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随天去秋无际

(2019-10-17 07:52:18)
标签:

辛弃疾

宋词排行榜

清秋

杂谈

分类: 宋词名句
     水随天去秋无际

  【译文】 江水直奔天边而去,漫漫秋色无边无际。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

   注: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注释:

   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玉簪螺髻:比喻山。

  断鸿:失群孤雁。

  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吴钩:佩剑。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求田联问舍:买地置屋。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岁月流逝。风雨:喻国事的艰难。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言语》。桓温北征,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倩:请。红巾翠袖:指美人。揾(wèn):擦试。 

     3、译文1: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2:

    南方的天空弥漫着清冷的秋气,江水流向天边,无边无际。遥望远山,就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在诉说着愁苦和怨恨。落日时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抚着宝刀,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的美味,秋风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想学许汜,买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般逝去,树木尚忧风愁雨,更何况人?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帮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3:

    楚地的天空,处处弥散着秋日的清爽,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有的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 

    不要象张季鹰一样只是因为秋天鲈鱼鲜美正好品尝,便匆匆回乡?也不要像许汜一样,不思进取而只顾着买田置屋,象你们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华似水,树都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是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手持红巾的歌妓,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4: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译文5: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译文6:
    楚地晴空千里,处处弥漫着一派清秋的景象,滔滔的江河水随着浓烈的秋色流向远方,高远的天空愈加显得辽阔无边。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象美女头上的玉簪,有的象美女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优美的景色,也只能引起人们的忧愁和愤恨。夕阳斜照着楼头,空中传来失群孤雁的哀鸣声,在这恼人的时刻,我这流落江南的游子,悄然的伫立在赏心亭上了望。解下腰中佩带的宝刀吴钩看了又看,徒然激愤地拍打着栏干,可是没有人能领会此时我登临赏心亭的心情。
     不要说家乡的鲈鱼切碎煮熟是何等的味美,眼下秋风吹遍大地,我们这些留滞他乡的张季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如果像许汜那样只想买田置屋,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恐怕要自惭形秽,羞于看见才气横溢抱负远大的刘备。我所痛惜的是年华如流水般地逝去,收复失地的事业一直受到风风雨雨的摧残,当年的小树已长大成材,随着年岁的增长,如再闲置,恐怕再也无力为国家效命疆场了。请谁,唤来身穿艳丽服装的美女,让她们拿着红巾,揩拭英雄因内心痛楚而流下的眼泪?
    译文7:
    登上赏心亭仰望远眺,清秋寥廓楚天千里,奔腾的长江向天际流去,无边的秋色苍凉空寂。纵目远眺秀峰妖娆,或如美人玉簪如美人发髻。锦绣的山川,触发我无限仇恨,更兼楼头夕阳残照孤雁声凄厉。江南游子看吴钩心驰疆场披坚执锐,拍击栏杆悲愤难抑,登临赏景愤激慷慨,可有谁能理会我登亭的心情。
    不要说鲈鱼的家乡美味吧,尽管时值肃秋,张翰可曾回家?若像许汜只顾置办房产田地,当羞见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流逝报国无门,风雨飘摇增人忧虑。悲痛泪淋,知音难求,心中痛苦无人安慰,只好唤歌女来擦去英雄泪。 

    4、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的父亲早亡,祖父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辛弃疾也亲身体会到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二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不久,金主完颜亮因战败而死于内乱,辛弃疾建议耿京抓住时机与南宋朝廷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打击。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辛弃疾渡江联络。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天平军承务郎。

   可是,辛弃疾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复命时,却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咬碎钢牙,他手持利剑,率五十骑敢死队,杀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然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在短时间内就消融了人们心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苟安,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率部渡江归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装,义军官兵像流民一样被散置在各州县。辛弃疾也饱受猜忌和排挤,辗转各地担任着一些闲职,始终得不到重用。

   辛弃疾胸怀大志,渴望归宋后,能一展宏图,不料虎入平川,大业难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愤之中。但他豪气不减,始终想着抗金,想着收复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闷的时刻,在抒写孤独与悲哀,抒写痛苦与眼泪时,他仍以英雄自许。这种奋发的精神,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永远地在稼轩词中闪耀。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写了《九议》,进一步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可惜朝廷对他的这些真知灼见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弃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盗,是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虽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挥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对深受金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高歌。然而朝廷始终让他担任着一些闲职,将他从江西调到湖北,期间还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让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抗金北伐的机会。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辛弃疾痛苦万分,失望郁闷,在同僚置酒饯行之际,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摸鱼儿》。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处,辛弃疾总能有所作为。来到湖南后,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离开湖南,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旱灾,粮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就地问斩。他还紧急从外地买入粮食,救济灾民,一个月内就稳定了粮价。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些行为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说他“奸贪凶暴”、“惟嗜杀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连闲职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过了十年恬静自然的隐居生活。

