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柳条已经折完了,柳花也已凋谢光了,请问你这远行的人,到底回不回来呢?
【出典】 隋朝
无名氏 《送别诗》
注:
1、
《送别诗》 无名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注释:
《送别诗》于隋代创作,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3、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4、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不妨先看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两句写送行之后回到家中,后两句写回家之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明年草绿,他能不能回来呢?
胡应麟说隋末无名氏的这首诗,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之”,确有见地。当然,“祖之”不等于照搬。按照王维的思路读无名氏的诗,可以理解为:前两句写送行时情景,后两句写送行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等到“柳条折尽花飞尽”之时,行人能不能回来呢?这也算讲通了、然而时间太短,才送走不久(顶多不过二十来天),就盘算他“归不归”,在现实中完全有可能,而形诸诗歌,就缺乏艺术魅力。优美的诗章,一般能够使人从已经写到的东西联想到没有写到的东西,即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五、七言绝句之类的小诗,更有这样的特点。细玩无名氏的这首诗,送别应在去年(或者更早),送别之时,柳色初青,于是折柳相赠,约定明年此时归来。好容易盼来归期,天天到送别之处去等,眼看柳条由初青而“青青着地”,杨花由初绽而“漫漫搅天”,又眼看“柳条”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尽,“杨花”又逐渐落地入池,以至无踪无影,而“行人”还不见归来。至此,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如果这样理解符合诗意的话,那么这便是一首“怀人”诗。《送别诗》这个题目是别人加上去的,无名氏的诗,往往有这种情况。
5、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6、在我国,历代骚人墨客歌咏杨花的诗词不可数计,从他们所描绘摹写出来的形象上看,都是杨树带毛种子,而不是真正的花。现拣最著名的抄录两首,大家鉴赏:“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风三分/三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朝·苏轼《水龙吟》词)
当然,咏物言志的诗词,诗人们历来对客体的观察认识不大重视,只刻意创造诗词的意境,因此,在诗词中所出现的客体往往与事实有很大出入。习惯成自然,我们也不好妄加评说。但我们现当代编纂辞书时,应当力求达到科学性,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或许是杨树与柳树,在习性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长期以来,在许多场合,我国习惯上将两树种合并起来笼而称之。例如词牌名有“杨柳枝”,神仙的名字有“杨柳观音”等等。更有趣的是,在某些地方“杨冠柳戴”,李代桃僵更是屡见不鲜。古远的不必去说,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例:卓尼县城关镇,名叫柳林镇。1994年出版发行新编纂的《卓尼县志》第84页上写道:卓尼“城内古柳参天,每至春夏,绿荫蔽日,白絮铺地,镇名亦由此而得。对没到过卓尼县城的外乡人来说,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毛病,可是到卓尼县城一看,就觉得出入很大。世事沧桑,卓尼县城内,是否曾有过“古柳参天”的景观,我不敢断言。可是在编纂这部县志时,卓尼县城内,要说够得上参天蔽日、白絮铺地资格的,当属那二百来颗有百年物事的杨树了。
这种杨树说来也奇特,黑灰通过直的树身,足有三十多米高,材质坚柔,近百年的大树无内腐,下部小枝娑娑下垂,如依依垂柳,叶小,据杨树专家鉴定为小叶山杨。卓尼的鬼天气,4月份春雪还一场接一场,而杨花却傲雪开放,4月初花芽彭大,中旬初开,下旬花盛;如小猫尾巴似的暗红色柔荑花序挂满枝头,隔远望去,树树变成朵朵暗红色花树;而杨树5月初才开始展叶;6月中下旬蒴果开裂,在火红骄阳暴晒下,白絮遮天漫地,如鹅毛大雪,随风搅天飞舞,谓为壮观。更不可思议的是,随后,在山坡上、墙头、瓦楞、河渚,杨树幼苗见缝插针地冒出来,便开始倔强茁壮地生长……
7、在我看来,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柳絮飞舞,这是最美的景象,也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表现。“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古至今,柳条飘舞,杨花漫天,给了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和无尽的遐想。可是不料时至今日,竟有“文明人”要给柳树避孕了。要消灭杨柳在天地间曼舞这一天然美景,要斩断杨柳们的根,让它们“断子绝孙”。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因此独霸世界;同时也是最愚蠢的动物,常常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
那些人所共知的人为恶果还少吗?全球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南极万年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前年东南亚海啸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今年五月一场热带风暴又使缅甸几万人丧生。
记得曾看过有关资料,因为人类滥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有的动物竟出现雄雌不分,体征混乱,甚至有的雄性动物可悲地丧失了繁殖能力。
有多少物种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被人类认识。前年重庆大旱,连续几个月滴雨不降;那年冬天又出奇的温暖,以致于本该来年春天开放的梨花在隆冬盛开;07年年末的南方暴风雪,更是我们记忆犹新的噩梦。
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教训还少吗!
