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2017-10-08 07:04:11)
标签:

白居易

乌鸦

母爱

杂谈

分类: 唐诗名句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出典】  白居易  《慈乌夜啼》

  注:



  1、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2、注释:

    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经年:终年、整年。

    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喂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喂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喂养。

    尔 :你。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殁: 死亡。

    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哉:叹词。嗟,音。

    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3、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5、白诗借物言志,以鸟喻人借慈乌鸟表达自己的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孟诗运用细节描写,用“临行密密逢”的动作描写与“意恐迟迟归”的心理描写,描摹出母亲的慈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用比喻直抒胸臆,表达游子回报母爱的决心。

   前四句是写慈乌丧母,日夜悲啼,守著故巢忍心开。慈乌是乌鸦的一种,相传这种鸟能反哺报恩,所以叫它慈乌,因为每天每晚啼叫,引发诗人的感动,感动慈乌的思母亲 如同刚刚丧母的白居动慈乌的思母亲,如同刚刚丧母的白居,想奉养母亲已永无机会,心中有无限的悲痛。

    接下四句,写慈乌在深夜啼叫,叫声凄厉,叫人听为之。而慈乌悲啼停,是因未尽到反哺的心意。因为经月如此,才用「夜夜」强调。而在「夜半 时分 一片寂静 万物都已安然「夜半」时分,一片寂静,万物都已安然入睡,独独慈乌思母鸣叫,听在同是丧母的白居耳中,思亲的心加绵长。

    再接下的四句,作者以慈乌的心情推测,明慈乌同於其余的鸟,是因为亲恩,使得慈乌哀伤已。这四采用问答方式进,由回答中明确出母亲的恩重如山,慈乌为何会经夜啼?原因全在这。

    最后举吴起与慈乌为对比,以吴起弃亲家和慈乌对比,并将慈乌比喻成鸟中之「曾」 ,凸显慈乌的平凡,而且规劝世人要孝顺。慈乌都知道要尽孝,何况人为万物之灵。



   6、 孟郊因为一首《游子吟》,成为现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诗人之一。也许古诗中写母爱的作品不多,脍炙人口的更少,孟郊以寥寥三十字,写出了慈母对儿子的关心和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慈母为即将远离家门的游子缝衣的形象,感动了无数读者。其实,这首诗中意味深长的,不是前面四句,而是最后那两句,母爱博大如无边春晖,儿辈是承受阳光的小草,永远报不尽母恩。这样的感慨,千百年来使所有为儿女者心生共鸣。

  古人写母爱的诗篇,其实还有不少。韩愈诗中,有描写母亲送儿子的诗句:“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这样的场面,同样撼人心魄。清代诗人黄景仁的《别老母》,写母子离别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和孟郊的《游子吟》相比,这些诗写得更为悲戚凄凉。

  白居易的《慈乌夜啼》,讴歌乌鸦反哺,针砭世态,抨击人间不孝者,很值得一读: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此诗中,以大半篇幅描写乌鸦丧母后的悲伤,丧母慈乌的半夜哀音,令人心颤心惊。诗的下半段,因慈乌的哀痛而联想到人间的冷漠不孝者,两相对照,那些不孝之徒,“其心不如禽”,是人面禽兽。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文人都以不孝为耻。不能服侍孝敬母亲,是很多人的苦痛和遗憾。很多年前读李商隐《暴雨途中二十韵》,曾被诗中的凄苦景象和诗人的深情打动: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这应该是作者真实的经历,母亲病重,诗人驱车接母亲就医,却遭遇暴风雨,被困在途中难以成行。此时,想到家中病榻上的母亲,悲恨交集,发出“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的由衷感叹。

  写对母亲的情感,清代诗人周寿昌的《晒旧衣》最为动人:“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诗人把一件有三十年历史的旧衣当成宝贝,为什么?因为这是慈母缝制,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爱,睹物思人,回忆母亲的恩泽,情思绵绵。这首诗,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孟郊的《游子吟》,不能说是周寿昌模仿孟郊,实在是人间太多这样的母子深情。

  孟郊的故乡在浙江德清,这两年,德清连续两年举办“孟郊奖?慈母游子情”华语散文大奖赛,作为评委,我读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应征文章,那些真情的文字和温馨的故事,使我感慨不尽。一首古诗,经历了千百年,依然有这么多读者为之共鸣,为之动容,这是诗歌的魅力,是艺术的力量,更是因为人间亲情的绵延不绝。(赵丽宏新民晚报2007-03-22)

