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行旅之人向牧童问询什么地方有卖酒的人家,牧童只是用手遥指前头的杏花村。
【出典】 晚唐 杜牧
《清明》
注:
1、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注释:
一般认为《清明》为杜牧诗作。不过也有认为:编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而且《全唐诗》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认为此诗作者并非杜牧,,真不知这杏花间纷纷春雨该落到谁头上。这也算文坛一大公案,我对来龙去脉全无研究,不好论其真伪。且暂录于此,供方家拍砖。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译文1: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译文2: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译文3: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路上的旅人因不能回家扫墓伤感不已。他向人问询哪儿有客栈可以喝点酒,避避雨,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译文4:
清明季节小雨纷纷下,他乡游子思乡愁销魂。请问一下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4、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他说自己的创作是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5、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纷纷细雨,寂寥萦怀,来来往往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七言绝句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自古咏清明的诗作不算少,而至今未能见到有出其右者。
同时诗中也唱出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而诗中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今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那里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据记载,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传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时,颇好当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饮城西杏花村黄姓酒肆。从此记载来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较大。诗中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清明时节,这一带的天气总是雨纷纷呢?
其一因为江南一带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三,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无论从诗人的经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来看,诗中的“杏花村”当在江南了。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是的,早春的江南,还是这般的江南,烟雨,还是这般得飘渺纷飞,只是,路上的行人却不见了千年的诗人,也没有这般诗画的闲情,醉酒言诗的心境,魂断处,是迷醉的浮华,虚空的身心。迷茫中,也想学诗人问一句:醉人的酒家何处有?只是,纯真的牧童又何处寻?十里烟色的杏花村又何处觅?
悠然自醉,心远尘埃的田园意境在诗中穿越了千年,风干在杜牧的七律中,悬挂成池州人的梦……回眸处,黄公的酒香已黯然,牧童的笛音已远逝,杏花的枝头已消瘦……只有遥指处,还有诗的留白,梦的臆想……
如何让诗的留白超然, 如何让梦的臆想生香?
池州,这个千载诗人地的古城,最终,把诗织成了梦,把梦吟成了诗____让唐风古韵滋润着江南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风情,用市井的风味、农耕的风俗追溯出东方独立而绝世的生态风貌。
还是在小城的城西许里处,就以唐诗的格律,宫商角徵羽的音韵,用天然的山水做弦,弹出清明时令的烟柳飘逸;弹出唐朝小村的世外人家;弹出杏花满树的红晕浪漫;弹出乡村酒肆的古朴本色;弹出田园牧童的纯真无羁……
《清明》这首诗经过千年的浸润,早就溶化,化进了池州人的梦里。抽一缕丝吧,用梦的针脚在山水之间刺绣:
杏花醉雨,就用这花红的颜色映出雨的沉醉,这飞花碎玉般的晶莹,会洁净出行人最初的情感,曾经沧海的触碰,谁敢说当初是寻常?十里烟村,就用这炊烟的闲逸缠绕出柳暗花明的欣喜,这四五人家、六七亭台、八九枝花的随意,清淡着行人在城市中兜转的负累,千百度后的疲惫,谁愿意放弃阑珊处的自然?西湘烟雨,就用烟雨的蒙胧隔断世俗的纷扰,这烟雾交融出天上人间般的海市蜃楼,轻盈着行人在红尘中的负担,困顿过生命的沉重和渺茫,谁不想用超越的世外来护养?