它只是不会说话而已。——但它是伟大的哑子,有着自己完美的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谁胆敢违背它的规律,它便会给以无情的惩罚。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两千多年前的唯物思想家荀子如是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类生存的环境不能太“干净”了。万物就该与人类和谐共存。否则,当人类把除去自己之外的所有物种挥起屠刀消灭殆尽的时候,就离人类自己的最后灭亡不远了。
8、“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庾信的这首《春赋》,一定是写南方的春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却是五六月份,路边的杨树、柳树才把它们的孩子们放出来,带着降落伞,随着风儿寻找自己注定的归宿。
虽然,飘扬的柳絮沾在脸上痒酥酥的,还有的选错降落地点,想在我的七窍里安家,给我惹来不少的麻烦,却热忱地喜爱这种六月飘雪般的景色,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给她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平凡洒脱,讲“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悲离相思,让她知道曾有一个因“咏絮”而闻名的才女谢道韫,还有那个枉情惊动天的冤窦娥。
可是,前几天,刚从农村的家里回来,看过那里草木的鲜活葱翠,再回到这座喧嚣的小城,看见路边这些半死不活的垂柳,两相比较,原野里的树木,是那种生机勃发快要满溢出来的绿,在阳光的照耀下,片片叶子就像深深浅浅、流光溢彩的绿色锦缎,茂盛的枝条和叶片,在风的拥吻中发着热烈激昂哗啦啦的欢唱,棵棵生机盎然的树木组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各种鸟儿繁衍生息,欢唱呢喃,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和谐相伴各得其所,天籁之音引人陶醉遐想;城市里的树木,大多站在被汽车尾气和煤烟严重污染的路旁,隔着十几米孤零零地站着那么一棵,满面尘灰之下透出些微的绿,看不到鸟儿的巢穴,听不见婉转的鸣叫,有的,只是被截锯后的伤疤,人为缠绕的电线、捆缚的标语条幅。同样是延续生命的种子,在田野,可以随意栖息在任何地方,在春风春雨的爱抚中发芽成长,变成幼苗、小树、栋梁,在城里,这些飘零的飞絮,除了偶尔幸运地被几个附庸风雅的人吟诵,更多是让娇嫩敏感的城里人憎恶,被环卫工人扫进垃圾箱,或者一把火烧掉。这样的对比,只能让人——哀其不幸。
忽然想起,给女儿读过的安徒生童话中的《树精》。我是否就是那个“树精”呢?小的时候,用功地读书学习,费心地应聘工作,只为了逃离农村那个厌倦的环境。自毕业后,为了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间淡漠茫然地穿行,在心意莫测的陌生人中虚伪劳累地周旋。曾经麻木并且心安理得地认为,日子的过往,只是日出月落的交替,季节的变换,只是气候冷暖的反复,存活的目的,只是父母儿女的责任,自从在网络里结识那些喜欢写文的好友,曾经也风花雪月的我才蓦然惊觉,自己忽略了多少次春花的香美、夏雨的清凉,金秋的喜悦,瑞冬的雪舞,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和刻骨的感动!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9、逝去的岁月在回忆里有如咀嚼青果,总会有股涩涩的滋味爬上心头,在皓月当空的夏夜伴着声声虫鸣,悄悄拂过心湖,漾起粼粼的波纹,缓缓荡开。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看,谁恋那湖畔烟雨惹红装?听,一竹横笛昨日恍然如长风;怜,不葬香丘飞花漂伤恨水长;惜,陌路芳魂梁祝人影未成双;叹,几缕华发染青丝忆潇湘愁梦;问,一岸春江流尽缠绕可消除眉间心上?
