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译文】
那连绵的芳草似乎对我有情,都在有意绊着马蹄挽留我;那美丽的云彩,也处处有意遮掩楼台,似乎也在殷勤挽留。
【出典】 晚唐 罗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一作《魏城逢故人》)
注:
1、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2、注释: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昆仲,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两度:两次。
锦城:又称锦里、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城,一作“江”。
值:适逢,这里作“在”字解。
东风:这里指刮东风的时候,指代春天。
芳草:香草。
碍马:碍住马蹄。
别恨:离别之愁。
离声:别离的声音。
因君试回首:一作“不堪回首望”。君,指作者遇见的故人。
淡烟:淡淡的烟雾。淡,一作“古”。
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乔,一作“高”。绵州:州名,隋始置,治所在巴西县(今绵阳东),其辖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
3、译文1:
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译文2:
那一年,去了两次锦城(成都),一次春风东来时,一次秋风乍起日,许是芳草有情,牵牵绊绊,骏马因而难驰去;许是好云重义,围围绕绕,楼阁竟也心事藏。山川载着沉沉的别恨,坐断了心桥,河水挽着潺潺的离声,流进了梦中。不曾料到,今日与君相遇,回首再望,淡淡的烟尘,密密的乔木,却隔着一座思念的城。
4、罗隐(公元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去世,享年77岁。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唐末诗人罗隐流浪闽南,闽南一带留有他的许多民间传说。有故事说,罗隐流浪至同安汀溪窑。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次,到汀溪窑行乞。窑工不知这人是谁,便随手拿只裂痕的碗装饭递给他。罗隐不满,脱口而出:“你们汀溪窑烧制的,都是这种破碗吧!”说也怪,汀溪窑从此烧制的碗都是裂痕的碗。窑工觉得事有蹊跷,可老是查不出原因。一天,罗隐又到汀溪窑行乞,见窑工个个垂头丧气,不知何因。一问才知道,窑工们若再烧出一窑破碗,窑主就将停窑,窑工们就将卷起铺盖回家。……
罗隐得知,觉得窑工可怜,便双手合十,对着窑炉祈祷说:“窑神保佑!让窑炉烧出的都是好的碗吧!”说也奇,经罗隐祈祷,此后烧出的碗都不再是有裂痕的碗,产多销快,汀溪窑的制瓷业日渐兴旺起来。
晋江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谚:“罗隐公,何褴褛!乞吃骨,皇帝嘴!”意思是说,别看罗隐衣衫破烂,像乞丐一样,他说的话却“出语成谶”非常灵验!
晋江罗裳山玉髻峰峭壁上,有幅刻马,人称“画马石”,寥寥几笔,就刻画出马的形象来。传说这是罗隐流浪到此地刻画的。这马一到晚上,就变成活马,从峭壁上冲闯下来,跑到农民的庄稼地里饱吃一顿。于是农人守夜,遇到马吃庄稼就狠命追赶,可老是追赶不着,不久马就撞入峭壁变成画马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后来罗隐怕这马糟蹋农人的庄稼,于是在画马的头部和尾部各刻了几笔,于是这几笔便变成了马的木栅栏,将这匹桀骜(jieao)不训的马给圈住了!
