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随天去秋无际
【译文】
江水直奔天边而去,漫漫秋色无边无际。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
注: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注释:
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玉簪螺髻:比喻山。
断鸿:失群孤雁。
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吴钩:佩剑。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求田联问舍:买地置屋。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岁月流逝。风雨:喻国事的艰难。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言语》。桓温北征,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倩:请。红巾翠袖:指美人。揾(wèn):擦试。
3、译文1: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2:
南方的天空弥漫着清冷的秋气,江水流向天边,无边无际。遥望远山,就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在诉说着愁苦和怨恨。落日时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抚着宝刀,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的美味,秋风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想学许汜,买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般逝去,树木尚忧风愁雨,更何况人?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帮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3:
楚地的天空,处处弥散着秋日的清爽,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有的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
不要象张季鹰一样只是因为秋天鲈鱼鲜美正好品尝,便匆匆回乡?也不要像许汜一样,不思进取而只顾着买田置屋,象你们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华似水,树都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是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手持红巾的歌妓,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4: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译文5: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译文6:
楚地晴空千里,处处弥漫着一派清秋的景象,滔滔的江河水随着浓烈的秋色流向远方,高远的天空愈加显得辽阔无边。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象美女头上的玉簪,有的象美女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优美的景色,也只能引起人们的忧愁和愤恨。夕阳斜照着楼头,空中传来失群孤雁的哀鸣声,在这恼人的时刻,我这流落江南的游子,悄然的伫立在赏心亭上了望。解下腰中佩带的宝刀吴钩看了又看,徒然激愤地拍打着栏干,可是没有人能领会此时我登临赏心亭的心情。
不要说家乡的鲈鱼切碎煮熟是何等的味美,眼下秋风吹遍大地,我们这些留滞他乡的张季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如果像许汜那样只想买田置屋,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恐怕要自惭形秽,羞于看见才气横溢抱负远大的刘备。我所痛惜的是年华如流水般地逝去,收复失地的事业一直受到风风雨雨的摧残,当年的小树已长大成材,随着年岁的增长,如再闲置,恐怕再也无力为国家效命疆场了。请谁,唤来身穿艳丽服装的美女,让她们拿着红巾,揩拭英雄因内心痛楚而流下的眼泪?
译文7:
登上赏心亭仰望远眺,清秋寥廓楚天千里,奔腾的长江向天际流去,无边的秋色苍凉空寂。纵目远眺秀峰妖娆,或如美人玉簪如美人发髻。锦绣的山川,触发我无限仇恨,更兼楼头夕阳残照孤雁声凄厉。江南游子看吴钩心驰疆场披坚执锐,拍击栏杆悲愤难抑,登临赏景愤激慷慨,可有谁能理会我登亭的心情。
不要说鲈鱼的家乡美味吧,尽管时值肃秋,张翰可曾回家?若像许汜只顾置办房产田地,当羞见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流逝报国无门,风雨飘摇增人忧虑。悲痛泪淋,知音难求,心中痛苦无人安慰,只好唤歌女来擦去英雄泪。
4、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的父亲早亡,祖父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辛弃疾也亲身体会到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二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不久,金主完颜亮因战败而死于内乱,辛弃疾建议耿京抓住时机与南宋朝廷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打击。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辛弃疾渡江联络。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天平军承务郎。
可是,辛弃疾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复命时,却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咬碎钢牙,他手持利剑,率五十骑敢死队,杀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然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在短时间内就消融了人们心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苟安,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率部渡江归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装,义军官兵像流民一样被散置在各州县。辛弃疾也饱受猜忌和排挤,辗转各地担任着一些闲职,始终得不到重用。
