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译文】
烧炼丹砂要反复多少次才能取出精品,好钢也是从普通铁中炼得,你我当龙吟虎啸,声裂天地。
【出典】 南宋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注:
1、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2、注释:
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和见怀韵:辛弃疾与陈亮别后作《贺新郎》一词以寄托对陈亮的思念,陈亮得词后用其韵也作了一首《贺新郎》。和:旧体诗词创作中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体裁和音韵而写作。
凭:依靠,句意是年已老大,知音难觅。
神奇臭腐:典出《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原意是说“臭腐”、“神奇”,只不过是人们依自己好恶所定,本无固定标准,此处比喻世事变化。夏裘冬葛:典出《淮南子》,意谓颠倒错乱。裘:皮衣,应冬天穿。葛:葛布,又称夏布。应夏天穿。
燥:干。生发:胎毛。
二十五弦:《史记 ·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寓悲恨和破分之意。平分月:代指国土被金人平分一半。
胡妇:指金国女子。汉宫瑟:《宋史·钦宗本纪》记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并贵重器物等,其中有“大乐教坊乐器”。汉宫瑟为胡妇所弹,借指汴京破后礼器文物为金人所劫。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辛弃疾。合:投合。
“行矣”句:辛首唱之词《贺新郎》题下小序云,陈亮与辛弃疾别后,辛曾追陈到鹭鸶林,因雪深路滑才怅然而归。此句乃宽慰辛弃疾之语。“谁换”句:妍皮痴骨:俊美的外表里裹着愚笨的内心。典出《晋书·慕容超载记》。妍,音yán。此句意谓虽然我们被世人误认为是“妍皮裹痴骨”,遭摒斥,但志向不改。
“但莫使”句:但,只是。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善鼓琴,只有挚友钟子期完全理解,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九转丹砂:道家谓烧炼金丹以九转(把丹砂烧成水银,把水银又炼成丹砂为一转)为贵。牢拾取:牢牢抓住。“管精金”句:据说九转的丹砂可点铁成金。
龙共虎,应声裂:龙虎丹烧成后,从炉鼎中迸出。
3、译文1:
两鬓飞霜雪,何处寻觅知音?神奇臭腐变幻,世事多么纷纭。夏穿皮袄,冬着葛衣,颠倒得叫人吃惊。沦入敌手的中原父老,如今还剩几人?偏安江南的后辈,当年都胎发未干呀,早已习惯了临安的香花暖风。瑟本五十弦,含悲破解成了二十五根,月应圆如轮,从中斫裂不向一处明。那汉宫的锦瑟哟,竟在胡妇的手中拨弄。
小树倏然高入云层,离人何以承受别情?唯有你是我的知己,我俩多有共同的心声。既已行踪渺茫何劳殷勤追问,虽遭世人误解仍然不改初衷。只希望伯牙的琴声莫要断绝呀,有几人能真正领略那乐曲的内容?九转丹砂可点铁成金,卧薪尝胆能金瓯一统。把握时机,必能取胜,就如同——“轰”然一声炉鼎迸裂,啊,那金光灿烂的龙虎丹已经炼成!
译文2:
如今年迈,心中多少感慨,向谁诉说?看几次三番,世事多变,颠倒离奇。中原沦陷,到如今,父老还剩有谁?年青一代,生来就在金朝统治下,已不知什么叫报仇雪耻。更何况,敌人常言,中原一带本来就是他们的领土。而那激昂悲越的汉宫瑟,你又道出了多少亡国之恨,这大好河山,怎能允许南北分裂。可如今,金国女子正在弹弄我汉宫琴瑟。
岁月无情催人老,不能忍受再度离别。只有你,从来和我都是话最投机。此行何处,不须挂念,只是秉性难移。相互珍重,莫失知音。只要坚持修炼,寻常铁也会炼成精钢。再施才华,共建奇勋。
4、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存词70余首。
5、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行前,陈亮先到江西上饶带湖去见赋闲在家的辛弃疾。二人一同去紫溪会见朱熹,在那里游玩了十几日,未等到朱熹,陈亮只好东归。别后,辛弃疾怅然若失,作《贺新郎》一首以抒怀。五日后,陈亮去信索词,辛便寄《贺新郎》一词。陈亮当即依其韵作本词。
上阕,纵论世事,抒发感慨。
“老去凭谁说?”起句突兀,一声长叹,领起全篇。孝宗乾道五年,风华正茂的作者曾上书《中兴五论》,力主北伐,不被采纳。本想“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可功业未就,便年近五十,“可怜白发生”(同上)了,不唯岁月蹉跎,年龄老大,就连知音也难以寻觅,一腔哀怨向谁诉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作者引《庄子·知北游》里“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里“冬日之葛,夏日之裘”的句子来说明世事变化纷纭,且越变越混乱,令人揪心。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迁都汴京(今开封),率六十万大军南犯,宋军不战而逃,金兵渡淮河一直打到长江;公元1164年,即位不久的宋孝宗与金签定“隆兴和议”,两国定为叔侄之国。作者目睹国势颓败如此,怎不痛心疾首!“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使中原沦入金人之手,沦陷区的父老黄土垄头埋白骨,所剩竟有几人?一声反问,包含多少血泪。更为可恼的是南渡几十年了,身历“靖康之变”的老人先后故去,如今在世的都是当年胎发未干的婴儿。“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林安邸》)统治者尚且偷生,流风所至,人民也已麻木不仁了。这是多么可悲的现实呀!“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按《史记》记载,瑟本五十弦,太帝因素女奏瑟声悲,破为二十五弦。此句用典,以代山河破碎,这现实真令人难以接受。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耿耿此心,日月可鉴。末一句“胡妇弄,汉宫瑟”。绘一细节,以现国家残破,礼器被劫之现实,即小见大,更撼人心。
