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

标签:
张若虚唐诗排行榜明月中秋时间杂谈 |
分类: 唐诗名句 |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221/20131221131708-988106292.jpg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http://baiducdn.pig66.com/uploadfile/2016/0817/20160817115539986.jpg http://img3.imgtn.bdimg.com/it/u=3236963913,1359385495&fm=214&gp=0.jpg
《春江花月夜》开篇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明月初升之景: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好象从良潮中涌出一样。《抱朴子》有载:“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大”,故称“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二句,神思扩展,延及千里的春江。接着描写原野、花林之夜月,以一“霰”字巧妙地写出了月下花林的景色,让人眼花缭乱,一切象雾里看花,渐渐地朦胧起来,流霜和白沙也在月色中消失,让读者产生联想,领略月下之妙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引发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的心情,从而提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理性思考,慨叹人生的暂短与月之永恒,表现了诗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引发了诗人的离愁情绪,触景生情,引入男女相思的爱情内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写了高楼离妇的相思,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游子的相思之苦,思念家乡,思念爱人,却碣石与潇湘隔千里,身在江湖,很无奈哦。“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月光洒在江树上,仿佛充满了情意,游子不怕艰辛,趁着朦胧的月色往家赶,月亮为多情的游子照亮加家的路,情景交融,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遥相呼应。
这首诗词清语丽,初步洗脱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一向为人所诵。
6、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望月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的仪式,在那满满的一玉盘的清辉里,盛放着许多言语难以表达的记忆,那些潜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也就在世界上无数彼此独立的个体那一个遥相呼应的动作里被唤醒。关于月亮的比喻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也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是一碗荡漾着醇香的浊酒,还是一面掩映着离愁的明镜?是撩拨无边闲绪的风情之主,还是慨叹奈何美景的镜花之梦?无论是什么,我们从月亮里看见了自己,就像孩童凑在井口向下望一样——但绝不仅仅是我们平日所知的那个自己,而是超越了个体的孤独存在,在血肉与精神上都与一个古老的族群与无数其他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自己。或许就在那一刻,我们才会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非真如想象的那样相隔天涯。 当然,这绝不是一轮明月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含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蒙昧时代的人类在黑暗中摸索时,他们必定会感谢月亮给予他们身体和心灵双重的宽慰;而千百年后甚至上万年后的我们抬头仰望的,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寄托过情怀的那一团圆满?思想家们相信,我们是宇宙中唯一能意识到自身必死的动物。或许正因如此,正因我们明白我们终将在神明造物与毁灭的伟力中身形俱灭,我们才会对那种叫做“永恒”的东西那样心存执着。而对于我们那善于聆听自然的先祖来说,月亮,恰恰以一种最为形象的形式同时诠释了“永恒”的局限和可能。盈亏圆缺,一如悲欢离合,一如生老病死,仿佛永不长久,可是,多年以后,当曾经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沧桑旅客,沧桑旅客又成了耄耋老人,终将发现,在月复一月的生死轮回后,皎洁依然是当初的皎洁,圆满永远是此刻的圆满。 