辛弃疾胸怀大志,渴望归宋后,能一展宏图,不料虎入平川,大业难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愤之中。但他豪气不减,始终想着抗金,想着收复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闷的时刻,在抒写孤独与悲哀,抒写痛苦与眼泪时,他仍以英雄自许。这种奋发的精神,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永远地在稼轩词中闪耀。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写了《九议》,进一步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可惜朝廷对他的这些真知灼见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弃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盗,是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虽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挥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对深受金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高歌。然而朝廷始终让他担任着一些闲职,将他从江西调到湖北,期间还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让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抗金北伐的机会。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辛弃疾痛苦万分,失望郁闷,在同僚置酒饯行之际,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摸鱼儿》。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处,辛弃疾总能有所作为。来到湖南后,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离开湖南,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旱灾,粮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就地问斩。他还紧急从外地买入粮食,救济灾民,一个月内就稳定了粮价。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些行为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说他“奸贪凶暴”、“惟嗜杀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连闲职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过了十年恬静自然的隐居生活。
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的心灵得到慰藉,他舔干伤口,取号“稼轩居士”,学习陶渊明寄情田园,留恋山水。
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公元1203年,韩侂胄做了宰相。这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韩侂胄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弃疾这面旗帜,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辛弃疾又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处在抗金前线,历史上是无数英雄建功立业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统率东吴大军,在此坐镇。他不畏强敌,战斗不息,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连一代袅雄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衷赞叹。
然而,当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孙权这样霸气十足的英雄,镇江一带的防务接近荒废。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京口(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俯瞰长江,借古讽今,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虽然力主抗金,但主张的是有策略的进攻,他筹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报,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履次向韩侂胄提出建议,希望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韩侂胄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小人,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韩侂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侂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侂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侂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铅山故居高呼“杀贼!杀贼……”,含恨而终。
辛弃疾在词中不仅大量地使用民间口语,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叹词、助词等,更高的是,他凌空抓取古代的人事、典籍、诗文来随意使用,稍加剪削而别出境界,将用典的库房变成了诗词的原野。他不但改造了“书袋”,改造了语言,还把宋词的内容也大大地改造了。现在,我们远远看去,他的语言在将近1000年前,就已经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远远地在历史中奔腾耸峙,颇有不可一世的霸道劲儿。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5、辛弃疾是南宋历史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二十二岁的他就聚集了两千义军在沦陷区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杀敌卫家。他曾经率领五十多人偷袭敌军万人大营,将出卖起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生擒,带回建康审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辛弃疾也是南宋历史上最憋屈的战士,他历经千险南归建康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为的是能够率领军队洗雪民族的耻辱,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他“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真情告白,统治者早已听得厌倦了,他用火热的心蘸着殷红的血写就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一篇篇抗金北伐的建议被统治者当作了擦屁股纸,他的才华被统治者用来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竟然成了千万名南宋小朝廷的公务员。