经年之事,再复经年之事,往事如钩难圆;此今之人,更有此今之人,今人断鸿未归。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色青,纤枝柔,千丝万絮,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道尽离人的无限幽怨与相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千转百回的愁绪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当历史的烟云终消散在时光的河流里,杨柳依依的垂暮,可是停驻的理由?
“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帆过尽皆不是。”泪眼穷尽一个又一个破碎的盼顾。伊人今安在?河畔折柳又复荫。伊人今安好?雏菊花开又复新。扶风聆听风语,轻风无讯;望断归鸿过处,归鸿无信。此时此景,不恨飞花无定,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旧枝难重缀。
那绿杨情柔柳意,与相思相望的苦苦爱恋纠缠在一起,便成就了一种残缺而坚韧的美丽,即使重门深锁,依然透出帘幕,从寂寞的琴弦与笛管中幽幽升起,化作落日楼头越理越乱的闺怨和冷月窗前欲满欲溢的泪滴。而杨绦袅袅,柳絮漫漫,丝丝缕缕,会得离人无限意。
“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雨。”雾霭霭,水濛濛,烟波岸,柳丝缠,微风起,皱夕波,遥相望,恨水长。几道深深的屐痕,几夕难销的雪雨,几番苍凉的萧索,几抹相思的闲愁,几场凝眉的消黯,几段错失的流年,任凭时间荒芜到芳草萋萋。
无意拾掇纷繁的种种思绪,无心解开尘封的千千情结。当一切已成追忆,又何必再苦苦找寻,华年似水多憾事,岁月如歌自应珍惜。泛黄的日历,斑斑驳驳,何时起被遗弃某个在角落,未曾记起,任由墨痕封锁在时光的尘埃里。
夜难眠,前尘往事恍惚如云烟;情难剪,离歌唱晚飞絮迷人眼;醉花间,泪眼对花落寞缠痴怨。
只恨春归无觅处,纵然又花开无数,又能到哪里去寻得海棠依旧?
10、你从春天的梦里苏醒,千般柔情,袭一缕薄衫,微风轻轻托起你对远方地向往。你醉态娇媚,凝眸含羞,婉约如宋词的典雅,娴静似深闺的娇娥,袅袅婷婷,风情万种,从冬天的末端走来。那源于你体内深藏的柔情,再也禁不住春光的诱惑,摇曳着一帘幽梦,荡漾着融融的流光。
此时,冰河始解,水色如镜,收藏了你动人的风姿。旧燕轻裁,裁不断你那飘逸的情思,温柔的慰藉。初春的雨,暖暖的涓流,轻而透明的敲打着,和着鸟声的轻灵,你在雨中轻歌曼舞,生动了人们的视觉,鲜活了春天的容颜。
你就这样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淋漓地书写着春天的情意。谁曾说你只是树中的弱女子,那是他们不知道你骨子里的勇敢和坚韧。不是吗?轻折你的任何一段枝条,安插于河畔堤岸,墙角庭院。你便立地生根,在土地最绚烂的季节里,总是率先以完美的形象凝聚着关于春天的畅想,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无法遗忘。
你还是离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惆怅,送别诗词里永恒的主题。“杨柳青青着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色青,柳枝柔,飞絮如雪,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道尽离人的无限幽怨与相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千转百回的愁绪又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当历史的烟云终消在时光的河流里,你却依然在诗人的笔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中荡漾。
哦,柳,当冷碧的蝶翅舞破寂寥。你在春日里扬起丝绸般美丽的长发,又是为谁飘飞着万千的情思?你那蓄满柔情、坚韧、果敢的精灵,为何竟让我如此全神贯注地把你仰望?我试着接近你,你却远远地凝为一片空蒙,一片流着我情感血液的源头……
11、我载着一只千年的小舟,在碧波荡漾的小河上,驶向唐诗宋词的彼岸。
微风徐徐,吹来的是万年的情殇;白云朵朵,往来的是古今的感慨;春波阵阵,迎来的是千帆的过客。大千世界的繁华,瞬间不见踪影,茫茫人海的红尘,倾刻烟消云散,只有在发黄的纸页间寻先人的梦,在岁月的绿水河上逆流而上,遥望对岸的风景。此岸风景凄凄,可是为李杜一个揽月上青天,一个流浪湘江不再回?可是为不再见大江东去,倚栏拍杆的豪情?可是为陆游骑驴远去,沈园墙上,钗头凤难再有……
河中多少擦肩而过的人,或识或不识,都是寂寞的行者。微波粼粼的水上漂荡的原来都是千古的惆怅。悲欢眼底过,世事水上漂,寻寻觅觅,也只为探寻先人曾走过的路,千年万年,不死不休。可谁明白这孤寂,纷纷扰扰的红尘,灯红酒绿的名利场,纵情声色的男男女女?来世,我只愿做佛祖座下的一朵青莲,洗去尘缘,不再为梦追逐……