就像这样。在空间与时间的遥远中,月亮像一个坐标,我们通过自己与它的距离,去丈量宇宙的尺寸,称量生命的重量,计算灵魂的周期,权衡心灵的咸淡。于是,你就忽然想起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忽然想起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忽然想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了许许多多的那些你只告诉了月亮的秘密,想起了许许多多你只对月亮倾诉的衷肠——忽然,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望月其实远非那么“集体”,远非那么古老宏大,也未必真的连结这历史与族群。因为映入万川的那一枚,今夜也无非落在你的茶碗里,听凭你一个人的处置,或酿,或捧,或品,或歌,而已。 http://img153.ph.126.net/JlN5cyJRgmT8yjkYdvqDyQ==/3039085323546782803.jpg 7、寂寞是一泓清泉,从思想的缝隙中淅出,涓涓滴滴,日夜不息,汇成细小的清流。静心聆听,宛如一曲美妙而神奇的电子音乐,弹着琴,唱着歌,充满活力,奔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大多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人在源源不竭的寂寞中驻足观望,总能把最平常的景象描摹成千古绝唱的佳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果不是积郁的寂寞之感又怎么能道出如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落寞之情。再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作者当时没有深切的寂寞孤独之感,又怎能写出如此的佳句? http://img2.ph.126.net/j5lRNBF6vzbsNLIkT7PHZw==/3668744846546892347.jpg 8、秋风瑟瑟,月影朦胧,路过的秋天总是显得格外的短暂。而就在这寂寥的秋色下,你可曾听过明月的低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自古秋月便悬于历史之上,在无数的寒秋下见证了神洲大地上一曲曲令人动容的悲歌。张若虚江边秋月下的浅吟道出了千古文人内心共同的寂寞——听听那秋月的声音,它在吟唱文人心底的孤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如今的秋,月尚在,可是那追逐秋月的谪仙却已不在了。红尘过往,秋月依然映在杯中,五花马、千金裘,依然有人在呼儿将出换美酒,而以一颗文心与尔同消万古愁的人却又在何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听听那秋月的声音,它在与诗仙对咏共酌。 http://img1.jfdown.com/upload/9/zb46gxhw.jpg 9、秋,的确是一个美丽而宜人的季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秋天的夜,明澈如水,宁静而恬淡。秋天的夜也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夜晚。秋夜的美,美在月色。秋夜的月色分外皎洁,圆月当空,那如练的月光,如水银泻地般的洒向无垠大地。月色朦胧,影影绰绰。人沐浴着这薄雾轻纱,如幻如梦的月色。犹如沉浸在醇香美酒的微醺之中,那似真似幻,若隐若现的感觉,的确是一种享受。 月有阴晴圆缺,眼下又逢月圆时节,仰望天心一轮浩月,人融化这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旷神怡,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撩拨着人的遐想,也寄托着人间相思。这就难怪古人会有“梦中无岁月,月下思故亲。”的感叹了。月到中秋,似乎格外明亮。中秋这个中国人心目中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日,从古到今,演绎着多少美丽的传说。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寄喻的都是一种离愁别绪,一段人间真情。一轮满月,团团圆圆,最能勾起怀念亲友,思念团聚的一缕情丝。无论是身处天涯,还是漂泊海外。此时此刻那种“月是故乡明”的情致,恐怕都会自然流露。身处异乡,在秋凉如水的夜色中,仰望一轮孤月,生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聊,也在情理之中。人间亲情是永远无法割裂的,它凝聚着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借助现代交通的便捷,千里江陵一日还已经不再是文人诗词中的夸张,咫尺天涯的遗憾也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今年的中秋应该有时间共享天伦之乐,安安心心的吃一顿团圆饭了。当然有条件,又有情緻的,还可以挈妇将雏去赏他乡的一轮明月。明月关山长相望,天下何处不中秋。普天之下,我想,那亲情友情总归是一致的。天下的月也一样的圆,一样的亮,一样的烛照着有情之人。可见无论回家还是出游,其实都是团聚的一种形式,都在表达延绵千年的人间真情。 中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优美神话,一千年一万年凝聚着团圆的愿望。中秋是一缕缕剪不断的眷念,生生世世一脉相传;中秋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展现了一种向往祥和,向往安宁的独特民族魅力。那就不管它是疏星朗月,还的风雨交加。都让我们在中秋的氛围中去细细地品味人间真情的微妙,感受生活乐趣的奥秘。让所有的艰辛与疲劳都融化在这祥和的中秋团聚之中,然后带着全身心的愉悦,踏上明天的旅程。