下阕,引辛弃疾为同调,互相勉励。
“树犹如此堪重别!”用《世说新语·言语》之典,以慨叹人事沦桑,老大无成。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正因为如此,离情别绪才是那样地折磨人。陈、辛一别,竟成永诀,六年后陈即病逝。词人当时无法预料,但我们如果联想至此,深味此句,当潸然泪下。“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补足了“堪重别”的语意,也呼应了起句的“老去凭谁说”。而两人的友谊又决非世人的庸俗之情,是建立在忧怀国事、抗击金贼、恢复社稷的基础上的。“话头多合”正是指此。“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据辛词题下小记可知,陈亮别后,辛曾追赶不遂,怅然而归,“行矣”句即是宽慰辛弃疾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人汲汲于中兴大业,无人领会,世人甚至于以“妍皮裹痴骨”目之,的确令人愤懑,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谁换”即“谁愿改变”,出语斩钉截铁,可谓矢志不渝。“但莫使伯牙弦绝”,两人互引为同道,这正是漫漫征途中心灵的慰藉,弥足珍贵。“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再宕开一笔,以炼丹作比,只要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寻常铁尚能被点成灿烂的黄金,那么,只要坚持抗金,光复中原大业必成。此处取比精妙,振奋人心。最后作一展望,“龙共虎,应声裂”。用“龙虎丹”炼成后迸裂出鼎之状来比喻胜利到来的不可遏止之势,形象鲜明。是与友人的共勉,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前人曾讥辛弃疾词好用典故为“掉书袋”,此事不可一概而论。这首诗用典也很多,但用得灵活,不拘于原文原事,或反其原意,或取其一端。驱遣自如,皆能达意,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广阔的社会现实,抒发深广的思想感情,是用得很好的。
注:此文选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国诗鉴》一书
6、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该这样。
陈亮与辛弃疾(字幼安)同为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感情至深,但各以事牵,相见日少。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
然后,二人同往紫溪,等候朱熹,在那里盘桓了十日,朱熹竟不至,未能会谈,陈亮只好东归。别后,辛弃疾惆怅怀思,乃作《贺新郎》一首以寄意。时隔五日,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弃疾便将《贺新郎》录寄。
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这是何等痛苦的事!作者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
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说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作者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失望。且看,“父老长安今余几?”南渡已数十年了,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南宋诗词中屡见,如陆游《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诗云:“上源驿中捶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作者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作者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陈亮就病逝了。
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南燕主慕容德之侄慕容超少时流落长安,为了避免被后秦姚氏拘捕,故意装疯行乞,使秦人都歧视他。惟姚绍见其相貌不凡,便向姚兴推荐他。慕容超被召见时,注意隐藏起自己的才识风度,姚兴见后,果然大为鄙视,对姚绍说:“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
作者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琴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看到这里,读者怎能不为作者那种“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所感动!这里,作者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7、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这是南宋陈亮写给挚友辛弃疾的互勉词,说的是坚持救国的事情。但以我看来,这也是勉励后人凡是要坚持不解,锲而不舍。为了自己的目标时刻进取,到最后成功就会如“龙共虎,应声裂”。
8、伟大的友谊只能存在于男人之间,比如古龙武侠小说里李寻欢和阿飞,比如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和陈亮,他们的鹅湖相会,两个心胸朗阔又胸怀大志的男人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篇章。我是在《休闲读品;天下》杂志里的一篇文章《男儿有梦心如铁》里读到的,很感动,特推荐给大家阅读。