苍鹰一旦被关进铁笼子里,即使它不愿屈服,它的空间也只有那方寸之地,它不断的撞击铁笼子,留给它的也只有累累伤痕,它也只能发出几声悲壮的哀鸣以抒胸中的愤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苍鹰已被折断了双翼,无奈的仰望着蓝天,天上没有一只飞鸟的影子,蓝得空洞,蓝得寂寞,蓝得苍凉,江水无声的流向远方,却带不走蓝天的空洞、寂寞与苍凉,只带走了苍鹰那一颗滚烫的泪珠……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那美丽河山宛若二八少女,青春娇羞,楚楚动人,如今她们却被敌人蹂躏践踏。这是民族的耻辱,这是男人的耻辱!多想立刻拔剑出鞘血刃敌虏,多想纵马驰骋洗雪耻辱,可是自己犹如被关进铁笼子的苍鹰,只能把耻辱暗自咀嚼,把愤怒压抑在心头。试问,世间还有比这更憋屈的事吗?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这硕大的夕阳不正是王朝低下的头颅吗?王朝的光芒万丈如今变成了一抹羞红,不久这一抹羞红也将隐没在无边的夜色中。孤鸿在暮色里哀鸣,那一声声凄厉的鸣叫如一枚枚锋利的箭镞射向词人正在流血的心头,自己羁留江南,无所作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故乡的人民遭受着敌人的蹂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腰间的佩刀发出低沉的怒吼,它渴望立刻和主人一起奔赴战场,用敌人的血来祭奠无辜的魂灵,用敌人的血来洗尽民族的耻辱!如今是谁让这杀敌的锐器变成了无用的装饰?在一个不知道羞耻为何物的时代,即使把栏杆拍断,又有谁会理解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呢?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张翰“莼鲈之思”令人羡慕,词人何尝留恋这窝囊憋屈的小官呢?他何尝不想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可如今这鸟儿也无法飞回去了,敌人正在那里张网以待,况且自己已经了笼中的鸟儿,早已没有了行动的自由。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怎么学许汜做个没有志向、没有气节、没有尊严的财主呢?别说刘备这样的英雄瞧不起,就是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男人活在天地间,不能只为自己活得滋润,他要担负男人的责任,在民族危亡的时候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民族的尊严!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虽有心杀敌,却无法战斗,生命在这一地鸡毛的琐屑中消磨,杀敌的利器也被岁月锈蚀得斑斑驳驳。风雨飘摇的祖国啊,何日才能重整山河,何时才能洗尽耻辱?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英雄的眼泪是寂寞的,孤独的,那青春的少女又怎能懂得英雄的悲哀呢?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13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1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8名、唱和次数排名第46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第7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40名。
6、辛稼轩曾有长短句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年前猝然与此句子相逢,我眼前陡然开阔,胸膺内湿气加重,许多俗世的涓尘纷纷然失了踪影,文字和意境的美带来精神的快感。若细论起这一句的妙处,“水随天去”四字无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的确,“水”总是令我们遐想联翩,从一滴借助岁月的砥砺而穿石成孔的水珠,到汇就江河的涓涓细流,到浩淼无边肆意涌动的汪洋巨涛,它们的存在总是与执著不懈、坚着积累、渊深伟大等人类探索奋斗的品德交织在一起。
7、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望无际的芦苇摇曳满湖金黄。八百里洞庭烟波澹荡摇空碧,叶叶扁舟弄斜阳。1000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使岳阳楼苍老,日登层楼,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夜上层楼,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8、“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读到这里时,我的思绪飘到了充满战争阴霾的阿富汗,天空下一片凄凉的景象:阿富汗的难民菜青的脸上笼罩着饥饿、哀伤、愤恨、无奈的表情。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水随天去秋无际”呀!本是一片美好的山河,一经战争的摧残,便成了断壁残垣,妻离子散,不堪回首──“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正是阿富汗真实的写照。多少难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他们为了逃难而远离家乡,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可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他们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细细的品尝佳肴美食吗?而结尾我想把它改为“倩何人唤取,英雄安南,拭难民泪”?
10、我知道,不是秋天,只是突然想起了这句诗“水随天去秋无际”。
喜欢一句歌唱,好想再回到从前。是不是只是因为已经不能回头,所以,如此固执地听,写,想要表达一些情绪。
喜欢一段话:也许,真正的完满不是无忧无虑,平平安安。而是体验,是成长,是受伤,就像最完美的爱情不是在最美的那一刻遇上那个他。而是为了那个他,要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所以,当她离开的时候,记得告诉她,你可以的。因为她的爱,她爱的余温,你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你。在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也记得告诉你的朋友们,你的青春已经结果,尽管他们都不在你身边。
离开的时候,我说曲终人散,是啊,散去了,都散去了,连萦绕在我们周围的分别最初的想念也在慢慢散去。
一起走过的日子,今生不再。
11、水随天去秋无际,非常豪迈。特别波澜壮阔的样子。然而在辛词里,却是为了衬托他的悲壮的情怀。
也不尽然,在6月28号这一天,我和儿来到江边,他那天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涯,终于毕业了。父子都很高兴。沉寂了一冬的江水终得恣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有点“水随天去江无际”的感觉。想着这段时间里不再催他起早,不再为他的作业唠叨,不再因为他晚归而张望,心中一松竟如流水。他的六年终于成为记忆。
明天,明天,仍是清新的一天。因为我深信,太阳不会失信,季节也不会爽约。
窗外。雨后月色如水,彩云几缕,静静地,与此刻的我相伴。
12、洪流滚滚;一群时代的弄潮儿在那波峰浪谷中摸爬滚打;水随天去秋无际,他们都按照各自的人生哲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辛弃疾词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