10、静夜,点一盏心灯在梦的路口。思绪如雨,穿越洪荒,穿越青聪的岁月,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轻叩百年沉寂的心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华皎皎如水如练,江水渺渺如烟如雾。当人们仰望苍穹时,脸上是否写满了迷茫和哀伤?千百年前的明月,可曾照见过这样的江水这样的人儿? 当心灵穿过尘世的雾霭,渴望着另一次的出发时,谁又是月下指引着来时路径的牧笛人? 记忆如潮水泛起沉落,有梦遗落在沙滩上了,有泪淋离在来时的小径上了。 当生命之杯日渐单薄的时候,岁月的刻痕渐上心头。又是谁赤脚走在记忆的岸边,捡拾着那闪着青光的泪珠。 生命似流星璀烂孤独,唱响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旋律。滚滚红尘中,是谁在拈花微笑?灿烂了每一个忧郁的夜空。 当十指纠缠,心与心相互凝视的时候,迷离恍惚间,我分明听见花开的声音。 这一世,你又是,谁手里拈着的那枝花? 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715225501,3048793455&fm=27&gp=0.jpg 11、月,似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珠。 在今夜,在我的酒杯里熠熠生辉…… 举起酒杯,遥寄千年之外、月光之下的你,也和我一样吗?独对孤月,遥想千年…… 无法望见曾让你沉醉的月亮,无法品尝曾让你沉醉的美酒,但,今夜的一轮清辉也一样曾轻洒在你的杯中,也一样曾轻洒于你的心头…… 年年岁岁月相似,只是我无法跨越千年!今夜酒中月,月下只独饮。举起酒杯,连同这一轮宝月一饮而尽…… 顷刻,我衣袂飘飘,一阵清风来袭,酒香盈怀。今夜,青冥浩荡,江天一色,月照千秋,熠熠生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然而,人生代代,江月永恒! 在今夜,不止你我!举杯望明月,对影成几人?只是与你相望不相闻!江水流月去,乘月几人归?纵使碣石潇湘路无限,纵使你我遥隔千年,我也愿意把你永远追随!今夜,这无家的月光,随波万里…… 我知道,有月的地方一定有你,有你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美酒! 再饮一杯吧!今人、古人、后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 再饮一杯吧!我遥见你酒杯中月华万丈…… http://picblog.qhnews.com:8080/2007/7/29/112423_1534_1185719419254.jpg 12、在城里住久了,就很难有不争的心情。在这种状态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功利的色彩,少了那一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带有终极意义的思考,仿佛只是生活在二维的平面上,没有了过去未来的纵深感,生命显得极其平淡单薄。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221/20131221131708-1283486596.jpg 13、关于时间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古今一例。 且不说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凄凉,也不说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无奈。面对时间,人们总显得束手无策。 当然,古人也有过一些对时间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这样的朴素的哲学思考,算是十分难得的了。但是,对生命本源、宇宙永恒的探求使得他悲从中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考并没有让他清醒,反而更醉了。“一醉解千愁”,与其说是酒醉人,不如说是愁醉人;与其说是愁醉人,不如说是时间醉人。时间如一坛坛醇厚强劲的酒,醉着历史。人,也许只是其中的一滴。 现在的人们,依然痴迷于对时间的研究。我觉得很可笑。科学或许能解释某些理论,但永远不能解释瞬息万变的感觉。 时间是什么?谁能解释清楚?霍金的《时间简史》么? 是谁用这两个字眼来定义生命的流逝?他虽让人敬佩,却更让人可怕!简单的两个字如同冰冷的枷琐,在思想上困绑人一生。 我们行走在人生,消逝在历史,只是一片感觉荡过烟尘。 