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2020-04-18 08:49:31)
标签:

王驾

蜜蜂

春天

春色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满地都是落花,蝴蝶和蜜蜂也大失所望地纷纷飞过院墙离去,不由得怀疑,难道春色也跑到邻家去了?

   【出典】 晚唐  王驾 《雨晴》

   注:

  1、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2、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

    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

    春色:春天的景色。

    邻家:邻居的家。


  3、译文1: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译文2:

   雨前明明见到花瓣中的花蕊,雨后却只剩下了绿叶,花瓣已被雨水打落在地。蜜蜂蝴蝶兴高采烈地飞过院墙,难道春天还留在邻家吗?


  4、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其妻陈玉兰,在丈夫戍边时,她制衣,并诗寄之云:“夫在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5、《雨晴》是唐代诗人王驾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选取简单平常的景物,描绘了雨过天晴后花园的衰败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全诗语句生动有趣,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实接体。何新之为奇隽体。周珽曰:贵幸之庭,车如流水;幽栖之户,可设雀罗:时势自然,何待挟刺扫门之徒纷纷他适,而后知荣华之有在也。“雨前”、“雨后”分景,蜂喧蝶扰异趋,识此可以悟彼。“却疑”二字,有不自信之意,妙。

   

  6、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雨后去小园散步所见萧条的残春景物。诗篇里蕴藏着一股淡淡的浓郁的惜春之感,属于即兴之作。

  春天是个桃红柳绿,姹紫嫣红,花香鸟语,景色宜人的季节,古代诗人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如韩愈《初春小雨》、程颢的《春日偶成》、秦观的《春日》、朱熹的《春日》、汪藻的《春日》等等举不胜举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我们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是写未下雨前的小园情景。未下雨时,小园里面的鲜花的花朵都含苞待放,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难怪朱熹留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二句是写诗人雨后去小园所见到的景物。春天是个美丽的,也是个细雨绵绵的季节。雨霁云散,诗人来到小园散步,可能是呆在书斋看书看烦了,想出来欣赏欣赏雨后的风景。当诗人充满美好的心情来到小园一看,哪知一场滂沱大雨过后,花蕊全部被雨打落了。此时此刻的诗人心情大家不言而喻,肯定是坏透了,因为他主要是等到雨后来好好欣赏美丽的风景,哪知等来的会是这样的残败景象。其实扫兴的不是诗人一个,还有谁呢?这首诗起承转合很分明,我们来看第三句就知道。如果一首诗转结好不仅可以勾起读者的兴趣,而且是全诗的结构也显得很工整,还可以看出诗人的写诗功底深厚。

  第三句是写蜜蜂与蝴蝶飞到小园里看到残败,萧条,荒芜的景象;原本它们想与诗人一样,想停歇在小园里的美丽花朵上栖息,好好欣赏一番,准备大饱眼福春天雨后的风景。然而当它们看到如此残败之景,也都感到无比的扫兴,都纷纷翻墙飞到邻居家的小园。诗人看到一群蜜蜂与蝴蝶都飞离,顿时给惜春的诗人留下无限的迷惘与惆怅。这时候的诗人突发奇想,想出了流传千秋万古的名句,也就是本诗的结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结句中的一个“疑”可以说是诗之眼。诗人是带着假想的手法来写。因为邻居家小园与当时诗人的小园只有一墙之隔,不可能会是两种情况,可是看到蜜蜂与蝴蝶都纷纷过墙而去,心中不得不多了一份疑心,所以就用了一个“疑”。这个字用得真是“妙”,给人却读出“只有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的神奇境界!

    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朴素简约,明白如画,意境清闲幽雅,如一幅高雅,情致的雨后春景图。正如司空图评论王驾时云:“长于思与境偕。”


   7、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出自唐·王驾《雨晴》。诗的前两句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雨后春花,一片狼藉。蜂蝶无蜜可采,自然纷纷飞过墙头而离去。邻家花草同样遭到摧残。诗人“却疑”:难道邻家春色正好,招引蜂蝶舍弃旧圃而投新园?

