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17-12-13 11:38:04)
标签:

柳永

宋词排行榜

离愁

秋天

杂谈

分类: 宋词名句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1313430320,2311526728&fm=214&gp=0.jpg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 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 北宋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注:

  1、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凄切:凄凉急促。

  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 一作“沈沈”,深厚的样子。

  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今宵:今夜。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更:一作“待”。

http://img9.ph.126.net/z5pWDyTE8YMsMWITG2L8TQ==/2576340461849763059.jpg

  3、译文1: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译文2: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译文3:

   秋蝉声声哀婉凄切,傍晚在长亭送别,一场大雨刚刚停歇。在京城城门附近的帐幕里我们无心饮酒,难舍难分之际艄公催着要开船启程。我们紧拉着手泪眼相看,竟然说不出话只有哽咽。可怜我这一去千里烟波茫茫,暮霭沉沉的南天一片空阔。

   自古以来多情人就为离别伤感,更何况是在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今夜酒醒后船会行到何处》杨柳岸边,天挂残月。这一去怕是要终年不归,离开你任什么良辰美景都是虚设。唉,纵然有千万种似水柔情,又能向谁诉说呢。

   译文4:

   寒蝉一声声,多么凄厉悲切。面对长亭,在傍晚时分,阵雨刚刚停歇。都城门外饯别,心情黯淡,正依依不舍,船儿却催着出发。手儿相握,泪眼相望,竟说不出话,只是气结哽咽。想你越去越远,前途是千里烟波。晚暮沉重的云雾,笼罩着江南的天,这样空阔。

   多情人自古以来伤心离别,更受不了这冷落的清秋时节!今夜酒醒,人在何处?想必在那杨柳岸旁,晨风阵阵吹拂,天上一弯残月。这一去,又是一年,大概有多少良辰美景。从此便如同虚设。即便有万千种风光情意,又向谁诉说?

   译文5:

   清秋时节,寒蝉的叫声哀婉凄切。正当傍晚时分,长亭外一场急雨刚刚停歇。在这都门送别的酒宴上,我没有情绪,因为对你实在恋恋不舍。正当此时,那行船又鸣起了响笛,催促我登舟出发。你我紧拉着手流泪对视,千言万语竟无话可说,只一个劲儿的气堵喉咽。想到这样一分别,我即将到千里之外,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楚天辽阔。

   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就怕离别,更那堪又是这冷落的清秋时节。今天晚上只须醉酒沉睡,待醒来时,一定是天将拂晓,晨风吹拂,河堤上杨柳在微风中摇曳,远方的天空上挂着一弯残月。我这一次离开你,起码也要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多么好的良辰美景,都会形同虚设。因你我不在一起,纵然有千般风情万种蜜意,更向何人去诉说?

   译文6: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正对着日暮时分的长亭,一阵急雨刚刚停住。京都城外的饯别宴上我没有畅饮的心绪,正是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却催着出发。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望,竟无语哽咽。想到这回离去,千里烟波浩淼,傍晚云气沉沉,楚地天空辽阔无际。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会为离别而悲伤,更何况又逢着这清冷的秋季!今夜酒醒时我将身在何处?可能是那杨柳岸边,面对清寒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这一去定是许多年,即使遇到好时光、好风景,也不过是虚设。即便有千种风情,又同谁诉说呢?

   译文7:

   十里长亭,暮雨刚住。对饮于饯别席上,本来没有好情绪。耳边又听到凄切的蝉声,更增添愁思缕缕。正在依依留恋,开船的呼唤又无情地催促。我二人紧握着手,眼中噙着泪水,相顾抽泣,竟说不出话语!离去,离去!那烟波浩渺的广阔的江南水乡,我将在那里漂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伤离别之苦。又何况在萧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让人伤心。今夜告别京华,酒醒时将置身何处?想必船已靠岸,天边还挂着残月,清冽的晨风吹拂着柳树。今后年复一年,纵有美景良辰,也同虚设。即便有千种柔情蜜意,又能对谁倾诉?