    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的心灵得到慰藉,他舔干伤口,取号“稼轩居士”,学习陶渊明寄情田园,留恋山水。

    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公元1203年,韩侂胄做了宰相。这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韩侂胄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弃疾这面旗帜,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辛弃疾又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处在抗金前线,历史上是无数英雄建功立业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统率东吴大军,在此坐镇。他不畏强敌,战斗不息,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连一代袅雄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衷赞叹。

   然而,当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孙权这样霸气十足的英雄,镇江一带的防务接近荒废。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京口(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俯瞰长江,借古讽今,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虽然力主抗金,但主张的是有策略的进攻,他筹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报,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履次向韩侂胄提出建议,希望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韩侂胄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小人,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韩侂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侂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侂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侂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铅山故居高呼“杀贼!杀贼……”,含恨而终。

    辛弃疾在词中不仅大量地使用民间口语,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叹词、助词等,更高的是,他凌空抓取古代的人事、典籍、诗文来随意使用,稍加剪削而别出境界,将用典的库房变成了诗词的原野。他不但改造了“书袋”,改造了语言,还把宋词的内容也大大地改造了。现在,我们远远看去,他的语言在将近1000年前,就已经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远远地在历史中奔腾耸峙,颇有不可一世的霸道劲儿。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5、辛弃疾是南宋历史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二十二岁的他就聚集了两千义军在沦陷区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杀敌卫家。他曾经率领五十多人偷袭敌军万人大营,将出卖起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生擒,带回建康审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辛弃疾也是南宋历史上最憋屈的战士,他历经千险南归建康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为的是能够率领军队洗雪民族的耻辱,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他“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真情告白,统治者早已听得厌倦了,他用火热的心蘸着殷红的血写就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一篇篇抗金北伐的建议被统治者当作了擦屁股纸,他的才华被统治者用来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竟然成了千万名南宋小朝廷的公务员。

    苍鹰一旦被关进铁笼子里,即使它不愿屈服,它的空间也只有那方寸之地,它不断的撞击铁笼子,留给它的也只有累累伤痕,它也只能发出几声悲壮的哀鸣以抒胸中的愤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苍鹰已被折断了双翼,无奈的仰望着蓝天,天上没有一只飞鸟的影子,蓝得空洞,蓝得寂寞,蓝得苍凉,江水无声的流向远方,却带不走蓝天的空洞、寂寞与苍凉,只带走了苍鹰那一颗滚烫的泪珠……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那美丽河山宛若二八少女,青春娇羞,楚楚动人,如今她们却被敌人蹂躏践踏。这是民族的耻辱,这是男人的耻辱!多想立刻拔剑出鞘血刃敌虏,多想纵马驰骋洗雪耻辱,可是自己犹如被关进铁笼子的苍鹰,只能把耻辱暗自咀嚼,把愤怒压抑在心头。试问,世间还有比这更憋屈的事吗?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这硕大的夕阳不正是王朝低下的头颅吗?王朝的光芒万丈如今变成了一抹羞红,不久这一抹羞红也将隐没在无边的夜色中。孤鸿在暮色里哀鸣,那一声声凄厉的鸣叫如一枚枚锋利的箭镞射向词人正在流血的心头,自己羁留江南,无所作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故乡的人民遭受着敌人的蹂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腰间的佩刀发出低沉的怒吼,它渴望立刻和主人一起奔赴战场,用敌人的血来祭奠无辜的魂灵,用敌人的血来洗尽民族的耻辱!如今是谁让这杀敌的锐器变成了无用的装饰?在一个不知道羞耻为何物的时代,即使把栏杆拍断,又有谁会理解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呢?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张翰“莼鲈之思”令人羡慕,词人何尝留恋这窝囊憋屈的小官呢?他何尝不想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可如今这鸟儿也无法飞回去了,敌人正在那里张网以待,况且自己已经了笼中的鸟儿,早已没有了行动的自由。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怎么学许汜做个没有志向、没有气节、没有尊严的财主呢?别说刘备这样的英雄瞧不起,就是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男人活在天地间,不能只为自己活得滋润,他要担负男人的责任,在民族危亡的时候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民族的尊严!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虽有心杀敌,却无法战斗,生命在这一地鸡毛的琐屑中消磨,杀敌的利器也被岁月锈蚀得斑斑驳驳。风雨飘摇的祖国啊,何日才能重整山河,何时才能洗尽耻辱?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英雄的眼泪是寂寞的,孤独的,那青春的少女又怎能懂得英雄的悲哀呢?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13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1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8名唱和次数排名第46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第7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40名