   把蜂蝶因采蜜而恋花的本能,拟人化地想象为它们在有意追踪玩赏大好春光,让蜂蝶化去了功利的世俗,纯净为诗意的空灵,把惜春去、怨蜂蝶、羡邻家的复杂感情糅合在一起了。

  

  8、过了许多年,我再读王驾的这首诗时,猛然间有一股寒颤:生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残酷。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前”“雨后”的对比何其鲜明!雨之前有花,更有纤弱的花间的蕊;雨之后呢,就连那隐藏在叶底下的花也没有了!“总被雨打风吹去”!躲不过的风雨,躲不过的零落!只是,这一切来得太突然。

    最让人揪心的是“初见”。我不知道别人读时有没有注意这一语。“初见”时见到了什么?花本是世间美好事物的代名,何况是“花间蕊”呢?一种纤弱的、初生的、让人感到生命萌生状态的美!因为是初见,所以并未去刻意的留心;反正是“初见”,又不是最后的见面,以后多的是时间去“见”。去见“花间蕊”的成长,去见它怎样由纤弱变为绚烂,最后在时光里以自然演变的方式零落--所有的生命最终都会零落,这不足为哀。

     可是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常常是在主观预料之外的。越是美好的事物它所遭受摧残的机率就越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美服患人妒”“月明总被云妨”,“破坏”几乎是自然万物的本能。老鼠总是要咬东西的,不去破坏他们就无法存活;新刷的洁白的墙壁总是有人在上面留下几个脚印,这或许除了与道德水平的低下有关外,更主要的恐怕在于他们的身体本能里有一种叫做“破坏”的因素;所以有人看了花是一定要摘的,美其名曰“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体内的“破坏”本能在作怪。

    “花间蕊”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残酷来得有点突然。花倒无所谓,谁让它是花呢?若是草,若是不起眼的石子,沙,或者可以躲过一场风雨。花既是美好的事物就逃不过摧残!

    花的命运花自己早就明了,然而对于那“初见”者,却有莫大的哀痛。为什么那样不珍惜,以为以后还有多次见到它的机会?为什么“初见”“花间蕊”时没料到风雨会突如其来?为什么不给纤弱者以遮挡?为什么?为什么?

    突然一阵风雨,一切都碎了,“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生命原来是要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残酷的。

    对“初见”者尤为残酷,因为他除了要面对花的零落,还要深深地自责。

    后面说,“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就有些阿Q似的的自我安慰了--此处的花受了摧残,邻家的花就不受摧残么?普天之下,无花不落!

     珍惜吧,在你“初见”“花间蕊”时!因为总有雨打风吹,因为生命原来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残酷!


   9、“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这句话最近非常流行。其实何止是人,大凡天地生灵,估计都有那么一些身不由己的秘密吧。比如,蜜蜂。

  吴承恩先生曾用“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来咏蜜蜂,吴先生是写西游记的,想象力超级丰富,想着蜜蜂穿花度柳、粘絮寻香的,该有多么的潇洒自在呀。而据科学家说,采什么花弄什么粉,有时候却不是蜜蜂自己决定的,而不过是花朵的一场导演。

  或许我们会好奇,为什么蜜蜂常常在一朵花上逗留那么长时间,那姹紫嫣红的一个花园,蜜蜂在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总是那么迷恋其中一种花。

  这里头可藏着花朵的魅力和蜜蜂的秘密哦,比如柑橘花朵的花蜜,它们竟然含有咖啡因。而更奇特的是,根据美国《科学》杂志的研究报道表明,不仅是我们人类喜欢咖啡因,蜜蜂对咖啡因也是情有独钟的。咖啡因的摄入,使得蜜蜂对这种具有特殊味道的花朵简直着迷,所以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蜜蜂都只会被“吸附”在柑橘花朵上。

  当然,蜜蜂也有主动选择的时候,比如对花朵颜色的选择。据说,鸟类喜欢红色的花朵,蛾子喜欢白色的花朵,而蜜蜂则特别喜欢黄色和蓝色的花朵。由于不同物种的视觉不一样,生物对花朵有自己独特的喜好,鸟类对红色比较敏感,而蜂类则对黄色和蓝色比较敏感。因此,我们常常在油菜花田里看到无数忙碌的蜜蜂。

  忙碌的蜜蜂,让很多人心生爱怜。唐朝诗人罗隐《蜂》中,用“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句来感慨蜜蜂的勤劳与付出。莎士比亚也用悲悯的笔调描述了蜜蜂的生活:“它们迈着欢快的步伐,满载而归,把胜利品献到国王陛下的殿堂。国王陛下日理万机,正监督唱着歌建造黄金宝殿的工匠;大批治下臣民,在酿造着蜜糖;可怜的搬运工背负重荷,在狭窄的门前来来往往。脸色铁青的法官大发雷霆,把游手好闲直打瞌睡的雄蜂送上刑场。”