   7、乌鸦是最丑的鸟,大家也都这么认为。乌鸦的丑,丑在形体,黑不溜秋的羽毛,黑的发紫,腿脚也是黑的。一身的黑,嘴应该是红的或者浅黄的吧,可乌鸦很另类,嘴巴也是黑的。乌鸦的黑,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黑色影响。

    乌鸦全身发黑,似乎也可原谅。千不该万不该,连叫声也是暗哑的。“呀呀”的叫声,单调而枯燥。在空旷的山野里,乌鸦的叫声,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怖感。听倒乌鸦的鸣叫,联想到它黑色形体,厌恶的感觉,油然而生。

   它的飞翔,应该是美的吧!可很遗憾,乌鸦飞起来也是那么的凌乱,没有一点美感。不像大雁那样,排着整齐的雁阵,给人一种造型上、气势上的美感。飞都飞不好的乌鸦,怎么能让人看到它们的美。于是,人们说:乌鸦,乌合之众啊!

   人们都说乌鸦不好,厌恶乌鸦,于是,乌鸦就成了丑的化身。这丑,是人们强加在乌鸦身上的。人们从对乌鸦的形体厌恶,联想到它们的暗哑鸣叫,从暗哑的鸣叫,联想到它们的飞翔,最终的结果是,黑色的身形,沙哑的嗓音,凌乱的飞翔,构成了乌鸦丑陋的形象。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偏见吧!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那么,对乌鸦的偏见,是不是我们认知上的偏差造成的?不言而喻。很多时候,偏见,是一种扼杀生灵的利器。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乌鸦黑色的羽毛,是一种厚重的颜色;它们的鸣叫,有着磁性的美和沧桑的美;它们飞翔的姿态,是一种自由的体现。如果这样理解,乌鸦,就由丑变成了美。美与丑,只在人们的意识里,我们不仅能从美里找到丑,也可以从丑里发现美。

    其实,在唐代以前,乌鸦并不是现在的乌鸦。唐以前的乌鸦,是美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是智慧的体现。人们对乌鸦有着神的崇拜!

   作为一种鸟,乌鸦在中国传统古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很多少数民族,也把乌鸦看做神鸟。明末清初,乌鸦还是东北土著先民“满族”的民族喜神和保护神。清代文献《满洲实录》也记载:“布库裏雍顺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署遂叛,于六月间将鄂多理攻破,尽杀其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樊察,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枯木遂回,于是樊察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东北山民们进山打猎也有“扬肉洒酒,以祭乌鸦”传统。至清太宗专门在渖阳故宫清甯宫前设立“索伦杆”祭祀乌鸦,并在渖阳城西专辟一地喂饲乌鸦,不许伤害。清顺治帝入关后,亦在北京故宫内设立“索伦杆”保持了人类对乌鸦的最高规格的崇拜。

    乌鸦还被作为“孝鸟”,在民间广为流传。“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在乡村,有句谚语: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黑乌鸦,好心肠,长大不忘返哺娘。为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慈乌夜啼》,讴歌乌鸦反哺,针砭世态,抨击人间不孝者。很值得一读: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乌鸦是不是孝鸟,没有科学依据,我们所说的乌鸦反哺,只是传说。但乌鸦是一种很聪明的鸟,似乎无可否认。比如乌鸦吃东西就有许多高招。它们捕鱼,让你感到不可思议。乌鸦捕鱼时,它们先把树叶扔到水中,当鱼儿游向树叶时,乌鸦鸦乘机捕捉,几乎没有落空的时候,精准度很高。实际上,这就是对简单工具的一种利用。

    乌鸦在吃一些比较坚硬的壳类食物时,通常会想一些办法。比如,它们衔着贝类飞到高高的树上,然后向下扔,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当然,乌鸦也用这种方法对付核桃,只不过核桃更为坚硬,要扔碎它可能要反复多次。乌鸦吃核桃,还会求助汽车的帮助。它们口中衔着一枚核桃,准确的放到汽车车轮的前面,核桃被汽车碾碎后,乌鸦眼急脚快,立刻飞到马路中间,开始了它们的核桃大餐。如此看来,乌鸦的大脑,并不比我们人类差,我们能够想到的办法,乌鸦也能做到,而且做得轻松自如。