罗隐在晋江深沪也有个传说。说的是罗隐流浪到深沪的“宝泉庵”住宿,夏日蚊子多,不堪其扰,于是他持扇叱蚊曰:“到那边去!快到那边去吧!”从此庵左无蚊,而庵右蚊子甚多,嗡嗡营营成群结队。
明人何乔远《闽书》载云:“深沪有市心保(保:“角落“、“份头”),中有井,深可丈余,足一保汲,名宝泉,旁有宝泉庵,庵左无蚊,亦传罗隐所许。”
5、《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这首诗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在游览了成都风景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至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诗,寄给当时与自己共游锦江认识的友人蔡氏兄弟。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前半追叙旧游,后半感伤远别:大开大合,真七字中之正体也。
6、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苕溪渔隐丛话》)
唐有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忘我,宋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字严谨,这字里行间,一字一句皆是心血练就,而推敲二字之中,实在大有学问。
记得有一次上某先生的古文课,他曾就“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这副对联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碍”字用在此处实属不当。“碍”字本为贬义,在此良辰美景之中用上这样一个字实在有点煞风景,因此,改为“驻”字较佳。当时我有些不解,撰此处对联之人想必也是有学识之人,何以会在这个字上犯这样的错误。直至近来我又细读了一遍王勃的《滕王阁序》,才大胆推测了撰联之人的初衷。王勃文中写滕王阁上歌舞升平的场景时,有这样一句: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对联中的“碍”字想必是仿照王勃文中的“遏”字的用法,反倒弄巧成拙。本意如此,但须知万物本是无情之物,情由心生。碍,止也。——《说文》,带有妨碍的意味,上联本意写芳草有情,马儿流连不去,用一“碍”字,意味全无,而著一“驻”字而境界全出,马儿的留恋,芳草的情意,跃然字里行间。孰优孰劣,立见分晓。至于下联“好云无处不遮楼”,写楼宇华美精致,就连天上不羁的白云也如影随形。但“遮”字却使云彩的风头盖过楼宇,成为此联的中心意象,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先生认为此处应该改为“倚”字更好,既凸显了主次,又写出了云彩的柔态美。但就个人而言,尚有一点小小看法,认为若改为“随”字更佳。一来考虑到平仄相对,“倚”为上声,“随”为平声,更能与上联的入声“驻”字契合。二来,用“随”字更能突显白云的飘逸美,避免将白云这个意象紧紧地束缚于楼宇之上。因此,个人认为“倚”优于“遮”字,而“随”又更胜“倚”。仅改动两字,表达的意蕴已然不同。郁郁芳草,画栋雕楼,皆化有情,引人流连不去,在我们意识之上营造出一幅飘渺仙境。
文学上的界限从来就不像楚河汉界般分明,谁对谁错,并无定论。这正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以来,佳句名言不是兴之所至,浑然天成,便是千锤百炼终成钢。前者的形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自身境遇,触景生情,才情累积,最终喷薄而出,着重突出的是才学情感的力量。而后者展示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治学的态度,认真的哲学。
7、啊,朋友,还记得吗,我们依依惜别的情境?一望无际的春光里,我们骑着健马,并辔而行。马蹄儿踏着青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它敲醒的不只是野花,露珠和鸟鸣,还有时光深处的记忆。为什么马儿慢悠悠,莫非它驮着太多的离愁?为什么马蹄儿迈不开,原来是脚下那缠绵的芳草绊着它,不让它跑得太快。那连绵不尽的芳草啊,迎送过多少聚合离散,聆听过多少痴心呢喃,见证过多少红尘伤感?我们且走且谈,且回望,只见你送我走过的这一段往事一般幽远的路上,小草挽留不住前行的马蹄,已在清风的抚慰下,欣然将蹄印收藏。
锦江人好草多情,白云也知我的心。记得我客居锦江的这些日子里,处处都见白云飘拂,总把高楼遮住。总以为白云也在异乡漂泊,也有满腔愁思要向楼前的燕子诉说。多少次我想登楼远眺,对接那来自故乡的目光,却发现朵朵白云缭绕楼旁,欲去还来,欲去还来,随风舞霓裳。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白云不让我学王粲登楼,怕触发我日积月累的乡愁。
朋友,我的行程已到绵谷。群峰矗立马前,与我相对无语。夕阳用余辉在山尖上写着断肠的诗句。人困乏,马踟蹰。暮色悄悄地将小路掖在青山的衣襟下,藏了起来。我只好带着我的马在野店投宿。
半夜时分,不知跋涉了多久多远的涧水,一路潺潺淙淙,弹奏着忧伤的离别之曲,流入我的梦中。
清晨,我又要启程。登鞍上马的那一瞬,多想再看你一眼呀,朋友!情不自禁怅然回首。只见身后是乔木参天,密密麻麻。远处,青山隐隐,层层叠叠。霭霭烟岚,隔断了绵州!
立马千山外,心共云徘徊。锦江今已远,何日得重来?
