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11-05-26 21:22:26)
标签:

文化

分类: 唐诗名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   山谷在刚下过一场新雨之后,晚上天气寒凉秋意更浓。明月在松林中洒下一片清辉,清泉在山沟的石头上流淌。

         [出典]    王维   《山居秋暝》

        注: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词语解释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

  2.暝:夜,这里指傍晚。

  3随意:任凭。

  4.喧:喧哗。

  5.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6.春芳歇:春天的芳华衰歇了。歇:尽,消失,消散。

  7.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8.留:居。

  9.空山:幽静的山。

  10.新:刚刚。

      3、译文1: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悄悄地在大石上缓缓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上岸收网。

  尽管春天的芳菲已经消散而去,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译文2:

     刚刚把一阵新雨送走,      青山翠谷格外空旷清幽。

     夜幕降临,凉风悠悠,      使人感到秋意浓厚。

     皎洁的明月在松间浮游,苍松把月光染得碧油油。

     月下的山泉清澈、亮透,一鸿鸿地从石上潺潺奔流。

    静静的竹林忽然间喧闹不休,是洗衣女一路笑声回到村口。

    小河上莲叶纷披银珠儿乱抖,是顺流而下载满月色的渔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已久,   再不是万紫千红的气候,

   为什么我仍然长往不走?山中的秋色呵美如醇酒。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6d884701cc02fc2f57187c3134888a90.jpg
 

 

       4、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94141b1a7015cf5772ad2070be8390e2.jpg
 

 

       5、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颔联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于“泻”,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用“泻”写出了月光如水,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面对这一溪清幽洁明,空灵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润沧桑的面庞,撷一缕清音唱响心灵的浪花。着一“流”字,尽显风流,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韵味,也引导人们去体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飞花溅玉的闪亮或穿林绕石琤琤琮琮的合鸣。王维一“流”,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无穷!

  颈联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而这种生活出现在山中黄昏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显现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写姑娘: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静的生机,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写渔人: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让人心生羡慕,多么想,摇一船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来迎接又一个静谧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渔舟小调去欢送又一个余辉掩映的黄昏。姑娘也好,渔人也罢,诗人只听见竹林中的喧闹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自可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人们竟是裹在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里,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啊!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勤劳纯朴,心性高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率性真诚,一派天然。难怪末联诗人要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尾联巧用《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反用其意,自成佳构,增无限趣味,“随意春芳竭,王孙自可留。”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另外,从全诗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纯洁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莲,污而不染;……凡此种种,在传统诗文里面,都是一些清闲雅致,高洁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难看出王维对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b5e7def77f28a75a154c8dc7dfe624cd.jpg
 

 

      7、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秋天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他瘦骨嶙峋但精神矍铄,他红消香残如发齿脱落,但他有棱有角个性分明。喜欢他的矍铄,不喜欢他的嶙峋,喜欢他的个性,不喜欢他的老态。直到有一天,读过王唯的《山居秋暝》之后,才觉得“老秋”之说颇为无端。秋天不是老人,春夏秋冬就象岁月妈妈并肩站立的四个孩子,各有特点,各使小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的雨最不稀罕,但这一个新字最好,就好象是久旱逢甘露一样,这一场秋雨它是及时的,也是珍贵的,滋润着山水,涤荡着心田。同写秋雨,柳永的《雨霖铃》里写秋雨为“骤雨”,一下子便感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彻骨凉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大雨刚刚停住的夜晚,乌云蔽月,暮色四合,寒气正浓时,一对恋人长亭送别,天冷人心更冷,加之秋蝉的阵阵哀鸣,更觉凄楚无比。自古伤情多别离,但恋人送别终究不是生离死别,天涯路远,总有相见的一天。而柳词偏偏以清秋为衬,又描绘得如此凄婉悲恸,不堪回首,把一对恋人的小别,演绎得如同奈何桥前的生死永诀了,何止凄楚,悲莫大焉。叫人忒不待见。而《山居秋暝》让人耳目一新。如《岳阳楼记》所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金秋时节,溽热退去,秋高气爽,山水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越发显得山色淡雅,水色明净,空灵曼妙而又多姿多彩。此情此景,有李清照的一阕《怨王孙》正与王诗不谋而合。

   “湖上风来波浩涉,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微风吹来,湖面上荡起鳞鳞轻波,时值暮秋,秋风已有了凛冽之意,花儿余香犹存,沁人心脾,奈何秋之已至,红渐落败,香渐颓靡,这样的秋天在林黛玉笔下就成了“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这一首《秋这窗风雨夕》字字凄凉,满目萧瑟。读来令人寒冷。

    而李清照却将笔锋一振,提起情绪。为秋而歌:漫道秋花惨淡秋草黄,你看那水中的浮萍和水草,经过清露的洗涤之后,依然是鲜绿丰美,荷叶虽老而莲子已成。春天有鸟语花香,而秋天有果实累累。空灵而柔和的山水,已经是俏波婉转,飞扑上来,与人亲昵,与人耳鬓厮磨了。这种感觉不胜妙哉。这妙处说之不尽,好到无穷。鹭鸶鸟好象怨恨人们不多看一眼这美丽的秋景,头也不回的傲然飞去远方。同是闺阁才女,同有意中人,李清照是激情饱满,风华正茂,林黛玉是郁郁寡欢,寄人篱下,悲观令人老,心中的景不同,眼中的景亦不同。

    王唯与易安,一诗一词,同为秋天的润色之笔,,墨笔流金,相得益彰,优雅对优雅,怡情两怡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在枝叶分披间心情挥洒如银的光晖,树影婆娑,月光斑斑片片,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中蜿蜒盘迂,奔腾流泻,泉水在前、在后、在远、在近,在高、在低、在旁、在侧。月下听泉,泉声如筝、如瑟、如瑶、如埙,如雷、如鼓、如罄、如缶,不是天籁,胜过天籁。莫如在这山村间寻一处茅草小屋,夜晚枕泉而眠,泉声悠悠入梦,似有而无,似无却有,隐隐约约,凌凌落落,有泉声相伴,这梦境也变得舒适恬然了……

    正冥想间,忽然听到竹林里哗哗作响,定睛一看原来是洗衣姑娘们回来了,还有渔者拨开莲子涉水而来。姑娘们嘻笑戏耍着,银铃般的笑声在林间荡漾来开,与这幅水墨丹青揉拌在一起,婉如世外桃园,人间仙境。任随春芳留歇吧,这宜人的秋天足以让我居住了。

    王唯写此诗时已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有了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之意。他一定想说,纵然是世道乖张,命运多舛,对人生,我们还是应该有几分憧憬,几分希望吧!寄情山水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44d2cc2f8bc6cce813222ae67717e6ba.jpg
 

 

    8、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同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ae450bde22a3777c014975df100249cb.jpg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47b367e02dd5d141024f279e24937e34.jpg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910/83/1471283_3ea88dd0aea617dfa28dfe1929650b4e.jpg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