我也曾在梦里,见过清清河流两岸桃花,柳宗元的轻舟缓缓漂来,载着缤纷落红,游子青衫,如梦似幻。也曾在书中读过“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的诗篇,我也是那载孤舟的梦里思乡客,在有月无月的夜里,唱着“愿逐月华流照君”,在春江水上,在杜鹃声里,残照夕阳下,寻先人的故乡,那里有唐诗宋词的无限风光,我等盼千年,一叶孤舟,一袭青衣,也只为重回故里,再睹她如花的容颜。
孤舟荡千年,千帆终过后,春花秋月,铅华褪尽。纵红尘滚滚,也会尘埃落定,茫茫人海,也有彼岸花。我用千年的光阴,踏遍山川,穿越千帆,只因前世的宿缘,哪怕孤寂一世。孤寂只此生,此生再千年,此生不变。!
哪怕千年终是客,客梦回时云间水上,云间水上有人吟唱,是千年不变的诗行: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归,又怎会不归了呢?哪怕再用尽我千年的年华,也会用这一叶翩舟,驶向梦的彼岸,彼岸是唐诗宋词的故乡: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里;银河散影,人醉春风十二楼。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12、全盛时期的唐朝,此时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曾几何时,我在幻想着,能够像诗人那样迈着优雅的脚步踏进客舍里头,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复一杯,似醉非醉,欲醉还饮,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
或许吧,同唐人相比,我们现代人总是缺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都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的淋漓尽致,情义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相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唐代国事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倔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嗍,去塞边,去长安,以求取功名利禄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慢慢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却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的慰藉,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决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及的的风景
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
13、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说不清。某天早晨,一出门,一抹绿意生生的进入了眼帘,只是一点,然后蔓延开来,视线之中就这么活了起来,只觉添了几分生机,几分朝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的,春晨,是想不透的美好。小草挺直了压弯的腰,吮吸着霜露。花儿睁开惺忪的睡眼对着清风微笑。蝴蝶和蜜蜂忙着劳作,你追我赶的,好不热闹。就连蟋蟀也放开歌喉与飞过的小鸟一比高下。春天,总是带着盎然的生气,怎能不让人喜欢?
总感觉今年的春天,来得太晚太晚。就算在清明前期仍然感觉不到春意。说到清明,总会让人想起那么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踏青去祭奠祖先的节日,而春雨绵绵而下,带着人们对祖先的绵绵相思,那是一种缅怀,亦是一种慎终追远的遥望。亲人已逝,思念亲人,怎能不悲伤,都说借酒消愁,可是这荒野里又哪来的酒呢?路过的牧童说,杏花村就有酒家呀。杏花村?听起来,就感觉到是一个极美的名字。一村的杏花,悄然绽放着微笑,满树的花色,妍染生姿,宛若那花中仙子的清雅逸尘。淡淡的幽香,引来蝶舞蜂绕。而用杏花酿的酒,自然也会是纯香逸远的。想来莫不是春天,断然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景物存在。然而,是谁?在谱写着一场杏花弦外雨,带着缅怀与思念,断了人肠呢?