6、辛稼轩曾有长短句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年前猝然与此句子相逢,我眼前陡然开阔,胸膺内湿气加重,许多俗世的涓尘纷纷然失了踪影,文字和意境的美带来精神的快感。若细论起这一句的妙处,“水随天去”四字无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的确,“水”总是令我们遐想联翩,从一滴借助岁月的砥砺而穿石成孔的水珠,到汇就江河的涓涓细流,到浩淼无边肆意涌动的汪洋巨涛,它们的存在总是与执著不懈、坚着积累、渊深伟大等人类探索奋斗的品德交织在一起。

     7、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望无际的芦苇摇曳满湖金黄。八百里洞庭烟波澹荡摇空碧,叶叶扁舟弄斜阳。1000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使岳阳楼苍老,日登层楼,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夜上层楼,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8、“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读到这里时,我的思绪飘到了充满战争阴霾的阿富汗,天空下一片凄凉的景象:阿富汗的难民菜青的脸上笼罩着饥饿、哀伤、愤恨、无奈的表情。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水随天去秋无际”呀!本是一片美好的山河,一经战争的摧残,便成了断壁残垣,妻离子散,不堪回首──“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正是阿富汗真实的写照。多少难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他们为了逃难而远离家乡,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可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他们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细细的品尝佳肴美食吗?而结尾我想把它改为“倩何人唤取,英雄安南,拭难民泪”?

    

     10、我知道,不是秋天,只是突然想起了这句诗“水随天去秋无际”。

    喜欢一句歌唱,好想再回到从前。是不是只是因为已经不能回头,所以,如此固执地听,写,想要表达一些情绪。

  喜欢一段话:也许,真正的完满不是无忧无虑,平平安安。而是体验,是成长,是受伤,就像最完美的爱情不是在最美的那一刻遇上那个他。而是为了那个他,要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所以,当她离开的时候,记得告诉她,你可以的。因为她的爱,她爱的余温,你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你。在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也记得告诉你的朋友们,你的青春已经结果,尽管他们都不在你身边。

  离开的时候,我说曲终人散,是啊,散去了,都散去了,连萦绕在我们周围的分别最初的想念也在慢慢散去。

  一起走过的日子,今生不再。

    11、水随天去秋无际,非常豪迈。特别波澜壮阔的样子。然而在辛词里,却是为了衬托他的悲壮的情怀。

   也不尽然,在6月28号这一天,我和儿来到江边,他那天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涯,终于毕业了。父子都很高兴。沉寂了一冬的江水终得恣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有点“水随天去江无际”的感觉。想着这段时间里不再催他起早,不再为他的作业唠叨,不再因为他晚归而张望,心中一松竟如流水。他的六年终于成为记忆。

    明天,明天,仍是清新的一天。因为我深信,太阳不会失信,季节也不会爽约。  

    窗外。雨后月色如水,彩云几缕,静静地,与此刻的我相伴。

  12、洪流滚滚;一群时代的弄潮儿在那波峰浪谷中摸爬滚打;水随天去秋无际,他们都按照各自的人生哲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辛弃疾词名句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辛弃疾    《鹧鸪天》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二)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辛弃疾    《鹧鸪灭》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二)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二)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辛弃疾  《贺新郎》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辛弃疾  《满江红》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  《贺新郎》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辛弃疾  《贺新郎》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  《贺新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辛弃疾  《临江仙·探梅》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二)      辛弃疾  《临江仙·探梅》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一丘一壑也风流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二)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  《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二)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二)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辛弃疾  《祝英台令·晚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菩萨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二)   辛弃疾   《菩萨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三)     辛弃疾   《菩萨蛮》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菩萨蛮》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水龙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   《水龙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   《水龙吟》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辛弃疾    《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  《摸鱼儿》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   《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永遇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