8、当北国飞雪似扬花而飘飘洒洒的时候,初春二月的风却早早地来到了川西坝子上,它飘忽无定,夹带着冬季的寒气,游离于水面如镜的江中。
虽早春寒风瑟瑟,穿红戴绿来观赏长堤细柳吐蕊的人们,常常发出:万山春风早,二月未见花的感叹,从杨柳抽梢,嫩芽新发的绿树中,闻到了新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声。
“春江水暖鸭先知”,水草渐茂,野鸭白鹤嬉戏于江边……诚然迂回,川流不息。
古曰“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的悠然境地。这,锦江就好像首接渭水之腹、尾连扬子江头、变成了北国与南国气候的缓冲纽带。
时光流入了阳春三月,如巨源所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长安郊外如此,锦江春畔也亦然。
江岸的人们接受着着春光的沐浴,饱吸着春风,郊外踏青的人们返游其间,共赏江边的柳绿花红之景。
从清晨,青年男女们的晨练至傍晚,老人们的健身舞,无处不在接受江畔春息的抚慰。芳草茵茵,绿树荫荫,桃花依依、扬花摇摇。
当日上三竿的时候,江畔犹如“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锦江春色逐人来”、“锦江悠悠为谁绿?”于是,带着各地方言的游人摹名而来,拿起相机尽量摄取江边美景。
无怪呼,当年罗隐须“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呢。这时的锦江两岸,恰用“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来形容是很恰当不过了。
三月锦江的黄昏,在落日余辉映衬下,波光鳞鳞,如长练的金色婉带,束城而绕。
傍晚微风起时,老人们漫步于江边、小孩们嬉戏在江岸,何等乐趣!
不远的街边传来阵阵的水果香和胭脂香,沁人心脾,让来者留连忘返。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伴怠春风”。夜月时分,花丛深处,一对对佳侣们坐在草丛中,卿卿我我,俩俩相依,好不甜蜜。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锦江滑腻娥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当盆地柳絮轻飞、蔷薇花落的暮春之时,人们登上锦江畔的酒楼中饮酒划拳,尽带豪气。或入茶楼里喝茶赋诗,尽现雅致。
白居易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外面的世界百花纷谢之时,锦城三圣乡花国里的白色梨花粉红色的杏花、蔷薇依旧浓缀,笑迎四方来客。
一声春雷、一阵暮春烟雨,便“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
江面上偶现浮萍,随静静的流水,带着它们顺江而下尽入清河船的竹篓里。
入夜时分,锦江两岸灯火与月色辉映在江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带,延绵穿城面过。不时,桥上合江亭里传出了“春之歌圆舞曲”的优美旋律,打动了多少游人之心,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喜欢小草,也不嫉妒鲜花。平淡无奇,色调单一的“草根”生活,与小草之间素有情愫。草根有草根的活法,小草有小草的情趣,“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何时?留点闲暇,带一杯清水,投入小草的怀抱。无论失落,或者得意,投入到小草的怀抱;即使跌倒了,疲惫了,投入到小草的怀抱。小草的柔情与温馨,还有它那带着泥土的芳香都会让你陶醉。
如此,可好!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何不如此?指点江山者,神怠心寡,尝尽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富可敌国者,无非三尺卧榻,芸芸众生多少英才辈出,继往开来;为人父母者,亦如教书育人,何苦作“帝王之师”。
江山代有人才出,无须同挤独木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不争鸣,却不认同。在万里冰封千里雪飘的时节,草根已经感受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春潮涌动,根节上一颗颗的芽孢,悄悄地,激情地更新了。它顶开枯叶,在银装素裹的雪地上探出尖尖的绿,可心的绿。只待那一缕春风,便迅速地拔节,油油地生长,点缀着青山绿水。只要春风吹到哪里,它就绿到哪里,哪里便是春机勃发,春意融融!小草和春风一起轻舞,与绿水一起媲美。旷野不再是落寞和凄冷,而是丰富的唯美的,令人向往的绿洲。
春天里,我总是和朝阳一起踏青,这时的草叶缀满了露珠,坠坠地,怕摔碎昨夜的梦,七彩的霞光收敛在灵动欲滴的晨露里,千叶万珠含情脉脉,春意盎然,如何能够不春心涌动。我与春风一起煽情,小草与春花一起献媚。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白驹过隙,已经暮春。是的,夏夜里灯火阑珊处,“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花前月下,如若没有茵茵的绿草,是否也少了些许的情趣?此时的小草是爱的铺垫。
即使秋天,又何必介意“墙头茅草,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菲薄。君可知,“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同样是一道迷人的秋色。何况,“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冬天,小草枯萎了自己却肥美了牛羊。大地温床白云被,枯叶作睡衣,萧萧寒风催眠曲,酣睡醒来却又是,杨柳依依。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没有树高,没有花香,我是一颗无忧无虑的小草。
10、真正美丽的女子是懂得适时忧郁的,她们不一定有美丽的容颜,但时时刻刻都能以她的情绪感染你,让你不自禁地陷入一种真正的温柔。因为忧郁本身就是温柔的一个侧面,而温柔的女人总能让人意乱情迷。
忧郁应该是蓝颜色,蓝色本身应该是软色调的一种吧,要不为什么面对蓝色的大海或是天色时,心中的情绪就明彻而柔软起来呢?蓝色总能触动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而当心灵与外界相通时,人就会被感染,这也许就是忧郁的女子让人感觉美的内在底蕴吧!