   译文8: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甜甜蜜蜜切切绵绵,难得的真情,传奇般的故事。在那充满着污浊,虚伪,欺骗,残暴的社会里,莫要说柳永为舞女歌伎们写词写曲,他们就是热烈地拥抱,疯狂地相爱,也是崇高的,清洁的,灿烂的。要说这就是柳永的沉沦,那么,这种沉沦太美了,太精彩了。它足使天下那些在权势和金钱的床单上进行的男欢女爱黯然失色。

   “正人君子”们骂柳永沉沦,是因为柳永爱烟花巷。那么“正人君子”们真的就没有去过烟花巷吗?他们又是何等的德行,何等的禽兽。确实也有没去过烟花巷的正人君子。那么,他们在烟花巷之外就没有干过烟花巷的事吗?或者说,他们灵魂深处就没有对烟花巷的向往吗?有几个“正人君子”敢说不。

   是清是浊,是黑是白,问题不在事情的本身,关键是要看是谁所为。权势,是权势者的魔杖,它可指鹿为马,可化腐朽为神奇。它对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凭柳永的智慧和才华,完全可以为自己争得一些权势和名利。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开窍,偏偏背离权势而亲近下层的歌女舞伎。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http://att.kidblog.cn/xm/201407/28/2865953_1406515810p93e.jpg

   5、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

    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5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2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35名唱和次数排名第28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6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3名

http://img.qqzhi.com/upload/img_2_659297399D857263833_23.jpg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3661168460,3184600566&fm=214&gp=0.jpg

 6、他的一生,是一部爱与恨的传奇。

    他的一生,是一对梦与醒的矛盾。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伤痛和迷惑,有过多少彷徨和曲折?他给后世留下一段段千古名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他一生的际遇,更让后人不胜唏嘘,无尽叹息。

   柳永,字耆卿,北宋词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词当时传颂之广,可见一斑。他发扬了慢词长调这种词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反映底层市井生活、歌妓悲欢的作品,广为传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是诗词吟诵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多少名句,因悲秋而吟,由离别而生。但比之柳永此词,却难免黯然失色。悲秋、寒夜,冷雨、残月,离泪、伤情。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情景交融,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情真意切,淋漓尽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感动了多少人的眼泪,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柳永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仕途失意,满腔抱负,不得施展,落泊一生,放荡不羁。“文章憎命达”,在柳永的一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阐释。他的情感决定了他的文学成就,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和坎坷,注定了一生的伤痛和迷惑。

   “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仕途失意的柳永,情寄青楼,夜舞笙歌;烟花巷陌,偎红依翠。有人说,柳永或许不是一个最有才情的词人,但绝对是一个最有才情的嫖客。可是在纸醉金迷的背后,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的寂寞?是“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的麻醉?还是“皓齿善歌长袖舞。渐引入、醉乡深处”的解脱?

   历经尘世沧桑,看尽人间冷暖。纵观柳永一生,放纵却不放荡,沉没但不沉沦,失意却不失志,孤单却不孤独。才这是真柳永,真性情。

   柳永潦倒一生,死后家无余财,由歌妓合金而葬。下葬时,“满城歌妓皆至”。也许,这样的结局,才符合柳永的际遇,才不负柳永的性情。

   多少次经历离别,多少次期待重逢。每次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柳永的《雨霖铃》,反反复复,不能自己。

   喜欢柳永,不仅为他的词,更为他那传奇的一生。柳永已经远去,可他又是否知道,每逢落叶飘零的季节,又有多少人依然惦记着他笔下的离别,感伤他流离失所的一生,怀念那千年以前的寂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代的词,柳永写得最俗,这样的俗不是俗气,而是通晓人意,不拘平仄,上下阕,一百零三字,每一个字让人读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是俗世中的闲愁,长旅中的顾盼,不似唐玄宗入蜀遇到霖雨之日,听到栈道铃声低低的思慕,柳永笔下有着更开阔的人生感悟。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创始人,这个浪迹江湖、街头、村野、酒馆的白衣卿相,他的独立精神以及艺术想象力、意识都是绝佳的。对于这个白衣卿相而言,白色,是一种难于拒绝的色彩。因为白色能让他与浑浊的空气,心机隔离开来,在让人窒息与悲观的时代,有一种心气可以支撑着生活。不是白衣胜雪,却是标明了一种洁净,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气质。