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会见了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十分兴奋,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陈亮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即起,舞剑练武。这时的辛弃疾,年龄已近50岁,二十年的仕宦飘泊、6年的乡间退隐,加上岁月的无情侵蚀,已使他筋力衰退,兴味懒散,他开始生病,肚子也挺起来,有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嗜睡、口渴,头发也谢顶了,甚至还掉了几颗牙齿。身体的老病与精神的抑郁使他已经荒疏了武艺的习练,他饮食起居无度,因过量饮酒加重了病情,发誓罢酒又罢不了,早晨也难得起早,晏睡似乎成了习惯。陈亮的到来让病中的辛弃疾重新燃烧起生命的力量。陈亮当时也已45岁了,仅比辛弃疾年轻三岁,而且三次考科举不中,此时还是乡间一介布衣,却保着一位职业军人时刻在岗的军事素养,他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使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病也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两人在瓢泉、鹅湖游谈数日之后,便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这里离朱熹所住的崇安不远,朱熹只要走100里路,出分水关便北上便可相见。但朱熹最终爽约没来,他后来致信陈亮,解释自己爽约不到的原因是:自己不愿参与政事,只想在山里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其实真正的原因完全不是他嘴上说的“淡泊自处”的动机,而是另外一种功利盘算。当时,朝中周必大要当宰相,王蔺要任枢密使。这两个人都是辛弃疾的政治对头,就是王蔺出手将辛弃疾弹赅落职的,但这两个人与朱熹的关系却很好,外界称他们同为“道学”一党。朱熹是担心自己再与辛弃疾搅在一起,引起周、王的误会,影响自己出山当官的前途,所以,借故不来。若他真是甘于在山中过着“吃菜根、读闲书”的淡泊生活,何必又在不久后,获得漳州知州的官职后便马上出山就职呢?
其实没了朱熹,辛、陈两人聊得更痛快,他们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没有朱熹的那些“王霸义利”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题。他们两个人有很强的互补性:辛弃疾久历行伍,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亲自两次潜入到金人的首都燕京(今北京)侦察形势,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战场经验和实际考察所获得的地理地形知识是陈亮望尘莫及的,迄今为止,这位立志北伐的乡间布衣所到过的最北的地方只是建业(今南京),所以,在这方面,他要向辛弃疾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以军事地理方面的观点为例,陈亮曾主张由东、西两线同时出兵北伐,而辛弃疾却主张只把山东一个方向作为第一步实际攻击方向,待宋兵控制山东、打乱敌人的防御系统后,再由其它方向相机进兵。这一思路无疑更符合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击一个方向的军事科学原则。再比如,陈亮主张把迁都建业作为北伐的第一个重要的军事举措;而辛弃疾则认为,迁都建业,只具有象征意义,并不具有真正的军事地理价值。如果朝廷真有心北伐,首都放在哪里倒无所谓,犯不上为这等事儿太费心思。这些方面的见解,应该说要比陈亮高明些的,所以,陈亮说他们的“话头多合”。而陈亮身上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热情也是辛弃疾所久违了的美好感情,激发得他仿佛又回到了“族旗拥万夫”的青春岁月。两人热烈交流了十天,第十一天,陈亮飘然东归。陈亮走后的第二天,辛弃疾难过得受不了了,驾车抄近路想把陈亮追回来。陈亮回去走的是从紫溪经永平、江村到茶亭的官道,辛弃疾久居铅山,熟悉地形,他以为抄一条乡间小道,比官道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以追上陈亮。不想,这一天又降大雪,辛弃疾追至芦溪河渡口的鸬鹚林,天色已晚,雪深泥滑,车马无法前行,他只能就近在方村独饮(今铅山县青溪镇方村,与青溪镇隔芦席河相望),饮后又往回走,赶到泉湖村时,又过不了铅山河,只好投宿在泉湖村吴氏回望楼,夜晚闻有邻人吹笛,悲不堪闻,在长笛悲歌的大雪夜晚,辛弃疾写下了这阙《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花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箫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仿佛心有灵犀,是夜,旅途中的陈亮竟也无眠,做书向辛弃疾索词。回到家中,真收到了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陈亮便将当夜在旅途中的书信和自己依辛弃疾词原韵所做的和词一同寄给辛弃疾,其词曰: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辛弃疾收到此词后,又用前韵再复一首《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接词,再和一首: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出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把、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此后,二人不断有书信往来,一年后,陈亮用原韵再赋《贺新郎》以寄辛弃疾,回忆去年的相聚,这时,辛弃疾还没有复出,所以,两人的词中都带着一些悲观的苍凉。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辛弃疾的回词是一曲著名的小令《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亮的结局,颇有戏剧性。
