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庄灿煌
庄灿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0,700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游三坊七巷作》庄灿煌

(2018-11-05 07:18:59)
标签:

林觉民

严复

水榭戏台

三坊七巷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游三坊七巷作》   庄灿煌
   
      何地恢弘意万千?    三坊七巷见风烟。
     郎官郁郁曾寒士,    水榭声声不老泉。
     译匠病中思有恨,    杨桥月下语无眠。
     悠悠过客悠悠景,    只是传奇已黯然。
   
    注释: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恢弘:博大,宽宏。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志量恢弘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
     
     郎官:指郎官巷。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当时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郁郁:文采盛貌。唐 罗让 《梢云》诗:“梢梢含树彩,郁郁动霞文。”
     
     水榭:指水榭戏台。水榭戏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是衣锦坊内最大的孙氏宅院,清道光时成为郑姓官员的私家水榭戏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是衣锦坊内最大的孙氏宅院,清道光时成为郑姓官员的私家住宅。其将豪华、典雅的戏院建在家里,成为古福州城内的一景观,也是惟一的一座建在水上的戏台。
    戏台建于水池中,不仅表现豪华,更体现科学构思,池上清幽凉爽,而且有利于增强音响效果。戏台面积约30 平方米,四角形,中间隔着天井,与花厅相对。坐在花厅里放眼戏台,观众的视角与观赏的空间距离恰到好处。
    不老泉:矗立戏台的水池面积约60 平方米,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池水为地下涌泉,且清澈见底,常年不干,不仅能净化周边空气,还能与戏台的藻井形成环绕效果,把声音清晰地传到观众席。
     郎官郁郁曾寒士,水榭声声不老泉:寒士与水榭戏台的豪华有明显的对比、矛盾。

     译匠:翻译者。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 褚叔度 ,即请贤为译匠。”此处指严复。严复,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愈壄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思想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匠病中思有恨:1920年严复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严复故居: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杨桥月下语无眠:林觉民故居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杨桥路17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与妻书》中描写的情景:“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你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译匠病中思有恨,杨桥月下语无眠:这里又有个对比、矛盾。 严复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过客:可以指游客,也可以指映现在三坊七巷中的林则徐,沈葆帧,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郁达夫等历史文化名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