   混迹烟花巷陌,入仕之后又受尽排挤、贬谪,一个词人所能经历的都可以在他的词句中找到相应的情感。他对生活的阅历,对世情的理解,注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词人。偶尔谋得仕途坎坷的小官职,他弃之如履。他的精神气质是宋代风流才子难于模仿的,这样的词人,怎会穿上官袍,带上乌纱,蜷缩在朝堂依靠流言、奸计谋生呢?

   北宋的著名词人之中,柳永的慢词是尤为耐人寻味的。这慢词就像是寒蝉的噤声,有着凄凉的韵意。雨后的汴京城门外,酒刚刚开始饮,心头却被堵住了似的,不得开怀。这种离愁和不舍,被柳永描写得十分生动,层次展开对送别之景的描写,就像画面一样铺开。黄昏的时候,雨停住了,握着酒杯的手也僵住了,柳永在一词一句之间,将这个场景渲染得十分逼真,仿佛读者也是这把酒相送的一个宾客。

   在柳永的词境里,雨,黄昏,寒蝉,长亭,都是与人物汇融在一起的。这样的惜别,在汴京的城外,又恰好是雨后长亭,杯盏送客,无语凝噎就是顺着这个情境生出的一种自然情绪和氛围了。这样的填词手法,是尤其贴近人心的。它似乎就是日常柴米,雨后相送,无心赠饮,但将这常见的送别之情,写得让人心生万般留恋,确是柳永才能有的笔法。这样的词不仅讲究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也注重填词的轻巧、自然、不晦涩、不缠绵,却自有动人之处。

   柳永的词,是可以一边吃酒一边吟读的,这个词人的善心与理想气质不是在书卷中可以悟透的。

   辗转于宋代的烟花柳巷,青楼酒肆,一个词人的身影竟是如此的吸引人来探寻。他的知己不在朝堂,不在江湖,而在这繁华闹市红袖添香的女子,往来的民间艺人,辛劳勤恳的农夫之中。他最接近凡人,也最靠近传奇。宋代的酒肆,青红阁楼,民居闹巷,他潦倒穷困,却有百千红粉知己,在乡野村落,他游落江山,黄昏之时,遇到的每一个农夫都与他是莫逆之交。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柳永才获得进士之名,他一生似乎都在烟花之巷中唱和填词。叶梦得《避暑录话》里说“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这无疑是对柳永创制慢词,以及在词境开拓方面的肯定。以明清诗词作者的趣味,相比读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样的句子,对人生的浮名,事功会有更细腻,圆润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词是能唱到人心里去的,半生的潦倒,半生的坎坷,这俗也俗得有几分悲,这缠绵也缠绵得有几分伤。

   据《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词之美,在于其雅俗共赏,不滞涩,圆润自然,上阕写离别愁绪“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亦有一种天高云淡的蕴含之美。词境即使是写送别宴饮,也是极其开阔的。暮霭沉沉,楚天浩渺,并不局限在个人情绪的挥洒,这就是柳词艺术手法高妙之处。也许正因为如此,柳词才能传到更遥远的西夏,传到汴京之外的世界。从市井之地到江湖之远,都有这样的情词被传唱。后人说柳永的词是“俗不伤雅,雅不避俗”,大约说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样的句子。柳永的词通俗化、口语化、市井化的色彩并不失于鄙薄、俚俗之语,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产生共鸣。柳词在汴京,或者西夏,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整个北宋的茶馆、客舍、酒楼都是可以寻得到的。

   杨柳岸,残月,这样本来稀松平常的意象,到了这下阕,都沾染了泪水,感慨良辰美景不在,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境至此,俗雅之争倒是其次的了。在这些词里你可以读到的是完整的人生,它包含了离散,羁旅,情爱,纵使有缠绵,苦楚,也是人生漫长旅途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点柳永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中称“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这是指柳永的神情之笔,也只有这不避俗雅的白衣卿相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仕途的失意,痴情的离散,心酸的唱和,这样的题材出现在北宋士子的笔下,也只有柳永写得最感伤。从上阕的“寒蝉”凄凉的寓意到词篇末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颇有一种凄凄惨惨的冷清。