杏花田园的梦,在诗中滋养了千年,含苞欲放的期待,早已是诗意盎然。摘一瓣梦吧,用诗的韵笔在山水之间添香:
茶田麦浪的梦逍遥自在,云卷云舒独自知。晴看翠浪野云边,阴赏两三点雨山前;日临风微皱绿田,夜
数七八颗星天外;闲闻稻花香味,听蛙声一遍,感知红尘之中的安宁;静品清茶禅意,听清泉流石,感受红尘之外的明净……
白蒲荷风的梦淡定从容,花开花落两不惊。芦苇滩边的玉雪无暇为行人的心扉洁净出素雅的清香;芙蓉塘边的接天无穷让行人的视野开阔出别样的异香;梅堤上的凌寒独自在行人的情怀中升华出盈袖的暗香……梅洲晓雪的梦宁静致远,清雅清韵三人行。独坐幽篁里,不必请明月来相照,就在这竹林中学王维来弹一曲吧,用四时的弦韵,岁月的清音,弹出性情的豁达高远;时人不觉凌云木,站在青翠的松林边,遥望杜荀鹤的背影,仰视他凌云的诗篇,抛开红尘之中的碌碌郁闷,也能生出豪情壮志,旷世才情;采菊东篱下,不必去南山,就在这菊花丛中,听陶公的真意,远离车马的喧嚣,种一颗菊花吧,让心在红尘之外越来越远,越来越静
……
江南的山水画呀,让身体回归了自然;唐风的韵律诗呀,让心灵安放柔软;池州的田园梦呀,让性情清明简单。
江南,还是这个江南,烟雨,还是这样的烟雨,行人,还是一样的你我,但,杏花村,却是不一样的乡野村落
……来吧,到池州的梦中来,来一次千年回眸。回眸处,是不一样的山水,不一样的诗韵,不一样的梦境,还有,不一样的你我
……
8、这世上有很多人,你会恨自己没有早生一些年代和他们相遇,恨不能和他们一起对酒当歌。
杜牧是其中的一个。
唐代诗人当中,我喜欢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二杜:杜牧、杜甫。还有白居易和三两位边塞诗人也在其中。
而在宋代词人当中,我喜欢姜夔和辛弃疾多一些。
这些人虽然生活的年代有别,但我想他们很多时候,在心灵上是相通的,他们也是相互怀念的。
比如说姜夔,最有名和广为人知的词,莫过于《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也就是杜牧。姜夔写这首词,一定是想起了当年杜牧的那首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而一听到“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歌,我总觉得是抄了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城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有首三岁孩童都能背诵的非常非常流行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和所有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一样,是有故事的。也有和他们相通的个性:比如喝点酒,也找找女人来打发时间和刺激灵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大部分作品的产生,女人享有一大半以上的功劳。如果没有妓女,可能就没有柳永那样的词人,甚至几乎没有宋词的繁荣局面。
杜牧年轻的时候,也是花酒流连,喜欢豪华盛大的场面,并在公共场合适时的来段脱口秀。他当然是有那个才气的,笔记上说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咏”。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就是杜牧坐在一堆红粉佳人中当场吟出的。
文人多是情种。杜牧和很多文人一样:多情、深情而又痴情。今天我们男人如果有很多女人的话,大多只是和女人ML,而对于过去有很多红颜知己的文人来说,他们虽然也有和妓女发生肉体关系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情字。
杜牧在阅尽春色后,一天遇到了一位十来岁的萝莉,惊为天人,感叹过去的女子都是虚设。于是招来那对母女,约定十年之后迎娶这位他一见上心的女子。可惜杜牧因为杂事纠缠,直到十四年之后再去寻访那对女子,才知她已为人妻为人母三年了。当时杜牧是湖州刺史,不仅没有勉强那女子,还送了她一笔大礼算是补份嫁妆。对于那女子,杜牧可谓情至意尽了。事后杜牧写了一首很感伤的诗: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用情极深。
如果那女子能稍微效法一下尾生多好,能成全一段佳话。所以说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只会给自己徒添痛苦。
实际上在唐宋两代的文人当中,真正能文能武的并不太多。李白虽然也有辅国的志向,但说到政治才能,终究是有点眼高手低。因为李白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派,而政治绝对是拒绝浪漫的。辛弃疾算一个,他有勇力,有功夫,刀法好,能在乱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杜牧也算一个,他给后人留下过扎扎实实的带政治色彩的文章,还有兵法思想。
谢雨欣唱过一首《天仙子》:仗剑江湖携酒行,多少恩怨醉梦中。杜牧到了晚年,有迟暮之感,写了一首很沧桑的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想到了什么呢?他一定是想到了往昔的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年轻时的豪情意气都一去不回了,而他在青楼酒馆当中遭遇的那些轻吟浅唱的女子,有谁还会记得他吗?
