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2020-10-06 07:21:35)
标签:

鲍照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名句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译文】 虽然你(杂树)到隆冬时节花叶凋零,还能在寒风中挺立,但是空有霜一般的光色却没有耐寒的品质。
   【出典】 南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中庭杂树多》
     注:

    1、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来?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2、注释:
     《梅花落》属《横吹曲》,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这首《梅花落》还算是较早的一首。
      中庭:庭院中。
  咨嗟:赞叹声。
  君:指“偏为梅咨嗟”的诗人。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
  其:指梅。作花:开花。作实:结实。以下是诗人的回答。这二句是说梅花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不畏严寒。
  尔:指杂树。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这三句是说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3、译文1:
       庭院中有许许多多的杂树,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请问你为何会如此?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那些只会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的,你一定会飘零在寒风中追逐,因为你徒有在寒霜中开花却没有耐寒的本质。 
      译文2:
      庭院之中杂树众多,而我却偏偏赞叹梅花。问我为何惟独赞美梅花?那是因为它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能在冷露之中结果。而你们(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偶尔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凋零,终究没有耐寒的品质。

       4、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鲍照是南朝诗坛最亮的一颗诗星,和当时的谢灵运、颜延之一起被誉为“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又被后人誉为“七言诗之祖”。朱熹云:“鲍明远才健……李太白专学之”;且鲍照的乐府歌行,直接影响了李白的乐府歌行,为李白尊崇之“先师”。

       5、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花向来被认为是高洁、馨香的品格的象征,是凌霜傲雪的气骨的写照,但鲍照却另是一种寓意,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开头两句就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读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颂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人们赞美“十月先开岭上梅”的高超风韵。“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在春天,又“摇荡春风媚春日”,都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而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风”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鲍照只不过是藉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常因真言谠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理在趣中。

       6、古人爱梅也赞梅,文人骚客吟梅无数,鲍照的咏梅诗却别有一番风味,以物喻人,由物及人,通篇以梅为线,却处处令读者感到的是诗人自身的品格特性——不随波逐流,不落入流俗,更令人由此萧然起敬的是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拔。
       梅花落,鲍照人格的升华。鲍照出身贫寒,一生很不得意,受压抑,遭排挤,对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他都极其憎恶,然而他却不能为受压迫者反抗,只能坚定自己不流入流俗,这些在那个大环境下极其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八句,共分两层,一二句为第一部分,表达作者对梅花的偏爱,三到八句为第二部分,诗人自问自答。道出了梅花的可爱,值得爱之处。诗句语言流俗,情感丰富,形象非常鲜明。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庭中树多而杂,诗人却惟独对梅钟情不贰,此句点明了诗人爱憎分明,更暗喻了他在“杂”的世间,却依然坚定不移,不被各种俗媚所左右。
       接下来诗人来了个设问“问君何独然”,为什么要独爱梅呢?其后诗人作出了回答,能抵御霜、露而不倒,还“作花”,“作实”,春天到来时还“媚春日”。将梅花不畏寒,不畏冻的品性写出,留给读者的是“傲梅”的形象。
       最后两句诗人又作出对比,梅花难能可贵的是敌寒风,而杂树却空有华丽的外表,诗人一爱一憎十分明显,诗人个人品格也暗藏其中,不得不让读者敬佩。
       梅花落,鲍照形象的完美体现,鲍照品格的宣扬。