    但是,试问,天地茫茫之间,如果能看遍世间百媚千红,不知酒醒何处,那又有何妨?也许真的就像宋仁宗当年批阅科卷,看到柳永的文章那一声酸酸的“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至于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我们,只须记得这个穿白衣的宋代书生,他是一个传奇。

http://www.bjwzfd.com/upload/img/8NCFhIBMl4Sw3hfPpivZPZTmLpQXuOsfrHBuGWQfUkxUQYnzY1QsC1eUJJjI7CP-L/LYEQaSkMdkV1x5xD9oU8Ikoy0.jpg

   8、往往,古今文人抒情,描白者,委实极微。大部分,总是要借助那些看似无情的,或花草树木,或鸟兽虫鱼。于是便有了“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惋惜,于是便有了“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惨粉花钿重”的无奈,于是便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哀婉。

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05925811,699909766&fm=27&gp=0.jpg

   9、跨着步子,望着离我好近的月亮,思念把它腐蚀的斑斑驳驳。在这个路口等你,好想你能梦幻一般的也和我一样出现。

   可是,又有谁像我一样的哀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这冷落清秋节?痴情人不少,可谁又像我这般的优柔断肠?失意的人这么多,为何独我如此心伤?因为你,我也开始学着古人写着悲伤的诗词。

   那些你早已抛之脑后的誓言,每一句都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我爱的好用心,你却说花花世界不必当真。

   放手的越晚,伤的越重。最后释怀的人,谁不是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可笑的自己,竟然跳不出一段泡沫一般的回忆。

   美丽的烟花,满怀着激动的飞到高空,如愿的绽放比花朵还要美丽的瞬间。突然明白了,这怎么不似世间的爱情,那一刻的灿烂,终究会弥补一生的黑暗。看开的我,光着脚丫,站在大理石的窗台上,望着外面的烟火,苦苦的笑着。

   任由寒意,从脚侵袭到大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0、“嗅不到柔媚的馨香,看不到鲜艳的张扬,北风卷起凝冻的冰粒,阵阵的凄楚,凛冽与原野之上。那山,一道道的颓废,那水,一层层的凝霜。那叶,一片片的斑驳,那雁,一声声的哀怅。”

   秋天的深刻,如若浓烈的腐液侵蚀着每一个角落,绝情地挥霍掉了原本的明媚和轻柔。与其说在感官上改变着图画中的色彩,不如说像刀割一样刺痛了心中的情善。沉重积压着沉重,在时光的节点上任由思想缴械,是谁给予了我们落寞季节的无助。

   先前的繁华,在一夜间荡然无存,断壁残垣的荒芜,心归何往。

   于是,有了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悯。于是,有了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哀婉。于是,有了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放。于是,有了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

   依偎与心情中的等待,只有文字的温暖。只怕别人不懂,拼命地挣扎,拼命地消耗,在只言片语中陈诉,在寒风凛冽中体会。

   季节侵蚀了风景,风景侵蚀了心情,心情侵蚀了文字。

   “欲执笔,蘸红尘,谁与共斜阳。景为情止,情依何傍。满目萧瑟,不见知音与,孓然自恋,赴一场颠沛流离的跌宕。暮秋,落入窠臼的仪式,暮秋,皈依堕落的时光。”

http://i2.hdslb.com/video/5e/5e033665f85a2889525a33cce059644b.jpg

   11、风是凄凉,雨是冰冷的,遥望月寒星疏,这一夜,落花拂过我的忧伤,一抹清瘦,含泪任飘零。

   夜未眠,提笔,本想写些什么,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只见,泪水打湿了一张又一张的素笺,肠断了,心碎了,唯有把所有的苦楚埋于心底,葬于红尘之中,道不出,写不尽。

