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2019-07-15 08:43:18)
标签:

柳宗元

唐诗排行榜

夏雨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译文】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出典】 中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注:


  1、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2、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漳:漳州;汀:汀洲。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说文》:“风吹浪动也。”

    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文:通“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3、译文1: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2:

    从城上高楼向旷野远望,心中愁思像海天般苍茫。猛烈的风掀动荷花池水,狂暴的雨斜打薜荔围墙。山树重重遮住千里望眼,江流曲折犹如九曲愁肠。我们同被贬来到这南方,虽在一地音讯也不通畅。

     译文3:

    站在城楼上向辽阔的荒原望去,引起我像海天相连那样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的愁思。惊风乱吹着开满荷花的水面,密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危墙。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了视线,看不到千里外你们所住的地方。那弯弯曲曲的江水就像我的愁思一样千回百转没有尽头。我们一起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译文4:

     登上柳州城的高高的城楼,前面是无边无际的旷野大荒。我的愁思就像大海一样宽,像长空一样阔,无穷无尽,迷迷茫茫。狂风胡乱地吹拂着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丝斜着侵湿长满藓苔的古墙。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我瞻望远方朋友的视线;大地上的江流曲曲弯弯,好像是我忧思百结的寸寸柔肠。唉,我们几个人屡受打击,又都被发配到这荒蛮的穷乡僻壤,偏偏又都不通音讯,各自孤苦伶仃地独处一方。

     译文5:

     登上高高的柳州城楼,一望无际的旷野是那么荒凉。我悲苦的心绪,无限的愁思犹如海一样深,天一样广。狂风阵阵,吹皱了开满荷花的池塘;密雨斜洒,浸透了爬满薜荔的土墙。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了我远望的视野;蜿蜒的柳江曲曲折折,象九转不解的愁肠。咱们五人远离家乡,一同来到了有文身习惯的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音信难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6:

    在城上看见高楼与荒原相连,海阔天空我愁思无边。急风猛烈吹动荷花池中水,骤雨倾斜打在薜荔墙面。重岭密林遮挡遥望千里之目,江流曲折如九回之肠。被贬后同来到百越之地,虽音信不通但彼此怀念。


   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5、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6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8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31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20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92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41名


   7、“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见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指急风。飐(zhǎn展):风吹物使之颤动。芙蓉:荷花。薜荔:一种常绿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大意是:急风猛吹,掀乱了盛开荷花的水面;密雨斜侵,欺凌萦蔓着薜荔的墙头。

    作者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政治风雨,以芙蓉、薜荔遭受风雨摧残暗喻当时处境险恶,感叹自己和友人受到迫害。在写作上,这是托意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法,单就景物描写,这两句也很富于诗意。


   8、我不知唐代有多少诗人写雪,也不知唐代有多少首写雪的诗,我爱刘长卿的“风雪夜归人”;我喜欢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向刘十九雪夜讨酒的真情;我感动高适在大雪之日吟出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我同情孟浩然南归阻雪时,“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的哀愁;我佩服李九龄“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对梅花的赞美;我更向往柳宗元寒江独钓的意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勇敢者,忍受着“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迫害和痛苦,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困境中也豪不放弃心中那份执着与坚持……


   9、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柳州,生我养我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炎热秋天的下午,我幸运的在这座城市诞生了,伴随着我一天天的成长,我也深深的烙上了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记。从我来到世间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柳州人

    童年,我在她温柔的怀抱中嬉戏。

    少年,我在他坚实的臂膀上成长。

    青年,我为追寻自己更高的理想而离开了他,去远方寻找我儿时的梦。

    但正当我乘坐着将带我离他远去的列车即将开动的时候,我才骤然醒悟:我的梦不在远方,梦就在这里,在我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在柳州。

    所以,离家之时我便立下誓言:我会回来的。

    但家乡终究还是随着列车的开动而渐渐远去,衣锦还乡毕竟还在可见的未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朝一夕便都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对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渐渐的,家乡便自觉的走进了我的梦里。

    我曾梦见柳宗元。是他的到来开一代之新风。释放奴婢、接济百姓、遍种垂柳、教书育人。无一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由此之后,柳州便文风兴盛,人才辈出,代代相传。正因有了他才有了宋时驾鹤山下“岭南第一书院”—驾鹤书院朗朗的书声;才会有宋时三宰相柳州祭孔的千古佳话。每当明月当空,倒映在罗池那平静的水面之时,柳侯祠前韩愈的挽联便道出了柳州百姓对柳侯的心声:

     忠信为杖,廉洁在心。

     文章在册,功绩在民。

    我还曾梦见刘三姐,如果说柳宗元代表了外来中原文化的精英;那刘三姐就代表了本地原住文化的英雄。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但真正的刘三姐是生于宜州下枧河畔,卒于柳州小龙潭边。她是壮族人民的英雄,为反抗地主权贵的迫害,伴随着那悦耳动听的山歌而来,在与统治阶级激烈的抗争之后。最终在秀美的鱼峰山下小龙潭边骑鱼升天了。刘三姐虽然走了,但她的山歌和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就留在了我们身边。无论是在满目翠绿的鱼峰山下,还是在碧波荡漾的柳江之滨,都时常会传来那高亢悦耳的山歌对唱,就连三岁小童有时都可以信手捏来。这山歌唱出的正是我们柳州人坚强不屈的精神。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重量的80%以上是水。而在我身体流动的正是柳州的母亲河—柳江之水。柳江是神奇的,文章开头柳宗元第一次登柳州城里的诗就写到:“江流曲似九回肠”。柳江自北来,绕城一周,复往北去。它在柳州的 画了一个特大的“S”型。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地形,造就了柳江两岸不同的性格和文化,也造就了柳州作为广西“桥梁之都”的美誉,因为在蜿蜒曲折的百里柳江上,已经坐落了多达14座的跨江大桥,还有数座正在建或待建,柳州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小卢)