       7、最早的梅花诗出自南京
        南京与梅花的渊源很深。梅花的栽培历史约有3000年,南京最早何时开始种植梅花,专家说,这很难考证,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1500多年前,南京人已经很爱赏梅,并广植梅花。
       宋代陈从古编了一部梅花诗专辑,他指出第一首梅花诗是南朝宋诗人陆凯赠给友人范晔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但是,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老专家刘维才对历朝历代的咏梅诗做了考证,他发现,最早的梅花诗,应该诞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京,是当时南朝刘宋年间的诗人鲍照所作的《梅花落》。
       刘老先生介绍,这首诗记载在宋朝郭茂倩著作的《乐府诗集.汉横吹曲》中,全文如下:“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据了解,鲍照大概生于公元414年,死于公元466年。比起陆凯还要早了几十年。
      而与鲍照差不多同时期,还有个著名的典故,出处也在南京。传说南朝宋武帝的爱女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恰好落在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女一时俱仿效之。后人因此说公主是梅花精灵所化,于是将正月初七定作梅花生日,而寿阳公主则为梅花花神。

       8、梅,最早在《诗经》中已见记载,但那时,它还只是作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出现的:“摽有梅”(《召南》)、“墓门有梅”(《陈风》),中原大地上,从西到东,山野之中,并不难见到它的身影。
       到了刘备和曹操的时代,梅是作为一种酸性的调料出现的:“青梅煮酒”,也不过是一种佐酒的小菜而已。
       不过到了南北朝的刘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梅花画在额上作装饰。《太平御览·宋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的那一天;五出之华,就是五瓣的花。现在想来,这位宋武帝的皇后还是很有一点审美观的,正是她在落梅的启发之下,亲自为女儿设计出了梅花妆容。梅妆,也就因此成为古诗中的一个著名的典故。
       梅第一次独立地作为主角被歌咏,始于南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鲍照(412?-466)。他在一首题为《梅花落》的诗中这样写道: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结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霜”,从天而落,凝而洁白,不染尘滓,因而在古代蕴含着“高洁”的含意。“霜质”,即“霜操”,指坚贞而高洁的操守。
       有趣的是,在鲍照的这首《梅花落》的诗中,梅却是作为“霜”的反衬,以一个负面的形象出现的。鲍照认为梅虽然能够与霜结伴而行,却“荡”而“媚”,且逐寒风而落,认为梅“徒有霜华无霜质”。
        不过鲍照的这首《梅花落》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与他同时代的陆凯所写的那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垄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岭南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北方长安的朋友,就像是把江南的春天带给了他。这是何等的深情与浪漫!中国人骨子里是浪漫的,所以这一首诗就为更多的人所欣赏,从面流布更广,也算是为梅作了一个最具宣传力的广告。
       到了宋代,对梅的欣赏与酷爱,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宋的林逋,宁肯放弃仕途,隐居孤山,愿以梅为妻,终了一生,为梅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唱;南宋编《梅谱》称梅为“天下尤物”(尤物,珍贵的物品国);陆游则更是了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干脆,自己就变作那美丽的梅花吧!
        宋朝以降,梅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文人画士的喜爱,并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终于从乡野山村走进文人士大夫的高宅庭园,完成了从乡土向奢华的蜕变。

