境里——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冷然俱清,鸟啼便欣然有会,花落便洒然有得。
12、浑浑噩噩熙熙攘攘匆匆,不觉困意,醒来午时多少分?迷糊窗外房檐滴雨涟涟,乍眼望去,细点珍珠遗少许。远山雾蒙蒙,水汽湮没半壁天。绿叶映残红,稳中显败。
季节更换如云烟过眼,没来得及考虑,袅袅已腾远处去。定睛一瞧,烟散散,无形状,随风逝。春纵在,也无堪今天、明天!
昨夜梦回,桃花影,夕阳红,有书相伴。哪一时?哪一刻?哪一处?哪一个人?背对夕阳,眼观两行字,静听花争艳。
桃花依旧在,落点点残红,几分归尘土,几分逐水流。惜往时相应争辉,而今化春泥,和无情,杳然无踪。
不是遥远也难及。逐水东流而去,除却桃花,便是那时,那时的点点记忆,几行春思。
叹时间,总不饶人。停留固非我所愿,躁进也非我所想。花开花落终有时,缘定缘非莫强求。春已去,留三分。尘土可待来年芳,逐水而去何所终?
午时所思午夜空,散乱随笔也难懂;留住心底一团乱,何梦何缘何时终?
夜深沉,雨纷纷,四处静寂可闻声,听雨。雨落无声,感其意,穷其蕴。
阴雨绵绵无绝期。春耶?非也!何时?我所无知。愁绪,无从说起;烦心,何苦来哉!
如此时,可入梦乡;无来由,空自守候。守至丑时多少分,梦不破,也难眠。眼皮已灌铅,心智却不肯。夜无声,我无言。
闭目,养神,逢春。春意浓浓。置身事外,独我,一人沉梦。梦中花,花开,花败。败时不由我,只随春风去。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