    10、下雨了。

    在暑气溽热的七月,这场夏雨来得正是时候。是的,夏雨是要用“场”来形容的,正如一场大火或是一场大病一般,唯有“场”才道得出其中轰轰烈烈的意味。纵然夜色遮住了雨线,仍然听得到它那铺天盖地的轰响。整个天地此刻成了两军对垒的战场,鼓声大作,千军万马嘶喊着大动干戈,杀成一片。到处是水声,哗哗哗哗,让人疑心那倾泻而下的不是雨,乃是浩瀚的银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雨点的重拳打在窗上,窗户仿佛都在微微震颤。更有隆隆的雷声和耀眼的闪电,在向凡间昭示着天公的威严。

     这是夏雨才有的气势与威严。与夏雨相比,春雨温柔多情却绵软无力,秋雨沉静肃穆而过分凄清,而冬雨呢,简直低声细语到了昏昏思睡的地步了。如果将夏雨比作词,那当是豪情奔放的东坡词,合关东大汉击铁板铜琶歌大江东去;如果将夏雨比作文,那当是排山倒海的孟子之文,雄辩滔滔,睥睨千古,风华绝代;如果将夏雨比作书,则当是震雷惊电的板桥之书,刀锋逼人,力透纸背,一扫旧习而后快。

    谛听夏雨,尤其是在夜晚谛听夏雨,是不容易的。我并不是说,有了重重帘幕的阻隔,夏雨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而是说,下雨那诤友般劈头盖脸的呵问不容易承受。以前读到李白的“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以为夜半罗帏中,直面一轮明月而扪心自问,是君子慎独的至境了。如今听了夏雨,才知不是。夏雨不是明月的洞察秋毫,夏雨是直接厉声的拷问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仿佛在问,一声声,一句句,直指你怦怦作跳的内心。那些平日里遮遮掩掩的隐秘,在此刻暴露无遗。那些阴晦幽微的角落,承受着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扫荡。夏雨的拷问直接而不留情面,它就像是一根根锐利的银针,狠狠地向你的死穴扎去,扎得你又酸又麻,原形毕露。所以我说,心里阴暗的人是听不得夏雨的,因为他们无法承受这灵魂的拷问、正义的鞭挞。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今夜的夏雨如倾如注,明朝的荷池怕又上涨了吧!不知这一场凌厉如鞭的夏雨,震醒了几多麻木死相的灵魂?蝇营狗苟的世人啊,都来听一听这夏雨吧,它是来自上苍的恩泽与救赎。


    11、 桂峰是我们临时决定去的一个地方,却同样成了此行最值得怀念的景点之一。

   这是个历史文化名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保存得十分好的古居民村落。我真是太喜欢这里了。这个村落依山而建,原汁原味的几十幢清代的房子,一座挨着一座,让你一进村就感觉回到了古代,真想换上康熙、雍正时期时汉族妇女的小袖衣和长裙,提着裙摆,打着小伞,轻移莲步,从村的这头走到那头。影视城仿古建筑太新,新得你只能匆匆的浏览,这里的建筑却沉淀了很多的东西,古典得让你不想轻易转移视线。黒色的瓦,大红的灯笼,土灰色的木板,稀疏的篱笆,飘扬的写着酒肆、茶楼的旗子,潺潺的流水……一切的一切,把我以往读古诗时无数次遐想的都真实地展现出来。进了“引凤亭”,就想靠在木梁上,融进画里,再也不出来。到了“石印桥”,真想大笔一挥,也题上一首词,刻在那长满青苔的石条上。上了“清代茶楼”,真想坐在小凳上,听一回说唱,就算是当一回说唱行啊。到了“后门山大厝”,幻想着拥有一间珠帘绣幕的厢房,下雨的时候,倚着窗,等待堆满笑容的媒人。

   这里到处都是诗,一推那没有上过漆的木门,“柴扉半掩闲庭户”就在眼前。靠着没有护杆的窗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感觉就全出来了。走在狭小的蜿蜒石路上,就会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似乎禅房就在不远的那个山头上。抚摸着长满青草的土埂墙,这墙的沧桑如同“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让人心疼不已。你会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多优秀诗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定是所居住地的诗情画意。什么是人杰地灵,到了这里,才会发现,这个词不能乱用。这个小小的村落,明清时出过进士三名,举人十一名,秀才四百一十二人,这里,是真的人杰地灵。

   江南的古居民村落定是要比这里更多些,更有古蕴些,更知名些,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沾染了很多喧闹。这个小小的村落,隐遁在大山里,静静地看着一天天的日出日落,我们不知道他的子孙后代哪里去了,但是,他安祥地守候在这里,守候着历史和诗。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 柳宗元诗名句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柳宗元   《渔翁》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   《渔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        柳宗元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         柳宗元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三)          柳宗元   《江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