从前的人是有情的,妓女也有情。当依红偎翠的柳永死后,竟然穷得难以下葬,是他生前交往的妓女们出资为他找到了一处能容身的墓穴,柳永也算“死得其所”了。而听说古龙在临死的时候问身边的好友:为什么我的那些女朋友,一个都不来看看我呢?
其实多情又如何?无情又怎样?一切都将如风远去。如杜牧的一首诗所说: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塌卧,茶烟轻飏落花风。
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在圆明园中有一处景点叫“杏花春馆”。
杏花、春雨、清明,绝对是一种清新而略带几分朦胧的意境;杏旗之下,凭几小酌,杯盏丁冬,也算人生须臾享受。那么,我们就由山亭迤逦而入,到杏花铺成红云的“杏花村”去享受一番吧。
这里黄泥矮墙,红杏清篱,春深花发,灿烂若霞。北为山峦,点缀山石,顶有城关,可凭关四望,圆明园秀色尽收眼底。山下平原,乡村错列:春雨轩、杏花村、重檐方亭“涧壑余清”、镜水斋、抑斋和翠微堂,呈现一派生动的野田村落景象。
杏花村,杏花怒放,酒旆在望,由初期到增胜,日见丰富,是清帝寻欢作乐之所。村东原为菜圃,石井池塘,分畦列亩,遍植瓜果蔬菜,井亭辘辘汲水灌田,宛若乡间。后来,凿池堆山,架设洞穴,水池曲折有致,营造出另番景致。
杏花村落,色彩缤纷,酒香花香弥漫,踏青众人如蚁。这里自然没有失魂落魄的旅人,人们皆是一副其乐陶陶的模样。“沾衣欲湿杏花雨”,干枯了一冬的大地得到了滋润,而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的心田在这个美丽的山村也会得到了滋润。
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人们扫墓,踏青,古已有之。宋人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所述:“清明节,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盏,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中国最著名的传世名画,北宋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艺术地在现了清明节期间市民们出游举行扫墓、踏青、贸易等活动,画中人物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正是从宋以后,将清明节扫墓(祭祀先人)与踏青(迎接新生),本来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让清明节去充分体现中国人感恩自然、感念先人、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识。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被首次纳入国家的法定假日。
10、春雨总是缠绵出无私的爱,让那久等的深情次第开放,偷偷浅放着执着的相思,绿叶悄悄滋润着情的生长,用自己的方式陪衬着花开短暂的美丽,不舍不弃,在风雨中驻守着爱情的诚信,把无言的结局留在离愁的秋里回忆。红与绿在拥抱中反差出视觉的羞涩与留恋,花开花落也将是红与绿的诀别,那绿会一直守候到秋天凋落,把相思的韵味埋葬于夕阳的美丽。
清明节前的春雨好像缠绵出一种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景致,但在清明,春雨却徒增了几分伤感之情,缠绵的恐怕是一种感慨亲人离去的伤痛。人的情感有时和春雨一样,如丝如绵的伤感会牵绊一生,几家离愁几家新欢,这细雨恰似心酸的味道,带着五色陈杂的搅拌降临世间,也许是错把精彩的世界润醒开放出红与绿的妖娆,也许是错把爱恨离愁冲走冲淡,把伤心的梦托付东水流走流远,或者,春雨只想缠绵出自己的忧伤,不把任何事物牵绊,只是在等待某个人的出现,等待生命中的又一次重逢和相聚。
春寒料峭,雨湿衣衫,冒着细雨赶路,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渴望久违的春雨洗去满身的疲惫和沧桑,渴望洁净的春雨洗去混沌的无知和沮丧;让雨的缠绵带我找到一个开满鲜花的村庄,在一个酒家喝酒吃饭,欣赏窗外雨兴花浓的别样美丽,把往事墨染于枝头,绽放出怒撒悲欢的春意盎然。春雨会把我凄迷的悲伤描绘上艺术的色彩,在水墨江南熏染出诗意的气息,在小桥流水处逢到美好的初见。