  其实,罗隐所描写的蜂,只是蜜蜂的一种—工蜂。而莎士比亚的诗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蜜蜂。首先是—工蜂,负责采蜜。再就是作为国王陛下的—蜂王,蜂王负责繁衍后代管理蜂群。而工匠、臣民和搬运工等,都是分工不同的其他工蜂。最后就是游手好闲的雄蜂,因为既不能采蜜,也不能繁衍后代,只会消耗蜂蜜,当然会被养蜂人或其他的蜜蜂赶出蜂窝去。

  而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作为工蜂的蜜蜂,它们甚至成为人类眼中一种美德的象征。因为在人类看来,它们把辛苦留给自己,而把甜蜜留给别人,“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是蜜蜂,也无从知道蜜蜂的喜怒哀乐,不知道它们成日“辛劳”到底是为了哪般。所以,我更喜欢读“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样的诗句,最真实地描述一种蜜蜂的存在形态。曾经采过蜜的花因为一场雨不见了,那就果断走起寻找下家。对花的追逐,是它们生命的常态。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动风面,万紫千红总春。”是呀,春天景色焕然一新,那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百花,都来把春光点染。

    春天来了,万物都睡眼朦胧地睁开了眼。枯黄的花草树木又穿上了美丽的花衣。四外漂泊流浪的北风妹妹变成了暖风姐姐。小燕阿姨们又从北方飞回来了,而大雁叔叔却飞走了,也许是他们的性格不合,容不下两类一同生存,所以……

    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都是。人们可以在小草弟弟的身上尽情玩耍,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春天来了,百花们各个精神抖擞,开始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的“才华”了。不必说果园,也不必说花园,就连那路旁的野花也都开始争芳斗艳了。

   春天来了,春雨也就来了。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我想起了一句句名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啬薇卧晓枝。”“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一句句写春雨的诗,染我由衷地对春雨产生了爱慕之情。

   春的脚步终于迈进了世界,人们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新的春天里,愿所有人民有新的起点,新的工作,新的好心情!!!

   

   1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晚唐诗人王驾的小诗《雨晴》,向我们描述了初开的花朵在一场苦雨的冲刷后呈现的景象。这时,久困的蜂蝶在天空刚刚放晴后飞了出来,满以为可以饱餐春色,不料,雨打风吹,花朵全无。它们忙着向邻家飞去,以为那里会有一片春色。

   再读这首小诗,不禁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首先想到的是“国考”。近些年,全球经济萧条,所产生的冲击力很大,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也未能幸免。对比早前,形势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公务员岗位,导致“国考”热不断升温。公务员本应是一种苦差事,如今,由于体制不健全,腐败现象严重。而社会价值的功利化驱使,也更加让职业稳定的公务员备受青睐。在常人看来,仿佛是“这边风景独好”。

    其实,人们也许只看到了少数官员手握权力,谋取私利的风光,还有许多基层岗位,不仅清苦,压力也大。如果纯粹为个人利益考虑,一心想着晋升的话,也许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目的。

    另一件事,发生在多年以前。女士刘某,原在供销部门工作。那时,单位的福利很诱人。不用说手握权力的领导,就是一般职工,也时常分这分那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用手提,而是需要用板车拖。至于工资奖金,那更是让人艳羡。就在一些人感到喜滋滋乐呵呵的时候,刘女士想,这可不是好事。一个分起物质来要车载斗量的单位,必定会好景不长。于是,就在面临改革的前夕,她想方设法调离了这个单位。从个人利益而言,后来形势发生的变化,证明刘女士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常常会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会让许多事物互换位置。成语中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在说明事物发展到巅峰,必然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公务员岗位的招蜂引蝶,也不知道是否是最后的疯狂。如果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公务员岗位在人们眼里的那些优势荡然无存,甚至相比其他不少行业辛苦,待遇也不算优越,是否又会有人像若干年前一样,涌现一波辞职下海潮呢?