   自离开的那刻,便明白,此刻。彼此有说不出的伤心与无奈,可是,伤心不是为离别,而是,再相逢,却是遥遥无期,想到此处,深深刺痛了,叹道,人生若是永如初见该多好。

   无奈,伤怀,不舍与恨,此时心里五味杂陈,难道你我缘分真的尽了吗?依窗向月,轻问,若干年后,你是否还记得,你的世界我曾走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情愈深悲伤愈深。

   生离与死别是不一样的,生离总还存了些许希望,死别,便斩断了对世间的一点一点的念想,万事皆空了。

   怎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人生之中,必经过程,谁都没有办法逃避或是改变。

   微笑吧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339635844,1427789898&fm=214&gp=0.jpg

  12、叶,落了,带着对大地深深的情意,飘飘然,欣欣然,吻别母亲圣洁的胴体。

   秋,来了,和着沉甸甸的多感时刻,款款地,爽爽地,催出一派喜悦的脸庞。

   俗语言:“一叶知秋”。我却不以为然,叶落亦非秋日专有。叶子的离去,是对风的追求与向往。要不,怎会有风起时,漫天如蝶儿般的翻飞了。叶子的离去,亦或是对大地的追随与报恩。你瞧,翻飞的落叶终是归于那黑土之中。它们的离去、结合,是上苍善意的安排,和谐而淡定。

   轻轻地放下沉重的步履,沐着晚秋柔和的日头,真是不忍心踩上那极其精致却又显得满目沧夷的黄叶。它们是秋的使者,是精灵。它们静悄悄置身于此,莫不是精彩风舞后的小憩了。路旁,石椅上那和颜悦色的交谈,银丝满满的笑,爽朗而轻巧,他们是幸福的,安逸的。秋叶飘舞的季节,着实令人清美着、丰实着、或是忧乐着。如不是,柳大官人怎会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了。古往今来,秋真是多感之时节也。

   叶,终有一天要落的,离开曾令它英姿勃发的炎炎夏日,更要离别剑指苍天般博大的怀抱而去。这是落叶对根的情意,这是落叶对大地母亲那如丝、如幻、如春雨般,细细密密,却也斩不断的一份绵绵情思。

   俯看有如婴儿熟睡般安宁的秋叶,我不敢喧哗,生怕惊醒了它们。驻足斑斑落叶点缀的小道,举目四望,成熟是这个季节唯一的标志。喜悦的气息已悄然布满了乡村与城镇。

   秋之叶,漫空飞舞。

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001509166,1553870156&fm=27&gp=0.jpg

   13、时令刚过立秋,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退,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等过了处暑,天气真的凉了,诚所谓“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秋胡为而来。

    一篇《秋声赋》揭开秋的序幕,秋似乎带着衰退的的迹象。宋.楚玉《九辨》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其草木摇落为霜,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中国的文人,尤其是诗人,对于秋带着颓废的色彩。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多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秋意,人意扑朔迷离,缠绵悱恻。试想:面对秋色变化,片片秋叶坠地,连天的衰草,凛冽的秋风,草木无情,有意飘零,人岂能不感触于怀?动之以情。我窃以为中国的诗人或浪漫亦或凄婉,登高做赋,对酒当歌,赠诗饯别,或遭贬谪,沦落天涯,离怀愁绪,点点滴滴酒入愁肠化作千丝万缕的感触奔涌而来,赋予秋特别的伤感,形成蔚为壮观的悲秋曲。我甚至想,不单是诗人,就是关在牢狱的囚犯,到了秋天,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面对着满目苍夷的秋色、秋声,怎能没有深沉悠远的感触?