流年的春雨,总会灿烂出一季花开,燃烧出一季绿色。聆听窗外,静静欣赏这滴答清脆的动听乐章,雨在以独特的温柔悄悄融化寒冷的隐藏,伸展出生命的希望,延伸出成长的旋律,旖旎出醉人的风景,把色彩的重复搭配绽放不同的风采。春含蓄素雅的韵味飘洒在风雨中,那朦胧的草色缠绵出温柔的梦幻,风撩拨起如烟的水面,把涟漪的清梦吵醒,这如诗如画的梦,醉了我孤独的寂寞,也醉了我经年的伤感和离愁。
春雨如烟,细密如织,落下点点的相思愁,为了思念那个苦涩而遥远的梦,要用多少离别的思绪才能润染开一幅水墨画的黑白纹理。把深沉的眷恋沉淀出一曲悲歌,在雨的缠绵中调拨出稳重的基调,把牵绊的执念弹奏出滴答的节拍,为曾经的过往焚一炷香,在冷与热的煎熬中交锋,把惆怅和离别沉沦在那个想你的梦中。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细雨洗却亡魂,也飘着酒香。也不知是何时于何地走出了这么一个酒仙,白衣款款,醉眼蒙蒙。他的一个哈欠就会香飘万里,半个春秋大梦便可以羽化成仙。
这壶酒早就在中国的血脉里斟过,是你扶的爵,是我把的盏。且不说酒池肉林,花天海地,只说那浓香奠神洌酒祭天,只说那华夏的先民牺牲歃血,揭戈举旗,于是北京城的大戏台上会有一段悲欢离合,二黄西皮。
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没有酒就不会有这个刚烈忠贞的民族。易水秋风,芦花飞唱,一杯米酒喝过了成英雄,不喝是匹夫。于是踏上夕阳铺就的西行路,走过去从来不想回顾。历史在你的熏醉里泪眼模糊。从孟津到官渡,戎马的将军,佝偻的匹夫,生前身后的功名尚没有成就,对酒独歌,才有一声长叹:“人生几何?”不如趁着东风未起,在这起伏的江涛中熟睡。
这樽酒在会稽的山水间飘拂,被文人的笔墨蘸过,涂涂抹抹,一笔一画,写成了兰亭欢乐的夜晚。觥筹拳令,偶句联诗,饮者的兴致拌在酒里喝了,疏狂一笑,全在这山山水水笔墨之间。李白醉了,秀口一吐,不见牙秽污浊,呕在地上的竟是诗歌百篇。稼轩醉了,醉在中军宝帐的青龙剑下;杜甫醉了,醉在百年多病的高楼台边;范仲淹醉了,醉在岳阳楼家乡万里的月光中;苏东坡也醉了,醉在琼楼玉宇的赤壁江澜。柳如是品出了女儿红,苏小小喝出了青楼怨。海棠轻曳,只为那绿肥红瘦的三杯两盏。貂裘换酒,皆因那夜夜在墙上鸣唱的龙泉。八千里的家国旧梦,即使是庭院深深,也藏不住胸中的松竹,袖间的梅兰,亦真亦幻,不再只是黄粱一饭。偶尔也有几人,从快活林、桃花坞踏歌归来,借着随风漂浮的酒意,把菊英种成南山的栅栏。
吴侬苏语,饮下白蛇的一串泪;齐鲁豪风,喝得梁山都下了跪。桃花红了,鲈鱼已肥,春江水暖,酒色微微。回望中国的版图里,全都是意趣,不再是泪水。起脚踢翻名叫唐古拉的山脉,一坛美酒向东流淌不回,于是我用天府之国的大海碗筛了三次,真的就把名叫中国的太阳喝醉。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伴着一种浑天苍茫的情感,谱着一首徐徐入耳的歌声,勾引着我深远无尽的遐思,杏花如雨般纷纷飘落……
这是一个烟雨笼罩的城市,是一个满眼红绿,呼气即香的城市。你不经意地挥手可能弄残一朵飘舞的飞花,你无意的落步可能踏上即将透绿的新草。所有的一切都是盎然初生的,唯独,在那万绿丛中,一片逐着万古河流而来的,轻吐岁月芬芳的杏花,在悄悄地绽放,那一丝鲜妍显得格外得红……
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行走至今,那一败一生中透漏着生命的真谛。从萧瑟的荒野地生出;从无人问津的田陌生出;从发着木香的桌椅上生出;从灶台上生出;从罹妇的捣衣砧上生出;从人们的衣服上生出;从头顶生出……
像雨一样,会随着风飘走;又像风一样,会追着雨奔跑。落在少女的床头上,装饰了少女心头的梦;落在深巷的青石板上,装饰着历史的梦;落在沉静的书上,装饰了莘莘学子的梦;落在了坟头上,装饰着亡魂的梦……
“人间四月芳菲尽”,它却偏偏要于这时艳溢香融。那摇晃满城的香,划破了包裹春日的厚膜。春色盈野,枝枝翠英,春色未及,烟林早开。人们得撑着伞走路,人们得垫着脚走路,人们得捧着心走路。“绿杨烟外晓寒轻”,当杏花与柳叶相遇,便红绿相融,便婉转缠绵……
“依稀映村坞”,不嫌乡野简陋,洽合自身心愿,这儿一棵,那儿一朵,有得摸得着,有的看不见。埂地上有,瞭望一片人家;凹地里有,独享一时春天。农民爱它,就像爱着自己一样,轻轻掬起,似是一抔繁华。荆扉掩不住,“一段好春藏不住”;马头墙更拦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悠悠的情怀,笼罩着城里的每一人,每一树,每一花……