    乌鸦的聪明,还在于它们能有效地利用劳动工具。乌鸦在对付树洞里的虫子时,便用细小的木棍,掏挖树洞中的虫子,每掏出一只虫子,就会麻利地吞进口中。乌鸦使用木棍的熟练程度,让人惊讶。如此看来,在自然界中,动物和人类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深如鸿沟。

    在我们家乡,人们对乌鸦,也怀有偏见,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早上出门,如果看到乌鸦或是听到乌鸦的叫唤,就被视为不祥之兆,怀疑有祸事降临,心神惶慌,提心吊胆。那些整天敏于忧患、示人以悲、讲话不中听的人,被讥讽为“乌鸦嘴”。而出门看见喜鹊,听到喜鹊的鸣叫,心里十分的高兴,认为是大吉大利,不论办事做生意,都很顺利。

    也许是人们对乌鸦怀有偏见,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乌鸦。我在老家时,常听大人说:“不要招惹乌鸦,抓了乌鸦,会害眼的(一种红眼病)。”为什么会害眼,谁也说不清。主要是吓唬小孩吧,让他们不要抓这种不吉利的鸟。在人们看来,不吉利的鸟,是不能招惹的。乌鸦就是不吉利的鸟,当然是不能抓的,抓了乌鸦,会沾染上晦气。迷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事物的保护。

   就是现在,乌鸦还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鸟。它们可以在天空上自由的飞翔,没有人会打折它们飞翔的翅膀。它们不会被人们当作宠物,圈在笼子里,供人欣赏。乌鸦的天空,是晴朗的,作为一种人见人厌的鸟,它们是许多鸟类羡慕的对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乌鸦是幸运的。

    乌鸦是丑陋的,但乌鸦因为丑陋而得以大量的繁殖,种群不断的壮大。凤凰是美丽的,但我们看不到了,它们美丽的形象,只能通过我们的想象,留存在我们的意识里。百灵的歌唱美丽动听,但听不到了,它们的声音,早已消失在遥远的记忆里。乌鸦是丑陋的,但他们还能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当天空中只剩下了乌鸦,还有谁会说,乌鸦是丑陋的鸟呢?

    美与丑,只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怀念的每一种事物,都是美的,因为,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了。而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总能找出它们的丑来。就像乌鸦,原本并不丑陋,但我们总要千方百计去找出它们的丑,然后卑视它们。

    可谁又知道,我们人类在动物的眼里,是美还是丑呢?

    也许,当天空中只有乌鸦的时候,我们人类已经消失了。未来的世界,也许会变成乌鸦统治和主宰的世界。这样的状况,有谁愿意看到呢?

    珍爱动物,其实就是珍惜我们的未来。



   8、在中国,杜鹃是一种名气大、声望高的鸟。它的叫声并不甜美,反而给人哀凄之感,但这种“哀凄”却获得相当的美化:民间传说蜀国国君望帝(杜宇)禅位给治水有功的能人,退隐的望帝在死后化为鸟,暮春啼叫,声若“不如归,不如归”,哀怨悲凄断人肝肠,最后竟啼出血来,百姓感念,遂将这种鸟称为“杜鹃”,而被它的血染红的花就叫“杜鹃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都跟这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但塑造哀怨凄美的“啼血”,其实是来自错误的表面观察,因为杜鹃的喉咙呈深红色,在开口鸣叫时露出它嘴内的殷红,结果竟被人误以为是在“啼血”。但更糟糕的是杜鹃其实是一种相当阴险的寄生鸟,它们不筑巢,也不自己孵蛋,而是在繁殖季节时,寻找合适的宿主,在引诱孵蛋的宿主离巢后,在其巢内产下一枚类似的蛋,由不知情的宿主替它孵蛋(据统计,大杜鹃会将蛋寄生在120种鸟类的巢中)。杜鹃的幼雏比宿主的幼雏先孵化出来,它会把巢中其他的蛋一个个推出巢外,而成为宿主“唯一的孩子”,独占宿主辛苦找回的食物,等羽翼既丰后,就不告而别。


  在离开前,属大型鸟的寄生杜鹃,虽然还是雏鸟,但块头往往长得比娇小的宿主还大,但不明究里的宿主还继续喂食它。这种现象在中国又被“美化”成另一个更严重的说法――“慈乌反哺”。