闻到春风,就会想起那句著名的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总是不明白,诗人为什么把春风比做剪刀呢?将春风比作剪刀,我总觉得太过犀利了,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剪刀明晃晃的“咔嚓”一下,就将绿意剪掉了,太过残忍了。感觉这与感受到的轻柔的春风是不符的。还是喜欢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边,用了“又绿”二字,感觉到春风是极温柔的,只是悄悄然而来,带着颜色的手掌,抚摸到哪儿,哪儿就绿了。
看到垂柳,心中怎能不生发一种挽留之情呢?想起前些日子读过的一首隋朝无名氏的诗,如是说:“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好一句“借问行人归不归。”这真是读起来,让人不自觉的泪下,就像是纠心般丢了魂魄。春天里,柳生正绿,折柳入瓶,只是希望远人速速归来。而花落失香,只奢侈了那一寸土地。可是为什么,远去的行人迟迟未归?诗人也只能对着飞花叹息了。即便是听到达达的马蹄声,是否也只会得到那人说:“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呢?
觉得俏皮可爱的,还是《诗经》中的《采绿》篇,如是我闻:“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说的是盼夫不归的女子,在春风里,心不在焉的采着一种叫做“绿”的植物。可是,采了半天,还握不到一把。让我觉得好玩的是,莫不是女子太过贪玩,只将春意盈袖,怀想着与丈夫一起嬉戏恩爱的日子,竟在绿意的童话里做着春梦而不肯醒来,想丢了魂儿似的,而两只纤纤素指,却在不经意的采着绿。想象着这画面,就会觉得春意,真真是让人痴情的。
春天的校园,在我的忽视中,早已勃发生机,却又在我的不经意间,感受到春意。原以为枯死的小树,却在一夜的春雨中,暴出了嫩芽,像米粒般,极可爱的。那让我不明缘由的喜欢的木棉花,就像在枯树中逢春而点缀上去那般,花却艳得正好。而草坪里的小草,盈盈复盈盈的饮着朝露,照映着自己。路过的风景,是谁终朝采绿,却在春色里不盈一匊呢?
14、自古思念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古风中便有“柳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这是一种带着愉悦期盼的思念。
“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写的是女子对所倾慕的男人的那种思念。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写的远离家乡的人对故土的思念。“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补夜衣?”写的丈夫对亡妻的思念。思念做为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内涵十分丰富,所以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大量描写。
有人说思念是一种痛。相思的人难免离愁别绪,“浓睡不消残酒”也好,“人比黄花瘦”也好,都是这种思念的表现。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一类的诗句,表现的则是另一种深若幽谷的思念。这种思念就象陈年的老酒,经年而愈烈。这种或多或少伴着苦痛的思念,无疑是苦涩的。
有一种思念则是甜蜜的。那是一种淡淡的、飘渺的、遥远的思念。思念一个人,就是把她始终挂在心上,她在你心中的影子,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当她在的时候,你会感觉精神爽适。你会喜欢倾听她的故事,喜欢她的诉说。她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在你眼中都富于魅力。你和她说话,会有一种心灵交融、意犹未尽的感觉。
当她不在的时候,你会觉得寂寞无聊,你会去想她。你会去想她在的好,你会去玩味她说过的话,你会希望她能很快来到你的身边。这种思念是缠绵的,是一种醇香的美酒,你会沉醉在这种思念之中,感受思念的幸福。思念愈烈的时候,你会突然想起给她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你会启盼马上听到她的声音。
这种思念确实是一种幸福。万丈红尘当中,能有这样一个知己,让你时时思念,时时牵挂,和你心心相印、荣辱相伴,岂非人生快事,还复何求呢?!
15、喜欢诗人的那些句子“都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既裁了绿色,又裁了花草。那二月的垂柳又是什么呢?”