       9、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松竹梅兰4君子中的梅一直是傲雪凌霜,铮铮有傲骨之物 ,但即便如此,鲍照对其只能抗傲一时,未能善始善终表达了批判和惋惜。由此可见,鲍照对节操品行的要求之高。
  我们中大多数人如顽石而非璞玉,虽经雕琢,终未能成美玉而发晶莹剔透之光。但于美好事物品味的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唯有如此,方能时时自省,把我们人性中的那部分自私自利自傲,狂躁鲁莽易爆的劣根性逐渐消磨掉,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多艰难,往往有时觉得自己很清高,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当看到有些事情明明已经约定而结局却变,或者再看到有些事情结局果然是朝着曾今预判过的那样往不太好的方面发展,人往往也会上心火,不经意间就恣意用气,不能克制自己,把脾气性情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从而造成误解。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理未必就是越变辩越明,气反而会越辩越旺,那就本末倒置了,任何时候,事情都不是只有错与对之分,高于下之明,兄弟重义,恋人重情,商人重利,文人重节,价值取向上求同存异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10、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还是为梅写出了最深情的篇章。“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召南摽有梅》)梅子已纷纷落地,树上尚留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错过了吉日良辰。没想到在先民有关梅的最初吟咏里,竟是这么一段少女思春求爱的情歌。“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梅花落》)梅傲霜怒放的高标逸韵在鲍照的诗中得到发现,这是较早的咏梅之作。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煌煌大唐,太多人把礼赞给予牡丹,梅只是昨夜深雪的一枝独放,近水先发的一丝春信,来日绮窗的一缕乡思。
        当梅花凌寒微步款款开放在宋代,耳边突然响起了清亮的掌声。没有檀板,也无须金樽,以梅为妻的林和靖以一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领衔了有宋一代的梅花篇。宋人的恋梅之风,蔚为时代大潮,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如陈亮有梅词9首,苏轼有梅诗50余首,更有那位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且“篇有意,句有韵”(元代诗人方回赞语),足为咏梅史上的佳话。南宋初,蜀人黄大舆搜集自唐以来诸家咏梅词400余阙,辑为《梅苑》词集十卷。在李清照现存的50余首词中,梅花的意象出现达19词,专咏梅花者有6首。在我的概念中,李清照就是苍茫大地上的一剪寒梅,有报春之喜悦,也有御冬之煎熬。
       在大雪来临之前,我阅读李清照的样子一定非常落魄。于是不能够仰面朝天,只能埋首于文字,看这位才女的离合悲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日里我不能够贮藏什么,只能在心中暗点一枝梅花的幽香,并有暗生的喜悦。

       11、喜欢梅,无论是腊梅春梅,那扑鼻的香气,内敛的花朵,常常在我的心里弥漫、勾勒。想着梅的清雅和高洁,寒雪中傲然枝头,春风里昂首怒放。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
   这就是一如既往的梅,年复一年,盛开在每个人的欢欣和希望中。当我漫步林间,极目四野,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我沉浸于鲍照的思想中,仿佛南北朝时期忧国忧民的志士,然而极其卑微的我,却又什么也不敢想。面对芬芳四溢的梅,我倒是有了几分沉醉,是满心的愉悦。一树出神入化的梅花打开了我的万般遐想。

      12、一树红梅,艳得扎眼。
       寒霜已过,可那幽香依然留在枝头,迎接春的到来。奔放,热烈。
      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绚丽的朝霞怕是早已不胜醉人的初春美景,爬上了花瓣。周围还有零星的余雪尚未消融,青草破土而出,长出嫩芽,尽情享受春天阳光的沐浴和梅似锦的明艳。
       暗香充盈着整个乾坤,预示着百花将放,预示着梅的逐渐退隐。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3、傲骨的梅花,从来都是诗人笔下不朽的灵魂。如同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同卢梅坡《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亦如同鲍照《梅花落》中所写“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梅花……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鲍照名句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南北朝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南北朝    鲍照  《赠傅都曹别》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名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 《梅花落·中庭杂树多》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别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赠范晔》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 《杂诗》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 《塞上听吹笛》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    《清平乐》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冯延巳  《鹊踏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  林逋  《山园小梅》其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二)          王安石   《梅花》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  《西江月》
   玉人和月摘梅花                  贺铸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黄庭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晁冲之  《汉宫春·潇洒江梅》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某尼 《悟道诗》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周邦彦 《花犯·粉墙低》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 《孤雁儿》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南宋  范成大  《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 《梅花绝句》其三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卜算子》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二)                陆游   《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           陆游   《卜算子》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   《卜算子》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辛弃疾  《临江仙·探梅》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二)       辛弃疾  《临江仙·探梅》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姜夔   《暗香》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姜夔   《暗香》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姜夔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姜夔   《疏影》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朱翌  《点绛唇·流水泠泠》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南宋  卢梅坡  《雪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二)      南宋  卢梅坡  《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  《雪梅》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郑域  《昭君怨·梅花》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周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  《武夷山中》
  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朝  翁森  《四时读书乐·冬》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    《墨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