  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以慈乌失母夜啼及其反哺行为,劝人要及时行孝:“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读来让人忍不住为之泣下神伤,但到目前,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都没有观察到鸟类有反哺现象,大家因而推测,这很可能是如前所述,当娇小的宿主在喂食比它大许多的杜鹃(雏)鸟时,被重视孝道的中国人误以为那是“小鸟”在喂养它的“父母”(大鸟),诗人也随之大作文章,用以教化社会大众,但其实是一个美丽而要命的错误。


  关於杜鹃的故事,让人想起一句古话:“大恶乃有大名”。



   9、如果说为逝去的亲人的祭典真的是一种无谓的仪式,那么,你为还健在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吗?哪怕也只是简单的思念!由此我想到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人只有活在精神的层面上,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无法与过去进行残忍的分割!



   10、乌鸫,实际生活中我没有见过,但我从图片上看到过这种鸟。它的身形和乌鸦相似,但比乌鸦更黑,黑得纯粹,凛然高贵,因而它被尊为瑞典的国鸟。乌鸫和乌鸦都是鸟,命运却大不同。故而我也想写写乌鸦,不妨也以十三种方式来观察。

  1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收录有一则《伊索寓言》,几十年雷打不动。父读,子读,孙还在读。这篇课文是《乌鸦喝水》:乌鸦喝不到瓶里的水,它衔来小石子,水涨到瓶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教学要点:乌鸦是世上最聪明的鸟。


  2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还收录有一则《伊索寓言》,依旧几十年雷打不动。这篇课文是《狐狸和乌鸦》:乌鸦叼着肉,狐狸在树下说,乌鸦唱歌真好听;乌鸦想唱歌了,刚张口,肉就掉了,狐狸叼着跑了。教学要点:狐狸真狡猾,乌鸦是只笨鸟。


   3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1956年获意大利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该片讲述从前有一只美丽鸟,高傲自大,却懒惰不盖窝。寒冷的冬天发现一堆野火,边烤火取暖,边得意忘形地跳舞,不料羽毛被火燎着,在雪地上乱滚,火扑灭了,美丽的羽毛也烧成了炭黑。观后感:乌鸦的别名是寒号鸟?


   4据先秦古籍《山海经》等记载: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里都栖息着一只三足乌,又称金乌。“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读史有感:乌鸦自古便祸害人间,乃不祥之鸟。


   5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引《尚书传》云:“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芜莱山南汹汹有数千人声,民往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集其旁。宣帝中兴之瑞也。”如此说来,乌鸦岂不是吉祥报喜鸟?


   6西汉著名的百科全书《淮南子》记述有乌鸦和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的传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唐诗中多有吟咏,如杜甫“石势参差乌鹊桥”,白居易“乌鹊桥红带夕阳”等;后宋词出现了词牌“鹊桥仙”、“鹊桥神”等,“乌鹊桥”被缩写为“鹊桥”后,却导致了后人的误读。感言:虽是附会神话,但乌鸦的“功绩”自此一笔勾销。


   7宋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在《浪语集》卷一《信乌赋》中记述:“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喜乌而恶鹊。”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续笔》卷三《乌鹊鸣》中说:“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闻鹊噪则喜,闻乌声则唾而逐之,至于弦弩挟弹,击使远去。”读之不能不感慨:地域不同,山川各异,好恶悬殊,南辕北辙。


   8东汉时许慎《说文解字》曾释义:“乌,孝鸟也。”唐白居易有《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宋代学者陆佃《埤雅》甚至详解“乌”字的由来:“以为全象鸟形,但不注其目睛。乌体全黑,远而不分别其睛也。”另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今鸟类学家经研究观察,证实群体生活的乌鸦确有“养老”行为,并非“道德绑架”的说法。“乌鸦反哺”是独立于其它鸟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其它鸟类则没有此行为。


   9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述了义乌地名的由来:秦朝时,有一对以乞讨为生的父子,父名颜凤,子名颜乌。“颜乌事亲孝。父亡,负土成冢,群乌衔土助之,乌喙皆伤,因名号曰‘乌伤’。”东汉时王莽“欲令孝声远闻”,又改地名为“乌孝”;唐朝时为表彰其“义”,又改地名为“义乌”。有感:乌鸦作为孝义之鸟,曾肩负起引导一方水土文化风俗的使命。