    四季之中,我最爱秋。春过于明媚娇艳,夏过于炎烈逼人,冬过于凛冽萧条,唯之于秋,皎月正圆,鱼虾肥嫩,橙黄橘绿,丹桂飘香,秋菊正开,寒潭映月,秋月青苔。难怪林肯这么说,“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甚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齐,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郁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短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秋之宏大的恩赐。”郁达夫曾在《古都的秋》里赞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划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澄澈,偶尔飘过残云,像是垂玉欲滴,忽而一阵阵凉风,遽尔吹散,天空顿时明净,时而阵阵秋雁鸣叫着划破长空,皓首仰望,它们矫健的身影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子,愈飞愈远,成一点点,最后消失在云的边际,而对着这秋风秋雁,怎不令人意兴惴飞,酣畅淋漓。

    秋天的空气总是那么清爽,清爽入骨,万物肃穆饱满成熟,如果春如落地的小娃娃,夏如妖冶露骨的女人,则秋是一位丰腴待嫁的姑娘。看,红的枫,紫的栎,墨绿的松、杉树,还有黄橙橙的玉米,紫玛瑙色的葡萄;挺,十里荷塘传来如织的蛙鸣,还有躲在槐树下嘶鸣的秋蝉;闻,那秋葡萄醇烈的馥香,还有茱萸花的芳泽,不必提那北疆的柿子林,山丹的枣,紫石街的香梨,更不必提香山寺的红叶,钱塘江的秋潮,二十四桥的明月。比起春夏来,秋给予人的不仅安静成熟沉着而且色彩斑斓,是一年中最好也没有的黄金日子,正如苏东坡《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正是这丰满成熟而又色彩斑斓丹青如花的秋天。

   《诗经》里说,“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春之易逝,譬如容颜易老,每到春来,惆怅咨嗟,一首古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梢,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子伤春,幽情可解。而男子悲秋,只说男子若冠,面对着秋之成熟将获的季节,事业无成,不甚悲从中来。事业着,无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怀此远大抱负者,多矣!可实现者却又寥若星辰。曹孟德叹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男子悲秋,豪情感人!依我看,女子不必伤春,男子亦不必悲秋,应知春秋代序,轮流更替,生命的由生到死,物类的衰荣生杀,这是大自然的原则。人生是在路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而秋给予人的是警示鞭策。青年、壮年大成令人垂羡,大器晚成亦未必不风流。只是路漫漫修远,须我辈上下求索。

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78588085,2248269677&fm=27&gp=0.jpg

   14、又一个落叶缤纷的深秋,瑟瑟的秋风吹得心和枯萎的枝条一起的颤抖。我轻轻的打个寒战,不小心便落了一地的愁思。昏黄的灯光照着墙上的孤影,窗帘沙沙作响。远处传来一阵的鞭炮声,不知何人今夜洞房花烛。寂寞将我的心笼罩的严严实实,就像一层厚重的铠甲将我全身披挂,也许只有在这无人的夜里我才会露出一点点的脆弱。

   找出一根残烛轻轻地点燃,关掉电灯,坐在桌前静静的凝望,柔柔的烛火透出点点的温暖,我的心如同漂泊了许久的小舟,找到一个暂避风浪的小港。些许的安宁给了我昙花般的幸福。我咀嚼着这凄风冷月里的寂寞,寻了酒杯,倒上半盏烈酒,小酌一口,舌尖便火辣辣的。今夜也许便是我与过去分别的日子,想起你的心痛也便会淡了吧。每次意外的相见,都是我伤口上的盐巴,爱的心痛,恨得深刻,情也便痴了。《古兰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一个有生之物都必将尝到死的滋味。生也好,死也罢,生命的开始本就是死亡前的一场艳舞,有人舞的潇洒,有人舞的美丽,而我只不过是舞的寂寞。

   饮一杯苦涩,唱一首老歌,醉后痴迷的双眼也许便会看到你的招手。早已习惯了等待,阳台上的那盏小灯终究是照不进你的心的。早已经习惯了守候,哪怕守候的是一段不会开花的结果。早已经习惯了寂寞,每日我身穿寂寞辗转在拥挤的人群。花已落,满目秋色,我心皆是寂寞。

   如果以后生命中余下的只有寂寞,不知是否我能淡然一笑。“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梧桐叶落,风吹的是那迟暮的年华,渐老的秋色。寂寞的海里,我寂寞的游着,沧海桑田几经轮替,谁人又知,我何时才能游进你的心里。