“烂漫开山城”,在闹市街头,在柳巷深处。开过招摇的栈旗,开过霓虹的灯塔;开过嘚嘚的骏马,开过疾驰的繁华;开在“独照影时临水畔”,开在“晚凝深翠拂平沙”。化为春风,扫走落叶;化为春雨,滋润心田。市民喜欢它,身处繁华尽处,心游世外桃源。所有的烦恼都将耗尽,所有的疲惫都将随这烟雨飘散……
清明往往伴着细雨而来,是伴着雨,还是伴着杏花?“一汀烟雨杏花寒”,寒了这苍茫的天,寒了这苍茫的地,却暖了这深沉的心。正是雨时杏花好,偏遇清明花更红。不要过多的修饰,这漫天烟雨正是最好的表达。取来一些铺放在坟头,再斟上一杯黄公酒,岂不是满足我们慎终追远的最好方法?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杏花,不仅仅是因为杏花的裁剪冰绡,更因为它筑成了我们心头的家……
“好折待宾客”,好花岂堪折?它就是这样艳丽着,过去引来了杜牧,引来了李白,但还不够,现在还要引来一群群市井村夫,文人墨客。在坳野里它静静绽放,人来时却也不拘谨羞涩。它笑迎宾客,却从来不论你的身份,只要你能懂得花心,便可在此驻足长留。所有那些路过的,或是专门来这儿的人都深深地爱上了这儿,爱上了这花,爱上了这树……
杏花烟雨,笼罩了几个百年?湿润了多少人的眼?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杜牧诗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 杜牧
《赤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
杜牧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
杜牧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四)
杜牧
《山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
杜牧《清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江南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二)
杜牧 《江南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江南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二) 杜牧《秋夕》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
杜牧 《泊秦淮》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赠别》其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
杜牧
《赠别》其一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杜牧
《赠别》其二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 《赠别》其二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
《题齐安城楼》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杜牧 《金谷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 《金谷园》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 《送隐者一绝》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二)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杜牧 《早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遣怀》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杜牧
《汴河阻冻》
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 《怅诗》
《叹花》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题乌江亭》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