    10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宫调名,“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起兴句只“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就将人带入一派生机枯竭的迟暮苍凉画面,延伸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凄孤寂之旅。读后感: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乌鸦作为昔日图腾和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1近年,社会盛行“造假风”:贪官造假账,奸商造假货,媒体假新闻,文人假著作,公知假正义,明星假唱歌,假作真时真亦假,然而百姓却质疑不得,一声质疑就有一句俗语等着:乌鸦落到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学习这句俗语深有心得:引导我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谐社会,河清海晏,神马都是浮云了。


   12这方水土盛产预言家,预言家预言“房地产就该是暴利行业”,房地产果真就是暴利行业了;预言家预言“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年轻人果真就买不起房了;预言家预言“粉丝卖到鱼翅的价格才叫泡沫”,粉丝果真就卖到鱼翅的价格了。预言家财大气粗,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没人敢惹预言家,有气都往乌鸦身上撒:乌鸦嘴。


   13世上有一种形象,什么人都可以随意涂抹,还有一个词语赞美这种行为:涂鸦。



  11、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故乡呢?有多少人还会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呢?有谁还会在这样的寒冷中为逝去的亲人们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太过于平凡,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活着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默默无闻,可能有人会想: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是的,现实中没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很多,可是为什么他们还会乐此不疲呢?虽然亲人们逝去了,但是他对我们的爱没有消失,他对我们的期待没有消失,他的精神没有消失。如果说为逝去的亲人的祭典真的是一种无谓的仪式,那么,你为还健在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吗?哪怕也只是简单的思念!由此我想到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人只有活在精神的层面上,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无法与过去进行残忍的分割!

    但是,今年的寒衣节让我有了太深的悲伤:如果另一个世界的季节和我们一样紧紧相连,我的亲人们就要受冻挨饿了!有多少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没有收到御寒的衣物呢?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为我们的后人们无私地做些什么吗?如果怀念已经被喧嚣的浮世情怀完全替代,我们就不必去抱怨父母的“怠慢”,因为,我们怠慢他们的时间会更长更长!

    你为父母送去御寒的衣物了吗?



   12、在东北亚及世界不少地区的文化里,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乌鸦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王充的《论衡·说日》记述“日中有三足乌”;从各类历史资料看,“三足乌”代指太阳是非常久远的事,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仰韶土器上就出现过这种形象。有人诠释“三足乌”即太阳黑子的形象化;我猜古人所以将三足乌看作日中之精魂,大概也与那时乌鸦随处可见、鸦阵遮天蔽日盘旋腾升的气势有关吧。在古人眼里,乌鸦实在是太利害了,连万物之源的太阳都是它的变身(在中国文化里,“三足乌”后来演化成了“朱雀”)!

  褒扬乌鸦最厉害的一个说法是“鸦有反哺之义”,把乌鸦的行为和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孝”等同起来。白居易《慈乌夜啼》这样说:“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诗人白居易眼中的乌鸦竟然可与“宗圣”曾参平起平坐了!

  《乌夜啼》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看看李白的七言乐府《乌夜啼》吧:“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再看看亡国之君李煜的词《乌夜啼》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在古人眼里竟是如此充溢着温情和哀伤。

  “金乌西坠,玉兔东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翻开中国古代典籍,关于乌鸦的熟语和记述比比皆是。古人眼里,乌鸦不仅光照人间,慈孝高义,萦系离愁别恨,也成了时间的座标,行军打仗时判断敌情的重要参考,等等。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贬抑乌鸦的说法,比如“乌鸦报丧”,比如“乌鸦嘴”等等,但这些与西风东渐以来一味贬斥乌鸦却有根本的区别。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的“悲鸟”注家多不作确解。但凡沿着太白当年出川的路径走过一回,亲身感受过秦巴山地间鸦鸣的人,大概都会以为“悲鸟”非乌鸦莫属吧。那种绕飞林间,雄飞雌从的印象,以及回旋于千崖万壑的悲远苍凉的“号”叫声,实在与其它鸟相差太多,唯有乌鸦足以当此。

  “悲鸟”乌鸦,这个历史天空中的黑色精灵,我们何时能再次看到你在头顶盘旋飞升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