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底,陈亮因家仆杀人被指为主谋而再度入狱,辛弃疾动用了他全部的官场人脉加以营救,半年多后,陈亮才得以出狱。
公元1193年(绍熙四年)春,出狱一年的陈亮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回不仅考上了,而且还中了状元。
这完全是个意外。原因是,当时继任孝宗的皇帝是光宗赵惇,他患有精神病,越来越严重,经常不去退居重华宫的太上皇孝宗那里请安,两宫关系十分紧张。这是当时朝野上下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崇尚孝道的旗号下,绝大多数大臣都纷纷上书,要求赵惇去按时朝拜太上皇赵昚,赵惇十分不满,在这一年科举考试殿试中,他出的试题便是问该不该去朝拜重华宫。别的人都一如既往地从人子应尽孝的道学观点出发,说皇帝应该朝拜太上皇,唯独陈亮回答: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给别人看的“面子话儿”,一个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复失地,朝不朝拜已经退休了的太上皇并不重要。(这倒不是陈亮曲意逢迎皇帝,而是他一贯追求务实功利的思想使然,他认为有德的唐太宗还把自己的亲父亲逼退位了呢!)皇帝一高兴,就把陈亮点中了状元。
中了状元之后,陈亮被封为建康军签判,建康军即南京,是陈亮十分想去的地方。他十分兴奋,返回故乡,准备料理一下家事后即赴建康军视事,不想回到家乡,却因一场急病(大约是现代脑溢血之类的)突然逝世,时年五十岁。
辛弃疾闻之,做文哭祭。其中有深沉的叹息:“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今同甫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这是天意!
公元1200年(宋庆元年),朱熹病逝,其时,朱熹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就是辛弃疾,胸襟宽阔、义薄云天。他钦佩朱熹渊博的学问,承认他那套道德理想主义的必要性。但他也有充分的现实感,尊重现实官场的规则,对朱熹的道德规劝,他不抵制,也不照办。陈亮曾评价辛弃疾:“挠弗浊,澄弗清”,意思是说他有稳定的人格结构,不论外界是混是清,他都一如既往。这是那种十分难得的人:理解包容人类的一切天性,但又能只选其中一端,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文章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二辑文章《男儿有梦心如铁》)
9、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心有猛虎吗?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这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的不朽警句,余光中先生将他翻译成我心中有只猛虎在细嗅蔷薇。这就是说,人性是有两面的,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调和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穴居着一只猛虎,只是在虎穴之外仍有蔷薇丛生。
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停下脚步,安静欣赏自然赐予它的美好,生活给予它的泰然。
猛虎的魄力也可以和蔷薇的细腻和谐一体,再怎样的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者,胸中依然有一份清淡灵动,一份安然静默蕴藏其中,依然会有柔弱而美丽花朵启颜开放,随清波婉转,赏风光霁月。
人心也是猛虎和蔷薇的两面体,若缺少了蔷薇不免莽拙而流于庸俗,缺少了猛虎不免怯弱而失气魄。
当然每个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的强弱形势也是不同的。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某天某位无名氏,在后面加上了一句“盛宴之后,泪流满面”。没有狗尾续貂,却似信笔天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辉煌之后的油然而生的感动和感悟.当这样一种对峙,一种矛盾,一种照应,一种思考在我们小小的心中荡漾而生时,这种感觉使人宁静,使人自若。
喜欢猛虎嗅蔷薇这个意境,以此表述爱之细腻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怎样的人,只要心间起了爱意,就会变得很温柔,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靠近美好,生怕惊落了花蕊上的晨露。
但,爱意不可能永远处于盛期。总有一天,猛虎还是那只猛虎,它的爪子依然锋利,眼神依然冷峻。而蔷薇,再美的蔷薇,最终都将凋谢。关乎于猛虎嗅蔷薇,永远只是记忆中一个美好的片断,后来的后来,就有悲哀发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向来是这样。
浮生如梦吗?四月的蔷薇花在酝酿着朵朵蓓蕾了。蔷薇的芬芳清香年年岁岁萦绕在我们心灵的墙头上,猛虎的性情也深深隐藏在蔷薇花开放的藤蔓下,相伴我们生生世世!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陈亮词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