   举杯,对着摇曳的烛火轻叹,即是无缘又何苦相逢,即使无意又何苦招惹。便是秋风吹过,那一池的春水又怎能不皱?饮尽,对着寂寞与你道别,既是爱了便没有遗憾,既是走了便忘却那染尘的伤痛。便是花落万千,可怎奈流水无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啊......

http://zj.sh1188.com/files/2011-12/201112042011411515.jpg

   15、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西落的太阳,斜射出艳红的霞光,洒向弥漫着湿气的土地,格外妖娆。雨后初霁的傍晚,空气微微沁凉,借着那缕霞光,信步而入一处生态公园。

   沿着河畔,赏得满园春光散尽。路过一座石桥,凭栏而望,河畔两岸满树黄花飘零,落花铺满河面。雨后河水暴涨,落花随着湍急的流水,散的支离破碎。望着满河凋零的落花,不禁黯然神伤,过往愁绪,涌上心头。

   红尘途中,有幸,你我相遇同一渡口;不幸,你我上了不同渡轮。有心恋你,你却无意停留。你往北,我往南。天南地北,各自为安。

   阳春三月,为你写下的文字,不料,却成了一曲离歌。你无心欣赏这纸素笺,更无情的谢绝这片痴情。一段有心的恋曲,却成了一曲无言的结局。或许,一开始就是个错,是我太不懂你的心,更不该把爱情当文字。

   倘若三月是花开的季节,那么四月便是花落的季节。贪恋花开枝头的美,却不愿看到花落满地的伤。花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其实,谁人又懂,只有当花儿离开枝桠,才有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随风飘落的瞬间,才有落花自由的选择,才是花儿最美的归宿。或许,美好的过程总是短暂的,落花宁可选择了流水的柔,也不愿接受土地的硬。但流水却不愿贪恋落花的美,也不会怜悯落花的伤。

   多情总被无情恼。或许,流水不想落花沉的太深,所以选择逃避,而落花多情,一味的随波逐流,终究还是弄的遍体鳞伤,支离破碎,最终还是被流水无情淹葬。既然忍心离去,何必悄无声息。你的无言,叫我情何以堪;你的无情,让我肝肠寸断。落花有意随流水,怎奈,流水无情葬落花。

   原本以为,你就是我今生遇上的缘。却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走到了尽头,还以为彼此仍然拥有,其实,早已感觉这一切已经结束,只是不愿承认罢了。没有离别的分手,没有言语的祝语,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结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句话:你若有情,我必有意;你若有心,我必倾其全心;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只是,这一切都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罢了。倘若不在乎,再多的誓言也是一场空;倘若在乎,哪怕是一个微笑也会胜过任何千言万语,哪怕一个拥抱也会胜过任何海誓山盟。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明刚过,秋天还远,可心已凉似深秋。风不为花香而怜,鸟不为花残而悲。你既然已经选择离去,何必还要顾及我的感受,走的悄无声息,走的不明不白,连一声珍重都不曾留下,连一句祝福都不曾送出。或许,保持沉默,是你给的最好答案;或许,选择无言,是你给的最后祝福。

   每当落花时节,总逢春。春来时,我在人群中看到你;春别时,我看到你在人群中。漫漫人生路,相遇即是缘分。虽然缘分太浅,但刻骨铭心。你若无心爱恋,可以选择离去。感情是不能勉强的,爱情没有谁对谁错。尊重你的选择,接受你的离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红尘阡陌,静候这季花开花落。如今,花期已过,你无言离去,独留我痴恋红尘。尘世依然,尘缘已了,未能看透红尘,只待情缘再续。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倘若还有如果,若干年后,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彼此心里还有对方,我们再重新来过。

   “如果真有再见那天,求求你不要泪流满面,你知道我会哭,我会忍不住,我会紧紧的把你抱住,如果也有寂寞那天,就一起想想我们从前,不管再多天,不管再多年,回忆永远是我给你最真的礼物。”一曲《分手那天》,唱出了心中的离愁思绪。就让这首歌结束了我们短暂的相遇,画上了我们无言的句点。

   回首向来落花流水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