“不知细叶谁裁出”,农历的二月会在盼望中来临。关于垂柳的情结是在一场诗歌的盛会里修得的。那些情结与窗有关,与一切有生灵的东西有关。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窗子,是窗子给了我整个世界。给我爱恨情仇,给我白天黑夜,给我春夏秋冬,给我远近的风景……
原以为垂柳只是水性的女子欢喜之物,多情而细腻,柔软而绵长。殊不知那个写了几十年诗歌的男子却又那样道来“我常埋怨自己有事无事不要去临栏,常责备自已长年累月更不要去当窗。那样的远眺毫无意义,那样的打扮没有必要。反倒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忧伤,平添一些愁肠了。因为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已那鬓发已衰,心已苍老,半个人生不是长明月,就是短松岗了。哪管得柳来理窗不理窗,垂柳那个垂不垂柳了?”
岁月染了鬓发,我们是不是就该放弃那些绿色的清脆的臆想?是不是就该关闭那开启多年的心窗?谁说远眺毫无意义?那窗外的黄郦鸟多么欢乐,嘻闹得垂柳随风轻摇。那摇曳的柳丝多象爱人的长发。长发飘飘,无情的男子,未必春心不会荡漾?
忧伤也是有的。那四季歌里是怎么唱的?
“春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窗前绣鸳鸯。忽然一根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生活里的有情人未必就能终成眷属。明明相爱,只能天各一方,依依惜别。然古往今来,垂柳为何又做了“惜别”的典故?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折柳相赠”,不仅仅是恋人之间的惜别。远方的亲人,家乡的亲人,君需无所有,折枝还相送。
16、人间四月春迟暮,落红飞尽惹人怜。不经意间,春天在绽放的枝头浸绿了古城的大街小巷,更是在诗人的浅吟轻唱中经历了柳绿桃红。就在人们刚刚从残冬消尽的喜悦中振奋的间隙,炎热就在柳条折尽花飞尽的现实中迎来了迟暮的春。
曾经为充盈林间的鸟语花香而兴奋不已,也曾因鲜花簇拥的群山而心旷神怡,春天总是处处酝酿着让人兴奋的元素。“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蒙蒙的细雨中,踏着无数路人的思亲情结,去找寻那消逝在远古深处的美酒,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如果说春天里蕴藏着太多的美好,李煜的这首《乌衣啼》,却击碎了所有人在春天的美梦,言尽了对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无奈。
坐对飞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就如同人的一生,充满懵懂的童年,时时幻想着长大后的美好。成年后却在心血来潮时感叹自身阅历的不足。等到真正阅览世事沧桑人情冷暖之时,却早已芳华褪尽,壮志凋零。
四季可以轮回,生命不会重来。当我们跨越青春的时候,似乎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匆匆,也许是年少轻狂,亦或是始料未及,没有闲暇细细品位。烟花三月炽苍穹,繁华落尽是尘埃。等到慕然回首时,却早已百转千回。折惋长叹之余,也只有思春念春的情结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到残花满地,落红遍野,我们跨越了人生的春天,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和萌发着希望的芳菲四月天。在这样的日子里,昂然地送春迎夏,阅尽尘世间所有的荒芜,又何尝不是一种心境!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关于柳的古诗词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秋 《诗经·小雅·采薇》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二)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其九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 《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二)
白居易 《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 《杨柳枝》(之一)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二)
韩愈《初春小雨》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严维 《酬刘员外见寄》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二)
杨巨源
《城东早春》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唐 韩翃 《章台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 《寒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五代 僧志南 《绝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寓意》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晏殊
《踏莎行》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北宋 张先
《剪牡丹》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
朱淑真
《生查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三)
欧阳修或朱淑真 《生查子》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章栥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 《水龙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
《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三)
苏轼
《蝶恋花·春景》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黄庭坚
《题阳关图》其二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魏夫人
《菩萨蛮》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秦观 《望海潮》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北宋
张耒 《秋蕊香》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二)
北宋
张耒 《秋蕊香》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北宋 徐俯
《春游湖》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周邦彦 《兰陵王·柳阴直》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李清照
《念奴娇·萧条庭院》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吴文英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史达祖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