http://p4.sanwen8.com/60/2013/04/2811/31955482_2.jpg 14、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变的是人,不变的是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为此浅吟低唱、吟风弄月?曲终人散,风轻月宁,依然意犹未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悠悠,恨悠悠,月明人倚楼”……高山流水,竹映明月,这样的月色里,情愿作一名醉者,却难消那醉翁之意?就那样,静处溪畔幽林深处,对酒当歌、轻抚瑶琴,将心思说与明月,唯有灯纱里烛光闪烁…… 也曾幻想,琴声如水,水韵如月,月下巧遇佳人,水一般清澈,月一般宁静,静处独思着。月下的她,一袭白衣,纯洁如雪,青丝如云,楚楚动人,却只顾低头无语,默然沉思,全然不理人间凡事。月下身后,微风过后,蒲公英漫天飞舞着,如梦似花又缠绵悱恻……花不尽,月无穷,莫非这就是“花前月下暂相逢”的感觉?又怎奈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断肠人在天涯?明月千里寄相思,能淡看人间悲喜的,也唯有那一轮明月了…… 人生有涯,命运如风。这样的夜晚,大可不必如此伤感,与其望月兴叹、徒生感慨,倒不如抓住有限的时间,从自己心灵的漩涡中走出来,作一个纯粹的人、无畏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哭、去笑、去拼、去搏,去勇敢地面对人世冷暖、人生挫折,只为有一天能说一句:努力了,不后悔!其实,沐浴着皎洁的月色,每一个星星都会发光的,而你我又何尝不是那月下的一颗星?…… 就这样,月色如心,最美的月色在心中…… http://fdfs.xmcdn.com/group7/M03/78/53/wKgDWlYFmoKDOkM4AADdyWaIHtU500_mobile_large.jpg 1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然,这里江畔要换成海岸,江月也应是海月,情景不同但意境犹胜,远古的月光是何时照到晋江这个美丽的地方的呢?站在桥上,三五好友赋诗赏月,令人慨叹光阴如白驹过隙,更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http://i2.hexunimg.cn/2014-06-25/166038507.jpg 16、伫立江边,但见一轮明月当空,月华漫江,一泻千里。不知当年是何人第一次见证这样美的月色,也不知这样美的月华,第一次是为谁流转?只听见江风瑟瑟,风声中隐隐传来千年的低语。 天坛公园里的树,尽是些上了年纪的古树,两三百年的年纪,在它们中也只能算是小辈了。一棵棵古树,树干笔直,参入云天,阳光透过空气中的细小尘埃斑斑驳驳地洒落一地,肃穆庄严。不过是百年之前,这里还是皇家园林,一年一度的祭天时,也曾锣鼓喧天,杀猪宰羊,而今只剩得一派寂静。绿色琉璃瓦的祭台兀自张着大口,百年前的烈火犹似未烧殆尽,散发着烟尘的味道,被烈日晒得干涸了,仿佛能看到幻境。从不远处的回音壁传来声音“嘿,你听见了吗?” 暮色下的古城,风中送来遥远的钟声,怎会觉得似曾相识呢?想起“晨钟暮鼓”,想起一种记忆。落日的余晖落满了四周方方正正的建筑,也许这场景就最好地诠释了这座古城的气韵。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很久以前的某时某刻,也曾有人抬头仰望,看到同样的天同样的月色,他可曾想到,很久以后,会有一个人看着这片天想到自己呢?我也只是天地间一过客,历史洪流里的匆匆一瞥,是千年前古人的后人,是百年后今人的古人。千百年间浮生无数,就像一阵烟尘飘过,我只是做了一场千古迷梦,坠入此间,不愿醒来…… 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293754463,3666988198&fm=27&gp=0.jpg 1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迎着春风,踏着月色,漫步于沿江小道。岸边柳丝轻拂,樱花烂漫,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皎洁的月光下,江水明澈,微波荡漾,波光闪烁,变幻不定。一江幽蓝的春水,载着月的温情,夜的眷念,缓缓地向东流淌。 江水无声,流过斑驳的岁月,流进经年的记忆,泛起了涟漪朵朵。江水含情不语,月亮殷勤探望,默默的关注,深深地牵念,用温馨纯洁的光亮,抚摸它不安的灵魂,点亮它流转的眼波。于是,江拥抱着月,月依偎着江,同浴爱河,两情相悦,叠印出流光溢彩的画面,多么明媚动人!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它照见过往昔的古道黄沙,也照见了今日的小桥流水。月亮终古不变,对月之人却如流水,上演了代代更替的一幕又一幕。那些金戈铁马、纵横捭阖的英雄,都渐次化成一缕缕轻烟,在光阴的两岸中飘散。那些琼楼玉宇、雕梁画栋,也渐渐沦落为断壁残垣,被萋萋的芳草蔓延覆盖。古今多少事,最终弥漫在一片烟雨中。 在月下徘徊,面对水天一色的明净景致,我们不禁会感叹风景依旧而人事多变。人生有涯,命运如纤,何不抓住有限的时间,从自己心灵的蜗居中走出,把人世间的喧哗与嘈杂当成背景,投身自然的怀抱,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弄清影,相约彩云归,让心灵绽放如花的美丽!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