真正的忧郁女子不应是愁怀满腹,也不应是见景景颓、见物物愁的,如果真像宋代吴淑姬的那首《小重山》一样,反而不美。“谢了茶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这样的女子给人的不是一种忧郁的美,而是难抑情绪,整天哀怨的灰败感觉。这样的女子给人的只能是难过的感觉,毫无美感可言。
词人李氏却让人有一种西子捧心之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种美,是真正忧郁的知性女子的美,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意柔弱,让人心生怜爱,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真正忧郁的女子必是经历了大繁华、大虚无、大寂寞的,她不会轻易再为大喜大悲所动,可也许举手投足间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会打动她。探手拨碎无忧水,扰乱一池有情天,不过就是伸手撩拨池塘之水,但这样的动作就会让她感伤。因为最深度的直觉往往就含纳在最简单的事物里,这种直觉直指心源,能唤醒压抑在心灵底层的那种最原始的回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颜色上伊身便好,带些黯淡大家风。”,忧郁女子情结的出发点最是寻常,也最是让人感动,有幸得见,当真是不摇香已乱。
真正忧郁的女子并不一定是整天哀愁与不开心的,人间沧桑,天地有情,她会以她的生命体验、情志体验为中心,把她的生命和情志辐射、移植到宇宙万象、日月山川之间,与天地同歌做伴。她对山川草木多了一份特殊的亲和感,别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缘份与之相悦相得。“冰雪消无质,星辰系满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到天边。”“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们会以敏锐精妙的感觉点亮天地万物的灵魂,将自己的忧郁呈给天地聆听,一腔心思幽深细腻,久远清扬,闻者心动。
真正忧郁的女子,她的个人空间是一幅美不可言的图画。她时时独自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中赏月玩月,吟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时时徘徊于书香墨魂之中,素手红笺,写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时静卧青玉台阶,仰望天外云卷云舒,使一柄小扇扑开漫天流萤;时时独自出行,春风掠发,披襟当风,轻歌浅笑中彰显出云清雾静,慧质兰心。她的宁静里藏着热忱,美不妖娆,野不放任。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冷香一缕携春去,带走红楼剪剪风。”真正的忧郁女子会对风情有独钟,她会在风中屏气凝神,修身养性,用一块七彩的石头,筑一座永生的红楼,在自己的大观园里品味世事与人生,喜也自愉,痛也自享,苦乐自知。清清静静,安安宁宁,在忧郁中无忧。
11、大山,它以永远不变的姿势耸立在此,而那条进山的路却已彻底改变了模样,绿树葱荫中一条平展的水泥路犹如飞天仙女臂上的彩绸,线条柔美的飘逸在郁郁葱葱之中。这就是我县著名的村村通工程啊,它把山里有如珍珠的千家万户串在了条条银线上。山路,在我的脚下蜿蜒着,山道两旁是一道道迷人的景色,看花了我的双眼。路两旁树的枝桠洒落在我坐着的班车的上面。透过车窗我看到,那清澈透明的山泉慢条斯里地下山,它时而隠浮于灌木丛中,时而顺岩而下挂一叶小瀑,瀑下是一汪清澈透明倒映蓝天的水潭,阳光照进林中,斑驳的树影如筛如网……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这曾是一位古代诗人的美好理想,在如今的晋江已经变成了现实:你看那高楼入云、碧野无边、山川秀丽、美景留人。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罗隐诗词名句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
《赠妓云英》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
《筹笔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