    改革就是让人阵痛。只要改革还在继续,让“雨一直下”, 可以预料的是,早开的花朵也会随之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谁家的花园也不会幸免。飞过墙去,邻家未必都是春色。

    12、我们中国向来有乐生的传统,相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总能在“山重水复”的时候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请看唐·王驾的《雨晴》,诗的前三句本是写了一个急雨摧新花,蜂蝶过墙去的暮春伤逝之景,末句笔锋一转:“却疑春色在人家”,一下子又振起了人心。蜂蝶无语,却追着春的脚步走,永远无悔。我们也应满怀希望……  

  

   13、好像是在白驹过隙的瞬间,都已过了几叶争绿过江南、半朵花开拼报春的晚春,就心急的想看到结果,无奈是落英随风零落天涯,或被有意之水享用着归致下一个轮回之处了;或者化作尘泥更护花了。

   不幸的是偏偏有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之感的多愁善感之人不顾“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的再自然不过的轮回,竟还是“……年年拼得为花愁”。

   随着一季春风吹,奇葩怡蕾万千枝已过。现如今已经很快的进入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不日不仅红瘦,绿也会开始瘦下来。

   虽说“锦江春色来天地“,但规律终究”玉垒浮云变古今”。

   自古伤春皆自伤啊。

   尽管如此,爱花又愿意赏春的人其爱的方式各有不同,认识和理解更是不尽相同。

   有爱迎春大片黄,香尤未尽的,又有爱桃花绽放三两支的,还有爱的被“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争奇斗艳醉久,引得众花开的芬芳隔镜也可闻,坐卧皆随行的。

   谁又能阻挡“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何人何神又能换回“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的匆匆而去的时光,真乃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时、此刻、此景如何不能“无意伤春谁与诉”,想不“眉间已作伤春皱”都很难啊!

   这样的自伤,从严谨一点的角度讲属于无病呻吟,或者是自制病并呻吟,但是其美化作用也是秀视了心灵环境。

   更有爱花者却是在春来时,孤独致多情的总会疑心“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想要“一枝红杏出墙来”,伸进“嫣红姹紫尽迷人,”之处,用控制不住的激情来段“自古吟哦喜赞春。”做个敲门砖来搏个彩头,怎奈却落得个“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以及“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埋怨。

   14、春天,是多情的季节,行走在诗情画意中,春风裹着唐诗,春雨携着宋词,连春花、春草、春树、春山、春水、春鸟、春物、春夜、似乎诗人们哪怕写尽和春天有关的一切,也诉不尽的对春天的无限感慨和爱惜。真可谓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是谁带来了这无限美好的春色?王安石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噢!想必是伴随着元夕时,手中点燃的爆竹而来。

    高鼎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么说,应该是满天飞舞的风筝,用它那长长的线了牵住了春姑娘的手;

    苏轼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难道春天真的是江水中那惬意嬉戏的鸭子最先感知?

    白居易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应该还有鸟儿一份功劳,禁不住忘情的期盼杜甫诗中那: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美好景象。

    钱己说,东风好做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想必是多情的东风鼓动花草,连韩愈也为它们投上一票:草木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辛弃疾也赶来证实: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花草树木,永远是春天忠诚的信使,张来帮我有了更深感触: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我看到贺之章笔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使剪刀;我赞叹叶绍翁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梅尧臣更有神来之笔:老树着花无丑枝。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对!怎能少的了春雨, 僧志南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雨多么的善解人意,来得轻柔、小心、多情,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副副各具特色的画面展现在盎然的春日:不必说韩愈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不必说韦应物向我们描绘的: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更不必说杜牧带来了大家对先人恒古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有杜甫那深情的赞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忘情地寻寻觅觅,王驾说,是啊,春天在哪里?你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卢道却说: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王维静静地体会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李白诗中的女子幽幽地感叹: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刘禹锡理解:新妆宜面下竹楼,深锁春光一院愁。王安石在思索: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婉约的李清照苦恼: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陆游面对沈园感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失意落魄的南唐后主李煜阴柔的诉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时伤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天,引发诗人们太多的感怀,或豪迈,或明快,或珍惜,或欣喜,或沉思,或忧愁,一千个人,带来一千种感觉,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时期的特别感受。

    但是满怀愁绪的龚自珍却不被情绪左右,猜想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禁不住又一遍细细咀嚼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人生的风景无数,忙煞了我们的凡眼!目不暇接之余,便挑剔地淘汰那平淡的景色了。

    自然风光,我们跳过眼前的,不辞舟车劳顿去那遥远的名山大川,带回一身尘土一脸疲倦和走马观花来的只鳞半爪所谓风景。

    忽一日,陪远道而来的友人荡舟碧波、攀援翠峰,才不禁与友人一齐惊呼:好美的景致!便觉懊恼:日日置身美景之中,竟熟视无睹,错过了多少赏玩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